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天然的计划》典范读后感有感

《源于天然的计划》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源于自然的设计 读后感 

  《源于自然的设计》是一本由马克纳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源于自然的设计》精选点评:

  ●道法自然这个东西太玄妙了,大自然有无数可以学习的地方,这本书讲到一些观点(比如自然的设计是慢的)、模式(分支、散播)有一定的启发。缺点在于一些访谈比较牵强。

  ●部分对于自然能量和设计的关系讲解还不错,但很多地方没有深度,刚想看看细节人家就又下一个话题了。翻译很屎的感觉,读起来不流畅,前言不搭后语。

  ●“静下心来关注一下你所不知道的已知内容是很有价值的”,“有意地将潜意识呈现出来”,符号、模式、意义、法则…尤其是第二部分蛮有意思

  ●看看

  ●前半部分不错,色彩和形状少了些分量。最后意图章节差了点意思。

  ●还不错的书,不仅告诉你怎么善于发现,还提出一些实用的训练方法。设计通用手册,很好

  ●可以了解到设计诞生于自然法则,似乎遵循这种法则加以变化的总不会是一个坏的设计,感叹自然的巧妙。同时对于设计来说,创新总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又跳不出客观自然的圈子,这有点奇妙。反正点线面感知世界吧~

  ●大自然总是有很神奇的力量,如后记中说:“也许最重要的是从真是的自我产生的创造力。这事人类心灵深处的需求,心灵与大自然之间会相互影响,并通过大自然必须教给我们的内容而有所发现。”

  ●读的英文版

  ●比较不错的一本设计书(源于自然)!

  《源于自然的设计》读后感(一):自然的智慧

  看到本书才发现,我们生活着的自然,有这么多被我们看似习以为常、却蕴含在其中的奥秘。从螺旋图案的神奇到自然模式的规律,这本书解释了很多我们潜意识当中存在的事情,其实都是和自然有关。能量、效率、平衡、稳定,都是大自然的核心所在。小到一粒种子,大到宇宙星系,自然对于生命和生存的解读,无处不在。就连蜗牛的贝壳,人类头发的生长到蜘蛛网的稳定结构,好像都经过了自然的精心设计。人类吸取自然的能量,体会大自然的智慧,也将这些对自然的表达,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构建美、创造美、设计美,这也许就是人类在自然当中的领悟,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

  《源于自然的设计》读后感(二):副标题的上位

  毫无疑问的是作者曾经获得过一些荣誉和商业的上的成功,但是很难在其作品中发现什么具有启发性和震撼力的东西。

  此书作者的作品灵感通常来源于对自然图样和各文化传统纹样的借鉴,设计思想比较浅白,缺乏足够深刻的思想性。但是这种设计思路的好处是,简易、多产,快速消费的商业气质颇为符合中国当前的社会形态。

  “师法自然“是古今中外艺术基本方法论,我们可以在很多设计类书籍中见到类似的内容。关于这一部分,此书作了诠释的努力,但是表述纷乱而杂糅,不具备“教材“的意义,姑且当作访谈来看就好。

  此书中大部分章节都涉及艺术设计中常见且易用的思路、技巧,这部分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对于流水线式的设计作业颇有借鉴意义。

  《源于自然的设计》读后感(三):匪夷所思的翻译-2

  这本书最早在书店看到的时候,标题和随手翻看的内容都很吸引人的。但定价太贵,所以等到我们图书馆收入后就赶紧借来看。借来半年多,老看不下去,今天打算扫看一边算完,扫到第44页,实在受不了了,上来吐槽。

  本页介绍日本新干线列车的噪声问题,由工程师中津英治最终解决。说他还是位“鸟类”达人,他通过观察“金鱼”入水获得了灵感。然后介绍鱼嘴的流线型、变直径、吧啦吧啦。顿生两个疑惑:金鱼会经常跳来跳去,从空中“切入”水中吗?跳龙门的是鲤鱼吧?还有比金鱼嘴更钝更拍水的吗?

  我英语虽然很烂,但我知道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小心翼翼的去搜索金鱼的英语,除了拉丁学名,就只有一个毫无疑义的Goldfish。然后用英语反搜,该单词也是毫无疑义的金鱼。这可难住我了……然后忽然瞥见书上还有"金鱼"的照片呢。虽然只是一团高速运动的蓝紫色模糊影子,但从头部看应该是鸟吧。然后我换个方式,搜索“中津英治”,在一篇很科普很科普的文章里提到了同一个案例,只不过人家讲的是“翠鸟”。

  怀着极度好奇而又忐忑的心情搜索“翠鸟”的英语:顿时被映入眼帘的景象撂倒了:

  “Kingfisher”!!!

  你硬要把king翻译成金的话,人家后面是fisher不是fish啊!那也是金渔夫啊。译者你自信到都不去翻词典啦!

  《源于自然的设计》读后感(四):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读《源于自然的设计》有感

  只是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一本将近300页的书,是一直对设计本质的探索驱动我始终对这本书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也是因为它一步一步的打开我心头的疑惑让我步步紧跟。我一直知道这本书是关于视觉、版式借鉴自然的一本书,但在阅读时,仍然不自觉的将一些观点放入交互设计中,并认为这也同样适用。我们从自然中来,我们的设计也应该回归自然中去。

  正如在“推荐序”中百度移动用户体验部负责人史玉洁写道:我深知“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重要性,因为这正是“源于自然的设计”。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众多操作都更加接近本能,因此我们的设计也应该更加自然,不能让用户为“产品/服务”所累。

  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再所有的层面上让事情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弄一个暂时想要但糟糕无用的点子。设计师是将人们良好愿望、愿景转换成良好成果的人。

  我们在阐述设计时,总说一个词“灵感”,灵感从何而来,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人的直觉,后来我想可能是一个人的经验,时间慢慢流逝,你才会意识到,其实这都源于自然。回顾你所做的设计,你就会发现人类设计和沟通的所有系统(包括书面语)都是源自我们堆世界运作方式的最原始理解。所有的想法都根植于对生活的体验。即时我们现在已经步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仍然不会摆脱源于自然的设计。

  我们的界面设计,色彩、形状、元素从自然中抽象而来;交互设计中的流程也与自然设计的流息息相关,那些链状结构、有序结构、环状结构、层级结构等等这不就是互联网中信息架构的基本结构吗?正是因为它符合了自然的规律,才得以被人们接收。

  从互联网发展初期,界面的拟物化,隐喻设计便一直是设计师所推崇的,因为这种设计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界面的拟物化逐渐过时,扁平化统治天下,许多人认为拟物、隐喻已经不是必须的了,互联网的设计提升到超自然的境界,抽象的概念设计。其实不然,隐喻的设计不再通过图标界面来表达,而是通过操作方式、操作流程、信息反馈等与用户更具互动的功能上。也就是说,产品的交互方式需要更自然,自然而然的交互。

  我本热爱自然,喜欢随处走走看看,但不奈总被电脑绑定于室内。有时候并不是在做着什么正事,只是懒动。这本书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在书的每一个章节后面都附上本章小练习,提高你的观察能力,转换能力。我建议在迷糊中的设计师都可以看看,非常有启发性。

  大自然是奇妙的,不管任何一种设计,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我们应该更多的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去热爱生活,去细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