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性读后感1000字

兽性读后感1000字

2020-11-26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人性 读后感 

  《人性》是一本由斯图亚特·沃尔顿著作,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精选点评:

  ●不错

  ●床头书 不求甚解

  ●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历史,视野很独特,分析得也很全面,但有时会说着说着就说远了,说好久才绕回来,让人感到很繁杂,有点吸收不了。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一部社会学心理学译作。

  ●翻译的还不错,内容引人入胜

  ●总觉得文字内容跑题……信息涵盖量很大,吸收得比较慢,但是值得一读。

  ●: B842.6/3125-1

  ●终于看完啦,讲的是人性,历史,艺术,十分丰富,读完涨了不少知识。只是由于翻译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些句子读起来不是十分理解。

  ●这个主题研究起来蛮有意思

  ●对一个事件的分析,加上对人心理的分析这一项,就能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视野来窥探一件事的完整性。

  ●许多小故事,伴随着那些我们所以为熟悉的情绪概念,娓娓道来。并不记得什么,细细碎碎的。不过,情绪,真的还是蛮有意思的呢。

  《人性》读后感(一):其实还在读另外一本

  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958年12月出版,周邦立译。花了100大元从旧书店淘来的,《情绪》一书中多次提到此著作,也是可能最早的一本科学研究情绪和表情的著作了吧?

  《人性》读后感(二):休息一会

  人性是一种共性,外在的情绪能反应深埋的人性。

  世界各地的人肤色、五官不同,设想一下,如果上帝把调节人类面部表情的神经与肌肉系统也搞出差异,比如就说恐惧这种情绪,如果白种人表现出来是大笑、黄种人是哭泣、黑人是惊讶,那交流体系里面除了语言翻译之外,还得多一套应对体系,基本上一部异域电影是看不懂了,评选全球性的最佳演员也没了现实的体验标准。真是万幸。

  大部分的情绪都是天生的,愤怒、恶心、悲伤、快乐,不容易从情绪的变化中发现人类文化的历史,但从尴尬中却能发现文明过程的线索。书中说威尔士王子设宴款待非洲高官,非洲高官把洗手碗的水一饮而尽,威尔士王子也把洗手碗的水一饮而尽,避免了现场尴尬的发生。礼仪就是人类自身设置的尴尬陷进,就像老担心国家领导人出访或接待来宾出个什么不大妥当的意外,其实出了不符合礼仪的事情又有什么要紧的呢?在担忧尴尬的过程中丧失了人的性情,一点意外没有,领导人不就是重复动作的机器了么?文明变成了人性的枷锁。

  人类最喜欢的情绪还是快乐,它也基本上是所有情绪里面最正面的。想想恐惧、愤怒、恶心、悲伤、嫉妒、蔑视、羞耻等等情绪,人类真是不大容易。本书对快乐的描述中这么一段我比较认同:“快乐是建立在机会和运气的基础上的,因而所谓的追求快乐可以说毫无意义,正如《庄子》道,快乐,就在于不追求快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追求到的快乐都不快乐,或者很短暂,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现在钱越赚越多,可并没觉得特别快乐,爬上一个山头,还没来得及欣赏一下风景,又开始爬下一座山头。因此要奉劝那些上帝垂青的人,天上掉馅饼中了个百万大奖,应该赶紧享受,别想着用这钱去挣更多的钱,已经受到这个时代眷顾的人,也要好好的珍惜这个时代,别还想着去征服下一个时代。总之,我的意思是,休息,休息一会。

  喜欢大笑的人容易缺氧,这让他们显得愚拙,不够聪明和严肃。这就是大智若愚。

  《人性》读后感(三):人是情绪的奴隶!?

  发展心理学在讲到“情绪发展”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一边慷慨激昂地说到“人是情绪的奴隶”,一边还把这句话作为本章的副标题。

  我瞬间感到——做人真的很无助!啊,人类是如此渺小,有那么点理性与聪明如何了,拼死拼活地换来一点成就又怎么样,到头来,点点滴滴还不是乖乖要听情绪的话。它让你不爽,你花壹佰万,还是不爽;它让你冲动,你就像疯子一样不计后果;它让你快乐,却冷不丁地把你推入痛苦。更可怕的是,如果它让你抑郁,说不定你就一听话到了另一个国度。你跟它摆事实、讲道理,它拽都不拽你!

  郁闷吧,在情绪面前,人就没有人权了?因为,人是情绪的奴隶!

  哎,想着,想着,我很不服气。我就是沦落为奴隶,我好歹也要知道一下我的主人长啥模样吧!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在“知己”层面,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起伏,随着社会化的加深、心理的成熟,对情绪的控制也愈来愈能多变地控制和应对。如果心里面还有一些不平衡,买一些自助读物,学一些情绪平衡技巧,也是很好的方法。

  可是,隐隐还是觉得没底,我揣摩着我为什么会愤怒;就是再怎么努力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蔑视;我能控制嫉妒,但我无法消灭嫉妒;悲伤袭来的时候,我还是会有难以平息的伤痛……于是乎曰,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

  那么,什么是“七情”呢?

  答曰,喜怒哀乐悲恐惊。

  那么,为什么这些情绪会亘古不变地缠绕在肉身上呢?是本能?是人性吗?是该放任,还是该抑制?

  所谓“知彼”,就是要了解它,了解它才可能最小程度地不受制于它。

  本书围绕十种情绪(恐惧、愤怒、恶心、悲伤、嫉妒、蔑视、羞愧、尴尬、惊讶和快乐),加入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更方面的内容。其优点是,内容丰富、角度多变;然,也带来无法忽视的缺陷,就是蜻蜓点水、稍显零乱。

  人是不是情绪的奴隶?

  的确,情绪没有好坏,没有正负之分。也的确,我们或许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情绪的枷锁。

  了解情绪,做理性的奴隶;平衡情绪,看我们的心量。

  《人性》读后感(四):令人不安的“情绪乌托邦”

  罗豫/文

  情绪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一直像个遭了后娘嫌的女孩。古希腊以来的英雄主义和唯智主义传统,将不当的情绪表达视作品格缺陷,而把自我克制看成至高的美德。中国的宋明理学也把“情”看做是流而为不善,需加约束的东西。情绪由此非但很少登上正统学术的大雅之堂,反倒常被冠以非理性、低等、没有教养等种种恶名。

  尽管如此,人们仍无法回避情绪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圣经》中上帝愤怒的次数并不比他施恩的次数少;阿喀琉斯的愤怒和他的脚踝一同成为传奇;美狄亚的妒忌酿成了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杀夫事件;屈原的悲愤悒郁和《离骚》齐名;从古典戏剧到好莱坞电影,惊讶也一直是赢得观众屡试不爽的手段。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蒙田都对人的常见情绪有过精辟论述,但真正赋予情绪以重要地位的人,却是“生物学家”达尔文。有意思的是,在被誉为完成人类自我认识史上三次革命的大师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达尔文和弗洛伊德又在情绪领域掀起了两次革命:前者在《动物和人类的情绪表达》(中译本又译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了情绪表达在生物生存和进化中的适应价值;后者则将情绪看做一种心理能量,如无恰当渠道宣泄,将导致心智的功能紊乱。

  到了二十世纪,情绪问题成为科学心理学领域一块又香又硬的大骨头,几十年间陆续提出的数十种情绪理论至今仍争论不休。而这一时代的探索者,后备箱里早已装备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理学、遗传学等高技术含量的武器,他们对情绪的看法,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情绪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国内相关科普读物却并不多见。倒是像《人性:情绪的历史》这样的趣书,显示出国外情绪心理学前沿研究之外,绝非一片沉默。

  该书的书名大约能够唤起读者的很多期待。毕竟比起大部头的思想史专著,恐怕一本情绪历史的书更益于展现人性的基本面貌,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教科书里列的那些奇思异想,但情绪却是人所共有的。学术大师相互之间的严辞厉语,和大杂院里光屁股小孩之间的厮打吵闹,或许只是同一种情绪的两种表现。总之,在一个注重知性的时代,大家渴望了解彼此内心的秘密,心理咨询和情绪控制术又方兴未艾,这样一本书出现在书店里,无疑是相当魅惑的。

  身为专栏作家的斯图亚特?沃尔顿驾驭起这样的话题,固然不如霍金写《时间简史》那样深入浅出、思路清晰,也不如莫里斯写《裸猿》和《裸女》那样左右逢源、妙趣横生,却也资料详实、细致入微,引证起来不惜笔墨,论述起来想象力纵横。该书选择了十种情绪,恐惧、愤怒、厌恶、沮丧、嫉妒、蔑视、羞耻、困窘、惊讶和快乐,每种情绪独列一章,每一章又分为三节,第一节介绍这种情绪的一般表现和前人对它的看法,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从该情绪施动者和受动者的角度,介绍历史上与之相关的众多事件。这样的结构清晰整齐,读来轻松明了,似有一种现代建筑的几何感。

  然而细读下来,这本书却让人屡屡皱眉。情绪历史这一话题大约可以用两种思路展开:一种是集体的情绪历史,某个时代出现了某种情绪,某个时代某种情绪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主导等等,为此需要梳理大量的文献;二是个人情绪的发展史,即一种人类学和心理学思路,这自然依赖于大量脚踏实地的调查实证。两种方法均须跳出个人视域的局限。

  然而本书在好看而冗长的历史或文学事件描绘之余,却插入了颇多主观色彩甚浓的评论,而只附上几个相关心理学理论的简述。这样的写作方式,至多算得上“历史上若干情绪问题之我见”。若要说“情绪历史”,沃尔顿恐怕尚不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来承载这一主题。

  沃尔顿在书中多次引用十六世纪法国大散文家蒙田的观点。但从蒙田到现在的四百多年间,人类对情绪的认识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情绪不仅是内在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激活等多种成分组成的复合过程,也是生理和心理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今学界,恐怕没有哪一位在世的情绪研究学者胆敢仅用人性论来探讨情绪问题。本书如果写于十六世纪,倒可以作为蒙田情绪观点的一个补充读物。

  本书对于历史背景的篇幅安排,也是对读者耐心的一大挑战(当然喜欢八卦的人,可能着迷于沃尔顿的专栏写作功力):第一章“恐惧”第二部分开篇就说马基雅弗利和他的《君主论》。作者用了两页多的篇幅,从政权统治的一般技巧,说到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城邦的政治局势、马基雅弗利对权术的信仰以及他对某些具体政治问题的评价。

  等到读者沉浸在为期六十五年的意大利战争、被烧死的萨沃纳罗拉、投降的佛罗伦萨等历史细节中,几乎忘记这一部分的标题是“恐吓”时,作者终于点明,这些像意大利战争一样残忍而漫长的铺垫,是为了告诉读者,《君主论》当中,有通过恐吓来维护权力的观点。故事不可不谓生动,笔墨不能不说肆意,但对于论证这个命题,着实不如引《1984》一个例子来得明了到位。

  全书一个致命的问题,体现在作者探讨“快乐”时的自相矛盾。在前言中,他引述了达尔文的观点,即“人类的情绪是天生的,而且像骨骼系统一样是有系统、有规律的”。接着自己也说,“它(情绪)能够使我们学习到一种有效的态度和策略,当遇到类似的刺激时,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反应,如何规避。”

  但在用整本书探讨了历史上的情绪现象之后,作者在结尾处满怀憧憬地建构了一个情绪的乌托邦:“一个洋溢着快乐的世界是很容易生存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厌恶、嫉妒。这样的世界,也是值得我们安然居住的乐土。”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没有恐惧,看到毒蛇恐怕不会逃跑(作者自己也坦承,“恐惧在进化方面是有意义的,它让我们避免危险”);没有厌恶,闻到有毒气体定然不会噘嘴皱眉屏住呼吸;至于羞耻和尴尬,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明进程。负面情绪在人这一物种进化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便在物质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负面情绪仍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作用。情绪的这种功能性,方是达尔文理论的要义所在。而在沃尔顿眼里,为了快乐可以牺牲情绪的多样性,因为一个洋溢着欢乐的世界才是“很容易生存的世界”!

  且不论这样和谐而美妙的新世界有否建成的可能,单就每个人因此可能被剥夺的自由人性而言,就足以令我忐忑不安。无神论者达尔文如果知道一个多次引用了他观点的作者,在著作末尾发出一声天堂乐土般的召唤,大约他的反应可以被同时归入“恐惧”、“愤怒”、“恶心”、“悲伤”、“蔑视”、“尴尬”、“惊讶”等多个门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