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复读后感锦集

答复读后感锦集

2020-11-1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回答 读后感 

  《回答》是一本由北岛 等著作,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49图书,本书定价:8.45元,页数:199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答》精选点评:

  ●这才是文化自信

  ●告诉你吧 这个世界 我不相信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能够成为变革中的一份子

  ●李志新专辑打卡

  ●控诉者。

  ●听了李志朗诵版本,整个人热血沸腾,杜甫心系苍生也不过如此,海子顾城比起北岛也显得小家子气,世间怎么会有如此胆识的人,怎么能有人写出这样的诗?这种舍生取义的决心,气吞山河的气势,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那些在过去岁月里犯过这样那样错误的人曾经狂热的人受过欺骗的人受过苦难的人徘徊挣扎的人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影子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缩影 我们曾经走过那么多的弯路我们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我们曾经呢么的轻信幼稚 在看过这首诗之后 会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叹

  ●听过b哥的朗诵就懂

  ●朦胧派的诗人,意犹未尽

  《回答》读后感(一):《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北岛

  揭露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发出了愤怒的质疑,我不相信!那是假的!

  卑鄙者他的行为语言都很恶劣,卑鄙若成为了一个人的通行证,那么有“通行证”在的地方是是非不分的。

  《回答》读后感(二):新青年的成人宣言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青年,他背后折射的是一个盲从和麻木的社会。我们不仅期许美好未来,还要分析骨感现实。主流价值观给我们个人带来的不全是积极的影响,柏杨先生的“酱缸蛆”论述一定程度上还在我们身边赤裸裸地被印证着——“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竟"。这是一种明示,对待现实应该用一种批判和探索的眼光去看待,找到出路,并加以实践。

  《回答》读后感(三):时代的回答

  ——《回答》评论 《回答》最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端。整首诗构成了一个诗人从质疑者过渡到回答者的过程。全诗共七节,句式不完全统一;其中第一、五节采用传统诗行的方式,每句字数相同;第二、三、六节采用长短句式,隔行诗句的字数相同,并且隔行尾字押韵。诗人北岛在写作《回答》时通篇运用了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诗的主题。例如第一节前两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增添了气势;同时这两行还运用了悖论——高尚的人带着自己高尚的品格永远沉睡在地下,卑鄙的小人却凭借自己的下流手段在世上逍遥自在。再如第四节第一行“告诉你吧,世界”,诗人将这句的动词提前,形成了一个倒装的形式,起到了强调“我”要向世界宣告的作用;第二行的“我——不——相——信!”,诗人在每个字之间添加了延长,加深、强调了他想要表达出的否定,并且这样的延长给读者一种声音被拉长的感觉,创造了仿佛诗人真的在喊出这句话的画面感。 “我”在诗中的形象随着诗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第一节中的“我”是一名旁观者,向人们描述了这个荒诞的社会。第二节中“我”变为一名质问者,直接提出问题质疑这个世界为什么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时代背景不符合。第三节是一个过渡节,在这里“我”的形象被泛化、放大化了,从一个个体的“我”到了充满普遍性的像“我”一样的中国人民;在这一节的结尾“我”的形象又转变成了一个宣读者,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随后在第四节,“我”变为一名挑战者,并一直维持这一形象,直到最后一节“我”成了一名展望者,回答了先前由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且展望未来的道路。在“我”的形象发生转变的同时,每一节的主题也在同步改变:从“审视”到“质疑”到“否定”再到“挑战”;这个过程恰好是诗人所在时期不少知青为革命奋斗的写照。 诗人在诗中选用了很多符合文化大革命时代背景的意象。“镀金的天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奢华、美妙的,但是“镀金”只是在其他相貌丑陋的金属表面上镀上一层金色,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反而变得表里不一、具有迷惑性,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上盛行的“假大空”。“死者弯曲的倒影”指的就是云,“弯曲”表现了一种冤屈、痛状;云是轻飘飘的、一阵风来便消散无踪的,结合上一句暗示了文革时期不少冤死的人们在“假大空”的社会环境下根本没有引起统治层的重视。“冰川”与“冰凌”是冷的,体现出一种冷峻的气息;同时它们也都是白色的,正好暗示了当时“白色恐怖”给人民的带来的如同进入冰期一般的压迫感。在第五节中,诗人连续否定了四件事物,这四件事物的意象从“天”到“雷”到“梦”再到“死”和“报应”,从具体化的事物过渡到抽象化的事物;其中“我不相信天是蓝的”与第一节“镀金的天空”形成照应,再次强调了诗人坚信天空是“镀金的”。“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海洋是冰冷入骨、深不见底的,象征着社会中的一切有害于人民的事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的海洋是低于陆地的,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海洋决堤”,而诗人却这样写,意在表达出当时社会上反动力量之盛;诗人还写到若海洋决堤则让所有苦水都注入自己心中,意味着自己的心就是大地,说明了诗人的胸怀是非常宽广的,容得下所有的苦难,体现出独自承担的悲壮感。“星斗”在夜空中可以为行人照亮前路、指引方向,它们象征着为中国的未来指引方向的事物;但是在那个时代,太阳才是光明、正义的象征,同时还代表最高领导人,而文革时期人们都盲目的追求领导者,“太阳”也就成了人们思维中最重要的东西;诗人在这里用“星斗”这个意向来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就是为了打破旧的、追捧太阳的刻板思维。“象形文字”代表着文艺的复兴,表达了作者渴望未来的中国人可以重新审视历史,并且“复兴”讽刺了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对文化的摧残——只有在被毁灭后才会复兴。 《回答》看似是诗人在寻求答案,实则是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暂不解答,以此引起读者的深思,使他们也质疑那个时代;随后诗人自己为之前所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点醒读者。诗人通过这样设问、解答的方式来告诉读者要以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比直接道出道理更加有利于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

  《回答》读后感(四):黑暗中的“回答”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是一首朦胧诗,后发表于民间油印社刊物《今天》的第一期。朦胧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艺术形式上多用象征性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又称新诗潮诗歌。

  同时,《回答》又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时候,诗人杰出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卑鄙,卑鄙者,通行证。高尚,高尚者,墓志铭。镀金的天空,死者的倒影等等。

  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的黑暗如同漆黑的无处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

  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背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

  我们可以了解到,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着“卑鄙”畅通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那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世界呢?

  诗的第二段,“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这里的“冰川纪”指冰河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当时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的生物都无法生存。这首诗写于1976年,那么很多人会把“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那么“冰川纪过去了”便可理解为人际关系极度冷漠的文革时期已经过去。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可将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这两句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际关系极度冷漠的文革时期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要针锋相对、互相伤害?

  接下来的两句是“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好望角,这里的意象是隐喻有望实现梦想,达到目标的地方。除此,借用“死海”表达一种死寂的感觉。意思就是充满希望的日子已经来临,为什么还要在这死气沉沉、没有朝气的地方相互竞争、你争我夺呢?

  从上述两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在艺术手法上,象征,隐喻基本上呈现出对照性描写。“卑鄙”与“高尚”,“冰川纪”与“好望角”的极端对比。表现了作者迫于社会政治的险恶的不得已。同时再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这个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作者在第四节中喊出了“我—不—相—信!”四个破折号,加重了愤怒的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通过历史的维度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

  最后一段寄托着作者的希望。“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象征着希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象征着中国的古老文化。它会一直引导着我们前行。

  这是一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作品,随着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渐渐被理性的批判者认可,而其诗歌代表《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实在名副其实。

  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