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典范读后感有感

《纳粹德国》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纳粹德国 读后感 

  《纳粹德国》是一本由[美] 克劳斯·P.费舍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粹德国》精选点评:

  ●或许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拯救;极权主义的上台不是出于权力的专政,而是人民的选择。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特定社会环境的尝试与探索,艰难曲折而充满未知,尽管现在的我们评价得如此轻易。

  ●科普读物

  ●正在读 很多错误 (年份 人名 国名 前后不一致) 逻辑也混乱 史实阶段划分不够清晰 翻译有的部分也读不通顺 没人校对的吗??看的心累

  ●和《强迫症的历史》连贯,一口气读完,对纳粹德国能在时间线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刚好是我想读的角度,很完整。最近工作太紧张,竟然看了一个多月

  ●好长好长的一本书啊,而且写的好细致,把当时德国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期间的国计民生都描述的很清楚,把纳粹的崛起也说的很细致。甚至是太细致一直去读起来都有点困难。 看到一战结束后的德国现状,再到纳粹崛起,虽然不能说是必然,但酿成的后面世界悲剧,还是有其因果的。 而且其间的发展,还看到了很多似曾相识的场景。 其实到现在还是很好奇,如果轴心国当时成功了,现在的世界又是一个什么样子,世界对于二战的评判又是什么样子的。感觉会不会像鲁路修中世界的样子。如果有这类的架空小说,有机会还是要看看的。

  ●好书。历史的涟漪会消失么?

  ●纳粹德国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以一条时间轴穿连起来而不乏味,难能可贵。

  ●点赞的是梳理历史的态度,不黑化不美化。在混乱的管理中这台庞大的机器依然熬过“漫长”岁月,不由不对其内各零部件自身质量产生兴趣。后期陷入彻底疯狂中的元首对眼前判断屡次出错但却预判出未来世界是美苏冷战的前景,疯子与天才的混合体

  ●优点是很全面,缺点也是太全,没有重点

  《纳粹德国》读后感(一):译林出版社的书是灾难

  “但却不小心让阿洛伊斯·希特勒使她怀孕了“,翻译成“但阿洛伊斯·希特勒不小心让她怀孕了“不好吗?译林出版社的翻译简直就是灾难,译林的书跟机翻差不多了

  本书前前两章较无聊,反着过一下就行,建议从第三章,76页开始看

  “但却不小心让阿洛伊斯·希特勒使她怀孕了“,翻译成“但阿洛伊斯·希特勒不小心让她怀孕了“不好吗?译林出版社的翻译简直就是灾难,译林的书跟机翻差不多了

  “但却不小心让阿洛伊斯·希特勒使她怀孕了“,翻译成“但阿洛伊斯·希特勒不小心让她怀孕了“不好吗?译林出版社的翻译简直就是灾难,译林的书跟机翻差不多了

  《纳粹德国》读后感(二):随手记

  读了个开头,感触颇多,且先记之。

  费舍尔以细致的笔触填补了德国一战到二战间的历史,这种以细节的堆砌描摹真实历史形状的方法往往吃力不讨好。一方面,作者为了尽可能还原真实必然进行费心费力的考证。另一方面,读者对此未必领情,因为在没有高超写作手法的驾驭下,庞杂细节的加入反而减弱了阅读的快感。但无论如何纳粹的这段历史得到了清晰刻画。

  它山之石,可攻玉。以圣人统治为基础的层层等级至上而下的政治传统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五四运动都没有彻底地翻转这种心理结构。共产党也好,也蒋为首的国民党也好,都不过是裹着时代风行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外套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新思想的花朵无法盛开在旧时代的土壤。

  二战后,面对一片疮痍,德国进行了彻底反省。他们不再以黑格尔和尼采来指导国家政治,从而能够更大程度上拥抱自由主义。而新型肺炎下中国湖北发生的事情俨然和过往几千年相似,《大明王朝》的故事一次次上演,依然是同样的中央,依然是同样的地方,依然是同样的民众,依然是同样的官僚。

  《纳粹德国》读后感(三):可能的结果

  断断续续,中间因为开学,适应新生活好多好多事情也就减慢的读书的速度,用时一个多月,也终于完成了对本书的阅读。

  其实无聊的时候,脑子里一直会想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说,如果当年希特勒赢了二战,英国被德国攻下会怎么样。可历史从不存在如果,思考也就显得无意义了 。

  历史应该以公正的角度来看,所以我们不能去设想各种可能,以免产生可能的偏见与偏袒。历史事件无所谓正确与否,也无所谓正义与否,有的只是各个行为背后的不同原因,他们是历史事件的推动力,也是正确一方的断言者。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类似于某位说的站着需要充满想象力,历史也要充满想象力,此处的想象并不是对心境的扰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被探索者的行为的诠释。

  蝴蝶一挥翅,就能产生龙卷风,又何况是人的力量呢。希特勒一时的昏昏,可能就是英法联军的撤退和苏联星星之火的复燃。希特勒并不是没有胜利的机会,既然历史给了他舞台,就有着公平,最后缺乏的,不过是一时的选择。书如人生,一个十字路口,也许只能决定下一个十字路口,但无数的下一个十字路口,却能决定你的人生。

  2018.10.29

  大鱼海棠

  《纳粹德国》读后感(四):一本书让你了解德国纳粹史

  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全面了解德国纳粹史的著作。在听一个历史老师的分享中,他推荐了这本美国学者《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作者从19世纪晚期纳粹起源,一直写到二战结束。期间介绍了德国的极权主义文化基因、一战结束后的社会混乱和心理创伤、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掌权和二战德国全景。其中,作者阐述了纳粹主义为什么会在德国产生?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他认为纳粹主义之所以在德国产生,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其一,普鲁士军事传统。

  几个世纪以来,德国一直是“众多的封建领地组成的破碎杂烩”,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在1864年-1871年之间,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下完成了德国统一。普鲁士化的德国,具有高度的军事化特征。它传授给德国民众一种思想,就是“德国人”首先是一个勇敢和忠诚的战士,当时流行一句话:“人类是从少尉开始的”,可见当时军人的地位。军人只服从皇帝,不受公民的控制,有单独军人荣誉法庭。因此这也奠定了德国是铁血的土地,而不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国度。与之相同的国家还有崇尚武士道、将武士偶像化的日本。

  其二,普鲁士化的专制主义。

  俾斯麦宪法是披着面纱的专制体制,皇帝有权任免官员,控制外交、领导军队,甚至有权解释宪法,却对人民的基本人权只字未提。当时的德国实行国家社会主义。鼓励公民为公共利益工作,而不是为个人利益。国家自上而下的管理工业进程,控制和管理大型垄断企业,并拥有家长式的社会福利,如养老金、失业险和医疗保障。这种家长式的管理也使得国民对国家的依赖和全面顺从。

  其三,威廉二世的扩张主义。

  威廉二世自认为是凯撒再世,他希望把德国变为世界第一帝国主义强国。他积极争取海上霸权,梦想着通过在海外殖民地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在太阳下的位置”。威廉二世煽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使得德国人民醉心于这种蓄意积累的激情之中。一大批民间组织应运而生,如泛德意志联盟,海军联盟,战争神圣会,也高调的宣扬为生存而战斗,要求为德国人民获得生存空间,宣称德国人是未来起主宰作用的民族。这也使得周边国家对德国相当忌惮。

  其四,对犹太人的仇恨。

  欧洲国家长期具有反犹传统,除宗教信仰冲突以外,在中世纪,欧洲文明尚未开化,犹太人的文明在当时是超越当地文化的,因此就显现出在知识和智力上的优势。两个民族生活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却处于不同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没有被正确认识,偏离到种族偏见这条路上来了。加之犹太人本身也具有排外的民族特性,他们把自己同居住的国家其他社群隔离开来,并且保持某些独一无二的外形特征,显得格格不入。但为什么反犹主义德国尤为强烈?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类似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德国民族心理和犹太民族的趋同性。首先,他们拥有相同的历史经验。由于长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在政治上是挫败的,因此更重视精神的耕耘。作者引用了艾里希卡勒的一段话:“德国人和犹太人从来没有最终确立自己的性格,因为他们都是跨国的民族。”其次,德国人和犹太人不仅共享某些思想模式,也使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被同化的德国犹太文化精英用德语写作。而在欧洲下层犹太人广泛使用的意第绪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古德语中发源而来。德国在19世纪初期在思想界诞生了无数大师,让犹太人对于德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文环境寄予厚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于犹太裔社会的影响巨大,他们对其中的普世主义,消除一切宗教和民族上的偏见,给予所有人以平等的政治理念,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德国的专制基因依然主导着这个国家,犹太裔革命者的态度越激进,德国国内的反犹声音越大。犹太人被视为嵌入到德国社会中的“外国微生物”,一战后,德国人民普遍陷入绝望,更把战争失败和社会动荡算在了犹太人身上。“犹太人不是人类,而是病菌”这种变态观念,逐步使德国民众把犹太人视作令人厌恶的东西,试图从把他们从种族上加已灭绝。

  作者在书中写道:“阿道夫不是从空中落到德国的。” 一个国家犹如一个人,他是从历史中走来,他的过去奠定了他的未来。在希特勒建立起自己的纳粹帝国之前,一切动因都交织在一起,一步步使犹太民族陷入到巨大的罗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