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内海读后感精选

逃往内海读后感精选

2020-11-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逃往内海 读后感 

  《逃往内海》是一本由梅以格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21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往内海》精选点评:

  ●挺现实的一本书,喜欢里面生活的话语~~~

  ●囚笼

  ●青春 黑色幽默

  ●还是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后悔与否。

  ●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好话。更好的一句话是,生活在到处。

  ●逃往内海,那我该往哪里逃......

  ●非常不错,有借鉴价值

  ●08.07.02

  《逃往内海》读后感(一):也许真实

  这本书是在九寨沟机场等飞机的时候无聊时买来打发时间的。不知道要怎么评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论述他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女人。但看完之后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结局不能说好与坏,只是感觉面对生活时的选择和无奈。不太喜欢主人公的个性也是失望的原因之一吧。

  《逃往内海》读后感(二):让人深思动容

  我五年来看的最特别的一本小说,虽有不足,但还是竭力向周围人推荐,因为这是梅以格的第一本书。尤其是书中对逃往内海四字的阐释,让人醍醐灌顶。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部分人都身在内海,或想逃往内海。我们都知道苦海之苦,我们又都上不了岸,尴尴尬尬。

  语言极富特色与个性,第一眼就能与别的作家区别开来。自成机杼,字字玑珠。

  结构上尚有不足,但第一本书,你不能要求完美。

  梅以格,竭力装作冷漠,却内心如海,如水,如女人。

  《逃往内海》读后感(三):生活在到处,感情倾一处

  有的小说擅长叙事,这类小说通常是通过小说中人物间的对话使读者读懂故事是如何发展的。还有一些小说在叙事中穿插大量的议论,初看会让人觉得小说的作者讲故事不够认真,大量的议论将故事拆得零七八碎的,读着费劲,因此,许多人认为这样的小说不好看,但同时也有人对此类小说一见如故。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或者是异常坎坷,或者是异常离奇,我的一位挚友就经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我这哪儿是生活啊,简直是故事。”一些生活经历丰富的读者看来,小说中任何一种背叛和厄运都见怪不怪,他们已经不需要从小说中猎奇。因此,他们不拘泥于小说的情节与主人公的命运,他们要的是叙事之后作者的大量议论,他们不要坎坷和离奇,他们要的是作者如何看待这样的坎坷和离奇。

  梅以格的这部《逃往内海》就是这种“讲故事不用心,夹杂的议论很耐品”的小说。初读,我担心大量的议论会影响我对小说故事的理解;读到2/3处,仅凭作者穿插于故事中的议论就足以串起整个故事了。于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发盼望看到作者的议论,因为这种议论既像冷眼观潮,又像是小说主人公的自我反省,不由得,我被带到了小说中。本书封面的主色调是灰的,而且封面上就写着这是“一部诠释现代情感的浅灰色小说”。此言绝非虚言,看过此书后,我的心情很灰色,哪怕今天是湛蓝湛蓝的大晴天。

  小说中多次提到了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作者更是别出心裁地提出了要“生活在到处”。我非常喜欢“生活在到处”的这种感觉。人的一生很短暂,有些人执着于一件事,虽然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但回忆起来不免单一。我追求的生活是“不求高高在上,但求丰富多彩”,因此看到书中的“生活在到处”时候,我不禁拍着大腿笑了出来。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小古,自谓是一个没有刻骨铭心的初恋,而且从来都不够单纯的男人。小说后半段开始灰色就越来越浓,结局真相大白后就绝对不是浅灰色了。元沁是小古无法割舍的爱情;与萧怿的爱情是他们彼此疗伤的方式;小雯变成了袁臻,激情也变成了矫情。小说每翻一页就让我对小古的厌恶更加一分。小古“生活在到处”的追求让我敬佩,但我发现他将感情也留在到处后,我鄙视他。书中的小古曾感叹,“一切都太好了,简直像场悲剧。”错误的恋情,其结果注定是悲剧,一切越是美好,悲剧结果就会越悲。小古不懂得珍惜萧怿,现实中的人们,请一定要珍惜另一半。

  小古的抉择与痛苦都是他自作自受,不管他能否逃往心中的内海,只要他不能做到“生活在到处,感情倾一处”,他无论怎么逃,都将只会面对爱情的死海。

  《逃往内海》读后感(四):梅以格应该被我记住

  元沁问我:“你说,怎样才能拥有一屋子花而又不被花所占有呢?”

  我对梅以格这本书语言的注意,就是从这一句开始的。那段时间我心绪晦暗,立刻由这句联想到我的工作。我管理别人,也就被别人牵制。我越想占有什么,也就意味着我越被什么所占有。每天上班,我都是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就像小古那样,我也是对工作不太投入的人。我既想多挣钱,又对工作有一种鄙视,影影绰绰的。

  不知道窦文涛是不是也这样。据说,工作之余,他不看任何报纸。

  接下来又有一句让我瞠目。“一条狗要讨好一个人可真够容易的,但一个人要讨好另一个人就非常难了。”

  “我喜欢她身上的香味。她的香说到底是香水的香。”

  我要问,小古啊小古,你为什么要一味保持这种让人产生小规模伤感的冷静?你为什么就不能把女人身上的香味当作她们自己散发的体香,拜托。

  暗含机锋,又让人心悸的语言,实在太多了,第一次都被我忽略了。可惜。

  小古喜欢叔本华,端木喜欢佛经。叔本华和佛,本来就是说不清的关系。“好像这爱情,最终会经由徐二的阴道,抵达徐一的心里”。无差别的眼光,无为的态度。既然伸手攫取到头来也不过是失望,索性连手都懒得伸了。

  小古无时不在思考生活,又对陈社那样逻辑思维发达的人敬而远之,无言中又是强调生命的感性的可贵。这让我想到帕斯卡尔的名言:有两种狂妄,排斥理性,或者只承认理性。

  初看这书,觉得情节上并不复杂,写了一个建立在诸多偶然性上的爱情故事,甚至隐隐觉得自己有被冒犯的感觉,因为梅以格太诚实。但我去杭州的车上,第二遍再看,却品出了一些深厚的滋味。

  那些偶然却也并非那么偶然,角色都被命运无情玩弄了。好像人人都活在彼岸,身心是分离的。萨特说他人即地狱,梅以格却说,自己也是地狱,没有例外。好像生的苦涩是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分泌出来的。好像只有这种滋味能确实的证明我们曾在这个星球上存在过。小古只想瞪眼看看这个世界然后转身离开,一直想游离(他反对那些人“活着的目的,就是加入一群人来反对另一群人”),最终也是游离未遂,甚至比许多人被更牢地套住,被所谓的爱。这是在语言的幽默之外的最大的幽默。小古自己不也说了么,“没有一个人不幽默,没有一件事不幽默”。

  这就好像看北野武的《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也是看第二遍第三遍才能看出它的好。

  冲突是构成小说叙事的第一要件。梅以格并没有把各种冲突集中鲜明地表现出来构成高潮,而是细心地将其散落到文中各处。这样的处理更接近真实,更能营造一种迷惘彷徨、留有余味、让人欲罢不能的氛围。

  小古,小田,大田。古和田,都是由“十”和“口”组成。我感觉作者起名字时暗含的用意,他们仨大概有三位一体的可能。小古有钱了,就会变成小田(小古望父成龙的心态。对他人缺乏控制欲。对她的口交水平,我们会交口称赞)。小田再老几年,再放荡几年,又会成为第二个大田(小田开始找一个不好看的女友。理解小田的关键,就是那句“小田永远不知道节制”。小田比大田显老)。大田缺乏一种游戏感(走路都低着头,整天与花花草草为伴也逃不过生之沉重,开始尝试虐妻),总有一天他会学小古,以玩世不恭的态度与生活玩游戏。适度的游戏,不多不少。

  小古声称玩世不恭,其实活得无比认真。认真得让人心疼。活得认真的人,大多有玩世不恭的表象。而写得最严肃的小说,里面没有一个正经人,也没有一句正经话。

  我唯一觉得不足的,是一些地方点到为止了,没有多花点笔墨,写深写透。不过梅以格自己也说,他是断断续续写的。于是我决定原谅他的瑕疵了。

  这是我看到的梅以格的第一部作品。他颇有希望,我不应该对他保持缄默,等着看他的第二个长篇。

  (在网上搜索到另一篇评论文章,贴在下面,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一起玩味)

  谁让《逃往内海》让我着迷

  米兰?昆德拉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在叙事中穿插大量议论是他与众不同的一个习惯。从文本的可读性上讲,许多人认为他的小说并不好看,但我非常喜欢他的那些议论。现实生活给我展示了无数种可能,任何一种背叛和厄运都见怪不怪,我已经不需要从小说中猎奇。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擅长叙事的小说都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在文本中经常扔下叙事大发议论的昆德拉却让我一见如故。

  梅以格的小说《逃往内海》,开篇两句是“生活在别处,是一句好话。更好的一句话是,生活在到处。”这突兀简明的两句,立刻让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回忆是又想起昆德拉,沉思的是这句话的准确意义。

  什么样的作品称得上好,也许可以有一百种不同标准,但我认为至少它应该说出几句能让人记住的话。这些话应该有趣,如果既有趣又有益那更好。遗憾的是,许多畅销小说洋洋十几万字,我看了就忘,一句像样的话都没有。它们的作者,砖都没烧好,却盖出了金碧辉煌的大楼,不知道是该让人佩服还是害怕。

  《逃往内海》和那些畅销书不一样,光看了两页,许多慧黠的句子就刻进了我的记忆,这一生它们都将如影随形跟着我。

  形容大刀刘,是“长了一脸蝴蝶斑,还以为自己美得像蝴蝶”。提到元沁开花店的表姐,“她就是守着一屋子的姹紫嫣红错过自己的花季的。她这几年只懂得两个季节:淡季和旺季”。介绍周阿婆的儿子,“虽然心地善良但记忆力不是太好,娶了媳妇忘了娘,已经有三年没回来看她了。于是,周阿婆只能“养了两只猫和十几只白鼠,也算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周阿婆对我很好,可我的感觉是,“我也希望我有女人缘,但如果我的老女人缘太好,心里只怕也会有点疙疙瘩瘩的吧”。同事阿莫,则是“相貌平平,胸部平平,她惟一不平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愤愤不平”。

  这些文字,足够聪明,足够好玩,足够让人思考甚至是恐惧。面对强烈的阳光,我们就会有这种恐惧。

  这些文字,在整本小说中俯拾皆是,可谓到处都有奇珍异果。

  这就是地道的写作者和冒牌的写作者的区别之一。冒牌的写作者喜欢掉枪花,故弄玄虚,地道的写作者如梅以格,语言直入人心。

  这是梅以格的温柔,也是他的粗暴。他的名字有些女性化,文字的细密敏感也胜过许多女性,但许多思考和趣味又是非常男性化的,很刚硬强大。

  正是强大和自负,他下笔毫无遮拦,把许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一点点撕开给你看。他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人痛过之后更加珍惜爱,懂得爱。他不讳言人性的弱点,连人性的弱点也一并疼爱了。

  而博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苦恼的,梅以格也在其中。我只希望他不要试图逃往什么内海,而是坚定地留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衰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