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徕卡》典范读后感有感

《典范徕卡》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1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经典徕卡 读后感 

  《经典徕卡》是一本由(德)君特·奥斯特洛著作,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300页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2008-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徕卡》精选点评:

  ●pass to a friend, a curator in england

  ●大家的广告集成都是好看的

  ●这个书真鸡巴欠抽!哼

  ●觉的是在介绍Letiz企业

  ●印刷不错,内部一般。

  ●收录了从初代到M7的各代产品,向leicaM系列的完美的胶片时代做了全面而又细致地告别,看过这本书后,我突然了解到自己手中昂贵的相机并非完全是品牌溢价的产物,而自有它背后复杂的设计以、细致入微的做工和工匠对于造物卓越的追求映射其中。关于硬件和品牌的内容复杂又深入,爱好者较难入门。

  ●前几章翻译的太差,好在这本书是中英文对照的,看不懂中文的地方可以去仔细研究下英文。

  ●书店看的

  ●这本书真的是很贵,可能是为了衬托LEICA的高贵感吧?记得当时买完了还背到学校去借给同学看,很沉! 内容就相当于一部LEICA历史简介,偶尔翻翻可以感受沉沉的历史感,还是有些意思的

  ●M9 + 50mm/f0.95

  《经典徕卡》读后感(一):发烧友可以更深了解徕卡,如果为了获取购买建议,缺少产品对比

  如果你是徕卡相机的发烧友,或是想更加了解莱卡相机,这是一本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是想从中获得购买建议不太合适。书中详细介绍了徕卡相机的发展,制作理念与工艺,每款徕卡相机的性能。图片文字搭配精美,缺点可能就是缺少了产品间的对比优劣,对只是想购买徕卡相机的入门选手,选择上帮助不大,因为每一款都有自己的优势。

  《经典徕卡》读后感(二):徕卡

  有些拷贝徕卡的照相机(红旗牌照相机),因品种稀缺、特殊的历史背景、数量局限等因素,超过徕卡照相机价值数倍、数十倍也不足为奇。

  红旗20照相机,毛泽东手书“红旗”标志。1969年上海照相机二厂为了向国庆20周年献礼,接受了研制一台仿造徕卡相机的任务。当时中国相机工业刚刚起步,经过一年的努力,才完成首批10台样机(当下可遇不可求)。

  《经典徕卡》读后感(三):信息包含量不足

  如题

  如果你买了LEICA就不用看这本书了。

  如果你买了这本书也不会很想很想买LEICA

  所以这本书的定位是那些对摄影并不感兴趣的高端人士,它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LEICA,网上取得的资源远远大于它,所以大家对LEICA感兴趣的话还是好好学语言、、去外文网站好好看看。

  或者,买一台LEICA、、、

  《经典徕卡》读后感(四):傻瓜相机不是指相机傻瓜

  使用了一年徕卡M10,可以说说使用体验了。本篇不是探讨摄影艺术,而是纯粹的技术体验。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单反数码相机,强大的对焦与计算能力,已经让我们忘记了相机的初始形态。这是一个技术逐渐代替人脑的过程。

  先预置一个前提,就是技术和人的平等性,不探讨技术发展对人影响的好与坏,姑且把人也当作一个技术,人本身就是一台超级机器,迄今在很多未知领域,计算机望尘莫及。

  因此第一个问题是,当你把相机拿在手中,准备拍一张照片,你把完成这项动作的多少工作交付给相机,多少部分留给你自己这台机器?

  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一部iPhone手机,随便就能拍出好看曝光对焦完美的照片,拍照作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佐料,除了做出一个拍摄的决定,人无需任何思考。

  因此我不免会想,人这台精密的仪器,不会闲置得生锈吗?或者,搁着这么一台无与伦比的设备不用,不是很浪费吗?

  一个习惯了当下流行摄影技术的人,拿着徕卡M系列的相机是会懵逼的,甚至会觉得这是一件残疾的工具。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徕卡M只能手动对焦。如果拍照的目的是为了呈现我们想看清楚的事,对焦基本上是摄影最重要的一件事了。而手动对焦,就把这件最重要的事,交还给了人这台机器。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是,人能比自动对焦计算能力强大的数码产品,更胜任这项工作吗?

  我也使用徕卡Q,这是一台对焦速度超级快捷的相机,但它有两个其它自动对焦相机同样的问题,一个是抓拍的时候,尤其是目标较小的摄影主体的时候,你以为你对准了,照相机回复你一个对焦对上了的声音,然后你按下快门,回看照片,发现焦点其实出现在了主体的前面或者后面,主体并不清晰(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要素可控,比如光圈大小、摄影距离、景深控制,暂不讨论)。第二个是拍摄的对象不容易识别焦点,比如一面白墙,或者天空,你怎么都无法对上焦。

  这个时候徕卡M唤醒人这个机器来协同工作,就开始显现人的优势。一个方面,人当然需要练习,就像弹钢琴和吉他,你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断的反复,度过艰难的时刻,但当你度过那个门槛,听音乐和演奏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是迥然不同的。自动对焦便是对人惰性的一种迎合,它让你感到方便,但也让你失去发现更多更深快乐的路径和可能。

  徕卡M是如何唤醒人这个机器的呢?徕卡M的黄斑对焦,需要人眼和手动旋转镜头的配合,一开始觉得很吃力,但经过不断的练习,你会通过眼睛的预测,手指的微小动作,提升控制判断的技巧,飞快的提高对焦的速度,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量的拍片,到今天,不仅一点不逊色于自动对焦的速度,而且你能够感受到弹奏音乐的曼妙。

  更有趣的是,手动对焦能强化训练目测距离的能力,掌握了这个能力,使用徕卡m便进入化境。你完全无需通过照相机观察画面,你只需用眼睛搜寻拍摄对象,目测与心算,命令手指拨动镜头拨盘,甚至无需观察镜头上镌刻的数字。更进阶的是,对镜头所框下画面的构图,都有了人机合一的预设,(我不认为这是盲拍),这个时候拍片速度与出片率,是自动对焦相机,完全无法比拟的。

  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了“我”的存在与使用。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说,技术其实是一个生命体,人们以为自己发展了技术,其实何尝不是技术利用人类发展了自己。在这个转折的时刻,人类有可能放下自己,承认自己也是技术的一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