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13:腐的风致!初心者的发酵摒挡书读后感锦集

食帖13:腐的风致!初心者的发酵摒挡书读后感锦集

2020-10-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 读后感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是一本由林江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精选点评:

  ●原来芝士和奶酪是同一种东西...

  ●20170423读完发现其实大部分日常食物都是有发酵的啊。看完之后倒是对清酒感兴趣,想了解更多~

  ●腐这个字第一感觉不太好,但是用在吃喝上面却是有无穷的变化和滋味。

  ●大年初二正式看完这本书,食帖,嗯~不记得已经看过几本了~其实每本的套路都差不多,不过自己很爱这套罢了(? ̄? ??  ̄??)看完这本书,了解了不少发酵类食物,其实自己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发酵磊食物呀,比如,我现在正在喝着酸奶(′?ω?`)日本的味增汤真的真的很喜欢,第一次知道味增有那么多品种,酒类其实也可以尝试下的~纳豆百分百接受不了…醋是真的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又种草了不少新鲜的发酵类食物,不错不错

  ●想学做酸黄瓜和奶酪><

  ●看完就去买了味噌

  ●自然和时间酝酿的灵感美食。

  ●看了这本才发现生活中那么多常见的食物都和微生物息息相关。讲了各种发酵食物,可能咖啡有单独开过专题所以略过了。对未知的各种菌好奇,微观的世界一定极有意思。发酵和霉变的一线之隔也是奇妙。最喜欢文末的吐槽,真实的爱一定是包括不爱的。

  ●来自微生物的礼物

  ●想试试酸黄瓜!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读后感(一):关乎于美食与健康的书籍

  食用发酵和益生菌食品的确具有许多益处,以前只知道发酵作为保存食物的方式可追溯到数千年以前,而现在已经发展的更全面更有益于人类健康了。期待这本书给自己带来变化,想看看不同的人是怎样制作发酵食品的,此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感悟。决心从此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重在积累,每天都要吃发酵食品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读后感(二):泡菜一次成功哦也!

  每年冬天家里都忙着灌香肠做泡菜做腊肉,总觉得这种东西没有经验很难做成功。但是食帖里的食谱超赞,泡菜一次成功,而且很快就能吃!可以拿回家给老妈嘚瑟了,感觉做发酵食物会上瘾呢诶嘿嘿嘿~~~

  特别喜欢关于日本酱油的那篇文章,真希望在国内也能尝到各种口味的酱油。想想我们身边居然有这么多发酵食物,真是太神奇了。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读后感(三):这本书显然是在挑选它的读者

  看到书名的一瞬间以为走错片场,

  一向做食物主题的《食帖》居然开始卖腐了?!

  看到书名后半句才恍然大悟,哦,是发酵啊。

  发酵,明显不是一个会引起很多欢呼的话题。

  他们会决定做这个主题,不得不说有些胆量。

  但真正深爱美食的,估计都会迷恋发酵食物。

  迷恋它们的风味,也迷恋背后的原理。

  比如鼎鼎大名的NOMA主厨,发酵的狂热爱好者。

  听说他们餐厅里大部分菜式都使用了发酵食物。

  这么看来,这其实是一本有选择的书。

  不知道编辑部做这本书时是否有意为之,但这本书显然是在挑选它的读者。

  很幸运地,作为一个各种发酵食物深度痴迷患者,被这本书狠狠击中了!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读后感(四):腐的秘密

  可能是在常年阴雨的江南地带长大的原因,我从小就对各种腌菜有着特殊的依赖。

  小时候住在外公工厂的员工宿舍,印象最深的就是后院里整齐码放着的腌菜罐子们,上面压着石头,有时会冒出泡泡。每天早晨,外婆会一个个地掀开一点盖口,让里面的东西透透气。那时候就觉得,罐子里的东西可能比我更受外婆宠爱。

  罐子里的东西的确都是外婆的小宝贝,有时候是豆角,有时候是萝卜,有时候是雪里蕻,撒上厚厚的盐放置几天,就成了餐桌上的腌菜。江南常年阴雨潮湿,新鲜蔬菜容易腐坏,所以在住平房的年代里每家每户都会自制腌菜。后来搬进了楼房,外婆不怎么腌菜了,但家里还是会常备着从超市里买回的腌菜,每餐桌上都要放一小碟,像是一场向潮湿空气宣战的仪式。

  人生前十八年养成的饮食习惯,让我不定期就像上瘾一样想念腌菜。我自然地将其理解为我个人味蕾的思乡情绪。然而不久前读到的一本书却告诉我,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对腌菜等发酵食物有依赖,而且这种依赖不仅来自味觉,也来自人身体内部对于“益生菌”的需求。

  这本书名叫《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

  书名叫“腐的品格”。腐,腐败,物体腐烂,常常会用来描述食物变质并无法食用的样子,但有一种腐败,却可以将食物转变成另一种可食用的状态,那就是发酵。

  发酵是什么?

  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食材在酵母的作用下,原本的成分发生了分解变化,并且转换成新的物质。酵母是一种菌,一种极其渺小却非常活跃的单细胞微生物,它广泛分布于整个自然界。发酵存在于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发酵食物占据着全人类饮食的三分之一,尽管很多人仍未察觉。

  有人说发酵是人类在驯服动物、种植植物后,对大自然的第三种征服——驯服微生物。但事实或许是这样的:地球历史上20亿年前就已存在微生物和发酵现象,而这种微生物的活动可能也促进了某种单细胞生物的进化,从而促进了人类的诞生。很多很多年后,人类又在某一天发现了它们,双方像久别重逢的朋友,惺惺相惜。

  这样不免让人猜测,发酵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啊!

  在人类历史上,发酵出现的非常早。在缺乏冷藏条件的远古时代,人类从食物的腐坏过程中发现了发酵这一现象,并从中学习防止食物腐坏的方法。最初的发酵技术都是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翻阅人类历史,常常会偶遇几个关于它们的小故事。

  啤酒最早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朗西部的苏美人发明了啤酒,他们在一首《给女神宁卡西的圣歌》中,提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啤酒女神“宁卡西”以及啤酒酿造技术。后来啤酒由日耳曼人以及凯尔特人部落带到整个欧洲,并在工业革命后走向全球。

  相比之下,奶酪的出现则更有戏剧性。相传在约六千年前,阿拉伯人将牛奶和羊奶放入皮革器皿中系于骆驼侧,做旅途解渴之用,在艳阳高照的沙漠上颠簸行走数小时后,发现袋内的羊奶已经分成两层,一层透明状的乳清和一层白块凝脂。后来人们知道,皮革中的酵母和高温的双重作用,让乳液发酵,形成的半固体白块凝脂,就是奶酪最初的样子。

  如今的法国被称为“奶酪”之国,现有的不少于1500种奶酪,归属于八大奶酪家族。号称奶酪品种多到即使每天换一种吃,一年下来也不会重样。奶酪和甜点一样,都是法国人最爱的一套完整晚餐的最好收尾。

  德国酸菜闻名世界,但在欧洲,酸菜却不是德国人发明的,欧洲酸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作家卡托,在其著作《论农业》中提到,用盐来腌白菜和萝卜,可将菜长时间保存。但是在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地中海地区,腌菜并没有成为人们的刚需。反而是生活在北边的日耳曼人,学习并掌握了腌酸菜的技术,并将它发扬光大。

  奇妙的是,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酸菜也是每餐必有的家常菜,而辛辣爽口的韩国泡菜甚至成了朝鲜半岛的另一张精神名片。

  直至今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每天都在享用着发酵食物,泡菜、食醋、酱油、奶酪、啤酒……发酵食物风味独特,拥有更长的保质期,更加容易消化,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这都是发酵食物让人喜爱的优点。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也影响到了食物的制造,发酵不再只是让泡菜罐子冒泡的魔法,而是一种肉眼可见的科学,显微镜下你可以看到链条状、水草状或是鸡蛋形状的酵母,人类还可以培养特殊的菌种或酵母,通过工具干预和控制发酵中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想要的发酵效果。

  但是,微生物的活动仍旧比人类想象的更复杂,人类仍然不能酿造出两瓶一模一样的酒,哪怕是用同样的场地、工具、原料、菌种、酵母、温度、时间、人力……于是,有人开始探寻工业化大生产到来前,每家每户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制作品尝发酵食物的故事,并且努力将这种奇妙的发酵故事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发酵食物的“忠诚信徒”,并且将发酵作为自己的事业。《腐的品格》一书中就介绍了十几位发酵“信徒”的故事,比如一位专职推广发酵食物的人——Sandor Katz(山铎 · 卡兹)。

  andor是一名在纽约长大的犹太人,维基百科上对他的介绍是“一名来自美国的美食作家和DIY食物狂热爱好者(Sandor Ellix Katz is an American food writer and DIY food activist.)” 。他是一名世界发酵复兴驱动者,他撰写的书籍《天然发酵》、《发酵的艺术》、《微波炉热不出皮革》等,都被认为是发酵领域的经典之作。《时代》杂志称他为“美国食品领域最另类的摇滚明星之一”。

  和大多数人一样,Sandor爱上发酵食物也是出于偶然。为了消耗家中菜园里的卷心菜,Sandor便试着用盐来腌制它们,没想到从此就被这种奇妙的味道征服了。此后他开始了在发酵这条路上的漫长探索,从简单的酸奶、奶酪、酸面包,到颇具挑战性的曲、味蕾、丹贝等发酵物。最终,发酵对于Sandor ,从兴趣变成了事业。

  andor坚定地认为发酵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大于人们的认知,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Sandor有25年的艾滋病史,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自制的发酵食物与饮料也对他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比如他的免疫系统和消化能力一直不错。他多次在采访中说:“发酵食品和饮料中,并没有对我们身体有害的微生物,那些有益的微生物还能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我们生病。”

  除了推广发酵,Sandor还极力宣扬自制发酵食物带来的满足感。毕竟他自己最初与发酵结缘,就是在从纽约搬到了田纳西州后自己打理菜园时开始的。

  “原本,世界各地的人们以至于他们的食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种植、采集、存储、准备。这种密切的联系,让我们时刻关注并融入周遭的环境中。置身现代城市,迎来消费社会,我们与食物逐渐失联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通过自制发酵食物重建这种联系。”

  “在家自制发酵食物的时候,亲眼见证食物的转化是能给他们极大满足感的。”Sandor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把安全的发酵知识传授给大家,从他的官网可以看到,他在全世界开设的发酵食物研究会有70多家,还会积极去全世界演讲。

  而书里的另一位受访人徐兰香,也是在制作发酵食物的过程中,找到了让身体和心灵都保持健康的秘方。

  徐兰香生活在台东都兰,是“打碗花农场”的创始人,她多年来坚持手工酿醋,“徐兰香的醋”在台湾名气很大,但她的醋却不是日常调料,而是为了健康而酿造的醋。

  有很长一段时间,徐兰香都在思考“为什么以前的人贫穷且知足,现代人却富有而不快乐?”她得到的答案是:“现代人虽然赢得了一切,却失去土地,失去环境,失去滋养生命的大地,没有根的人是不快乐的……”

  徐兰香1991年开始参与环保斗争,曾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1996年开始酿醋,2002年为了酿制更好的醋搬到了台东都兰。都兰是一个毗邻太平洋的小村庄,自然风光保持良好,可以被认为是世界上难得的一片“净土”。搬到都兰是徐兰香坚持的,落户在好山好水的地方,吃的、用的、做的才无愧于自己的心。

  徐兰香谈到“古法酿制”时态度是不置可否的,她认为所谓“古法”,并非真的需要纠结在一个“古”字上,事实上人们代代相传的家常酿制法就是古法,不过是“道在日用中而不自知罢了”。但是现代人一味的追求古法,肯定也代表着有些东西出了问题,“现代食品化学的技术,连茶的味道都可以乱真,所以出问题的不是味道,而是人的味觉,甚至是健康上出了问题,才会回过头来探讨这个古老的智慧吧!”

  酿醋是一项需要长线作战的工作,“田间管理加上制作过程,到熟成、过滤、填装、静置,约莫一年半的时间。”徐兰香坚持让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己的管控之下,远离化肥农药,不破坏环境,完全天然的制造环境本身就能给酿造者和顾客都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最近十年气候变得复杂,徐兰香的农场有时也会因为气候异常而损失许多,但她总认为学到的更多,“天气都是大自然送来的启示”。

  谈到酿制一瓶好醋的关键时,徐兰香并没有给出一些方法论上的建议,她说:“要耐心等待,要信任大自然的取予,这才是一瓶好醋的关键。”

  除了Sandor和徐兰香,书里介绍的其他人也都在发酵这件事上收获颇丰。他们中有在北京胡同里用花椒做精酿啤酒的美国大叔,有从IT转业去开手工奶酪坊的前中关村程序员,有日本百年酿酒品牌的继承人……他们欣赏食材与微生物的“共舞”,赞美这种能让食材变化的奇妙魔法。很多人都表达过一个类似的观点:发酵的过程更值得品味,也更值得赞美。发酵食物像是一个活物,我们只是在享用它生命中的某一段。对于发酵食品来说,也许根本没有所谓“保质期”,只有“最佳赏味期”。

  读完《腐的品格》,我突然有点理解每天起早给腌菜罐子“透气”的外婆。发酵食物是大自然赠予的礼物,而外婆就像一个满心期待的小孩,每天看着陶罐子冒泡,数着日子计算下一份“大礼”什么时候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