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渡口的读后感年夜全

天下的渡口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0-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世界的渡口 读后感 

  《世界的渡口》是一本由蓝蓝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的渡口》精选点评:

  ●好

  ●有部分诗写得不错,其他的诗则很平。当然不是指词语。值得称赞的是,蓝蓝的用词是大胆的,所以,诗就变得纯起来。但是,只是为了追求词语的诗性,未必就是好诗。有些情诗写得很幼稚,或者近似玩笑。有许多不错的句子。但,偶尔不免自问,怎么这样写诗?

  ●本作想象力满溢,意向浓烈,修辞颇工,明显看得出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而缺点亦在此,顿挫、龃龉过多,打断了思绪,距离一体成型,顺滑无碍的一流诗作尚存距离。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看来确有必要。本作虽有瑕疵,但毫无疑问,已属国内诗作之顶班行列。

  ●情深不寿,不过大多这样,才得以体会到不同的人生和爱。可爱哎

  ●喜欢。

  ●喜欢喜欢 喜欢这位女诗人

  ●“仅靠语言活着的人们是危险的”

  ●“那些星星掉落下来,从你握着诗句的手中……”被这一句深深打动了。

  ●是童话诗人,第一辑最好。/需要多长时间我才能真正围拢两个眼眶?光芒不够,它经过的垂死也不够/一颗乳飞廉的名字令她心慌。这小小的植物或许应该有更正确的名字/讲述在继续,而树梢的风在搬运一列列山脉 并把我四季的低语和燃烧偷走/深渊在我们焊接的目光里 深渊在这片土地上。

  ●天又黑了。告别 我和我身上的另一个人。 曾经活过的和正在诞生的。 夜空亮起了微弱的航标灯。 去哪里寻找一条船? 在这无人的世界的渡口。

  《世界的渡口》读后感(一):生活所停立的地方

  渡口是出发的地方,

  也是回归的地方。

  ——蓝蓝

  而渡口是渡口本身,它是自身的重逢。蓝蓝八九十年代即有诗名。王家新曾言蓝蓝的写作值得信赖:“它是一种真实而‘完整’的写作,是一种立足于自身的根基而又向诗歌的所有精神维度和艺术可能性敞开的写作。”生活是蓝蓝诗的渡口,是诗人与自己的重逢;或者也可以说蓝蓝始终坚持着这种抒情。正如诗人自己说的:

  “一般来说,个人化的情感适合写成抒情诗,但若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尤其是写到具体事件,叙事性强的诗歌可能更有效。我一直尝试用抒情诗来表达这一类的题材,《世界的渡口》中的很多诗都可以看到自己一贯的坚持和探索,尽可能表达出如希尼所说的‘诗歌与外部世界和生活发生联系时必要的紧张关系’。”

  这是什么样的诗呢?让我们在《诗?生活》这首诗面前稍作停留。诗中的“我“拜访我的“邻居”,“他的房门在我命运的小径上”。是的,哪一条路不是命运的路呢:通向邻人的路。诗是世界与生活的相遇。而任何相遇又都是许久不见的重逢。你说呢?蓝蓝的诗调子清平,意象和生活本身交织着。

  他的微笑像阳光,像温柔的潮水

  扑向我的领口。

  他端来一杯水在我手里。

  我的喉咙干渴,大海在我身体下起伏。

  邻居的微笑像阳光、似潮水温柔了“我”的领口,大海中,“我”的身体在大海中起伏。抒情与叙事在此相遇。此时,我们仿佛亦在了海风下。

  同样的呼吸在《重逢》一诗也有。调子清,意象远:

  他们在星星上相遇

  在所有夜晚;

  在任何地方

  水的波光里;

  “他们”千百亿化身在星星、在夜晚、在水波——在任何地方:在词的背后,在花名的“小径深处”,他们飞翔,与飞鸟相遇,在鸟群中相遇。在:

  那永远的告别中。

  耿占春:她(蓝蓝)的诗作通常极其短小凝缩,但语言充满内聚与裂变,充满意外的转折、省略与沉默,表现出两种极其不同的抒情力量。

  所有相遇都是重逢:重逢于永远的告别中。

  但在蓝蓝的诗歌运动里,首先是指向抒情的在。在她的精神视野下,凡凡常常生活里,无不满是抒情已在的痕迹。她在诗集的第一首中写道:“铁匠最钟爱的是一块烧红的铁。/我知道你偏爱的是我。//砧子告诉过你我的柔弱了吗?//——举起你的铁锤吧——”这是典型的蓝蓝式的抒情,朝向生活、深在其中的运动。

  蓝蓝的诗——“世界的渡口”:生活所停立的地方。

  转载自友人公众号:相遇的语言

  《世界的渡口》读后感(二):希望读者们喜欢

  《世界的渡口》这本诗集收录了近十年内精选的抒情短诗,里面有一些从未发表过,是第一次拿出来呈现给读者的。

  最初的书名是《被痛苦呼喊成麦浪》,后来雅众和我协商,定为《世界的渡口》。渡口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回归的地方,是思想道路交汇之处,所以就用了这个名字。我曾经在苍茫的黄河边见过一些无人的渡口,荒芜萧瑟,人在这种地方就会惘然悲切,但也可能会下一些断然的决心,“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但于我而言,不是孤愤,是乐而往之的道路。我把自己定位为抒情诗人,即使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身边绝大多数诗人都转向叙事性很强的诗,有人劝我别再写抒情诗,因为“过时”了,我似乎一意孤行坚持写到今天,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吧。

  一般来说,个人化的情感适合写成抒情诗,但若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尤其是写到具体事件,叙事性强的诗歌可能更有效。我一直尝试用抒情诗来表达这一类的题材,《世界的渡口》中的很多诗都可以看到自己一贯的坚持和探索,尽可能表达出如希尼所说的“诗歌与外部世界和生活发生联系时必要的紧张关系”。虽然我不是一个题材的爱好者,但与我而言,不回避现实也是一个诗人的诚实。

  很感谢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本有许多“不合时宜”之作的诗集。

  2018/1/26

  《世界的渡口》读后感(三):自然与生命,语言与诗歌

  一、嵌入主体性的自然

  gt;在《世界的渡口》在这本诗集中,大自然的一切并不是她用以炫耀、诘屈聱牙的工具。相反,这诗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回归了大自然本体,成为了人与自然相互呼应的媒介。诗集的第一辑便取名叫做《草和星》,低头抚摸世界、抬头仰望星空,在与自然的接触与感悟当中,蓝蓝将自己的“宇宙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由于儿时生活在乡村的经历,蓝蓝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格外敏感。她了解春种秋收的过程、感知过日落星河,因此,花草树木、鱼鸟昆虫常常不经意地就会出现在蓝蓝的诗作中。苎麻、茼麻、牛筋草、打碗碗花、马齿苋、麦蒿......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会被我们忽略掉的微小的存在,成为了蓝蓝诗歌丰富的源泉。在《春之咏叹》一诗中,她写道:

  不要怨恨任何人。不要降低你的蜂巢

  蜜蜂不会带着沮丧

  奔向它的花。

  在这首诗歌中,开篇诗人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要怨恨任何人。在这个充满着希望与新的生机的春天,宽容是使万物变得博大的意义。在“不要降低你的蜂巢”一句中,“你”似乎应当指代的是蜜蜂,但又给读者一种与人对话的情境。恰恰是这种无法区分人还是蜜蜂的融合,使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没有隔阂地合二为一。她看似是在阐释一个人生观点,但实际上是将人与蜜蜂二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共鸣。蜜蜂作为勤劳、甜蜜的象征,常常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蓝蓝的诗歌创作中。她朴素地、不带修饰地讲述一个“事实”:蜜蜂奔向它的花。在这个生活细节之上,加入了人类的情感“沮丧”,与春之希望、春之宽容形成情感上的冲突。她并不搬弄词藻,只是用简单的语句、平等的态度,去冷静但带有爱意地叙述着她的诗意。她将自然作为内心的参照,使普通的事物也能拥有一种深邃而又广阔的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二、“文字就是世界”

  蓝蓝在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转化为诗行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和词语的推敲,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蓝蓝的诗句中,多以简练而富有哲理地短句为主。虽然几千年来诗人们歌咏的意象、使用的词语有可能不尽相同,但蓝蓝追求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排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地隐喻常使她的诗句不落俗套,让人眼前一亮。在《语言和思想》一诗中,她写道:

  语言的篝火需要柴禾。或许还需要

  想象力的油。氧气。风,和必需的

  寒冷与黑暗。

  当它们燃尽——我是说

  那些柴禾没有了。

  是不是火就要熄灭?

  仅靠语言活着的人们

  是危险的。

  整段诗句是由几种明确的意象组成:篝火、柴禾、油、氧气、风以及寒冷和黑暗的环境。运用短短的几个短句,形成如白描般地画面塑造,让读者想象到黑暗环境中篝火的燃烧这一场面,并且将这几种意象以一种关联性的方式存在。篝火需要柴禾、柴禾没有了火会熄灭,这些都是最为简单和朴素的生活道理。但她用篝火来形容语言,而且提出了有别于一般人对于篝火的理解。当人们习惯性地将篝火与柴禾联系起来时,她继续向下延伸,提出了油、氧气和风。最为独特的,是她认为篝火的存在必须要有寒冷与黑暗。正是在寒冷和黑暗的对照之下,篝火的存在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带来更多的温暖。诗歌的每一行字数几乎都不会超过20字,每一句话的表达也是轻巧、简练,不冗杂和繁复的。她非常注重短句之间的转折与留白,“或许还需要的”、“和必需的”、“我是说”.....此类转折的话语能够带领读者迅速进行场景的转换以及注意力的转移。蓝蓝将她这种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和别致的想象,与她对语言的理解相结合,有力地提出“仅靠语言活着的人们是危险的”的观点。诗人无法仅凭玩弄语言形式、利用语言技术就完成诗歌的写作、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如果只是工具化地利用语言,恰恰是步入了危险的境地。语言不应单独地存在,它需要有诗人对于世界的想象、有一瞬间降临的灵感、有对生活真实的体验以及在与痛苦和黑暗抗争后的思索。“语言不是故乡”,语言也不是万金油,蓝蓝运用比喻、隐喻的方式,将她对语言的理解用朴素的道理解释清楚,让简单的诗句承载了复杂的思考。

  三、“对无名之物的至爱”

  蓝蓝的诗歌中满溢着爱的情感。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母亲的孩子,她会为亲人们写下《我的女儿们》、《家人》等诗篇,她会说“我的女儿们今年十三岁。这是一句诗。”这句诗不必有深刻的道理、艰涩的语言、完美的回转,“我的女儿们今年十三岁”,她们的存在、她们的成长,本身就是对蓝蓝而言最具有诗意的爱。蓝蓝也擅长写情诗,她写“为了爱你,我亲手毁掉我的骄傲”,她幻想着《每天的婚礼》,期待着每次的告别与《重逢》,即便伤害将彼此分离,但也仍记得记忆中留下的最温柔的爱,因为“你是我的习惯。”她写《短诗》,诉说:

  爱人啊,我是你幽暗夜色里更幽暗的星星。

  我是你各种想法穿起的外衣。

  我是你的傀儡,当我愿意这么想的时候

  我就是幸福本身。

  蓝蓝即便在书写爱,也不只是从快乐、阳光、温暖的角度来描写。她会关注到爱的伤痛、苦难与黑暗的一面。例如在《短诗》中,她没有将自己比作是爱人的太阳,而是在幽暗的夜色里,更加幽暗的星星。在爱中,她不惜将自己变得卑微,法国女哲学家薇依曾说:“爱意味着我们的贫贱”。蓝蓝对于爱的思考常常是自己能够为爱付出多少,而不是一味地在想我能够得到多少的爱。因此,当“我”愿意成为“你的傀儡”,“我”也就收获了幸福与爱。

  无论是母爱、情爱,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可能与生俱来所拥有的一种人性。但蓝蓝诗歌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关注那些原本可能会被忽视的卑微的生命与事物,并真正给予他们一种深切的关爱,而不只是利用或是索取。“在我们统计数字之外的弱小存在——不管是矿工、农民、罹难者还是儿童——正是那无名之物,等着她用诗人的权力去呵护,但不是为了获取其他权力。”她在数十年之后回望1975年8月的溃坝事件,为在那场灾难中丧生的人们写下《真实——献给石漫滩75·8垮坝数十万死难者》;她愤怒地呼喊着曾经被刑法修订成立的嫖宿幼女罪,对那些“捂着脸发抖的女童”给予最深切而又悲痛的关爱,她写下“这首被诅咒的诗”——《嫖宿幼女罪》;她试图去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他们的失眠与内心的伤痛不被世人所理解,使这样的生命似乎无法被这沉默的大地容忍。蓝蓝没有低估这些人的痛苦,用《抑郁症》写下他们的处境。蓝蓝虽然是用锋利的笔法写下这些不被重视的弱势群体的痛苦,但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出于热爱。虽然中国的新诗在90年代完成了个人化的转变,但蓝蓝的每一篇诗作中仍留有着对“无名者”苦难的理解和悲悯。区别于摆脱社会意义的个人化书写,她不只是关注小小自己的悲欢喜乐,而是守望着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道德崇高感。她用知识审视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雕琢着语言用审美的方式来表达真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