《当性命沦陷时》典范读后感有感

《当性命沦陷时》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当生命陷落时 读后感 

  《当生命陷落时》是一本由佩玛·丘卓著作,北京大方弘文(中国藏出版的19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生命陷落时》精选点评:

  ●胡茵梦为何不能把这3本小薄书合并呢?而且行距就不能再小些,内容不能再独立再有创意些么~

  ●2013-6-2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四五天,灵修类的书真的需要静心体味。

  ●向逆境鞠躬致敬。

  ●至于内在的障碍,除了自己的疑惑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在妨碍我们了。除了我们想保护自己、不希望别人伤害我们之外,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障碍。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况,希望它快点结束,这大概是我们唯一的敌人吧!

  ●字字珠玑,敲打我心

  ●好几次看都落下泪来。这是经历过生命的坎坷,不逃避因此产生的痛苦,并且愿意让那份悲痛穿透过心底后,才能写下的文字。很多时候觉得字字都是泪水,却依然带着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太棒了。

  ●这是极好的走出内心绝望的自我修行书,翻译的也非常好。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得到此书,得到了很多启发,喜爱之余曾在灯下逐段逐段地给母亲阅读。后越读下去,越隐隐感觉内心渐渐跳脱了理性的控制,几近出自本能性,被强大的''放空一切''所驱使引导,这种自然之力,犹如黑夜中的野狼感召于月光的召唤而群聚长嗥。母亲观察到了这一点,惮我从此失去了拼搏的斗志,劝我暂时将此书放下,留住以后再读,此时我已读完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很通俗的读本,5星推荐!

  ●你来得刚刚好

  ●学会面对内心的恐惧~

  《当生命陷落时》读后感(一):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正文第一面没看完,就有种想哭的感觉,就像被什么击中了,应该是本不 错的书。

  “眼前的这一刻,你是这么清楚地见到无常:这么清楚地见到慈悲、惊奇、勇气,也这么清楚地见到恐惧。事实上,一旦站在未知的边缘,安全意识到当下,却又没有任何寄托,这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双脚落空。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我们的理解会深化,我们会发现当下是非常脆弱的一刻。这一刻实在令人焦躁不安,却又是完全温柔的”

  《当生命陷落时》读后感(二):当下的回忆

  很贴近每个人心灵和现实的一本书,

  多少男人和女人,

  当他们生命陷落时,

  经历过如此心痛和悲伤的过程,

  当你从天堂的情爱跌落到凡间现实的时候,

  那种心疼,现在想来隐隐作痛,

  我也相信它会永远伴随你我,

  不过你需要学会接受恐惧,

  接受另一个自己,

  你和你自己将合而为一,

  充满无穷的力量与智慧,

  谢谢生命带给我的每一个启示!

  时间:当下

  地点:随缘

  事件:当下的每时每刻,回忆起过去的快乐、悲伤、痛苦与恐惧

  没有什么抗拒之心,

  全然让我沉浸于此,

  保持时刻的观察,

  仅此而已,

  依旧在每时每刻经历过去的,

  以充满爱之心、宽恕之心,

  看待它,

  你以无惧,恐惧之心将自然消退;

  世间依旧存在很多真的道理、爱的理由、美的事物,

  去值得你探寻的,

  去体验你内在的无穷力量!

  《当生命陷落时》读后感(三):用慈悲倾听生命

  前段时间的西藏之旅,是目前我生命中拥有的最为奇妙的经历。我乐于向你分享其中的一个收获,它赋予了我这次旅行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准备进入大昭寺的那个下午,我们路过八廓街的新华书店,在佛学书架旁边,我向店员询问有没有一本关于生死的书,店员告诉我正缺货,我表现得很失望,这似乎引起了身边一位不相识的女士的注意。随后我在架子上浏览了其它相关佛学的书,并被其中一本吸引——胡因梦女士翻译的《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相处的智慧》,创巴仁波切女弟子佩玛·邱卓的一本演讲集。结账时那位女士看到我将这本书买下,很意外地,她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这是本好书”。在公众场合轻易向人示好或者赞许毕竟让人有些窘迫,但能够让擦肩而过的陌生旅人竖起拇指,这本书一定有着非凡的意义。

  很多人说过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毫无疑问这本书将带给我的是一段充满感动的旅程。慈悲赋予了本书强大温柔的力量。当你静下心来翻开它,慢慢地轻轻地阅读,你好像踏入生命中一片全然新鲜的圣境,开始只是书中展现的某些见行与你当下的困境有些相似,渐渐地作者笔下的每个体悟都紧紧扣住你的心弦,紧接着好像在身体里某处有个轻声呼唤在回响,这种回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切,最终你感到了自在,你好像拥有了从未体验过的强大力量。这时,这本书带领着你和你的本慧相连,和你温暖柔软的心在拥抱和对话。你已经开始安住在当下,并且学会了慈悲。

  本书中二十二篇既独立又相互传承的演讲,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你无明和混沌的心。其实慈悲也好、空也好、无我也好,都不能道尽佛家所有的生活智慧。就像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灯光还没有出现的时刻、我们的心里仍然有灯光没有照到的角落。但有了慈悲,就足以引领所有面临困境的你,在每一个当下勇敢迈入内心那暧昧不明的圣境,轻松看待自己无所依恃的情境。正是因为作者的慈悲,我们才得以在她的坦诚自在的叙述中,分享她生命陷落的困窘情境,以及自我体悟的珍贵时刻。

  从西藏回来之后,每每重新翻阅其中任何一个篇章,或者每当我开始轻松深入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那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重又展现在我的眼前,这种全然清新的体悟再次充盈我的心间。现在我处于休息中,没有做事。很多朋友对我说要放松下来,做些想做的事。这种说法背后和我所体会到的安住当下是一致的心理状态。明白这一点,总是让我感到满足和喜悦。  

  《当生命陷落时》读后感(四):翻转之书

  对一个并未接触过太多佛教或者藏传佛教的人来说,此书的一些观点和结论是“颠覆性”的,和我们长久以来不假思索就接受的诸如“对未来充满希望”、“生活中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有幸福人生”、“爱拼才会赢”等观点是不同甚至对立的。当然本文并不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信念,也会有自己相信的,本文只是对此书中若干重要观点做一梳理,以下为此书主要思想。

  生活的真相是:事物是不断变迁的,在不断变迁中,痛苦是伴随生命始终的,生命本质上充满了挑战。但个体愿意相信事物是永恒的,例如不变的人际关系、青春永驻的容颜、持续稳定的收入。当面临痛苦,面对挑战,个体本能的希望未来会更好,期望发生自己所期望的。个体通过追求永久安全来永远逃避痛苦。然而人的理想终归是幻象,现实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理想和现实冲突时,个体人意识到事物不去按照理想发生,痛苦是真实的,当下就是唯一存在,眼前的状况没有选择。

  当个体冲破内外在的四种魔障(天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后,下一步就是接受现实。通过“静坐”等修行,个体逐渐学会和情绪共处,任心中的“念”产生,不去压抑自己的意念。同时放弃希望,放弃掌握的欲望,不去企图解决问题(即永远根除痛苦),然后领悟到“慈悲”。个体在彻底认识生活的无常后,就会认识到没有东西可以依靠,立足绝望,坦然面对事实和死亡,把痛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个体发现别人和自己一样会面临痛苦。理解了众生的痛苦,也就唤醒了众生都有的永远完整无缺的“菩提心”。个体通过“施受法”吸入别人的痛苦,同时向别人呼出喜悦和快乐。只要不逃避陷入痛苦的人身上那份自己身上也存在的痛苦,才能帮助陷入痛苦的人,救人即救己。

  当个体觉醒之后,就不再仅仅将痛苦视为“毒”,而是看到其作为“药”的一面,探索自己在面对不好事情时的反应、情绪、心念,从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对自己诚实、对外界开放,接受自己的不足,通过“六度波罗蜜”修行完善自己。领悟到“空”,不再固定在任何事物之上;认识“三法印”,“无常”、“灭寂”、“无我”。

  通过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学习,个体最终意识到“事物不断变迁”这一真相,同时领悟到“我们已在实相”之中。当然作者也给出了一些实操方法。以“不对抗”、“以毒为药”、“把已发生之事当作觉醒的能量”面对艰难处境;扭转自身所有习性和看待事物的倾向来扭转轮回;通过以道途为目标,创造未来。

  我个人的理解,所谓轮回就是江河之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水又蒸发蒸腾、纷纷而下,再汇入江河湖海,如此不断循环往复,作为实体的人不过是一滴小水珠罢了。

  《当生命陷落时》读后感(五):所谓修行,不在寺庙里,不在喜马拉雅山上,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重读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

  我实在是非常喜欢这本书,一本充满了柔软和诚实的书。你很难想象一个在听丈夫说有了外遇要离婚时,第一反应是捡起一块石头朝对方扔过去的女性,会变成这样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仍然充满力量,但那股力量不再满是攻击性、矛头时时对准别人,准备着责备对方“都是你的错”。

  那股力量化为了一股追寻真实的力量——首先是自己的真实,然后是世界的真实。这也是我自己的求道之路。

  追寻真实是需要勇气的,那真的不是一条简单易行的路,你需要时时觉察到自己正又在捡起石头,准备将责任推卸给一切其他——丈夫、朋友、父母、工作、社会、神……一切其他,唯独除了你自己。

  我不太喜欢看佛法相关的书,“new age灵性”更对我的胃口。因为,佛法常常太深奥了。要读佛法,首先要学习它的那一套语言体系。这就好比学习外语,先要学会基本的字母、语法,才能谈得上理解其中的意思。

  但是,我有些排斥这样——需要学习一整套外语,才能明白一些用母语也可以讲清楚的道理。

  我觉得佛法可以很直白,因为本质上,它所讲述的,其实是一些大家在内心深处都懂得的道理——就像佩玛?丘卓的这本书。

  我一直都觉得,将很简单的事情包装成很复杂的一套体系,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傲慢——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他们内心深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我不喜欢佛法,还有一点,是因为佛法太“脱离生活”。它总是教育人们要有慈悲心、要放下、要接受无常;人人都懂这些大道理,但这些大道理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这些佛法似乎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而是写给那些尼姑和尚——那些一直接受别人的供养、从没有为谋生而烦恼过的人;那些与世隔绝、从没有爱过人、也没有受过爱的折磨的人。

  这两种人,都不是普通人类。

  普通人类充满了七情六欲,充满了欲望和自我折磨——今天看中了一件美丽的衣服,明天男友劈腿了,后天老板要给对手升职……这样的生活。

  佛法不懂心理学。它不明白,人们对他人不慈悲,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慈悲;人们放不下,是因为他们内心满是恐惧,以为一旦放手,自己就会像一个瓷花瓶一样碎成一地。

  ……这些可怜的、满是神经症的人们,其实自己备受神经症之苦。因此,才会将自己的神经症传染给世界。

  所以,也只有佩玛?丘卓这样曾作为“普通人类”工作、结婚、离婚的人,才懂得普通人类的语言,才能将外语佛法,转译成普通人类看得懂的话。

  “我们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侵略性如何才能降低?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降到个人层次来谈:我如何才能学会和那个伤害我的人沟通?和那个伤害许多人的人沟通?我如何与人交谈才能产生真正的转化?我要如何与人交流,才能打开我们彼此的空间,让我们在人人本具的智慧上互相接触?”

  所有的世界层面问题,都体现在个人层面。要转化世界,也只能从个人层面开始解决问题。别无他法。所谓转化,所谓修行,不在寺庙里,不在喜马拉雅山上,就在这每日与人相处、每日与自己相处、每日与自己的神经症和欲望相处,这日复一日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