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的诗意》读后感100字

《出生的诗意》读后感100字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死亡的诗意 读后感 

  《死亡的诗意》是一本由马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的诗意》精选点评:

  ●我觉得《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目前最好的小说。

  ●简直不能更啰嗦。“外号是绰号的另一种叫法” 这也用得着您特意用一段话解释一下吗?

  ●《虚构》那篇最好

  ●大三时读的。

  ●或许只有去过西藏,才能明白那些天马行空、惊为天人的故事,是这片高原曾经赋予马原最神奇的礼物。

  ●失望了。先锋派的“先锋”来着。觉得过于执着形式,有炫技之嫌,却没博尔赫斯炫得高明,是先锋文学探索中的稚嫩之作,不合我的胃口。相较而言,喜欢他的评论著作《新阅读大师》。

  ●《冈底斯的诱惑》最优秀

  ●叙述圈套

  ●高二读的,想不到小说还能这么写

  ●扣一星,因为马原的作家病。

  《死亡的诗意》读后感(一):读《海边也是一个世界》

  这是马原1982年2月发表的短篇小说。

  题目与内容之间不知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

  开头的部分神神叨叨的,初读像是不知所云,读到后面才知道开头的所以然。读马原的其他篇目大都是这样叙述的。

  这篇小说是从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不像马原的其他篇目那样,直接出现叙述人“我”。

  玩的是叙事手段,通篇读完,对陆二的死,很是不解,觉得叙述得很残忍。

  故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主要人物有:陆高、姚亮、陆二、英古斯。其中对陆二的心里描写很有趣,也是对人心里的直接隐喻!

  形式大于内容,好好的讲故事的本领就退缩了。能打动人心的还是故事内容本身。但是形式的变化,叙事手段的高明,我的愚见是它应该服务于内容。

  从内容上讲,我目前读到的是,陆高一次打猎途中,扔给陆二的美味野兔给英古斯霸占了,英古斯的主人十分得意,陆高不知是给陆二报仇还是给自己出气(两者都有吧),想办法弄死了英古斯,还得让陆二陪斩。

  《死亡的诗意》读后感(二):《海边也是一个世界》马原解读

  马原自己有一篇文章 名叫《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 其中第三种 他总结为以诗意结尾 现贴原文如下 可能更好理解故事中陆高杀狗的原因 明白那种残酷并非无缘无故

  “这在诸多经典的结束方式中是最多也最容易举出例子的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的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特别典型的例子。   我一篇小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也采用了这种诗意的结束方式。故事有些残酷,发生在知青年代。一对好朋友勒了附近部队农场里养的一条狗,对方为这条狗上门找他们拼命。这之前他们带了自己的狗去跟对方的狗打架。自己这条狗比较小,而且在和对方的狗对峙过程中显出了胆怯。回来之后,他们把像亲兄弟一样的这条狗勒死了,一方面是惩罚它的胆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逃避惩罚。因为他们接着勒死了人家的狗,把狗吃掉;然后他们又勒死了自己的狗,把狗的身体埋掉,把狗头挂起来。等第二天凶神恶煞般的狗主人来找他们算帐的时候也无话可说——因为昨天这里确实吃过狗肉,这一点已经瞒不掉;但是挂的是他们自己养的狗的头。那么他们说是杀掉了自己的狗吃肉,对方狗主人也不好再怎样纠缠;他们就这样逃脱了惩罚。   狗养得久了,会跟主人有很亲密的关系。前面我写到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狗的主人一年到头分了二十几块钱,他拿出五块钱买了几斤肉,他说人过年狗也得过年。你想他一年才分到二十几块钱,他拿出五块钱买肉给狗吃,让狗过年,实际他们自己过年也花不了五块钱。但这也没妨碍他们最终自己把狗杀掉了,因为这个狗在战斗的时候胆怯。这个故事讲完之后,一晃又过了二十年,两个知青伙伴中的一个早就离开了农村,在一所学校里当老师,二十年后他去看望还留在那片大地上当年的朋友,姚亮去看陆高。陆高因为留在农村,还是过着打渔打猎的悠闲生活;而姚亮这时已经是一名教书先生了,跟我现在一样。他们喝酒叙旧,吃陆高打来的野味。当年那条狗是陆高的,陆高和全体知青伙伴都管这狗叫陆二。狗就相当于是陆高的弟弟,睡觉也和陆高并排一起,占了一个知青的铺位。喝醉以后,陆高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他跟姚亮说:我一直忘了问你,陆二埋哪儿了。虽然他亲手杀掉了陆二,他仍然希望去凭吊一下。他从来也没问过。   小说的结尾,我是这样写的。农村终于不是姚亮的归宿,姚亮还是回到城市过他那种教书的生活。有一次他读雨果的《笑面人》,看到一段话写得很有意思,他用一个镇纸压住有这段话的这一页。这是一段诗,很美的一段诗,大概的意思是,“诚实变成灾难,就像雪花变成雪崩一样,是柔软的东西慢慢积累的结果。”我以这段话作为这篇小说的结尾,这在我个人创作中也是很典型的诗意结局的方式。”

  关于小说最后一段雨果《笑面人》的翻译 在这篇文章中也与小说原文有诸多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更便于理解

  小说原文为“柔软而无情的雪片悄悄地做自己的工作。一摸就溶化了。它是纯洁的,就跟伪君子的诚实无欺一样。雪片变成雪崩,跟欺骗变成罪恶一样,都是纯洁的东西慢慢积累起来的结果。”

  《死亡的诗意》读后感(三):从《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看生活的真相和小说的真实

  内容提要:马原作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在小说的创作上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多种大胆的尝试,关于马原小说的研究多聚焦于他的叙事圈套、形式与内容关系等问题上,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一文中,我们看到马原对生活真相和小说真实问题的关注。小说中西藏宗教文化氛围的创作背景也促发我们对佛教和宗教信仰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生活真相 小说真实 佛与信仰

  先锋小说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着不同与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态度,他们对小说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说在以往的作家那里小说比现实更真实,那么在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作家这里,他们便要告诉我们小说和真实是有距离的。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开始对《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一文的创作进行一定的探索。

  一、不能还原的生活真相

  先锋小说作家和以往的作家相比,其先锋性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对故事强烈关注转移到了对小说文体本身的关注和研究上。《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可以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文本一共有十一节,但在这十一节中叙事人在不断的更迭。这叙事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文本中的“我”即文中的“马原”,二、文本中各个故事的叙述者如:小格桑、刘雨、罗浩,三、文本中将各个文本结合在一起的叙述者。

  涉嫌杀人的老太婆的故事是小说涉及的第一个故事,但因为“我”是从小格桑那里听到了这个故事,而小格桑他们虽然从杀人老太婆那里力图审问出案件的真相,但老太婆为了自身少受法律的制裁明显没有将事实真相告诉小格桑,以至于当小格桑他们要靠各种调查来查找事实真相,而小说到最后也没有揭露这个案件的结果,真相是什么成了不可知,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而在生活中每个人在叙述时都会因自身的利益而选择一定的隐瞒,又有谁能调查出事情的真相?当人们在叙述或者转述一件事情时便已经离这个事实真相有了一定的距离,作为听者自然离这个真相的距离更加的遥远,从而也就告诉我们,那作为小说读者的我们能考到的、知道的都是小说创作者描绘的世界,如果我们想通过小说的叙述去寻找生活的真相,是不可能真正拥有完整的生活真相,因为生活真相本来就只是一个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之后,文中又叙述了独居的老太婆卖私酒的故事、庄小小创作肖像画《岁月》的故事、新建画油画的故事、罗浩的参展照片《水与生活》的故事、独居养狗的老太婆的故事等,而这些故事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这些故事明显的逻辑关系,这样故事呈现的是生活的混沌、无序、没有逻辑性,马原用零度写作的方式叙述它们,从而让我们感受到小说中这些故事的发生与我们现实生活中事情的发生情况是那么相似,一样的自然而无序,那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从而小说将生活的虚伪本质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揭示出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创作时所打造的必然、有逻辑、有秩序、有头有尾的故事和世界其虚构的本质。

  第二个可以引起关注的故事是关于养狗老太太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文中与“我”的距离更加遥远。如果说买酒老太太我是亲自接触过、杀人嫌犯老太太小格桑接触过,那这个养狗的老太太不管是刘雨还是罗浩或者其他人都没有亲自接触过。

  刘雨在给“我”讲述老太太的故事,她是一个制作泥佛片的老太太,前几年拉萨狗多,藏族喜欢养狗,决不会打狗,拉萨市政府号召打狗,成立业余打狗队,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准养狗,多数人打狗下不了手,就把自家的狗逐到外面,做泥佛片的老太太心怀慈悲开始养狗。为了狗能有吃的、能好好活下去,这个老太太宁愿自己忍饥挨饿、食不果腹,但结局如何小说中说刘雨讲完了,但是小说却没有将刘雨所说的结局写出来。

  文中的“我”认为罗浩的更真实,罗浩“说她养狗并不是近几年的事,她多年来一直在养狗,她养的狗的确不下二十只。她不是个做泥佛的,她没有什么亲人,而且她早死了。死了几年了,甚至连住在附近的两个姑娘都没听说过她。她每每把口粮省下来给它们吃,她瘦得叫人很难想象。前些年拉萨很多人都知道她,有些人出于怜悯送给她一些粮食,但她仍然舍不得自己吃。听说政府还特批给她一部分口粮外的粮食,这也没用。她很固执,别人说话她根本不理会。听说她是饿死的,也有的说是病死的。反正她一个人生活,跟邻里没来往。也许她整天和在外面游逛的狗群在一起,染上了传染病不治而死的呢?”可是“我”判断罗浩更真实的依据真的可靠吗?难道只因为“我”体会到刘雨在讲述这个故事时表现出的前后矛盾、刻意删减添改,罗浩讲述这个故事时的较为客观的转述就能认定罗浩的故事更真实吗?其实事实只要是发生过了,即使是亲历的人也不能在转述的时候完全真实再现,原因有出于自身利益的隐瞒、也有个人角度的局限,因为在历史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只能够触摸到事情真相的一部分,能知道真相究竟如何的只能是上帝,而当马原等先锋作家舍弃上帝视角的时候,那就注定了这小说中没有完完全全的真相,不管你是主观的叙述还是客观的表现,真相都是存在却不能寻找和再现的过去。

  在以往的小说中,我们总觉得小说必须真实,只有真实的小说才可能是优秀之作,但马原通过他的创作告诉我们,因为生活的真相不可能完全被揭示,所以小说的真实是虚构的、是让人怀疑的。

  二、小说的真实性之存在

  前面通过杀人嫌犯老太太和养狗老太太的故事,马原已经告知我们生活真相是无法在它发生以后再完全再现,所有的转述都会偏离了真相,甚至向刘雨这样的创作这还会为了自己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来改变真相。那小说这一文体为什么还会给读者那么强的真实感、让许许多多读者都感受到这些故事里的人和事是真实的存在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的小说里也可以寻找到答案。

  首先是叙述方法的不同。现实主义小说一直在强调小说的真实性,无论是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构思,都力求其符合生活逻辑,贴近生活真实,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将虚构的小说展现出比生活更真实、更典型的特点。同样是养狗老太太的故事,罗浩讲述之所以比起刘雨让人感到更加真实,便源自他客观而肯定的表述,他的叙述语气冷静、故事连贯,没有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逻辑清晰,自然就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和真实感。小说的真实可信与否首先便取决于故事在表述时采用的叙述方式和叙事技巧,所以许多评论家认为小说写得好不好,真实不真实,与其说关键是“写了什么”不如说是“怎么写的”。

  先锋小说常常让我们感受不到真实,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故事进行中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的缺失。比如《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中杀人嫌犯老太太、卖私酒的老太太、尼姆的奶奶、养狗的老太太,这四个老太太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她们四个,她们都是独居老太太,但她们之间除了独居我们找不到明显的联系。她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感,在文中我们是得不到答案的,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她们的某一个片段,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们不能深入的了解她们,有何从谈起看到真实的她们呢?

  当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采用全知视角、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清晰、客观而冷静的叙述就容易让读者进入小说作者打造的世界,从而与小说世界里的人同悲同喜,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和那些人物们一起真实的活着。

  其次小说的阅读对象也决定了小说的真实性是否能够成立。同样是罗浩在讲述有关养狗老太太的故事,当罗浩讲的时候,“妹妹的心思全在纸鹞上”,“姐姐用手背抹了一把眼睛。”而我听后,是将罗浩的故事和刘雨的故事进行比较,“我知道罗浩的故事也许更真实,但刘雨的故事无疑更多一些思辨意味。……刘雨更多的着眼于佛教及其内在的影响……我想知道这个故事在另一个作家的心理触发了什么。”这个故事藏族妹妹没有认真听,所以对于藏族妹妹来说,故事都不存在,更何况其真实性;而对“我”这样一个只将其当做故事和小说素材的人们来说,从审视研究的理性角度出发,这故事也是不存在真实性。只有在藏族姐姐那这个故事才有了它的真实性,她不仅认真听了,为这故事里的人流泪、感动,这样的故事在她那才是真的。小说的真实性便只存在于真正的阅读者那里。

  曾经我们在知道小说虚构的同时又以小说创作的真实性作为小说是否是成功之作的标准,而在先锋小说作者的创作中,他们让我们感受到小说真实性本身的虚构本质,也就让我们在阅读中有了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对小说阅读多了理性思考。

  先锋小说在讨论小说真实的时候,也让我们反观我们的生活真实,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条理清楚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角度,我们只能了解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同时这个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全知全解的程度。很多事情是否真实,其关键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相信它,。同一件事,在相信它的人面前它就是真实的,在不相信他的人面前,它是不真实而虚无的。先锋小说除了对小说技巧的探索外,其实也在用他们的创作展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在可读性上也许没有现实主义小说那么引人入胜,在理解上也晦涩难解,但在思辨力上他们打造了一座新高峰。

  三、先锋的虚无主义之外

  《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中马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无整体、无中心的无序的存在”。但作为先锋作家,马原除了呈现现实生活世界,让人感到生活的混沌、庸常,真相的难以获得,世界本元的虚无外,他小说就真的没有别的内容与意义了吗?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我们常常有难以解读之感,觉得他们是以玩弄写作技巧为乐,但在我们认定他们以技巧为创作的出发点与制高点时,是不是也有忽略和误解他们的地方呢?

  马原的创作多以西藏为背景,他的创作里有着一种浓浓的西藏宗教文化氛围,而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这样的一种属于西藏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回到对那四个老太太的讨论上,四个独居的老太太,除了尼姆的奶奶马原没有涉及佛的问题外,对其他的三个老太太的叙述文字或多或少都提及到了佛。

  第一个杀人嫌犯老太太,虽然有佛像,小格桑说“她家里有几个铜佛和一些法器,但不知道她是用来侍奉佛主的还是倒卖赚钱的。”

  第二个卖私酒的老太太,“我”喝别人的私酒是要泻肚的,因为做青稞酒多是生水。而她的酒不酸,喝了绝不会泻肚。第六节中提到她,“把四张十元钱认真地贴到有酥油的佛龛上。”

  第四个养狗的老太太,在刘雨的故事中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靠做泥佛片为生。而在罗浩的故事当中,她并不是做泥佛的人。我相信罗浩的故事更真实,但“我”却更期待刘雨小说,这个老太太的故事让刘雨有了关于“佛教及其内在的影响”的思考和感受。

  这三者与佛的不同关系其实也引人深思。心中没有佛、没有善念的人如杀人嫌犯老太太,她就会为害他人、作恶人间;如果心中有佛,如卖私酒的老太太,同样是投机取巧,却做出不会让人拉肚子的青稞酒;而心中不仅有善念、还有大爱的人,如养狗的老太太,她在刘雨的小说中成了制作泥佛片的人。这样一种身份的变化便有了思辨的意味,在佛经中有佛主舍身饲虎的故事,那究竟是现有了善念才有佛,还是有了佛才有善念呢?

  信佛、敬佛可以让人不去作奸犯科、谋财害命,但也最多是不用生水去做酒的小善,当一个人心中有大爱时,可以为大爱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她在别人的眼里就有了超越现实自我的可能,成为某种精神与信仰的力行者和象征,所以养狗老太太在刘雨的故事中变成了制作泥佛片的人,刘雨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佛教的精神力量,在刘雨的小说中她用自己的行为传递佛教慈悲的思想,她代表了佛,她自己就是佛。

  汉族和被汉族所同化的人其实并没有坚实而牢固的宗教信仰,常常是“临时抱佛脚”、“有事才烧香”,而在西藏几乎人人信教,在那样的一个宗教氛围里,对于“佛教及其内在影响”马原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和思考呢?马原会不会将两种不同的信仰情况进行对比呢?

  可以用罗浩故事里的养狗老太太在刘雨小说的创作中的变化来进行研究,佛教引人向善,同样心中有善念的人即使没有宗教信仰但也能殊途同归做出善举,佛并不是只存在与受戒与守戒的僧人心里、并不是只存在于供奉她香火供果的信徒脑里,人们并不是为了讨好佛做了什么、牺牲了什么才能算作心中有佛,其实当你心怀慈悲、力行大爱的时候,你就是佛,佛就是你。

  有佛、善念和慈悲的世界就不只是虚无,人也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庸常和无意义了,这并不是改变世界的灵丹妙药,但这可以成为人活得更像人的一个方法。

  四、结语

  马原先锋小说的创作是革新的同时也是孤独的,但他在小说上的探索却给整个当代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震撼,无论是从小说的叙述方式、创作观念的创作上,还是推荐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上,马原都用他的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必须看到在写作技巧之外,马原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这个世界和人类生活也进行着严肃的思考。

  《死亡的诗意》读后感(四):从《喜马拉雅古歌》谈文学作品结构的意义

  从《喜马拉雅古歌》谈文学作品结构的意义 原文作者:古月苍天 《喜马拉雅古歌》是当代作家马原所写的小说。作品写的是“我”在向导诺布的帮助下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一个叫林达的珞巴族小村去,在路上和到达林达小村后的所见所闻。讲述了诺布与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喜马拉雅古歌》是当代作家马原所写的小说。作品写的是“我”在向导诺布的帮助下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一个叫林达的珞巴族小村去,在路上和到达林达小村后的所见所闻。讲述了诺布与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结构非常奇特,但又不失巧妙。它不同于以往的一般文学作品的逻辑叙述,初读令人感到难懂而费劲,人物之间的关系难以弄清(其实到最后还是弄不清)。读者只能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小说叙述语言的一些带有“功能性”的词语或一些情节,去展开或发挥充分的想象,自己去完善故事。通过对小说各章节带有暗示、照应、呼应性的词语、情节的反复分析,小说本身所叙述的故事才逐渐明朗起来,浮现于我们脑海之中。但这种故事本身仍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可变性。这篇小说的结构非常奇特,但又不失巧妙。它不同于以往的一般文学作品的逻辑叙述,初读令人感到难懂而费劲,人物之间的关系难以弄清(其实到最后还是弄不清)。读者只能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小说叙述语言的一些带有“功能性”的词语或一些情节,去展开或发挥充分的想象,自己去完善故事。通过对小说各章节带有暗示、照应、呼应性的词语、情节的反复分析,小说本身所叙述的故事才逐渐明朗起来,浮现于我们脑海之中。但这种故事本身仍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可变性。 《喜马拉雅古歌》的故事可作如下归纳:《喜马拉雅古歌》的故事可作如下归纳: 诺布的父亲是一个高大英俊、性格豪放而十分自信的猎人,当年与草原牧区的一个女人结合而生下了诺布,这个女人可能已经死了。诺布与阿爸一起生活,但诺布阿爸后来又看上了林达村珞巴族矮个子猎人的高大而漂亮的女人,并与之交好,女人也喜欢阿爸,于是二人背着小个子猎人偷欢。这种风流生活越来越大胆裸露,连小诺布都明显感觉到了。自信的阿爸甚至当着小诺布和小个子猎人的面也敢搂着女人的屁股不放松。小个子猎人终于被激怒了,他用刀把女人的脸剐到了耳根,又伺机用箭射杀了阿爸。诺布为此咬断了小个子猎人的右手食指。诺布埋葬了父亲,当他带着叔叔来复仇时发现小个子猎人用“天葬”的方式安葬了阿爸,小个子猎人自己弄瞎了双眼,小诺布感动了,向小个子猎人跪下去。小个子猎人和女人成了他的阿爸、阿妈。但诺布却没有叫他们“阿爸阿妈”,他只把他们叫“他们”。诺布的父亲是一个高大英俊、性格豪放而十分自信的猎人,当年与草原牧区的一个女人结合而生下了诺布,这个女人可能已经死了。诺布与阿爸一起生活,但诺布阿爸后来又看上了林达村珞巴族矮个子猎人的高大而漂亮的女人,并与之交好,女人也喜欢阿爸,于是二人背着小个子猎人偷欢。这种风流生活越来越大胆裸露,连小诺布都明显感觉到了。自信的阿爸甚至当着小诺布和小个子猎人的面也敢搂着女人的屁股不放松。小个子猎人终于被激怒了,他用刀把女人的脸剐到了耳根,又伺机用箭射杀了阿爸。诺布为此咬断了小个子猎人的右手食指。诺布埋葬了父亲,当他带着叔叔来复仇时发现小个子猎人用“天葬”的方式安葬了阿爸,小个子猎人自己弄瞎了双眼,小诺布感动了,向小个子猎人跪下去。小个子猎人和女人成了他的阿爸、阿妈。但诺布却没有叫他们“阿爸阿妈”,他只把他们叫“他们”。 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符合逻辑。马原的小说,无法从逻辑上去考察故事的前因后果,只能从结构上去猜测、想象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因读者想象推理的不同而不同。诺布说他阿爸死了,其实还活着,说他阿妈死了,其实也活着。也许死去的是从前不守贞操的阿妈,死去的应该是那个曾戴过绿帽子的阿爸。这其中反映出诺布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如此,小说的故事也可以这样来归纳: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符合逻辑。马原的小说,无法从逻辑上去考察故事的前因后果,只能从结构上去猜测、想象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因读者想象推理的不同而不同。诺布说他阿爸死了,其实还活着,说他阿妈死了,其实也活着。也许死去的是从前不守贞操的阿妈,死去的应该是那个曾戴过绿帽子的阿爸。这其中反映出诺布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如此,小说的故事也可以这样来归纳: 诺布的阿爸小个子猎人在草原牧区抢回一个高大漂亮的女人来到林达村,而这个女人在草原牧区的时候与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早已情投意合。后来,高大男人来到林达村,找到了女人,尽管女人早已与阿爸生下了儿子诺布,而且诺布的阿爸小个子猎人在草原牧区抢回一个高大漂亮的女人来到林达村,而这个女人在草原牧区的时候与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早已情投意合。后来,高大男人来到林达村,找到了女人,尽管女人早已与阿爸生下了儿子诺布,而且 诺布已渐渐懂事。一次,十四岁的诺布看到高大男人钻进母亲住的房子,半小时才出来,母亲非常快活,这恰好被阿爸撞见。后来,阿爸杀死了高大男人,并把母亲的脸用刀剐向耳根,毁了母亲的容貌,情急之中,小诺布咬断了阿爸的右手食指。从此,小诺布不再叫他们“阿爸阿妈”。诺布今年已五十四岁了,那些都是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事情,小诺布是第一次向“我”这个外人谈起。诺布已渐渐懂事。一次,十四岁的诺布看到高大男人钻进母亲住的房子,半小时才出来,母亲非常快活,这恰好被阿爸撞见。后来,阿爸杀死了高大男人,并把母亲的脸用刀剐向耳根,毁了母亲的容貌,情急之中,小诺布咬断了阿爸的右手食指。从此,小诺布不再叫他们“阿爸阿妈”。诺布今年已五十四岁了,那些都是发生在四十年前的事情,小诺布是第一次向“我”这个外人谈起。 小说结构的复杂性、叙述语言的暗示性及前后照应的交错性,导致在归纳作品主要内容即故事情节时的多义性。也许上述两种归纳都不准确,读者还可以去进一步拓展想象空间,编写出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和故事来。小说结构的复杂性、叙述语言的暗示性及前后照应的交错性,导致在归纳作品主要内容即故事情节时的多义性。也许上述两种归纳都不准确,读者还可以去进一步拓展想象空间,编写出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和故事来。 马原在本篇小说中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证明他的小说实在难以用普通逻辑来加以推理,因为什么都是猜测和想象,也只能凭猜测和想象。他说:马原在本篇小说中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证明他的小说实在难以用普通逻辑来加以推理,因为什么都是猜测和想象,也只能凭猜测和想象。他说: “我想不出你阿爸为什么扔下你,最终到珞巴人中间定居?但我可以肯定,你不再爱你的阿爸,你在恨他。所以你说他死了,他死了也许你心里还好过一点。我还想,也许他家里那个女人就是你阿妈,她也没有死。也许正因为她,才使你恨你的阿爸。是你阿妈做了对不起你阿爸的事?你阿妈被人用刀子把嘴剐开,是被你阿爸还是被另一个男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没有讲真话。”“我想不出你阿爸为什么扔下你,最终到珞巴人中间定居?但我可以肯定,你不再爱你的阿爸,你在恨他。所以你说他死了,他死了也许你心里还好过一点。我还想,也许他家里那个女人就是你阿妈,她也没有死。也许正因为她,才使你恨你的阿爸。是你阿妈做了对不起你阿爸的事?你阿妈被人用刀子把嘴剐开,是被你阿爸还是被另一个男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没有讲真话。” 作品最终也没有交待诺布的话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以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作者马原并不想告诉你真假。这才是马原的高明之处。他要让你自己去完成作品本身。他在他的小说《虚构》前言中说:“……比如创世传说,它们各自的方法就如出一辙,这个方法就是重复虚构。”在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前言中亦说:“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喜马拉雅古歌》中的林达村,马原说位于“北纬 94 度与东经 29 度交汇点上”,北纬 94度的地方本身就是虚构!既然是虚构的,那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也可随意的剪裁、拼凑,读者就没有必要去按生活的逻辑去理解这种虚构的生活。我们只要去感受这种虚构生活中的某些能激荡人性的地方就够了。作品最终也没有交待诺布的话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以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作者马原并不想告诉你真假。这才是马原的高明之处。他要让你自己去完成作品本身。他在他的小说《虚构》前言中说:“……比如创世传说,它们各自的方法就如出一辙,这个方法就是重复虚构。”在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前言中亦说:“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喜马拉雅古歌》中的林达村,马原说位于“北纬 94 度与东经 29 度交汇点上”,北纬 94度的地方本身就是虚构!既然是虚构的,那么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也可随意的剪裁、拼凑,读者就没有必要去按生活的逻辑去理解这种虚构的生活。我们只要去感受这种虚构生活中的某些能激荡人性的地方就够了。 如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如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阿爸翻身下马,把马缰递给诺布,要他在外面等着,然后自己弯身钻进一个低矮的木门。阿爸个子非常高。房子里一声欢快的惊叫,小诺布听出是个女人的声音。她的话诺布不懂,可是诺布知道她非常快活。她先是说个没完,后来就嘎嘎地笑起来,不知为什么她的笑使小诺布有种异样的感觉。再后来她竟呻吟起来,声音很特别,断断续续的,而且听不出有任何痛苦。诺布觉到了心跳,他不想知道她为什么呻吟,转身拉马离开木房子。这时他听到她啊啊地大叫起来,叫声里透出无限的快意。他快步离开去,心里简直慌乱得不行。”“阿爸翻身下马,把马缰递给诺布,要他在外面等着,然后自己弯身钻进一个低矮的木门。阿爸个子非常高。房子里一声欢快的惊叫,小诺布听出是个女人的声音。她的话诺布不懂,可是诺布知道她非常快活。她先是说个没完,后来就嘎嘎地笑起来,不知为什么她的笑使小诺布有种异样的感觉。再后来她竟呻吟起来,声音很特别,断断续续的,而且听不出有任何痛苦。诺布觉到了心跳,他不想知道她为什么呻吟,转身拉马离开木房子。这时他听到她啊啊地大叫起来,叫声里透出无限的快意。他快步离开去,心里简直慌乱得不行。” 如同一阵春风把古老而质朴的喜马拉雅荒原温柔了一番,让人着实激动了一回。十四岁的小诺布都“慌乱得不行”,何况小个子猎人呢?亘古的喜马拉雅焕发了青春,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复苏,虚构显示出了真实!如同一阵春风把古老而质朴的喜马拉雅荒原温柔了一番,让人着实激动了一回。十四岁的小诺布都“慌乱得不行”,何况小个子猎人呢?亘古的喜马拉雅焕发了青春,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复苏,虚构显示出了真实! 《喜马拉雅古歌》分为七章,一、三、五、六、七章顺叙结构,写“我”与诺布去林达的路上的所见所感,二、四章插叙,诺布讲述他与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七章内容由若干电影蒙太奇似的画面组成:枪响前后闪出两个珞巴族矮个子猎人、阿爸与女人在木屋子中交欢、雪豹与阿爸及矮个子猎人之间的搏斗、雪鸡、令人胆寒的狗、右手食指伤残而眼瞎的老人、两边嘴角的伤疤一直延伸到耳根的女人、小诺布拖阿爸尸体上雪山、天葬、小诺布下跪……这一幕幕场景相互穿插交错,前后照应,通过它们,读者发挥联想,能够完善作品情节内容,结构出不尽相同的故事来。《喜马拉雅古歌》分为七章,一、三、五、六、七章顺叙结构,写“我”与诺布去林达的路上的所见所感,二、四章插叙,诺布讲述他与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七章内容由若干电影蒙太奇似的画面组成:枪响前后闪出两个珞巴族矮个子猎人、阿爸与女人在木屋子中交欢、雪豹与阿爸及矮个子猎人之间的搏斗、雪鸡、令人胆寒的狗、右手食指伤残而眼瞎的老人、两边嘴角的伤疤一直延伸到耳根的女人、小诺布拖阿爸尸体上雪山、天葬、小诺布下跪……这一幕幕场景相互穿插交错,前后照应,通过它们,读者发挥联想,能够完善作品情节内容,结构出不尽相同的故事来。 在马原的小说中,结构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它不再是消极地反映和容纳生活内容,而是在主动地改变或制造某种生活内容。有人说:“分析别的小说,我们可以撒开结构去分析作品的意蕴,而分析马原的小说,往往是分析意蕴就必须研究它的结构,研究结构就是分析它的意蕴。或者说,小说内容的奥秘就在结构上。”的确,读马原的小说,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倘若他不这样结构,我们就看不到、也想象不出这样一种世界。随着他对结构的变动,世界也跟着变样。倘若他不结构,世界就等于没有意义——在他的一个个结构中,世界被制造出某种意义来。在马原的小说中,结构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它不再是消极地反映和容纳生活内容,而是在主动地改变或制造某种生活内容。有人说:“分析别的小说,我们可以撒开结构去分析作品的意蕴,而分析马原的小说,往往是分析意蕴就必须研究它的结构,研究结构就是分析它的意蕴。或者说,小说内容的奥秘就在结构上。”的确,读马原的小说,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倘若他不这样结构,我们就看不到、也想象不出这样一种世界。随着他对结构的变动,世界也跟着变样。倘若他不结构,世界就等于没有意义——在他的一个个结构中,世界被制造出某种意义来。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结构问题基本上是属于形式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传统小说创作是以承认存在本身具有某种固定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为前提的,小说的结构只是与存在本身固有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相对应,是被动的、被决定的,因而是形式、是技巧,内容决定形式,很少有人注意到“怎样叙述”具有的价值。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结构问题基本上是属于形式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传统小说创作是以承认存在本身具有某种固定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为前提的,小说的结构只是与存在本身固有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相对应,是被动的、被决定的,因而是形式、是技巧,内容决定形式,很少有人注意到“怎样叙述”具有的价值。 “怎样叙述”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即不同的讲述人作出的不同讲述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怎样叙述”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小至语言的语法结构,大至作品的材料结构,都与叙述者的心理结构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写的“什么”本身不是无穷无尽的矿藏,“怎样”的写才决定那个“什么”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这样一来,“本质”与“现象”的界限消除了,文学作品内容决定形式的“二元论”也消亡了。作家怎样叙述,笔下就呈现一个怎样的世界,判断这个世界的真伪已没有意义,也没有根据,从作家叙述的现象里寻找“本质”也属徒劳,因为他只是在叙述,他叙述的现象只是现象自己,叙述本身既是一种形式,同时也就是内容。这就是我在《喜马拉雅古歌》中看到的文学作品结构的意义。“怎样叙述”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即不同的讲述人作出的不同讲述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怎样叙述”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小至语言的语法结构,大至作品的材料结构,都与叙述者的心理结构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写的“什么”本身不是无穷无尽的矿藏,“怎样”的写才决定那个“什么”不断产生新的意义。这样一来,“本质”与“现象”的界限消除了,文学作品内容决定形式的“二元论”也消亡了。作家怎样叙述,笔下就呈现一个怎样的世界,判断这个世界的真伪已没有意义,也没有根据,从作家叙述的现象里寻找“本质”也属徒劳,因为他只是在叙述,他叙述的现象只是现象自己,叙述本身既是一种形式,同时也就是内容。这就是我在《喜马拉雅古歌》中看到的文学作品结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