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泽立卫对于谈集读后感精选

西泽立卫对于谈集读后感精选

2020-10-2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西泽立卫对谈集 读后感 

  《西泽立卫对谈集》是一本由[日]西泽立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泽立卫对谈集》精选点评:

  ●甚至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行家在探讨我这个只学了一点建筑基础的人凑什么热闹

  ●文字和图片内容都蛮有趣,翻译负分。

  ●重读这本对话录第三遍,每天早上一篇西泽立卫的建筑对话,原广司,伊东丰雄,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妹岛和世,长谷川佑子。尤其喜欢妹岛。类似这样的对话录可以作为建筑公案一部分,像禅宗无门关,碧言录。

  ●翻译生硬。有些图片质量也没谁了。国内做文字书真的那么不在乎图片的嘛!

  ●轻松的话语描绘着深刻。十分难得地与他人一起检视自己作品的一本记录。

  ●格物致知與實驗性精神,本就有點抽象性的對談。内外空間、距離感、理念性的東西、意識與表現、細微處的感知,乃至生活方式的轉變等等討論,受益匪淺。原始本能的”感受“與邏輯性的技術”語言化“應該相輔相成。

  ●感觉没怎么读懂,需要重读...

  ●蛮有趣的,想多关注一下日本建筑师的理念和作品

  ●日本人说话也太实在了吧

  ●用乌龟举例说明。乌龟的脸与头部,手足都是从乌龟壳伸出来或缩进去的。这就是森山邸建筑物想要表达的“缩回/撤回”,真是好玩的理解。原广司和伊东那两篇写的不错。

  《西泽立卫对谈集》读后感(一):日本著名建筑师对谈集 -------普通读者读《西泽立卫对谈集》

  《西泽立卫对谈集》是日本中生代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201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与日本六位知名老、中、青建筑师在各具特点的建筑物现场,结合具体建筑物进行对话讨论、挖掘建筑设计背后的理念、思考所辑录的一本较为严肃的对话集。参与对话的各位建筑师,在对话过程中,相互提供了富于洞见的意见和敏锐的批评,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历程和对建筑设计的理念思考。

  因为书中参与对话的对话者身份都是建筑师,并且其中有些兼在大学任职,同时通过对谈中他们使用的语言来看,他们师具有自己建筑理念思考的理论型建筑设计师。例如书中用于概括对话的子标题“将生活都市话”、“被切取出来的空间图式”、“既非内部也非外部的状态”、“超越窗户”、“作为居住场所的空间实验”、“人类与风景的触发”等等;以及对话中出现的专业语词“抽象”、“具体”、“现代主义”、“离散性”和多次出现的20世纪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所以,作为一个非建筑专业及从事相关行业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常难以进入对话者的语言世界,尽管书中有相关建筑物的精美插图。如果不错,借用广告业行话来说,这本对话集有着明确的市场地位--------非普通读者,成书估计并非针对大众普通读者,针对的是少数相关专业读者,例如建筑师、建筑专业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其他读者。从作者西泽立卫决定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来主导这么六场对话并辑录成书,而且是在具体建筑物现场结合建筑物进行对谈,基本可以推断作者本人的目的是希望这本对话集能够为建筑领域的读者提供启发性的思考,从而拓展这类读者的视域及意识疆界。假如不是这样,书中所使用的语言应该会更加通俗易懂些。因此,通过阅读感觉这本对话集,对于建筑领域的相关读者会更加容易阅读,更加容易理解吸收,更加实用,更加具有启发思考性。

  从阅读、理解难易以及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对话集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建筑领域的读者。但是对于大众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是这本对话集就不能够阅读。有一点对于大众普通读者来说,有一点同样适用,就是通过阅读,自己的视域和意识疆界同样可以得到拓展。只是相对来说,会相对比较难。阅读除了休闲娱乐、接受有用信息,不外乎通过阅读,能够超越自己的现有生活经验范围,提高自我的理解、批判和创造能力。或许这样说,有点过于夸大阅读的效用。不过,对于我来说,我确实相信阅读就是有这种功能。读书期间,曾经读过一本美国学者写的一本书,尽管书名《最愚蠢的一代》感觉略显夸张可怕。在书中,作者给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当代随着各种交流工具的发明和发展,美国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生活在同龄人之间,局限于分享同龄人的生活经验,而与过去及比岁数大的人发生联系,从而让自己的视野和经验越来越狭窄,成为最愚蠢的一代。(希望我自己没有记错。)自从那时起,作者的观点就深刻在我的意识之中。在生活中,我下意识会去试图考察,证实是不是正如作者所言。现在,经过非专业研究思考,我越来越赞同作者的观点。我相信通过对微信朋友圈的粗略研究,年轻的读者应该能够深有体会。至于,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我们因此成为最愚蠢的一代,那就很难说。只是我自己,在生活中对此或多或少会下意识保持着警惕。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想说明,阅读有着提高读者理解、批判能力的效用。

  作为非建筑领域的大众普通读者,虽然在阅读《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碰壁、感到困惑,不过有一点是明显的。如果我去日本游玩,那我的行程就不会只有那些比较著名的通常意义上旅游景点,会想要去看看书中提到的建筑物,特别是森山邸、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和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而这种意识,正是这本对话集所对我造成的其中一种影响。在未来,或许还会对我造成其他不可预见的影响。总之,这或许就是阅读的乐趣。

  对于《西泽立卫对谈集》这本书,作为局外人,我想我能说的就是这么多,至于书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还是需要读者自己感受、挖掘,不论是专业读者还是非专业读者。最后有一点补充下或许更好,这本对话集早在2014年在市场上就已经有简体中文版,只是出版社和书名不同。那时这本书的书名是《没有束缚的舒适的建筑--------西泽立卫对谈集》。我比较过文字内容,似乎两本书没有区别,就是不知道其中的插图是不是有差别,以及编排方式。

  me?|?ka

  《西泽立卫对谈集》读后感(二):原来你就是我心中的模样

  《西泽立卫对谈录》是西泽立卫及他的朋友围绕森山邸开展的一场又一场对谈,体系上并不完整,但是逻辑是整合的,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们一直以为建筑是用来住人的,却很少思考建筑的结构、色彩以及其带来的人文意义。这本书与以往的建筑专业教科书不同,都是对谈式的,类似于中国的先贤著作《论语》,两个建筑学专家就建筑发表自已的高谈阔论,不能说所有的观点都适用于全世界,但是有些观点还是很前卫,让我们了解到建筑的本原。

风景这边独好

  联想到日本国土面积的狭小,森山邸虽然作为别墅般的存在,也是要求小中见大的,所以在通透性方面得到极有力的强调,把每一扇门和窗户都做得很大,为的是在有限的空间体现无限的想象力。 以森山邸为例,把“斜撑材”与“钢棱板”表露出来,在细节上是一种创新,但是在结构上也是存在着不足,极简虽然具有典型性、普适性,但很难逃脱时空背离所产生的紧张感。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体现了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以原尺寸绘制的,后者则是通过各种尺寸的比较实现的,就像没有平面图的论证,突兀地提出了3D的概念,只会让我们觉得这是空中楼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由此及彼并不是水到渠成,而是那种强自为难的困境。森山邸是关于建筑结构的分析,名义上是一位住宅,实际上保持着与外界的街道、村庄的互联互通,既有自身的私密性,也有建筑的公共性,把“舒适”的概念推而广之,不仅真实,而且有趣。

绿阴深处有人家

  书中记录了一封原广司的信,讲述的是他关于建筑几何的探知,突出的是学习的艰难,对于极度抽象的符号,你得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探知,但一旦你放松了学习,就得以千分之千的努力才能恢复之前的状态,可见,建筑设计不是心血来潮的异想天开,而是基本各类科学的整合,建筑不能完全地停留在图纸上,而要展现在空间之中、土地之上,这种艰难与苦恨非建筑学家不能深悟之。书信中提及的“撤回”概念,很抽象,但也不意外,毕竟东洋哲学是内省的、含蓄的,它只讲究在极限空间内实现心灵与外界的平衡,而不是欧美哲学所倡导的征服与破坏。不管是建构性的理念,还是解构性的意识,我们都需要保持平常心,那种企图开历史倒车,认为乡村比都市优越的观念,是无法付诸实施的。

那山,那海,那人

  《西泽立卫对谈录》的译著者是第一位敢吃螃蟹的人,不排除译者对西泽立卫理念的尊崇与追随,他惊诧于劳力士学习中心在无机的几何方体中呈现的有机形态,并对僵直的楼地板与楼壁的对立保持必要的审慎,把建筑弯体充分而流动地体现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一门技术,但是我们还应该讲,译者的翻译水准还是有待加强的,在文字的组合上不够和谐与自然,让我们读起来如同吃了含有沙砾的白米饭,尽管感受的是那种意味,但是还是一知半解的。

  《西泽立卫对谈集》读后感(三):建筑即栖居

  “我不是只思考建筑单体,而是连同环境一起思考、连同艺术作品一起思考。” -- 西泽立卫

  《西泽立卫对谈集》是作者与原广司、石上纯也、伊东丰雄、藤本状介、长治川祐子、妹岛和世六位日本知名建筑师充满趣味与哲思的对谈。他们来到建筑现场,彼此随性而至地交谈,在轻松的氛围里交流当代建筑的看法、意见、批评以及展望未来建筑的发展。与这六位知名建筑师的对话,让我们了解最前沿的建筑观念,也为我们勾勒出当代日本建筑图景。

  书中精心选取了许多世界经典建筑的照片,展现出各个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美术馆的幽远,纪念馆的肃穆,媒体馆的富于时代气息,歌剧院的旋律感,厚生代的本色木屋,演艺厅的灵动等等,这些静止却充满生命活力的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就在这本《西泽立卫对谈集》里。

  言谈举止面容表情可以受到意识的有意控制,但眼神却是一个人心底情绪最真实的反映。很多人不敢接受面临大众,考验的真实的访谈节目,有部分原因在于对自己眼神的控制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日本的知名建筑师西泽立卫在整整一年的时间跨度里,身心如一地进行建筑议题和现代建筑可能性的讨论。这本《西泽立卫对谈集》会让中国的读者大受启发,书里值得学习之处可圈可点。

  建筑向内还是向外打开,如何表达建筑世界的丰富度,或者更深刻而真实的存在,这些建筑师的想法大胆前卫,而且早已超越了我们普通人宜居就好的居住理念。这些建筑师他们的作品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建筑对人本身的深切思考,甚至这种思考是潜藏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比如,风景、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

  日本建筑体现着小而精致的美学观点,哪怕是一株盆景,也要做到精致而柔美,整洁而宜居。谦逊有礼的谈话,发自心底由内而外的真诚笑声,这些都是对生命意义有充分认知后的通透豁达的理念所在。少了焦虑愁苦,多了宁静详和,阅读这样的书,看着这样的文字,浮躁的心灵也会慢慢沉静下来。这也是建筑本身带给人的感觉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筑就如同无声的语言,传递着设计者的心声。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明高度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私密性成了绝对会考虑的因素。西泽立卫的建筑成功的与周边环境及环境中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饱满的感觉及体验上的丰富性。各类建筑的集合体形成不同的都市特色,富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建筑师会最大限度将脑中的灵感付诸实现,建造出符合居住者内心所想的环境。

  建筑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建筑与建筑群,建筑群与城市的交集,他们静默却彼此影响,这些虽然看不见,却在人的感觉上却密切相关。借助曲线,让建筑内部与外部建立对话;通过玻璃轻型钢等建材,让场所与场所之间彼此呼应,也让人从传统单一的建筑体验中解放出来;平面、断面、块面这些凝固的立体结构,有时需要放大放远来看,才能一睹全貌。

  人是世界的尺度,而人所栖居的世界便称作建筑,我想这也是“建筑即栖居”本意所在。

  《西泽立卫对谈集》读后感(四):历史·空间和现代风水

  对谈的价值,在于直视作者灵感迸发的全过程,在于思想壁垒的瞬间突破。引领每一位读者发散思维,或理解或解决先前无解的疑问,又或者发散到更高一层建筑。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一次面谈,酣畅淋漓,疾呼过瘾。本书评不局限于书中内容,忍不住追忆西泽立卫的每一个作品,每一次访谈,每一条评论。

  空间,是个宽泛又抽象的概念。广义对空间的理解,是X、Y、Z三轴撑起的立面体。所以宇宙天地称之为空间、大江大河一方水土称之为空间、草屋三舍亦可称之为空间。而建筑,便是对空间的重新划分,建筑师,既是切割和重新定义空间作用和意义的匠人,更有甚者可谓为艺术家。建筑设计师,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具象化,给每一个独立空间规划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与此同时,还需考虑历史、环境、人文和“栖居”之间玄妙的关系。概括而论,便是历史、人文和现代风水之间的联系。这玄之又玄的关系,便也是《对谈集》中反复提及的主要元素。

硕大且不规则的玻璃窗 有中国漏窗的功与美 既满足向阳而居 又将环境与空间巧妙融合 一步一景 美哉

  风水本属玄学,刻板印象里风水先生的标配是磁石和山羊胡。所到之地,带上“法器”徒步走上一圈,方知凶吉。现代人对风水有了更加科学的解读,关乎地球磁场、地转偏向力等地理知识。让先民的智慧以更加有理有据的形式为建筑服务。

将花园与住宅巧妙结合 空间、环境、人巧妙结合,诗意栖居 隐于“市”

  古代风水学中主张向阳而居,符合万物生发之道。另,风水中主张“气”的流动,认为气能带来运。气流的运动,便是运势的循环。这便奠定了中国喜阳、注重通风的建筑语汇。自唐朝起,唐文化圈辐射整个亚洲,日、韩争相效仿。也一并奠定了中、日、韩三国古建筑的审美基调。故,中日建筑的基因近乎一脉相承。这是现代建筑师的灵感之源,也是桎梏。提及House A时,便纷纷探讨:建筑风格的创新,是否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如果原样复制先前的建筑,完全可以满足居住的需求,但不去思考,便是固步自封,建筑设计师也没有存在的意义。时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大众的审美变了、软环境变了、对栖居场所的需求也变了。所以,应该在每一次设计的时候,都重新去考虑和设计:人、空间、环境的关系。

  西泽立卫本人则认为:“我最看重设计是否结合了周边环境、是否与街区相称、是否与人和谐、是否变得让人愿意去使用等。同时,我也中式街区的历史和个性。例如,中山的街区域海边的街区,他们的历史不同,文化和生产活动也不尽相同。”

  平衡这三者间的关系,既是现代风水间的天人合一,也是建筑设计的第一要义。此处便不得不提及西泽立卫事务所设计的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和丰岛美术馆。

馆内无人工照明,完全采用自然环境光。将人、展品、环境融为一体。

  千住博美术馆,最大的特点便在于,馆内无人工照明,完全采用自然环境光。将主体(人、展品)、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展览的灵动因素,融入建筑语汇,当属第一人。自此,千住博美术馆让观展变成一件妙趣横生之事。随日出日落,光线自然变化,给展品不同的衬托和意境。应了王国维的那一句:以我观物,则一切景语且情语。此乃无我相融之最高境界吧。

  “西泽立卫的建筑截然不同于那些视觉爆炸式的、或过于修饰的作品。相反,他们始终追寻建筑的本质,这种追求赋予他的作品以率直、经济和内敛的特征。他们以异于常人的以眼光探索连续空间、光线、透明度以及各种材料的本质,从而在这些元素间创造出一种微妙的和谐感。”

  本不喜欢客观严肃不苟言笑的评论,但这一评,恰如其分!

丰岛美术馆 灵感来源于一滴水

  丰岛美术馆,馆内典藏最大的特点促成了其建筑本身的最大亮点——馆内全年只展出一件展品。

  对谈,最吸引人的便是直接读到主人公灵感四溅的火花,在此,请允许我大段的引用,西泽立卫先生对于丰岛美术馆的阐述。(尽管并非来源于此书,却同样能激起心中涟漪。)

丰岛的美术馆。和普通美术馆不同的是,里面只有内藤礼的一件艺术作品,对,只有一件,而且是永久展示。普通的美术馆会定期更换展品,所以位于未来的展品的考虑,泛用性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但是这里恰恰相反,建筑和展品成为了一体。作品,建筑还有环境一同永久的存在下去是一个最大的主题。我认为一体感,连续性很关键。 从环境生成建筑,人怎样感受空间,一直是我在考虑的问题。但是往往这两个是被分开的。环境和建筑的关系总是被考虑在外观,而人和建筑的关系是被考虑在内部,就像一个人要分开做不同的两件事,我对这个感到很强的违和感。不管决定哪一个方案,我都是认为环境和建筑的关系,人和建筑的关系达成了一致的方向我才会决定要这个方案。 原来这边是田地,然后这个建筑的地方是有一个泉的,内藤的作品也是一个泉,从地面慢慢涌出泉水,慢慢变大。水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也考虑在了我这个建筑中。圆如果变形的话会变成椭圆或者其他东西。但是水滴不会,水滴的形状不管怎样变形也都是水滴,不管如何变形也不会失去原来的属性,这让我感到很有趣。说了很多自由曲线啊水滴啊,其实我就是在做一个柔软的建筑,往那个方向来进行设计。

  此处人与空间、空间与环境的微妙。像极了《断章》中的意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西泽立卫,在空间和环境中集天地之大美于建筑。至于屋舍,他让栖居回归本真。之于公共建筑,他最为关注“如何将公共空间营造成为某种近乎公共冥想的空间。身为日本的建筑师,那些轻盈、白色、透明又自然的弯曲空间流淌着的正是日本设计美学中的精髓。”

  *本文图片来源于西泽立卫事务所日本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