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汗青》读后感1000字

《书的汗青》读后感1000字

2020-10-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书的历史 读后感 

  《书的历史》是一本由歪歪兔童书馆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的历史》读后感(一):领略一本书的前世今生

  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好朋友。随着电子书以及听书的盛行,我却始终不改初心,独爱纸质书。不仅仅是因为阅读时可以在书页上圈圈划划随手写下心得,更因为纸张的纹理质感,油墨的清香,以及装帧的直观艺术感受,那集视觉触觉嗅觉多方位一体化的阅读享受,那种“捧书在手,幸福我有”的满足感,早已超越了书里文字的本身,更不必说还有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了。最近收了一些颇为特别的书,有露脊线装文学书,还有儿童立体洞洞书。儿子摸着新书,连声啧啧:“妈妈,你说这么漂亮的书都怎么做出来的啊?”“出版社印出来的呗!”我随意地答道。 很显然,当时的我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应付儿子突如其来的问题。不过,在我读了《书的历史》这本书以后,我欣喜地发现,所有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面,而且,比想象得更多。 《书的历史》是由歪歪兔童书馆编绘,海豚出版社出版。一直大爱海豚的书,这次果然再次惊艳了我。讲一本书是怎么发展来的,居然先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开始讲起,这就是负责任的追根溯源的历史观啊。一本书的前世经过文字演变、书写工具的发展、纸张等文字载体的变迁、以及成书制作的演变,到今天出现规模产业化的印书,不同面孔的书,不同功能的书,乃至电子书。。。。。。这几千年“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整个大历史脉络串起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也串起了那些散落着的相关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的点点滴滴。一本写给孩子的绘本,介绍身边最常见的“书”的发展简史,竟然博古通今,有着这么大的知识包容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童书的认识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历史》,看一看一本书背后的那些久远的神奇。 首先,仓颉造字只是一个传说。远古的文字是图形发展来的象形文字,之后发展指事字、会意字、以及现在沿用最多的形声字。 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不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60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只是早已彻底消亡了。从甲骨文到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还经过了西周时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再到汉魏时期的楷书等漫长的发展演变。 有了文字,再来说说用来写字的笔。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毛笔是在战国时期的,笔头用兔毛,围在笔管一端。真正意义上的毛笔是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由大将军蒙恬发明的, 笔毛捆好插入笔管,沿用至今。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使用铅笔、钢笔和圆珠笔了。写字还需要墨和砚,墨的主要原料是烟炱,而砚大多用石头制成。从唐代开始,人们也把秦汉时宫殿废弃的古砖瓦制成砚台。 最早的书称为简册,是用细绳将竹片编在一起而成的。写好的简册从尾到头卷起来存放。“第X卷,第X册”这样的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简册的制作工艺里,截竹筒、削竹简之后,有一道工序,要把竹简放到火上烘烤去除水分,这道工序叫做“杀青”,这个词汇至今沿用在电影制作和茶叶制作方面,表示完成了重要的前期工作。 而烘烤竹子时渗出水珠,也为我们贡献了“汗青”一词, 有文天祥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现在常用的名留青史中的“青史”也是因为最早的历史书写在竹简上而得来。而后因为简册太不方便,又发展为牍(木板),帛书(丝绸),再到轻便的纸。西汉还只是出现絮纸,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便宜结实又好用的纸。五代十国时李煜发明了澄心堂纸,唐朝有了薛涛笺,欧洲有羊皮纸,安徽宣州出产了中国著名的传统书画用纸----宣纸,一直到现在我们练习书法画国画还在使用。 最早的纸书是用手抄写的。“投笔从戎”“洛阳纸贵”都是抄写时代出来的典故。当抄写的错漏和麻烦低效需要改变时,拓印就出现了。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出现了印章,那之后又过了700多年,雕版印刷术就发明出来了。雕版印刷让印书的规模大大提升了,但是缺点是雕版费时极久而又昂贵,刻错一字整版也就报废。到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术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比毕昇的活泥字再晚400年之后,德国金匠古腾堡用金属合金熔铸单个字母,排版装到印刷机上印刷,这种活字印刷机一经发明,迅速在欧洲普及开来。不过相较于英文26个字母拼写,汉字的印刷就麻烦得多。毕昇发明的泥活字,也有一些弊端,后来人们又尝试使用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以及铅活字,直到20世纪80年代,书籍杂志报纸还都是用铅活字印刷的。 在雕版印刷刚发明的时候,最早的印刷品都是单张出现的,后来由于有些书籍内容过多,单张的很不方便,“把书页粘在一起”的想法就出现了,书变得类似于现在我们看到的书的样子了。书页的装订还有很多种类,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还有包背装、线装等等。 一本书,在我们的生活里平平常常。我们更多的注重书里面的内容,很少关注到一本书竟然也有如此漫长的演变发展史,凝结着太多古人的智慧和劳作。《书的历史》这本书,帮我们开了智,长了见识。于是,当我们再捧起一本书的时候,关于它的前世今生一一浮现,一种崇敬,几多珍惜,油然而生。 不过,关于书的学问,还不止此。认识一本书,我们通常只知道封面、封底和内页,还有书脊、环衬、护封、腰封、勒口、书槽这些专业术语,你知道吗?除此之外,今天的书又向前发展了,平装书、精装书、软精装书都很常见了。一本书的制作从制版、印刷、折页、配页、锁线、裁边、贴封面,已经形成了规模的生产线。还有好多新型书,比如立体书、翻翻书、洞洞书、手偶书、甚至还有小宝宝洗澡时看的洗澡书。现在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随着电子书的盛行,手机阅读、Kindle电子阅读器等等,我们的阅读体验又有了个人化的新进展。更有人预料,未来小学生上学用的课本不用一本学科一本书了,都只要一个阅读器就够了,真正实现书包的减负。忆往昔,看今朝,更要畅想未来。一本书的前世今生还在时间轴上行走着,不会停止。爱书的我们,请不要停止想象!

  《书的历史》读后感(二):趣味图文书籍史,油墨飘香沁心田

  有一次阅读练习课,带初二年级的学生一起做一篇说明文考题,名字叫做《阅读纸书长智慧》。其中有一道题问的是纸质书的魅力有哪些,学生们很快在各段中找到中心句,概括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可是,我却有点意犹未尽,进一步问学生们平常都读什么课外书。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我听得最多的答案是很多孩子说他不喜欢读纸质书,只愿意去网上搜电子书看。这些年混迹在教辅行业,在课堂上多数都是在传递应试技巧,对于学生是否喜欢读课外书、怎么读课外书其实关心不够。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说,如今中国人平均接触书的时长不及手机的一半。自古就讲究诗书传家的中国人,为何开始疏远起书来?能够用什么方法能够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阅读纸质书上来呢?当我看到海豚出版社的《书的历史》,才发现让孩子重新亲近书籍的最佳方式,很可能是需要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史。

  《书的历史》海豚出版社的歪歪兔童书馆出品,宋文撰文,靳新超绘画。这是一本16开的绘本图书,本书简明扼要的勾画了,从文字诞生,到书是怎样从手抄本变成印刷品,再到未来的书籍等有关书的历史,是一本既有趣又丰富的书,孩子、大人都适合读。通过阅读这本书籍史,全方位的了解一本书从古到今是如何发展的,我们手中的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这会极大的激发孩子们探究和阅读一本书的热情。除了这一点,这本书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第一,这本国产绘本填补了相关空白

  为什么这么说?目前我们能够在豆瓣读书条目中找到的,有关书籍历史的国产绘本,就是这本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书的历史》。

  其实最早的关于书籍历史的绘本,是1992年10月日本福音馆出版的辻村益朗的《书的历史》。这本书也是从文字谈起,从西方的楔形文字谈到印度的贝叶经,再到中国的甲骨文等,最后说到中国雕版印刷和古腾堡的活字印刷。但是现在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书的历史》,这是一个极大的跨越,因为歪歪兔童书馆出品的《书的历史》弥补了一处空白。这部绘本也是从文字讲起,按照一本书诞生的流程,逐步介绍各个环节,能够让阅读她的人对书籍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鲜明的水墨画风带来视觉享受

  回顾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刘巨德老师的《九色鹿》、杨永青老师的《神笔马良》等,都是采用传统的绘画手法,或者水彩,或者水墨,给一代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这本《书的历史》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了水墨画风。这本书的用纸是淡黄色纯质纸,有一种复古感,给人带来的是那种阳光透过窗子洒在书本上的温暖感觉。当你捧起这本书,闻到那阵阵的墨香,就会让人产生种种联想,仿佛自己也来到了那个青灯古卷的意境当中。这种画风会让孩子们感到很亲切,让孩子们觉得这就是给他们的书。

  第三,在孩子心中撒下读书的种子

  这本《书的历史》不仅填补了一处历史空白,在形式上进行了独到的创新,还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了读书的种子。

  历史,其实是最有趣不过的。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历史有些部分并不是那么完整的,所以需要调动人的想象力来“脑补”。当孩子们看到这本《书的历史》,按照书中的脉络和线索,在心中慢慢梳理一本书的诞生过程,这个过程也会让孩子调动想象力来“脑补”很多细节。比如,孩子会想,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却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反倒德国的古腾堡把活字印刷术应用于生产?像这样的思考会不断的沉淀在孩子心里,为孩子将来探索知识的海洋埋下伏笔,未来有一天,孩子们心中的那颗读书的种子会在合适的环境里开花结果。

  《书的历史》是一本有趣、有料的绘本图书,她以水墨为衣,以精美的内容为馅儿,为每个希望知道书籍历史和想亲近书本的人,献上了一道味道鲜美的大餐,希望每个爱书的人,都能尽情享受这道大餐。

  《书的历史》读后感(三):从历史的一个点出发

  一直想给孩子一点有历史厚度的东西,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着力点。 读纯历史吧?对于小小孩来说距离似乎有些遥远。观看相关展览吧?又似乎过于碎片化了一些。

  及至读了这本海豚出版社出品的《书的历史》,惊喜的发现,这就是我想给孩子的那样东西。 以书为很小的一个切入点,很日常很亲民很传统,同时还很有历史感,也可以很深入。 01 整本书的编排很精巧,就像是一根细细的线,穿起一串串弥足珍贵的珍珠。 用泛黄的怀旧的书页,以水墨中国画的笔法,于挥毫泼墨间细细讲述了书的组成、书的演变、书的传播、书的制作工艺和书的未来。每一页,都是一帧帧精巧无比的国画,也同时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细细读去,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无字不成书。从上古神话中的“造字圣人”仓颉起始,落脚于“汉字”,讲述字的变迁。中国的文字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这本书用水墨的形式将四种类型的字画了出来,巧妙的告诉了孩子们每种类型的区别。从书里的细节见微知著,看得出编校的良苦用心。比如插图中的“上”、“下”、“本”、“末”,图虽小,却极为精致,而且能给小读者们清晰的对照。再比如提到“江”是形意字,告诉我们三点水是形,“工”是声,贴心的提出“工”的发音由于历史原因而逐步改变了,还特别提到今天在广东地区“工”和“江”发音一致。一个个小小的字,回溯文化的起源。不说教,却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通透,真是妙不可言!

  如果说字是书的组成部分,那么不同类型的书的制作也必不可少。从甲骨文起始,再到竹简和文牍,再到纸张的制作。每一种类型的书的制作工艺都有生动的配图。于是,孩子们知道了竹简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叫做“杀青”,明白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的真实含义。也渐渐知道了,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书的传播随着工艺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容易。而电子书的出现让未来的书或可无纸化。这算不算从另一个角度向孩子们讲述了科技力量?抑或进一步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义?

  02 浓浓的国学韵味。 如果说水墨画凸显“中国风”是这本书展现“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见缝插针“普及”成语典故则是更直接的给孩子讲授“国学”。无论是形式和内容,这本书都以“匠心”二字用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们的心灵,更倡导一些美的、善的事物。 在提到“韦”是竹简上的绳子时,讲解了孔子读书勤奋以至于竹简上的绳子都断了三次。这样的故事让原本有些复杂的成语都变得清晰好记。更容易引发孩子们思考:“圣人”尚且如此,我是不是更应该勤奋努力? 学富五车的典故则更容易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书的历史》说,成语形成之时书的形式是竹简,用的是小推车,那么五车的书并不多。那为什么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书里没说,可答案也隐藏在书里。那个时代用竹简造书,书籍数量受到限制,书也非常珍贵,学富五车其实已经难能可贵了。这种否定再否定,让孩子们在书里寻找和解答自己的疑问,不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人生选择问题。班超原本是文人,有一天突然扔下了毛笔,决定“从军”,我们管这个故事叫做“投笔从戎”。和孩子共读这本书,文科出身的为娘会给孩子讲讲“三班”班超、班固和班昭,与孩子分享那些与军事、与国家相关的诸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或者“将军角弓不得空,都护铁衣冷难着”的诗句,让他领会军旅的艰苦与豪情。并告诉他:选择无所谓对错,而在于你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顺带说一句,图中插画也是极好的,将军身披盔甲远眺祖国大好山河让人印象深刻,那画龙点睛的几抹红色恰到好处的凸显了将军的情怀。而用水墨细细写来的带着圆圈的“班超”二字,不仅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也与整幅图浑然一体。

  03 这本《书的历史》是闭合的,同时也是开放的。 闭合之处在于:将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在书中展示出来。既有国际视角,比如介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的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古腾堡印刷术,并且没有固步自封,坦然承认古腾堡印刷术只是比中国的印刷术晚400年,但英文只有二十六个字母,印刷起来不像中国那么复杂。再比如介绍了古巴比伦法典,跨越历史的长河这一法典名垂青史。又有精细的介绍,甚至介绍了书的结构,连环衬、勒口这些印刷专业术语也没有放过。要知道,我可是在读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才知道这些名词和具体含义的哦。 而这本书同时又是开放的,它详略得当,拎起了有关书的历史的主线,又恰到好处的“留白”了许多内容给亲子共读去填补。比如上述东汉班超的故事。比如关于孔子、文天祥,作为父母的我们完全可以延伸,给孩子讲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讲讲儒家历史,讲讲文天祥抗元的故事,讲讲华夏文明的多民族融合以及“民族英雄”的关系。可以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你都可以选择一个切入点,进一步延展和深入下去。 也许这,才是编辑创作这本书的初心,也更符合书所承载的传承知识的意义,而这才是亲子共读的真谛所在。 毕竟,书只是媒介,传承终究需要人去教授、去接受。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 《书的历史》给孩子们一个支点,撬起的是文化、是历史,更是文明与进步。

  注:这本书我强力推荐,支持原创、支持国产童书。之前写的评没有很好的凸显这本书的特点,重新写了一遍。第一稿发在本人公众号珞珈小径上。https://mp.weixin.qq.com/s/9ZQybIBAZJatnyA9MV7Rag

  《书的历史》读后感(四):一本古色古香的书,轻松开启孩子的传统文化启蒙

  《易经?蒙卦》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后来人们用“童蒙养正”代指孩子在幼儿时期要接受养正教育,最初的教育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而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诵读经典、吟咏诗词就是最基本的养正教育。

  但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革新与儿童教育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单纯的诵读记忆并不能满足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作为小孩子,他们的思维是具象化的,这就决定了形象图画要比文字更容易加深儿童的理解;他们的审美是自然的,这就决定了实物图片比卡通图画更能够准确传达概念;他们的成长要是从动手尝试中获得,这就意味着书读百遍,不如躬身实践。由此可见,仅仅诵读还远远不足以开启传统文化启蒙,如何才能更容易更有趣味性地引导孩子接触传统文化呢?这里结合一册绘本来和大家说说这个话题。

  这册绘本的名字叫《书的历史》,由歪歪兔童书馆编绘,海豚出版社出版。顾名思义,本书内容就是串联起书籍的起源故事,以及周边的趣味话题。这册绘本通过四个方面来进行传统文化启蒙。

  1、 内容:注重从古到今的传承与创新

  学龄儿童在学习语文时有这样的一个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内容摘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有很多,汉字、书籍无疑是最为常见的。

  通过了解孩子身边事物的历史,更能够让孩子在平常的事物里发掘出千百年的传承,一个小小的汉字背后,是五千年来笔墨勾画的恢弘篇章;一册册书籍之间,有朝代更迭、文化发展的岁月印记。因此书的历史,串起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发展史。

  翻开这册书,孩子可以从结绳记事,一直读到立体书与电子书;可以洞悉汉字背后的故事,以及汉字的发展演变;可以了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还能直观地看到一本书的制作流程……丰富的内容通过一个个小主题编排,又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再提炼出生动有趣的细节,点缀着趣味横生的知识点,在时间和逻辑上都有衔接,让孩子大开眼界。比如“杀青和汗青”这一小节,就补充了“韦编三绝”的故事;“现在的笔”这一小节,点缀着“羽毛做的笔”、“铅笔不是铅做的”这样的知识卡片。

  这些知识既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在编排时突出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不正代表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初衷吗?相信孩子们看到几千年前的绳结,看到象形字到指事、会意、形声的发展,流淌在心中的一定是全民族的那份自豪与荣耀:你瞧,我们的祖先多伟大!

  2、 功能:注重提高孩子的传统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讲到,我们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科书的编写则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这本《书的历史》还非常注重知识的实用和拓展,所涉猎到的知识都可以为孩子学习汉字、语言、历史、科学等学科奠基,非常注重在知识中进行文化底蕴的渗透。

  比如“用竹片做的书”一节,除了写出简册的制作流程,还写了读书人如何使用,以及这些书和汉字“册”之间的关联。再比如“象形文字”这一小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文字,都配有图画、古代汉字、现代汉字,孩子对照着这三种形式,能够更为直观地认识汉字。

  低年级的孩子,认字能力较弱,看到的汉字比较抽象,当他借助这样的绘本了解汉字背后所表达的意义,那么读写汉字无疑会变得更为轻松有趣,对传统文化的也更为亲近。

  3、 语言:严谨科学不失美感

  一册绘本呈现给孩子的,除了基本的内容,语言本身也极其重要。在本书中,叙述语言非常严谨精准,富有科学性。巧妙使用短句,简单的句式,恰当的关联词,单层逻辑的表达,没有结构复杂的长句,这些因素都使本书的表达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让孩子读懂。

  例如在讲“拓印”这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时,本书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贴”、“压”、“蘸”、“扑”等,极富有画面的动态感。再如讲“墨和砚”时,书中评析了古人的墨,并提到了“文房四宝”,文字内容由点及面,拓展了小读者的视野。

  这些简洁又富有美感的语言符合现代汉语与传统汉语的表达特点,能够给孩子良好的阅读体验。而这无声又准确的表达,也正是汉字流传至今的价值所在。孩子在读书,也在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读书的历史,也在积累历史的科学性。

  4、 图画:中国风搭配巧妙构图

  想要进行传统文化启蒙,直观的图画必不可少。本书采用了手绘中国画,形象地展现了古人的形象与书的模样,色调也是古色古香,整本书拿在手中仿佛一卷尘封已久的诗篇,淡雅又不失韵味。

  除了图画、色彩设计精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构图。有的是单图讲述,有的是组图讲述,比如纸的制作工艺,就是一组风格相同的图画完整呈现。这种组图在书中出现好多次,并与文字说明搭配,像漫画一样讲述书的起源与发展。

  本书的板式设计也非常灵活,不刻板不单调,有的图画分布在纸张两侧,有的使用跨页,有的呈对角线分布,但整体上并不凌乱。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一处一处探索,去发现新知识。

  总的来说,这册绘本以书的历史为载体,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将传统文化与当今科技结合,将我们日常接触的书籍与丰厚底蕴的历史链接,勾画出了宏大的书的画卷。

  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古代文明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佳话,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书的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缕智慧之光。传统文化的漫长岁月都沉淀在泛黄的纸上,以一个个字,一幅幅画,一页页纸的形式,在孩子面前熠熠生辉,并通过他们的目光与心灵,去讲述,去传承,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