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负国读后感锦集

抱负国读后感锦集

2020-11-1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理想国 读后感 

  《理想国》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精选点评:

  ●对话读起来好累

  ●他说技术只能是对其服务对象好,不可能加害这对象,是对象受益而不是掌握技术的一方,然后类比到国家管理者身上,说管理者只能是为了国家好的。逻辑上好像是没错,我也觉得应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那么为什么现实不是这样的呢?所以说这道理的另一半推导结论在哪里?

  ●真沒看懂。。

  ●需要多读几遍

  ●我对他城邦内法西斯式的教育感到愤怒!

  ●有趣的思辨

  ●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收益;

  ●苏格拉底是位超过伟大的哲学家。

  ●读得快死了。。

  ●终于读完。虽然某些地方读起来还是有点难度,在英译者导言的帮助下得以对柏拉图思想有了一个不大全面的理解,发现与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又许多相似之处的,那这理想国可以实现吗?用柏拉图自己的话来说,画家画出的画不一定在现实中存在,但又不一定永远不存在,两千年来发生的历史很多是可以在里面看到缩影的,有些观点也是觉得很不可思议,有时觉得像法西斯,像封建社会,施行难度是多么大,有些政策不免残忍,总之,有了很多思考,高中时老师讲政治哲学时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在这本书里很全面的展现,可毕竟是理想,看到“洞穴比喻‘时真想拍手叫好,真是难以达到那种境界,不管是人,还是社会,总觉得离得远了。

  《理想国》读后感(一):公元前的智慧与祝福

  柏拉图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名好老师。合上书页,深深被他最后一句话感动,“在刚才我对你说的一千年的旅途中,我们都将万事如意,平安幸福。” 跨越上千年的话语,至今听来,包含了一位师长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祝福。最后一则神话故事里,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但来世也互不相识,转世过后,灵魂寄居之处无可定论。学生对自己的反驳质疑争执早已云淡风轻,但身为老师,仍想把所学所知让更多人知道,而目的,是想让他们活的幸福。

  越是追求前沿思想,越不能忘记从经典里寻找滋养,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一部值得深思的对话录,远胜于枯燥无味的大部头宣传必读书目。你能想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书里找到答案,神本的原因还在于,当你读到那一句话时,不禁感慨,现在xxxx国家xxxx政府不就正在做这种自掘坟墓的事情吗? 只能毫不夸张地吹一番,治国理政的宝典,人生道路的指南。

  把一本理性的哲学书读得这么感性也真是不容易,这个习惯该改一改。

  《理想国》读后感(二):只谈谈翻译本

  我读的《理想国》是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的译本,译者于文静在该书中的翻译富有文学气息,人物许多生硬难啃的话她能够以中国成语或通俗易懂的词句代之,读起来更有些东方文学的感觉。北大出版社这个译本我看许多书友说其生硬,倒不妨说其更加具有西方哲学的原汁原味,至于哪种译本,全凭个人喜好。此书本人正在拜读,尚且不敢妄加评论其思想及其所谓的“理想国”,待读完之后再与书友们洽谈。个人认为这种较为文学的译本更适合学生。

  《理想国》读后感(三):中西方的“孔子”相似与相异

  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孔子却没说成“中国的苏格拉底”。这跟介绍人时说“这是XX的夫人”和“这是XX的丈夫”,是一个意境的。

  《理想国》的主要是苏格拉底辩论的内容,由他的学生,头号弟子,柏拉图记载。而《论语》也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

  两个圣人,都可以说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鼻祖。苏格拉底代表了古希腊哲学的高峰,到今天研究西方文化不可不看苏格拉底。孔子被誉为千古圣人,不知道孔子,何谈中国文化,而且孔子学院把孔子推向了全世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大道,也被全世界人民所了解。相反,苏格拉底之后,现代西方人对他们的文化始祖,却抛弃到一边。如若苏格拉底再世,估计得骂到“你们把神扔哪里去了”!

  造纸术是公元十世纪以后传到欧洲的,之前都是用羊皮劵记录的。要知道中世纪的人连肉都很少吃,杀只羊更是不易了。而孔子时期记录的也是绢,丝绸,和竹简。书写材料昂贵,所以中国古人的写书都是微言大义。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真是长篇大论,啰啰嗦嗦,不嫌纸贵吗?要有耐心的人,才看到下去《理想国》。相反,《论语》的句子短,读来琅琅上口;小学时学的,到现在也还能记得,而且也能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而身为一个西方人,跟人家辩论可以用些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思想,可直接引用就很啰嗦了。

  西方哲学家善用逻辑推理,洋洋大观几十万字的《理想国》就是很好的例证。《论语》不过一万三千字,《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中国哲学家对道理的把握是直觉体悟式的,直接把自己的结论告诉你,获得认知的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背书老师不跟我们说是什么意思直接叫我们背,到了长大也确实是知道其所以然。

  《理想国》中提到的哲学王和儒家提出的圣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国王都是哲学家,那么历史就不会出现这么荒唐事了。如果中国的帝王都是圣人,那么中国早就是“万岁王朝了”,何至于出现这么多短命王朝呢!讽刺的是两个圣人的政治理想都落了空。也许圣人倒是风毛麟角,而人性之恶却是大行其道吧!

  虽然理想国只能是空想,但是他的意义却影响久远。人总要有理想,万一实现了呢?个人如此,那社会也该有理想吧!

  《理想国》读后感(四):科幻作家柏拉图的美丽新世界

  这是篇读书笔记,为什么读了这本书?可能起源于内心一些完美主义的东西。

  这一年,给自己列了个很长的书单,想把西方经典里和科学有关的东西全读一遍,弄清楚" 科学"这个概念在西方是怎么发展到现在的,以更好的了解什么是科幻。

  西方最早没有科学的概念,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北大哲学系吴国盛关于西方科学思想史 ,有一个书单,第一本是柏拉图的《蒂迈欧篇》,那本书是第一次由西方人系统地跟你讲宇宙的本原和形状是什么,万物由何构成,如何运转。

  但是柏拉图最有名的书肯定是《理想国》,它更有名,是因为它是讲政治社会的,这个世界上,关心政治现实的人肯定比关心宇宙构成和仰望星空的人多。

  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国》里的思想,是刚上大一时,读中文系,懵懵懂懂地抱起一本《文学理论概论》,上边第一章先把西方大牛们关于文学的看法列了一遍,柏拉图那段说,柏拉图看不起文学,在《理想国》里他相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理念世界,我们现实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文学又是对现实的模仿,和真理隔了好几层,实在没什么用,还是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吧

  你看,这种介绍很难让人对柏拉图有什么好感,那时的语境,他是个“唯心主义”啊!

  第二次接触《理想国》里的思想,是大三时读陈楸帆的科幻小说《深瞳》,那里我知道了这本书有一个牛到无以复加的“洞穴人寓言”:一群人从出生就被锁在山洞里,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那些影子对他们来说就是真实世界,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挣脱了枷锁,来到洞外,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会怎么样?

  我完全被震惊了,那篇科幻小说的情节我完全没记住,我只记住了这个故事,我开始有点懂当年的教材上,柏拉图在说什么了。

  后来,我读了克拉克和刘慈欣,他们在科幻小说里极力想象,一个三维世界的人,在四维世界会看到什么,那些文字里,人类仰望和走向星空,如同洞穴人走向洞口的阳光,去窥探一个拥有全新规律的世界。

  西方的哲学家们似乎从有文字以来,这条线就没有断过,他们允诺一个超越凡俗和感官的超越世界,引领人们通过学习不断飞升。

  所以我必须找来这本书看看

  ---------------------------------------------------------------------------

  西方文明最早是古埃及和巴比伦,后来这些东西汇集到古希腊,古希腊第一位学者是泰勒斯,他和他的学生们提出了对于世界最早的一些学术性的解释,不过没留下很系统的著作,柏拉图应该是留下书的第一个人。

  《理想国》有很多译本,也有很多其他的译名,比如共和国,国家篇什么的,我读的这个版本是根据康福德的英译本译成中文的,哲学著作的译者很重要,因为很多原著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里是没有对应词的,翻译的本身已经是在研究和解读,康福德是英国社科院院士,在哲学领域成果颇丰,也常被引用,应该是信得过了,此版本中译者相比来说就没那么深的专业背景了,不过英文我们是懂得,有疑问的话可以找康福德英译原文对照。

  柏拉图的各篇著作基本都是对话录,并且是一口气从头说到尾的,没有分章分节什么的规矩,现代读者当然是受不了的,所以康福德的这个版本人为分了6部,算是柏拉图在聊6个话题吧,看完全书,觉得分的基本是清楚的,虽然缺点是把全书联系的有机体有点割裂了。

  此书是讲一次节日后,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请到朋友家,和一群朋友的对话。柏拉图的书里自己没出过场,大部分是假托别人的话,苏格拉底是被用的最多的。苏格拉底自己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很难说哪些是苏自己的观点,哪些是柏拉图的。6部的话题大概是这么分布的:

  1部:苏格拉底这位朋友家是位富商,不过他的本钱是继承其父的,也就是说这是位富二代,所以开篇大家就开始聊何为公正的问题,有人说公正就是帮助朋友和加害敌人(朋友和敌人怎么定义区分啊混蛋?)有人说,公正是强者定义的谁拳头硬谁就公正(好愤青啊),柏拉图举了一堆反例把他们全驳倒了,按照他们说的模式演绎下去发下那种社会是没法维持的,比如一群人以为非公正才能获得优势战胜公正的人,但是这群人自己首先就没法合作,必然分崩离析。苏格拉底似乎更赞成某种分工论,每个人,每个部分完成它该做的事情,就是公正和谐的,但这个问题远没解决,很多定义没有理清(比如什么叫每个人该做的事),讨论进入下一部。

  2部:这部很长,实际上是从讨论个人的公正过渡到讨论国家层面的公正。接着上一部讨论,有人扔出一个魔戒故事(托尔金写魔戒的原型吧?)说有一个牧童因为奇遇获得一枚至尊魔戒,可以隐身,那么他可以为所欲为不受惩罚了,这时候,公正对他还有意义吗?真正公正的人在社会上是不是吃亏的?很多人表面上夸公正是不是内心其实很虚伪?

  这当然是个到现在都没解决的问题,苏格拉底也知道这个问题太难,于是他绕了个弯子,说我们不如换个方向,先讨论一个形成中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我们从整个国家社会层面上有了深入理解,个人层面的公正也就被解释了,于是大家开始讨论理想的国家什么样(也就是本书的命名原因)

  首先,大家讨论国家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比如粮食,建筑,衣服等,这些需要人生产,这里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分工专业化比个人做所有事情效率高所以更好(资本主义萌芽?)然后,各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导致新的职业,比如商人,艺术家,医生,然后是最高层面,国家和国家间会抢夺和战争,所以需要士兵和统治者,柏拉图这里把他们归为一类人“卫士”,这个阶层因为是主要政治力量,所以这些人的情况也是全书讨论核心,此部各章讨论卫士应有的状况。

  比如,卫士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该接受什么教育,职责和性格是什么,柏拉图提出的要求类似于今天国家对理想军人的要求(大家都军训过该明白吧)不过有些特殊地方,就是不准卫士看虚构的故事,比如荷马史诗,希腊神话什么的,柏拉图觉得这些不是真实的,而是民间为了娱乐编造的,这些神道德败坏,不可理喻,不能用于教育。柏拉图批文艺主要在第五部,但这部里已经初步呈现“把诗人赶出理想国”了,总之,柏拉图这里要求对各种艺术进行严格审核,剔出所有他讨厌的东西,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基本不怎么信神的,希腊神话那些东西只是平民的信仰。

  兜了一圈,柏拉图把话题兜回来,开始从国家回到最初的个人公正问题。他先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提取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有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其中公正很特殊,是用来保证和调剂其他三种美德用的。然后他又说,个人和国家是同样道理,同样包含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因素,并以公正节制,从而回答关于公正的问题。也就是说,柏拉图把公正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到了个人内部完满人格的实现问题。

  但是,在解决了个人公正的问题后,大家发现聊国家层面的东西聊得high了,所以继续聊了下去,先是聊到妇女作用,然后是战争,从战争又聊到当时各种政体,最后引出了国家结构的顶端,卫士阶层理想的执政者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进入下一部

  3部:这部的名字,赫然叫做“哲学王”,大家知道柏拉图想干什么了吧?他想论证哲学家最适合当国王,这相当于三国时候孔明说我光辅佐你刘禅还是扶不起来啊,哥们儿你直接把皇位让给我不是对人民更好么……

  为了论证这点,柏拉图首先提出,大家肯定是认为热爱智慧的人适合当国王的,但是何为智慧呢?其实可以分两部分,知识和信念,人们常混淆两点,但实际上这有天壤之别,信念是一种介于存在于不存在之间的东西,它暗淡于知识,仅好过愚昧(举个现在的例子,比如支持科幻文学吧,能写出好的小说,梳理出科幻的历史,这是知识,而大喊如何热爱支持科幻,这只是信仰……)理想的卫士阶层的国王,当然应该是掌握知识的人,也就是哲学家。

  当然,现在没有哪个国家的国王是哲学家,为什么呢?柏拉图举了个航海的例子,说航海中有各种分工技艺,但船长应是一个四季,天时,星辰,风向的人(果然是诸葛亮啊?)但是这样一个人在船上很容易被做那些具体技巧的人当作是无所事事的……哲学家之所以无用,责任在于那些不重视哲学家的人,而现在的那些国王,基本上都是比喻中的水手,全无知识。

  但是还有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是个哲学家,柏拉图也批了很多伪装成哲学家的人,比如辩论家,他们很擅长使用语言和迎合听众情绪,这些沉溺于具体技巧的人不可能是真正的哲学家。不过这里柏拉图跳了一下,真正的哲学家该怎么说服公众呢?这一点柏拉图只表示有信心,但没说具体怎么做(大哥这才是最重要的啊!)

  柏拉图下边说的是哲学家应该掌握的东西,他把知识分成了四个阶段,最低级阶段,第四层叫影像,相当于洞穴寓言里的影子,估计也就是柏拉图心里荷马史诗的地位,对真实世界模仿的模仿,人们自以为把握了现实,实际上只是一种想象;稍高的第三层叫可见事物,也就是我们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人们是通过信念把握的(也就是刚才说的弱于知识高于愚昧的那种理解方式);第三第四层都是眼睛可见的世界,再往上就是不可见但可知世界,第二层是形式数学世界,柏拉图相信理念世界可以借助数学思维把握,而最高层是至善世界,要靠辩证法把握,这个辩证法和我们现在的定义还不一样,是柏拉图特有的一种知识获取方法,依赖于各种理论的分隔融会,柏拉图介绍它专门花了另一本书,这里不再详述。

  是不是觉得上边说的太抽象直接想关网页了?柏拉图也是这么觉得,所以他要举个通俗点的例子,于是——

  洞穴寓言华丽地登场了!(千呼万唤啊)

  一群人生下来就被锁在一山洞里,头朝里看墙壁,洞口放盆火,他们只能看墙上影子,这些人必定觉得墙上的影子就是世界的全部,是实在,如果一个人挣脱了枷锁,摸索走出洞口,看到阳光下的世界,会是什么感觉,我们能想象吗(黑客帝国里尼奥醒来那段赤裸裸地抄袭啊)

  这里暂停一下。

  许多人对洞穴人寓言的了解仅此而已,但在柏拉图的书里,这只是个开始。

  鲁迅问,娜拉走后怎样,柏拉图问,这个人走出山洞后怎样?

  他说,如果这个人重新返回山洞,离开了阳光,他的眼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适应黑暗。在黑暗山洞中,人们本来有很多活动和比赛,比如,谈论那些影子的活动,但是这个人此时显然不可能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优势,人们会可怜他,说他出去一趟把眼睛弄坏了。如果这个人想把大家都带出山洞去,大家会愤怒,把这个人杀掉(英译者加了个注,说这里说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命运)

  怎样说服其他人,和刚才一样,柏拉图没有详细说明,但通过这个故事,他已经说明了由哲学家做国王的理由,只有掌握真正知识,看见过山洞外的真实世界的人,才能将国民从影子的迷惑中带出,使所有人幸福。

  所以柏拉图开始讨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也就是,怎样引领人们走出山洞。需要教育,柏拉图列出了5种学科:算数,几何,立体几何,天文,音乐。把几何分成两部分,大概是因为柏拉图希望几何中的这一分支能得到重视,现在看来,它们仍然是四门。(这个划分影响深远,在中世纪被称为理科四艺,和语法,辩论,修辞的文科三艺一起成为七艺,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课程,后来这种文理划分又随着西学东渐进入中国教育体系)柏拉图相信这理科四艺将引领人们突破山洞,认识到阳光下的第二层世界。

  最后,柏拉图介绍了已经到达第二层世界的人们进入最高层世界的方法:辩证法。这种方法是什么,不是在这本书里介绍的(貌似是在智者篇和巴门尼德篇里,我还没读到)

  柏拉图根据这些理论,设定了理想国的教育路线:17-18岁,各种初等教育,18-20岁,全部体育军事教育,20-30岁,理科四艺,30-35岁,辩证法,35-50岁,基层公务实践,50岁,国家高层事务(哲学王)

  谈完了人,开始进入国家体制层面,下一部

  4部:哲学王的国家体制是最完美的,所以其他国家体制肯定是有缺陷的,柏拉图列了古希腊各城邦流行的一些体制,指出它们有一个逐步演化的顺序(类似马克思的社会进化理论)但是全部有问题。

  首先是斯巴达式荣誉政体(说老实话,这个在现代没有对应的政体,我只能从关于斯巴达的描述和电影中想象,所以看得不是很懂)权威人士被尊重,大把时间用于体育军事训练,这种政体被欲望驱使,害怕知识,体育胜过教育,教育是强迫式的,这种社会会逐渐贫富分化,变成寡头政治。

  寡头政治是以财产取得政权,贫富分化,相互仇视,贫困者将发动革命,建立民主政体。

  民主政治在今天是个好词,但对于柏拉图这种希望以哲学王统治的知识精英来说显然不是最好的,只是在哲学王之外最好的(尼采和希特勒点头说老大你说得太对了),这里人人自由安排自己生活方式,有各种不同类型人。但是过度的自由带来欲望的抬头,每个人想要的都越来越多,并逾越自己的本分,最后导致民主政体毁灭,走向专制

  如同民主在柏拉图那个时代不是褒义词,专制也不是贬义词(我觉得哲学王本身就是种专制政体啊有木有)专制是怎样从民主制度中产生的呢?柏拉图说,随着民主制度发展,分化出三种人,一种是无所事事的人,称作“雄蜂”,一种是积蓄财富的人,他们是“蜂蜜”,最后是广大不关心政治的人民。民主社会的高度自由导致贫富分化,富裕者和平民冲突,雄蜂们被人民推举成捍卫者,被制造成伟人,最终夺取了政权,成为独揽大权的独裁者。

  然后柏拉图开始分析暴君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刚才上边已经讨论过了,公正者主要是内心的圆满,所以柏拉图的理论里,暴君掌权越大,其本人就越痛苦(我想起了冯小刚《大腕》里关之琳问葛优他愿不愿意做皇帝的问题)所以整个国家从国君到人民都是被奴役的。最后,柏拉图把各种政体从好到坏排了个顺序。

  话题又从国家转到个人,之前提到的国家的三层面,也是个人三层面,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追求哲理的人,争强好胜的人,爱财贪利的人,比较哪种人最好(他当然会选哲理了)最后作了个概括,为什么公正的人幸福,不公正的不幸福,算是对全书开头问题圆满总结。

  5部,但这书还没完,柏拉图又专门拿出一部来对付诗歌,大概是他觉得诗歌这么危险的东西太容易跟他推崇的哲学混淆。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张床,造床的工匠和画床的画家都可以说自己造了张床,但都不是真正的床,真正的床是关于床的理念,属于神,木匠是模仿这个理念造的一张具体的床,而画家照着木匠的床画,距离床的理念就更远了(床的普文二)荷马就是那个画家,他写了很多战争政治的东西,但是他要是有本事,为什么自己没打过胜仗或者管好城市的纪录?这丫根本什么都不懂,只会用一些模仿的东西骗人……(这里逻辑是,科幻作家你要是真懂科学为什么没成为伟大科学家啊?不就知道骗骗科盲吗?)

  柏拉图又花了两章批戏剧,说那些最煽情的戏剧也是最可怕的,他让观众失去理性(现在我们知道了,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也是在抄柏拉图啊!)

  6部:全书最后一部!你猜讨论什么?死后灵魂世界!啥?你问柏拉图为啥讨论这个,哥,柏拉图不是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柏拉图总得讲讲后事吧?

  首先是一章讨论为什么灵魂是不朽的(这章我实在没怎么看进去,文化差异啊文化差异,马列主义害死人)

  后边就有意思了,柏拉图开始讨论死后世界的样子,中国有天庭地府,西方基督教社会有天堂地狱,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腊是什么呢?希腊神话倒是也有冥府,问题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柏拉图连希腊神话都不怎么信的,他肯定要设计一个和希腊神话一样的地方——颤抖把,凡人们!

  柏拉图假托一个死后复活的人所讲的游历故事描述死后世界(有点像现在新闻里一些差点死掉又活过来的人讲濒死体验):所有人死后,灵魂排队来到一个类似审判所的地方,那里天上和地上各有两个洞(有点像天堂地狱,但是大哥你为什么老是跟洞过不去啊?)灵魂根据前世好坏分别走天上地下,从一个洞进去另一个出来。

  柏拉图没说故事讲述人有没有进洞(坑了?),只说讲述人和灵魂们在这个地方留了七天,第八天继续前行,经过四天到一根通天光柱,这个光柱居然是个巨型太阳系仪!像个纺锤一样有很多锭盘,构成日月五大行星和恒星轨道,每一道纺盘旁都站着一个女妖歌唱,一共八个,太阳系仪旁是命运三女神,掌管过去,现在和未来,她们让死者为自己的下一生命运抽签选择不同的生活,抽好之后,命运女神在纺锤上将其命运之丝固定(很动漫啊,有人画出来没有?)抽完命运,人们离开,走进忘河平原,喝水忘掉记忆。柏拉图没讲大家是怎么投胎的,因为讲述人活过来了……

  最后一章的感慨是,柏拉图确实是个想要在形而上超越希腊神话的家伙。希腊神话形成的时候,天文学还不发达,都是地面上的事情,但是柏拉图那个时代天文模型已经有了,所以柏拉图加了太阳系议,而命运三女神这个逆天设定也是超越希腊众神的存在,因为希腊众神没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

  全书讲述完,该吐槽的括号里都吐了,现在严肃谈感想。

  柏拉图在我眼里肯定是个科幻作家……没办法,在学科分工没那么细的古代,连科学都没有,所以留下点文字的大牛在我们眼里都是全才,尤其是把讲政治的《理想国》和讲今天意义上科学的《蒂迈欧篇》一起看了之后,我觉得他的科幻贡献如下:

  第一,发明了乌托邦文学的方法。“哲学王”是一个虚构的政体,一个社会的顶尖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系统地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大概是从他开始的,我此文题目也说了,这个哲学王社会其实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很像,高度规划,没有痛苦,实际上我想说,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这么一个科幻设想。

  第二,他提出了一个超越现实感观的理念世界,并且提出了接近这个世界的方法:数学。这条在科学史界已经是共识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他这套,发明了另一套理论,并且在中世界影响深远,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柏拉图思想又抬了头,哥白尼等人相信数学完美才是宇宙最高真实,提出了数学上更美的日心说。它对科幻影响也很大,克拉克和刘慈欣那些对于高维世界的追寻,直接来源是物理学的高维理论,但精神溯源肯定要到柏拉图那里,四维时空在科幻小说中始终像山洞口的阳光一样吸引读者。

  超感理念世界和乌托邦看上去差不多,但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乌托邦是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建立起的政体,很世俗,但超感理念世界里,一切现实规则都被颠覆,那是一个除非真的到达否则无法描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