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摘抄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摘抄

2020-10-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约翰·克利斯朵夫 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本由(法)罗曼·罗兰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一部奋进中的人们的“心灵史”——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岸晓风

  如果作一个对中国人影响巨大的外国名著的排行榜,《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注定“摆脱不了”的一部,更进一步说,如果这个排行榜上没有这部书,也将是一个让人怀疑的排行榜。作家严歌苓就说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她的人格发展影响最大,“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就会看,可以说是我的励志书。”

  这部书讲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他生活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音乐,他的音乐天赋也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里把他随口而出的片断缀成乐曲,题名为《童年遣兴》献给了公爵。小克利斯朵夫随后被邀请到公爵府演奏,被夸赞为“在世的莫扎特”。1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宫廷音乐联合会的第二小提琴手。

  当然,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世界上也许是多了一名普通音乐家,而少了一个克利斯朵夫。生活总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克利斯朵夫可能连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也许是他最美好的时光。

  随后,祖父去世,家境愈发败落了,父亲整日酗酒,养家的重任过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年少的克利斯朵夫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的负担,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钢琴的兼职工作,也有了一段难忘的初恋。但是如同大多数人的初恋一样,也是“难忘而忧伤的”,他们并没有在一起。随后,克利斯朵夫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他开始走向“沉沦”。

  后来,因为打抱不平,克利斯朵夫与一帮大兵发生冲突而发生人命,他被迫流亡巴黎。在巴黎是清苦的,但是也是他的重要成长期和成熟。在那里,他经历了自己的友情。在一个音乐会上,克利斯朵夫结识了青年诗人奥里维,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住到一起。奥里维面色苍白、感情细腻、敏感而又胆怯,但是却与克利斯朵有着天然的默契和互补性,从而成为难忘的挚友。在那里,他也经历了难忘的爱情。女孩名叫葛拉齐亚,是一位始终带着蒙娜丽莎似的温柔微笑的意大利女子,书中说她“像一道清澈的阳光”,她很少抑郁,很少感伤,她很柔情。可以说,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最后并没有“结婚”,但是灵魂里,他们是始终在一起的。但是,这已经够了。

  为什么这部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并且自上个世纪以来一直长盛不衰呢?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本书是讲的一个追求音乐、对世界充满爱的、灵魂高贵的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没有那种宏大叙事,没有传奇小说的人物风流,相反是充满了哲思、充满了沉重。但是,当读者有了一定的阅历,有了一定的生活思考后再来读这本书,会觉得写的真好,写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正如有人评价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虽然是一个凡人,但是在思想上,他是一个超人;他有自己的情欲,有自己的缺点,有内心中的矛盾、软弱与痛苦,但更多的是,他有自己的追求、梦想、爱和为爱百折不挠的精神。他的故事,不仅是他自己的心灵史,更是所有奋进的人们的心灵史。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二):致不甘死去的你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荒腔走板。”这段话是我很小的时候就读到过的,大概是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年轻浪漫,能看到朝阳的美丽能体会夕阳的阴柔,不像现在已经对生活产生了倦意,无论黄昏还是黎明都只想能睡一个好觉,无法再有精力能去体会这个世界的美。

  曾经我也已经忘记了这段话最初是在哪里读到的,我只感觉到年轻真好,加剧了自己对成熟的恐惧,可是一晃我已经长大了,我也成为了自己的影子,我模仿着自己,我重复着旧日的生活,再也没有勇气去改变什么,去创新什么。一直到我最近读到了这套《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的这段话,就像在一段异国的车厢中遇到了儿时的邻居一般惊讶和惆帐。

  模模糊糊中,我记得在中学时候第一次购买了一整套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时候还在住校,每周用少的可怜的饭钱扣掉一两顿,积攒出钱来购买我喜欢的书籍,那时候宿舍的窗外正对着新华书店的小楼,窗外有风不停吹过树叶,夏季时候打开窗户还经常有树叶带着花瓣跌进来飘落在我的书桌上。那时候的我们从天不亮就打开书桌上的台灯开始早自习,一直做题一直阅读到中午的太阳灼热炙烤大地,狼吞虎咽吃过午餐后,又从昏沉的午后学习到日暮西沉,一直到深夜月亮高高挂在天空中。阅读课外文学书籍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休息和娱乐,那时候我能想到的最放纵的娱乐就是暂时抛开高高摞起的卷子偷偷阅读一会名著。很庆幸在自己最好的时候体会过的这份难得的感动,那种缓缓流入你的血液的震撼,一种用一个人的一生来打动你的震撼,我每每听到钢琴声都会想起这个名字,克里斯朵夫的名字,那个7岁的少年,坐在二手钢琴旁在慈爱的爷爷身边笑着,弹奏着他熟悉的曲调。

  就像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一样,一路从书中的人物小时候就看着他们成长,就像陪伴一个孩子长大一般,就像曾经有幸能抱过他们柔软的身体在肩膀上,就像曾经牵过他们的手,替他们擦去泪水一样,对他们产生了足够的怜爱,在书的结尾处,看他们越走越远,或是垂垂老矣,或是已经面对命运挥起的屠刀,我总是心痛的落泪,那些人物就像无辜的孩子们像是我的孩子们。

  克里斯朵夫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当他失去了爷爷的保护孤身一人陷在那个不幸的家庭里面,面对酒鬼的父亲面对冷漠势力的母亲,他的孤独和伤痛只有纸外的我们可以看到,当他痛失宝贵的钢琴,当他痛失美丽的爱情,当他流落异国辗转落魄,当他不畏权贵掷地有声,仿佛书内外的我们一起成长着,路在纸页间展开,那些磅礴的路那些黑暗诡吊的死路那些充满了人情味的飘着雨的路,这些命运的道路带着我们忽左忽右,一直到他暮年白发,他的一切挣扎和不甘都逐渐随风而逝,老去了渐渐变淡了背影,渐渐稀疏了白发。

  我不止一次的落泪了,我耳边仿佛又想起了石黑一雄的那句:别让我走。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三):英雄背后的真相

  英雄背后的真相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平凡人的百炼成钢绕指柔!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每个承担大任的英雄都需要面对磨练,经过世俗迥异的眼光,在他们光芒四射的时刻,众多人往往乎选择性的忽略他们在阴影里的时光。

  就像罗曼·罗兰所著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他向我们阐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约翰·克里斯朵夫》通过描写克里斯朵夫的一生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这套书里体现和宣扬了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通过描写克里斯朵夫人生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表现都完全是不一样的。英雄来自平凡的历练,就像克里斯朵夫童年时期的经历,良好的家庭传承,通过祖父的引导他的音乐才能慢慢的得以发展,然而由于自身的敏感以及自身的性格原因,无论是友情亦或是爱情他都在经历挫折。随着他人生重要的启蒙老师祖父去世,他的家庭图遭变故,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下,他不得不直面生活带来的困境。

  每个有成为英雄潜质的人都注定有不平凡的经历,克里斯朵夫遭人陷害失去工作、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音乐事业也在遭遇着巨大的挫折,在一场避无可避的冲突中他杀害了一个生命,他不得不做远走他乡。这不像一个英雄,更像是一个处处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普通人。

  上帝或许是最公平,他给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在给你开一扇窗。克里斯朵夫在来到巴黎后生活尽管仍是不尽人意,但他的特立独行坚持做真实的自己依旧取得了一些人的尊重。在这里他也遇上了一个真正的朋友奥利维,通过奥利维的支持帮助还有自己付出的努力,他渐渐在巴黎的音乐界声名鹊起。

  然而生活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随着克里斯朵夫明面上的功成名就,依旧是因为性格上的原因他遭到了巴黎音乐界的全面封杀。破屋偏逢连阴雨,放屁都砸脚后跟。克里斯朵夫不慎卷入了革命党的游行中,唯一的只有奥利维也因此丧命。他不得不再一次的逃亡在外。阴差阳错下他邂逅了美丽端庄的葛拉齐亚,并且一眼认定她就是他生命里的爱人。然后这一切都好似镜中花水中月,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两个命中注定的人并没有在一起。岁月带走了希望,带走了光阴。克里斯朵夫慢慢的变老,然而当一切回归平静后。

  在他的暮年,他选择回归法国,然后世事的变迁,光阴的流逝,曾经的雄心壮志已然不再自己的心间。妥协不可怕,可怕的是遇见像极了曾经自己的人,他却变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那些人。这种变化或许就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吧。

  人是会变的,英雄是会变老的。然而击败英雄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他的雄心不再。当英雄垂垂老矣,当他面对所剩无几的光阴他选择了专心音乐的的创造,选择了不问世事,他和所有的老人一样在一步步的迎接死神的到来。

  对于《约翰·克里斯朵夫》一书,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发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他所追求的所向往的,在面对真正的现实的时候,是妥协放弃还是坚持做自己对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选择。对抗现实需要勇气,追求自由就意味着格格不入。真理始终拒绝向虚伪低头,然而现实里的矛盾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这本书描绘了一个时代,我们通过阅读走进了解那个时代。这就是一部史诗巨著,特别的棒,读起来总能让人受益良多。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四):勇敢而充满活力的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前看过,但是不是傅雷老先生翻译的,影响对这部书的认知了。后来在图书馆看到了傅雷先生的翻译,才能真正领略到这本书的美。后来又相继买了傅雷先生翻译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共称《名人传》)。还好,这一版依然保持着“译者献词”,感谢。傅雷先生翻译的必属精品!

  傅雷先生的逝去也正印证了这段话: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

  傅雷先生往往不是直译的,他用他深厚的文学造诣,用饱含深情的对文学的热爱,给我们打开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大门。翻译的是那么的洞悉人性,探知最深处的人性与情感,常常引起我们的共鸣,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同时身为美学大师的傅雷先生,还用他的翻译魅力引领我们寻找人性的美,发现艺术的美,感受生活之美。也让我们见识到傅雷老先生翻译的境界:信、达、雅兼具。

  《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小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出生写起,一直到他的离世。据说是贝多芬的原形,至于是与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描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艰辛而丰满的一生,体现了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小说通过描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的一生,充满战斗的一生,揭示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等级制度。从初次体会到人世间的不公,到自己开始了战斗,经历很多艰辛。有些人天生就是战士。他博爱,一生未婚,却饱受爱情的折磨。最终历尽沧桑,把爱情转化为创作的动力,功成名就后又回归平静,潜心创作。这是罗曼·罗兰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看完这部书,仿佛自己就是克利斯朵夫,浑身散发着勃勃生机。在主人公的身上,多多少少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曾经的自己。文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很细腻和生动,让人找到了初恋的感觉。书中有很多关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描写,读的时候应该多搜集一些音乐资料,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这部书在一生不同的时期还是建议多读几遍的,不同的时期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相信这部书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源泉。

  谈到傅雷先生不得不谈经久不衰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的重点不在教训,而在熏陶。傅雷用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涵养出一个艺术家的傅聪,陈丹青觉得如今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父亲了:“我希望今天还能有这样通过家书教育孩子的父亲,还能给孩子这样写信。问题是就算他能写信,有没有这么好的见解、这么好的文笔?人文水准已经整体沦亡了。” “像傅雷这样的文化人,我觉得是一个大写的文化人。他懂文学,懂音乐,也懂绘画,他是一个那么认真的人,是一个那么忠于自己理想的人。”如今是非功过自在人心,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起用文学、用阅读来提高全民素质,缅怀一代文学大师!

  我很希望这书再版时编辑成五册,字体大一些,不必精装版,我还是觉得五册更适合。这版的封面很好,朴素大方中不失典雅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