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流念书法的读后感年夜全

古今名流念书法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古今名人读书法 读后感 

  《古今名人读书法》是一本由张明仁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今名人读书法》精选点评:

  ●有种窥探的快感

  ●读书方法1:择定一个中心问题,写一本有系统的书稿,或是一篇有系统的论文。

  ●立志读书者必读之经典。不多说,绝对值得一看。

  ●有些古人的观点有点迂腐。

  ●垃圾

  ●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道理。

  ●不错

  ●太泛泛

  ●非常喜欢!从大量古书中选出的古人读书法。民国人读书量不是现在的人能比的。

  ●是读书,更是学问的方法。里面梁启超,王云五,蔡元培等先生的治学经验(及教训)值得学习。梁先生的最生动。虽然说来多是老生常谈,养成一种习惯也足够受用了

  《古今名人读书法》读后感(一):翻一遍《古今名人读书法》:

  翻一遍《古今名人读书法》: #清以前的读书法主要是“精”。没有什么意思。 #清代的主要讲“精”与“博”,有些宜精(比如经),有些宜博(比如史)。原因是 a清代书多,考据学兴,可以博了。 b清代人笔记留下来也多,里面的读书法也可以展开点讲。 #民国的主要讲“做卡片”(博)、“做扎记”(博)、“做论文”(通;费曼读书法),基本上是拷贝了外国做学术的套路。 #民国三大书痴,梁启超、胡适、王云五,都是太博了,所以不精。这本书出的早,没有提到钱钟书,钱钟书最厉害的也是“做卡片”。

  《古今名人读书法》读后感(二):古今名人读书法

  大概翻了翻,看了几个我所知道的人物的读书法。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曰静,二曰精,三曰博。静,即读书要保持内心的安宁,不浮躁,如周敦颐:“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孔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精,专注并精通某一方面。关于这一点,有多位先贤提起,如苏东坡:“读书如钱谷兵农及诸事物之类,每一事作一次理会,可以终生不忘。”;黄庭坚:“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书。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曾国藩:“读经亦研究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博,博通,在精的基础上,还应该博。如孔子:“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欧阳修:“作诗须多诵古今人之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永叔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王安石:“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曾国藩:“看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

  《古今名人读书法》读后感(三):全书之要

  读书之法,上古以抄书为主,近古以精择为主。得其心要,又要言不繁者,惟朱文公读书法,以下举数例明之:

  61朱熹《上皇帝疏》: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第三则:)好读书者,又不免夫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已志在乎彼。是以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忽间断而无所成者哉?…诚能鉴此而有以反之,则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通贯,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会,而善之为劝者深,恶之为戒者切矣。

  63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子曰:好古敏求。

  朱文公所谓循序者,宋明理学以四书为先要也。先《论》而后《孟》,先熟读而后涵泳玩味。则其心不移,理同心会,劝善而戒恶矣。“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朱文公前后一贯,身为士范。

  其他细理尚有:

  65诵之,宜舒缓不迫,令字字分明;

  更须端庄正坐,如对圣贤,则心定而义理易究。

  68为学不进,只是不勇。

  69看书如勇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绝不恕他方得。

  70小儿读书记得,只为心专。

  《古今名人读书法》读后感(四):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好也是坏。好在于,获取知识更容易;坏在于,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有益,光读书有害。为免受其害,《如何阅读一本书》、《刻意练习》、《学习之道》之类书籍作为治病良方开始得到爱书人士的关注。《古今名人读书法》也算是其中一本,也是颇具古风的一本。读完后,更是感觉到,读书本身就是们学问,而这一学问在好多年前古人语中就已有充分体现,只是我们把他们当做了考试题。

  书中讲了读书作为学问,非常重要的三原则:

  原则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我引申两层含义:一是明确你要学习的领域,制定读书计划,集中你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计划;二是要尽可能使用和锻炼你的意志力来保证你读书的过程不受打扰,避免分心!避免分心!避免分心!

  原则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要抱着功利主义去读书,不要把读书当成装逼的事,这是病,得治!我也病过,囫囵吞枣地读完一本书,赶紧上豆瓣点评两三句话。书中蔡元培老先生提到自己读书不能勤笔,引以为憾。读书是为了让你思考,让你思考后有产出,而不是养一身浩然气,觉得自己读了少不书,出门瞧谁都不顺眼。如果你读书不产出,就不会有用,不管觉得自己天资多高。钱钟书老先生一生写了174本笔记。理解后半句的关键是要知道自己该学啥。

  原则三: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要送给“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朋友们,我也是,大家互勉。去年以来,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计划,就是每年重读的书要有一定占比。重读,也就是温故而知新。通过重读,对书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更好地将书中知识化为己用。看过一些学霸的采访,反复复习是提高学分的不二选择;读过《刻意练习》等书,一万小时练习才能让你区别于业余选手;听过罗振宇的忽悠,所谓温故而出套路。

  上述观点,被曾子(大神呐!)用一句话基本总结了。“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己矣。“我对”让“的理解是,实践中可贵的是能够知错就改。

  有细心的读者会指出,这三句在正文前四页就可以读完,还都是孔老夫子说的。没错!读完后面二百多页会发现,后面都是论据,要不说孔子是读书人的老祖宗呢。

  本书对于读书有个最重要的原则没提到,我觉得比前三个原则还要重要!还要重要!还要重要!我用切身经验补充下:

  原则四:休息好,读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