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正在与工夫读后感锦集

存正在与工夫读后感锦集

2020-11-1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海德格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5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与时间》精选点评:

  ●古典哲学家探讨世界和思维的问题,近代哲学家直接就赏给你一套新的思维模式

  ●膜陈嘉映…我怕是瞎了

  ●努力阅读中

  ●是的,我读的就是这么老的版本。前五十页一堆人的笔划,后五十页只有一个人的了…… 本来想写个尼采、海德格尔的决斗武侠片段,我太懒就算了。 “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从词源学研究回溯到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并以言说特殊的存在者“此在”为中心,欲从此在来揭示存在。 只可惜到最后,“回转”前的海德格尔始终只是将“存在”变成了不可言说的隐匿上帝。 向死而生与他人的死的关系被列维纳斯批判成——这种存在论中没有他人的地位,并且存在论里无善恶,也从理论里貌似归纳出了海德格尔污点的思想来源。(读这里时老想到阿基琉斯和他友人)

  ●Assigned: §1-7, §14-16, §26-27, §50-53 大概是因为中文模糊性的原因,哲学里的术语总是不如原文甚至英文版本里的清晰,所以总会给人一种假象,即文字本身晦涩玄虚,但其实是语言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最开始简练的表达。

  ●不推荐此版本!烦、解释、存在者状态等名词都还沿用旧的。

  ●看完此书 我三观都毁了 最起码要个半月恢复

  ●不懂。。。

  ●这本书说读过实在是有愧,因为上课需要只读了导论的第一章。就这一章就谋杀了我无数脑细胞,我对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什么的一直充满了敬仰与敬畏,只不过,若无需要实在是不愿再翻如此晦涩难懂的书了,forgive me

  ●存在法相,这是什么鬼翻译!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一):存在与时间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算是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吧。书其实在哲学著作中不算难看的,至少比黑格尔生动多了。有几点感受,写下来。

  一,还是那句话,我觉得海德格尔的基础理论,存在先于认知,是在胡塞尔那里已经有了的。作者不过是将这个发展过程,演绎得更详尽了一些。

  二,读海德格尔,我想到更多的,还是黑格尔,原因就是两个人都是将一套理论模式框到世界里,来解释一切,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意味。

  三,总体而言,海德格尔的理论是告诉我们,认知其实是有两个角度的,一种是流俗的,也就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有许多的局限性,也正因此,很多东西不准确,很多疑问,是没有答案的。而作者更推崇的,却是从此在发端的,源始的存在论观念。从这个视角出发,便能发现和理解流俗视角的意义和缺憾。

  四,这个观点,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五,作者有关于情绪的出现在认知上的重要性,包括日出日落对流俗时间观念的产生,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两点给我印象深刻,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在之前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可惜的是,作者的谈论并不深入,浅尝辄止了。

  六,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很多人,将海德格尔捧得太高了。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二):500多页25天左右

  我不能容忍自己,一般囫囵吞枣的三四天左右看完600页左右的书是没问题的,第二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已经看了20多页,然后第一天看了八页,就看综艺、国产电视剧两三分钟的片段。第二天,12页。第三天,挤牙膏似的看了二十多页,从此后稳定看个30页、40页,最多也就70页左右,从早到晚,整天下来没有看完100页的。和《终朝采蓝》、《人间词话》的速度是差不多的,看到412左右,我竟然一个星期彻底去看些电视剧、国内综艺cut,即使无聊到已经不想看那些搞笑的东西,也还是一再的看了两行字之后就下意识的撤退。严重怀疑起自己,既然这本书还不适合我当下的阅读水准,为什么不能先放一放,人生那么长就算这一本不看又会有多大的遗憾呢?既然放不下,为什么哪怕就是一天读80页,一个星期也就看完了,一本书草草看过去花一个月的时间,并且之后还是有亟待完成的事情。为什么做不到呢,即使不看这本书,也仍有其他的书、电影、纪录片可以补充自己啊,为什么就干耗着,耗到除了鄙视自己、抱怨自己就不剩别的了。为什么?

  我原想一看完就在豆瓣上写篇日记或这样四不像的读书笔记,有点可笑吧,夸克、网易云音乐、blibli,我几乎就断绝互联网了,如果有纸质书看的话,我应该能断网的,我内心中有一半希望没网吧。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豆瓣上写这篇垃圾?从9.17拖到9.20也仍是要写的,为什么?

  无疑,看《存在与时间》,之前最好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伯格森、黑格尔、尼采……之类的西方一脉相传的哲学书都有接触,我是只读过《理想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动心起念看海德格尔的这本书,所以其实很多很多的内容我只咂嘛出点味道。疑惑比收到多。但愿吧,2019年结束前,我能看完《金瓶梅》!

  想写一点关于《存在与时间》的阅读后的收到和念,不行啊,几乎打不出字来,好像知道的又都不知不觉地褪到书本里了,它讲到目、视,几乎都是听见、看见、闻见……,讲到历史性的,与历史学,现象与现像,到时、绽出、公共存在、本真存在,世界、此在、先自身存在的领悟、解释、现身情态、寓于世内存在,生存论、存在论……,在翻到最后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发现他对尼采的研究破有年头,我也得慢慢看啊。它与其说是真,倒先把这些书当做锻炼逻辑,很有启发呢。

  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看的《设计中的设计》,400多页就两三天,其实认真认真有17号就能看完的,已经看到300多页,那种屏住呼吸一行一行蹿冒出喜悦和受益,一页页的设计成品图片,有意思啊,是前书的衬对吧。昨天开始看伍尔芙的小说,从《戴洛维夫人》开始,嗯,偷懒完了,即《到灯塔去》看完,就继续啃砖头书啦!金融学、哲学、社会学、音乐、绘画、建筑学、天文学、量子力学、人体力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像《说文解字》、《诗品》、《山海经》、《庄子》……太多太多啦,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也不能不为之而欣悦,哎呀,要是我这个读者再好一点点我就少鄙视自己一点点,更沉浸一点点。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三):绕口令与完美逻辑

  海德格尔的书今天是第一天读,因为秉承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一天时间只读了一章。尽管如此,我依然热切的执着的推荐这本书。就好比看电视剧,一个电视剧的前二十分钟就可看出他的好坏,读书也是如此。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理由两个:

  第一个不正经理由是可以练练绕口令,譬如对于此在(即人)的作用的一句评价:“此在是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这句话是要讲人是研究“存在(即欧洲哲学思想的本源问题)”的钥匙。如果将海德格尔第一章的存在,此在,存在者之类的概念全体写在纸上,估计19页篇幅的第一章这些字眼就有可能占据6页篇幅之巨。

  但是,既便如此拗口,不能不说海德格尔的思路的清晰以及逻辑性的严密,他实际上在第一章用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解释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而且竟然用存在、存在者即此在三个概念的反复论证中竟然真的就被他论证成功了。对此,我是赞叹有敬佩,虽然一天的劳累直不起腰,但是非常值得。尤其是使我的哲学思想越发清晰。这一点简直让我欣喜若狂。

  为此,我特在此对他大加赞扬,并附自己阅读笔记的第一小节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突出的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这个概念,是西方哲学考察的基础,在他们眼中,人本是什么?人来源于何处?又将去往何处是一切哲学要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可以说,最初的哲学就是为此而生。可是,在最初希腊先哲们家热烈探究了一番之后,这个问题虽没得到结论,却因为他的难以论证变成了无人问津的问题,如海德格尔在第一小节所说:“他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之殚精竭虑。所以,从那时起,他作为世纪探索的专门课题,当然就无人问津了。”之后人们所做的只是“根据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述,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条,它不仅宣称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对这个问题的耽搁。人们说: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这个最普遍并因而是不可定义的概念也并不需要任何定义,每个人都不断用到它,并且也已经懂得他一项用它来指什么。于是,那个始终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案情的晦蔽物竟变成了具有昭如白日的自明性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仍然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误差。”

  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重新被提到了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实际上当作为基础的本原被抽掉以后,很多哲学理论就应声而倒。从本源重新探索出来的结论或许才更加有力。

  基于这种想法,海德格尔突出三个方面来探讨存在问题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却不等于说他是最清楚的概念。

  这里,海德格尔通过不同时期对存在的观点,来指出这些观点的矛盾,从而说明,至今,存在还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他这里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观点之后的继承(有两个例子:1他与柏拉图的联系与不同,2中世纪托马斯主义以及司各脱主义受他的影响与相互争论。)以及黑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颠覆。

  2.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这个结论从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因此,他一定不是一个实体,因此,他不等同于存在者。但因为他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描述。”

  感想:这一点我不认同,海德格尔之所以认为存在并不能证明,是因为他的无限,即普遍性,但是,实际上,存在只能借存在者作为实体来表现,否则就不可能有存在。因此,从存在者着手,摸索所有存在者的同一性何在,我们就可以通过理性来追寻到存在的所在。因为理性可以将实物与抽象结合,并从他针对存在而言虽然有限的主动性中得出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最本质的属性,那即是万物守恒,以及万物永存。因此。如果说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毋宁说存在是不可证明的更加合适。但或许是译者的问题,或许海德格尔说得就是存在不可证明。(这里我需要查阅原文)

  但是尽管存在可以被认识,但是他却不能被改变,因此,我赞成海德格尔所说:“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方式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当的,但这种方式,亦即传统逻辑的“定义方法”——传统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植根于古希腊存在论之中——不使用于存在。”但是“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它倒是要我们正式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的论证有国际意义,因为存在不只是西方思潮中的概念,而是一种宇宙客观。但是在论证中,他基本上是以西方哲学作为论证的基础,因此,他才会说:“传统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植根于古希腊存在论之中”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忽略存在,是因为往往以存在者作为存在本身的替身,但是,这两个概念是不可混淆,这就使得探究存在本身有了一个前提:即存在不是存在物。由于人的身体中的神奇的理性具有比地球万物个体更加强烈的主动性,他促使人探究存在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探究不是为了了解而探究,而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对存在的了解而探究。因为假若可以认识存在本身,就可以区分存在与存在物的不同,使得对存在和存在物的研究同时向前发展。人类也能更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而言,存在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四):《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这是读书时撰写的一篇论文的部分,不悔旧作,放在这里,抛砖引玉。作为未完成稿,请勿转载。

  无他,若因我而使转载者贻笑,罪莫大焉。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西方形而上学史也就是对现在当下肯定的历史,相应地,存在与时间联系的中间环节是在场,也就是作为ousia的存在,存在“首先说的是:未经思索地和隐蔽地,在在场中运作着当前和延续,在在场中时间现身而成其本质。” 通过在场化的形式,存在和时间都被遗忘了。在此背景下,SZ的任务就是重提存在问题,演历存在的遗忘史,并在重演中回到思想的源头寻找另外的开端和可能性,从而克服存在的遗忘史。而这一工作的前提乃是“依时间性阐释Dasein,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然而,海德格尔最终只完成了这一部分,通过对Dasein的生存论分析,揭示了Dasein与时间性内在关联。在这部未完成的著作结尾处表达了作者本人对于其研究理路的反思:“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有路可循吗?时间本身是否公开自己即为存在的视野?” 可见,时间问题规划了整部著作的问题域,问题的产生、解决以及更深入的问题的产生都与此相关,对时间问题的草描也将触及存在问题本身 。

  Z中,存在与时间性之间的关联体现在存在着的且始终对存在有所领会的Dasein那里,它是“去存在”和“能在”,它一向具有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存在就显现于此(Da);而其存在领会的可能境域就是时间性,Dasein有死有终,是有限的存在,因而能在其生存中规划出源始的时间性。

  1、Dasein的生存论分析是建构时间问题的必要前提

  Dasein的生存论分析,就是对于Dasein的生存论建构作出存在论的阐释和形式指示(formela Anzeige) 。在此可能产生的疑问将是Dasein的日常状态和本真状态的关系问题,其答案正如他一再强调的,无论在日常状态(非本真状态)中,还是在本真状态中,Dasein都先天地具有生存论结构,自始沉沦着的Dasein自始就“能在”且“去存在”, Dasein式的与非Dasein式的存在者之间的差别恰在于前者的非现成性,即其生存性。另外,Dasein具有向来我属性,总是我的Dasein,不可交换、转移和让渡,也无可逃避、脱离和推诿。最后,Dasein总是领会着存在,存在在此之“此”包括现身情态、领会-解释和话语。

  需要指出,生存论分析所指向的基本领域其实就是日常生活状态,因为只有在生存常态中才能揭示生存着的Dasein之存在;否则,海德格尔的工作充其量也就是以某种新的“人的本质说”和形而上学体系代替已有的种种学说和体系,不但无法完成克服工作,反而会加深形而上学的迷误。其实,他重视的是在存在者层次上最亲熟的日常状态,因为在存在论层次上它未经探索、不为人知——已往的思想常常剥夺人的日常生活的合法性。

  日常状态中的Dasein自始存在于世界之中,自始就是共在。“在世界之中”描画了Dasein的整体存在特性,它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流连其中,将与之照面的世内诸存者以及其它Dasein把握为与自身有所关联的现成存在者,并从现成之物出发领会、筹划自身的生存可能性,因而自始就沉沦于世,处于被抛状态之中。这是一种整体状态,不可分割,其诸多组建环节就构成了Dasein之日常生活的整体性,此整体性以“烦”的形式出现。尽管是非本真的方式,但是其存在特性决定了无论Dasein处于何种境域中都具有生存论结构,而且恰恰是作为在世的、与他人共在的存在,它才能够证实其生存论结构。“烦”既是非本真的,也是本真的Dasein之整体存在,据海德格尔,烦就是Dasein生存论建构之整体。

  与“烦”相应的本真结构是“畏”,本真Dasein不加回避地面向、承担自身存在,即“畏”。沉沦逃避在世的“事实”;畏直面在世所处的“无何有之乡”。沉沦的Dasein寓于世内,周围世界对于它而言,饱含意蕴,牵连不断;而在畏中,世界无所意蕴,直接涌现,以其本来面貌现象。沉沦着的Dasein与其它Dasein共同在世,将自己的生存敉平为存在者;畏却使Dasein失其依凭,孑然自立,成为自由的、充满可能性的本己存在。Dasein的最极端的本己存在可能性就是其终结和死亡,直接朝向终结就是“先行”向死,始终悬欠,因而必听从良知召唤而唤起其罪责,由此而对自身能在和日常生活有所领会、筹划、决断,有所作为。先行向死构成了Dasein生存之整体性,并在决断中将其把握为整体存在。

  海德格尔对Dasein生存论结构之分析也就是对Dasein作为整体能在之分析,它始终游弋于Dasein的日常状态和本真状态之间,其分析工作之所以能够出入于存在之间隙(Riss),恰在于Dasein与时间性的内在关系,在于Dasein的有限性和时间性,准备性的Dasein分析工作必然开出时间性的源始境域。

  2、《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如上所述,烦之整体结构由沉沦、实际性和生存诸环节组成,作为被抛的(已经在……)、沉沦的(寓于……)或者生存(先行于……)的Dasein是统一的。烦之本真样式包含着Dasein之自立性与整体性。然而,烦之整体结构如何可能,其存在论意义何在,其生存论根据何在?在于Dasein的有限性,唯因其有限,它才可能,有限性赋予它无限的可能性,而有限性即其时间性。于是,时间性构成了烦的意义。

  何谓Dasein之时间性?基于沉沦的诸现象的Dasein,作为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其基本结构的诸环节对应于时间三态,“先行于自身”奠基于将来,“已经在……中”来源于曾在,“寓于……而存在”栖身于当前。由此,其时间性就是由将来,曾在和当前诸环节构成的统一的时间现象;在Dasein的生存论结构中,时间性就是Dasein筹划自身的生存,回到被抛入其中的实际性,在沉沦中让世内诸存在者照面。通过先行到将来的途径,以良知的方式体察过去,在当下存在中领会时间性,Dasein总是经验到自身,既作为常人,又作为“我自身”。

  此时,海德格尔尚未获得烦之整体结构的存在论根基,但时间性与Dasein的内在关联已经显露——Dasein在其生存中就规划出源始时间性,其终结指示着源始时间的有终性;同时,Dasein通过先行于自身的领会和筹划赢得了本己存在的可能境域,时间性使它成为不断去存在的能在。

  可见,时间性之统一结构与烦之整体结构的根基就是Dasein的存在性。在生存论视野中,Dasein先行于自身筹划自身;相应地,在时间性结构中,将来占据优先地位。由此“将-来”(Zu-kunft)开始展现,这是其时间观中最独特之处:Dasein是能在,它不具有任何在先的“本质”,因此也无需随时间的推移实现某种尚未实现的或者获得某种尚未获得的完美本质。毋宁说,Dasein向将来去存在就是来到自身,并在来到自身之际,使自己始终保持为可能性,始终生存,由此领会和承担起被抛状态和它其实无所依凭的“事实”:它被抛入可能性、自由及其将来之中,因此,它本真地从将来而是曾在。曾在着的将来的Dasein又自始沉沦于世,周围在者与Dasein照面而当前化为在场的现成之物,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

  可以看出,以将来为核心的时间性结构就奠基于可能性之中:曾在的Dasein在被抛-自立中领会其可能性,当前的Dasein在沉沦-照面中保有其可能性,将来的Dasein在筹划-先行中就是其可能性。这样的论述容易引起误解,仿佛Dasein分处独立的时间三态中,其实在海德格尔那里,诸环节首先并且始终是统一的。在某一确定的时刻,Dasein同时是将来的、曾在的和当前的,时间性结构的一体性就表现为将来、曾在和当前的同时到时(zeitigen)。

  也就是说,保持自身为去-存在的Dasein总要出离自身,显现其存在性,Dasein之自身出离自身的现象就是绽出(ekstasis)。绽出的Dasein既彰显着存在本身,同时又规划着时间性的诸种绽出样式。换言之,存在通过Dasein绽出显现,时间性通过Dasein而绽出到时。存在显现的前提是Dasein在自身的生存中对存在有所展开的先行领会,而恰恰是因为时间性在Dasein中到时,Dasein才可能在去向将来、来到自身的生存可能性的绽出中先行领会世内在者、其它Dasein和自身的存在,从而对存在本身有所领会。

  将时间性当下完整到时的绽出统一性公布为Dasein烦之结构的统一性的根基之后,海德格尔以大量篇幅依时间性重演了Dasein的生存论分析,分析了日常状态诸展开环节的时间性,主张将流俗时间概念的源头追溯至存在者层次上的时间内状态,将流俗的历史领会归结为某种现成化了的Dasein 之过去 。

  3、简析《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至此,海德格尔开卷时提出的存在论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任务告一段落,存在-Dasein-时间性构成了SZ中解释学循环。可将其工作总结为,从“在世界中存在”和“共他人存在”现象出发,通过Dasein本真状态和日常状态诸环节的分析,指明烦之整体结构,此结构奠基于时间性的统一结构。确切地说,源始的时间始终与Dasein的生存活动和其存在性关联,因此,源始时间就成为存在在此显现为具体存在者的视野。

  这种时间观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①传统时间观或者否认研究时间-流变的必要性,或者将时间空间化、现成化为物理、心理现象发生于其中的框架和形式结构;海德格尔则重新赋予时间研究以实际内容,他受到胡塞尔以现象学方法研究内在时间意识的启示,悬置了将时间与运动和计量活动联系起来的成见,直接从时间的自身显现方面进行追问。而这就意味着,

  ②将时间把握为经验着世界的自我生活的统一形式,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的Dasein之生存论整体结构。现象学地形式化了的时间就是时间性自身现象以及成就为经验世界中的时间之方式。据海德格尔,这首先指示出时间的统一性,进而指示出点击奠基于此的Dasein生存现象的整体性,即获得了Dasein的存在论意义,并为一般存在论赢得了基础。由此可见,

  ③作为领会着存在的Dasein的存在意义的时间性与作为存在之领会的源始、超越视野的时间始终是境域式的现象学构成。此构成性的“时间”和“时间性”与一维的、均质的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在存在论上的根据,后者在知性领域中遮蔽了前者。两者的具体差异就表现在,

  ④本真时间是有终的,因此,有限与无限之间充满张力,Dasein之筹划和领会由此获得必要性。本真时间以“将来”为核心,Dasein同时赢获将来、曾在和当前,时间三态同时绽出而成就为本真时间。相反,流俗时间无始无终,这种“超时间”的无限性使得它只能以“现在”为核心,截断永恒的时间之流,使之凝固,只有不再现在,即将逝去的现在和尚未的现在,实际上它不可能获得时间的任何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