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苏东坡传 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310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传》精选点评:

  ● 林语堂 主观性太强了

  ●喜欢苏轼的生活态度

  ●很传神的描写了东坡居士的传奇一生,很明显可以看出林老十分喜爱他,不惜溢美之词,然却可能有失客观。

  ●故事都讲的不完整,倒像一部人物事迹点评

  ●完整传神的记录一个超级天才坎坷的人生道路,让我对苏东坡、北宋历史以及林语堂都有了重新的认识

  ●为苏东坡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章淳百般迫害,犹不记恨,且安慰他家人不必忧虑。心中有天地。他是快乐的人,善良的人,有趣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浩然之气笑看起起伏伏,为民着想,乐享生活

  ●古人首推苏东坡

  ●读传记才知道苏轼一生的坎坷,和他生命中的豁达、浩然;传记平易近人的语言也减少了时代的距离;另,在书中看到炸鸡的时候作为吃货的我真是震惊到了! (顺便提一句,现在封面都走“快看我在看这本书名字叫xxx”风格吗!

  ●gay genius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不认真读后的感觉

  也是高中有被推荐过的书,国学大师所写,文风平易近人(在底面看到季羡林先生所点化“白描”),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或许是因为读的不够精吧,或许是对于白描手法的看法吧,虽的的确确似之前见一评说书中东坡像个身边的人,但感觉写得太“理性”了——作者是想让我们自己通过事实品味吧?

  关于王安石,看出书中是有些反对的,因此对于拗相公,更有些疑惑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理想与赤诚

  

读传记,总有一种与相距遥远的灵魂相遇的感觉。与东坡先生神交已久,但读下这本书却拖拉了好些年,念高中的时候就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购得此书,但总是束之高阁,屡次翻开也只是匆匆几页便无奈放弃,总耐不下性子。我读林先生的这部作品,总有头重脚轻之感,对东坡人生经历轻描淡写的方式不知是否是在回避一些东西,又或许林先生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他将自己对人生的观感很深地代入其中了 。总之,较我的口味读来,这不是一本好的传记作品,但这是一本绝佳的散文创作。

有幸,能与苏子相遇。读古人,往往也是在反思时下 。今之社会较苏子的时代来说真的变化了许多吗,物质上的确翻天覆地了,但社会终究还是由人来构成的,社会真的变了吗?人与人相处的学问,是最难学的,它总是复杂多变且因人而异。人的哲学,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改变多少。

“拗相公”王安石,学宋元文学的时候,张银堂先生评论说:“没有做好充足的社会动员,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拥有伟大改革家的胸怀和魄力,同时也饱受政治对人的天性、良知碾压的痛苦。与之同台竞技的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司马光毫不逊色于他,他们共同被鲁迅称作是“民族脊梁”的人物。”书中,我读到的王安石更像是一个偏执的理想主义者,林语堂毫对其虚伪性的质疑和鄙夷毫不掩盖。 这是一个可敬的人物,尽管,我并不喜欢。他几乎放弃了一切,亲情、友情,只为了完成改革的政治理想。他没有朋友,一切反对改革的人他都选择一把推开。一个敢于为理想献身的人总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只是他行事的方式容易惹人生厌,谁也不愿做他人的工具。他的理想太过复杂,好坏难辨,但确实是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动荡,如老师所讲,他并没有做好充分的社会动员,也许设计是好的,但落实的时候由于各方阻力带来的偏差实在太大,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他失败了。

颇不爱道德绑架,故而对程颐一派的人也并不喜欢。尤其是其弟子贾易对苏东坡如蝇虫的做法更是不齿。文人相轻,政坛文人尤是,一面高谈阔论大谈仁义,一面又总做些小人行径的事。宋史上,他是一个爱母的孝子,短短一篇。几十载的人生,落到史书上也就几行的字,有些人连一句都没有。历史总在重演,那些人似乎死去多年了,又似乎一直活着。

对于传主苏子而言,我觉得他同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与王安石不同的是,他更实干。也许所擅并不相同,王善于勾画一个伟大的蓝图,苏则更脚踏实地一些,不好比较。读本书,我深感于他与弟弟子由一生未变的兄弟情谊。相互信任、相互扶持,这也是我理想中家人的样子,而非为一地鸡毛的小事而整日头破血流地矛盾。有时候,我觉得我与子由的性格是相近的,但没有他那样聪慧与通透,只是保守地少言而已,对苏东坡的才气与直率,我是真的很羡慕的,但做不来,一没有他的才气,二也没有他的胸怀,深感惭愧。

书中的理想主义者,都曾无限接近了理想,但也都无一例外地败给了世俗的坎坷。不过,他们的理想与赤诚永远地留了下来,流尽了我们的血液。理想总之如此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穿越千年的倾慕

  《苏东坡传》已读过好长时间了。书一直放在床头,隔几天忍不住拿来翻翻。这本书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宋碧云的翻译十分传神,读来毫无译文那种隔着之感。

  一般来讲,人物传记类作品如果写成在本土上,多半会受些国内政治、历史见解的影响,但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成书于异国,似乎更具独立判断的价值。况且,以一个粉丝身份来书写偶像,其言之切,其情之深,足以教读者心有戚戚焉。

  读罢《苏东坡传》,恐怕笔记做得再好,也永远超不过林语堂为本书所作的《自序》。这《自序》动人到极点——林语堂固然是东坡先生的粉丝,但或者天底下绝大部分文人的精神偶像当都是苏东坡吧,正如封面一句概要所言,在苏东坡身上,映照的是“中国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

  苏东坡是不世出的才子。大文豪,大书法家,文人画流派的发扬者。他的才思惊人,一生中蓬勃的才气纵横捭阖挡也挡不住。

  林语堂论东坡先生说,“他的文采为其他文人学者所望尘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嫉妒别人,他的伟大,已达到温柔敦厚的地步。”

  假如说,东坡先生的才气是天生的,普通人难望其项背,那么东坡先生的品性修炼却是后天的,后者令苏东坡的形象充满暖意,使人情不自禁心仪。

  林语堂提炼了东坡最佳名言,是苏东坡对弟弟子由讲的话——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是怎样旷达的胸襟?

  但事实上苏东坡是很令人操心的。他为官自比套上缰索,可是他为官即踏踏实实为官,认认真真关注百姓福祉;他一生夹缠于官场党争,可从未学会明哲保身,始终忠于内心的文章诗篇给他带来了盛誉,亦屡屡为他带来祸事;他不会拐弯,不肯趋利避害,磊落坦荡以致深为人忌,可即使他屡遭贬谪也不改自己的见解与立场,身上有副硬骨头。

  可苏东坡又生着一副软心肠。他用一生中最后的积蓄买了一处房产,却因看到屋外有老妇哭泣,得知所购房产正是老妇的房子,只是被不争气的儿子转卖了,他居然撕毁房契,分文未取将房子还给了老妇。金钱从未困缚过苏东坡,正如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一样的道理,华堂也好草舍也罢,在苏东坡看来不过都是安身的地方,住得开不开心,完全看他心情如何。他可以自找乐子,清风明月,举目皆是可喜之事。

  苏东坡的文辞忠于内心,他的情感亦忠诚于内心。他与弟弟子由的手足情令人艳羡,他们异地为官,参商相隔,一生词诗唱答,相互支持,是兄弟亦是知音人;苏东坡的朋友多得数不清,官员、酒监、药师、郎中、和尚、道士甚至还有农夫、农妇,“无一个不好人”使苏东坡用他的真心换得很多的真心;苏东坡的爱情亦使人唏嘘,王弗早逝使他留下千古绝美章句《江城子》,闰之一生对他崇拜仰望真正夫唱妇随,聪慧的朝云能够碰触到他的精神追求。他配得到这些善解人意的美好女子。他年少时喜欢自己的堂妹,或许这不算什么爱情,但他的这种情感始终不渝,直至晚年听闻堂妹去世还是大受打击。他有一颗纯真如赤子一般的心灵。

  林语堂说,苏东坡一生行事都关乎性灵。他能从一茎草一阵风一盘吃食中随时获得乐趣。人们愿意与苏东坡在一起,是因为他真诚、有趣、清澈、磊落,就如清风拂过一样舒服。苏东坡虽恨罪恶之事,可一生中不曾记恨罪恶之人。如果记恨他人,自己又跟被记恨的人有何分别?他被一谪再谪,谪到南海居然还自得其乐地自己研究制墨,差点烧了房子。我很伤心苏东坡熬过了南海的谪贬却在返北不久一病不起,上苍为何不能再多给他一些时间?他给维琳长老的信中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耳,无足道者。”

  人生如寄,倏忽百年。如果世间真存有永垂不朽的事物,怕只有“精神”二字。苏东坡偶来人间经历一世,在他是“鸿爪雪泥”,在我们却是永难磨灭的精彩印记。世上再没有第二个苏东坡,他的才学他的风骨他的品性,将使后世的人们永远崇敬向往。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苏东坡传》:“糟”时代的乐活经

  2012年底,占据大众口头和餐桌的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取材于灾难:《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海难,《一九四二》讲饥荒。两部立意深刻的电影,让人动容的却不是人类受苦的悲惨画面,而是那苦难中一抹微笑。这抹笑让我想起林语堂写作的经典传记《苏东坡传》。

  生于“天蝎宫”的苏东坡的一生起起伏伏,整个经历看起来堪比灾难片。他身处北宋一个糟糕的时代。国家从繁荣的鼎盛时期正在走向衰落,皇帝一个比一个差劲,激烈的变法和持续的党争造成复杂的政局,朝廷中一大批卓越的大臣被整得死去活来直到北宋末期的一个都不剩,百姓们在苛捐杂税和饥荒水患中挣扎,整个社会危机四伏。而苏东坡呢,为人又耿直又爱开玩笑,不停地因为吟了一首诗或者说了什么话,被人抓住其中一两个词强加上奇怪的隐喻和典故,而遭受莫名其妙的牢狱之灾和流放之祸。

  这么说吧,现在我们从一个省到另外一个省是“朝发夕至”,以小时计算。可北宋时期,则是论“月”计算。所以,“流放”是一种很重的处罚,死在艰苦的路途和异地他乡的数不胜数。苏东坡一生在四川、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省份之间来回奔波。最惨的是在海南,当时他已经61岁了,长途跋涉,气候不适,水土不服,没房子住,最可恶的是政敌还专门派了官员去折磨他,帮助他的官员都被处罚。热带小岛的夏天湿热难当,老人只能在桄椰树下数日子,等待秋天到来。秋天到了,常常下雨,船只不能航行,岛上食物短缺,苏东坡挨饿到写了一篇“阳光充饥”的文章。

  可苏东坡的状态是什么?他把颠沛流离当成旅行,不断创作诗词画作赞美新发现的当地美景。每到一处他还交往各类朋友,不仅有文人僧侣,还有酿酒的大妈,杀猪的大叔,留下许多和朋友互相调侃开玩笑的段子。他还搞了很多兴趣爱好,比如开发美食“东坡肉”、试验酿酒、研发笔墨、练瑜伽健身、炼丹修行、研究医术、设计建造房屋等。稍有机会,他努力地帮老百姓谋取福利:创办医院、修西湖、改善水利设置让市民喝上更好的淡水、救助饥荒的农民等。这让一心想折磨他的敌人无可奈何,十分气愤。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性魅力的“乐天派”。他在最糟糕的时代依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乐观和幽默。

  当然,所有人都能从书里感觉到林语堂对于苏东坡的偏爱,也有不少学者撰文批评他,比如书里对王安石的评价偏颇啦,引用的史实有小瑕疵等。有人还说:林语堂是借苏东坡给自己做传。讨论这些评论,我们一定要关注这本书的出版时间——1948年,正是国共生死决战、中国未来模糊不清的时期。林语堂对王安石改革做出这样的一个评价:“对国家命运来说,最危险的莫过于一个思想错误却固执己见的理想家当权。”而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苏东坡的喜爱和尊崇,评价他是:“他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同样生活在“糟时代”的林语堂1936年离开中国赴美,十余年间一直带着苏东坡的资料,辗转几地终于完成这本书。想必是隔着几个世纪,乱世文人的坚硬风骨和温暖情怀一直鼓励着飘零国外的作家。

  即使在我们今天这个年代不是那么糟,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仍然强烈的现实魅力。高房价、户籍歧视、贫富不均等各种社会现象,压得不少年轻人早早弯腰驼背。真正能够秉持内心的感觉,坚持做自己的又有多少呢?真正不计较外界条件,内心稳定而达观的人又有多少呢?我们真正发现生活的乐趣了吗?像苏东坡这样一个人物,在中国任何一段历史中,都是让人觉得温暖的,被评价为“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并不为过。

  但是,如果不是讲究《生活的艺术》的林语堂做传,举重若轻地点拨文学、书画、生活俗事等各种窍门,未必有人能关注到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人生旨趣。或许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缘故,林语堂会讲到为什么做为文学大师的苏东坡,还能搞中医。因为中医的经典文集都是用古文写就,只有文字能力好的人才能更精到地理解中医。这我就明白为何在中医药大学教中文出身的曲黎敏能成为人们追捧的“神医”。比如他讲到当时有文化的人作诗词是要讲究用典的巧妙,假如一个词表面的意思是第一重天,用典能扩展出第二重天甚至第三重天。这样在一个狭小的字数空间内,可以引发多重的联想。这种“美妙”的境地估计就和现在看《盗梦空间》是一个道理。文人们以能看懂别人的典为得意,但有时候也会造成过度解读,苏东坡常常因为这种误读遭殃。像类此的基础扫盲性的内容在书里多次出现。

  林语堂还常常幸灾乐祸地讲起苏东坡的各种趣闻和八卦。比如他和某位堂妹一生暧昧的情愫如何在他的诗词中露出痕迹。比如他那些奇怪的道士朋友如何预测死亡,如何在他的各种流放地神出鬼没。下棋的人喜欢听高手解读名局,如果碰巧这位高手还是个相声演员,沉默的黑白棋局顿时变得妙趣横生,不仅招数腠理分明,而且攻守烽火连天,哪怕不懂棋艺的人也能听得不亦乐乎。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在专业研究的历史专家可看出历史的脉络,文学学者可以解读文学的派别和演变。但在普通人看来,传记既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八卦娱乐。这年因为我的职业,常常有人找我荐书。《苏东坡传》可以说是百试不爽的一本书。无论专家,还是白丁,都能找到乐子,这或许就是林语堂写作的魅力。套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句话:“我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现在这个故事是你的了”。传记也是一样。林语堂尽其心血完成他的《苏东坡传》,至于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苏东坡,那是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