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剧本典范读后感有感

人生剧本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人生脚本 读后感 

  《人生脚本》是一本由Eric Berne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脚本》精选点评:

  ●核心就是识别那些“垃圾”: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不好的一面,三种不好的心理地位,游戏以及脚本。反面则是自主的获得。自主关联到了《爱的艺术》那。

  ●有点深奥 但提供工具还是挺有用

  ●对于非科班的人来说有点晦涩。尤其是第七章,脚本分类非常不友好。 后面的内容是什么?不知所云。

  ●看完想给童年的自己一个拥抱

  ●已购

  ●人心惟危 人言可畏

  ●你想重新叙写人生吗?读这本书吧。

  ●烂尾了,读了一半,前半部分的沟通分析还是挺不错的。后面的看不懂了

  ●太弗洛伊德,太因果关系,但推测和模型不错。

  ●8.24被徐丽丽老师的培训触动,遂买了此书。读的时候感觉像是在森林里探险,有很多对自己的思考,包括过去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司丽姐翻译得很好,读起来感觉很流畅。有一些地方我不太明白,但可能跟自己对西方神话、童话、文化不了解有关系吧。读完书有一阵子了,好像没有最初读的时候那种内心激情澎湃很多灵感火花迸射的感觉,暂时就不写长的读书笔记了。此时想来,印象最深的是小粉帽(我就是小粉帽本帽),还有外公小时候口头禅对我的影响(要不是我喜欢你,带你,没人带你!),还有觉察自己在某些人际沟通中感到不适,可能是因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对领导,我想A-A,人家想P-C,我就┓(′?`)┏ 我想这本书对我的印象是潜移默化的,期待有感觉想要再读一遍再梳理一遍的一天。

  《人生脚本》读后感(一):《人生脚本》读书笔记

  这本书我很喜欢,也读的很细致,推荐给大家,可以说这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两本书之一,另一本书我也会做读书笔记。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659395

  https://shimo.im/doc/RmfthmJcFus8nwZi

  如需转载请与我联系!

  《人生脚本》读后感(二):苏明玉的人生脚本

引导语: 如果你不想再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么,你愿不愿意逆天改命?(一)给自己一次机会

  电视剧《都挺好》中,母亲赵美兰为自己孩子安排好了未来:

  老大苏明哲上重点大学,出国留学,为家里光耀门楣。亲戚邻居一提起苏明哲,就指着自己家孩子:你看人家苏明哲多出息,再看看你。

  老二苏明成是孝顺儿子乖宝宝,能承欢膝下,哄得父母开心,亲戚邻居一提起苏明成,就会说:你看看人家苏明成,真是个孝顺孩子,三天两头往家跑看爸妈。

  老三苏明玉,是个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以后跟家里也没什么关系。赵美兰就想让她上个免费师范生,出来后当个英语老师,平平安安、稳稳当当、普普通通地嫁人、教学,过完这一生。

  老大和老二的生活按照赵美兰设计的人生轨道发展着,谁知道苏明玉脱了轨。

  苏明玉和家里断绝了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当上了众城集团江南销售公司的老总,成为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都挺好》的最后,苏明玉功成身就,买下老宅,微微一笑,和父母和解。

  大家都羡慕苏明玉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拥有崭新的自我,那么,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是否愿意逆天改命?

(二)原生家庭的秘密

  原生家庭,英文为family of origin,由美国的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在1960年代提出。

  如果你问萨提亚什么是原生家庭?她会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家庭,包括看护人及其兄弟姐妹。

  原生家庭的父母不一定是他的亲父母,比如苹果的乔布斯就是由亲生母亲交给养父母抚养长大,而养父母才构成了乔布斯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的家庭关系深深影响了你看待别人、交往朋友的关系,也会影响你组建新家庭后的家庭关系。《都挺好》里的老大苏明哲为什么一直喜欢爱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止一次地欺骗他老婆,不顾自己小家庭生活质量的降低, 这和他母亲的影响不无关系。

  那么苏明玉的拒绝就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了吗?

  拒绝的本质是反影响。母亲希望苏明玉平平淡淡,苏明玉非要轰轰烈烈。母亲希望苏明玉长大嫁人,苏明玉就是不想谈恋爱。

  想拼命摆脱家庭的苏明玉,其实还是受到了家里人的影响。

(三)你的人生脚本是赢家还是输家?

  无论你承认还是否认,原生家庭设计了你的人生脚本。你如何生活,如何死亡都由你的人生脚本决定。

  心理学家伯恩艾瑞克·伯恩在《人生脚本》一书里提出了“人生脚本”这个概念。 人生脚本包括

父母的指令 在指令下的人格发展 童年时期的决定 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失败 确信的态度(当下对过去的事坚信不移)

  我们的人生脚本分为三种类型:赢家脚本、非赢家脚本和输家脚本。

  赢家总是信心满满,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未来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输家总是事后诸葛亮,后悔要是当时我怎么样就好了。而非赢家则是看到装着一半水的杯子后,庆幸至少还有半杯的水,非赢家不想赢,而只想平局。

  当然,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但是日常真正的言行却暴露了他们真正的企图。苏明玉母亲的言行,就很明显期望苏明哲成为赢家,苏明成是非赢家,苏明玉则成为输家。

(四)如何改变你的命运?

  但人生脚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变化和重构。你可以通过重新叙事的方式修改你的人生脚本。

  在《都挺好》的最后,苏大强得了老年痴呆症,明玉辞职在家照顾他。有一次犯病他存了钱给明玉买习题集,苏明玉感动的大哭,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件事改变了苏明玉的人生脚本。

  在苏明玉原来的想法里,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她的人生脚本里充满了这样的情景:母亲从未给自己加过鸡腿、不让自己上高三补习班、让学习繁重的自己给二哥洗衣服、让自己让免费的师范生。

  所有这一切,因为这件事,让她对过往的一切进行重构。她搜集了记忆中父母对她的爱,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脚本,从而影响了她未来的言行和表现。

  幸运地是,你看到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这个方法,你就无需通过偶然地事件触碰,才能逆天改命。你可以主动地去修改你的人生脚本,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去吧,让你成为你自己。

喜欢你就点个赞,想要了解更多就微信搜索公众号“心际花园”,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用心理学了解自己,改变世界。作者简介

  奋翼,心理学知识的践行者,喜欢真诚而有趣的人生,微信公众号“心际花园”创办者之一,目前发布文字数超过二十万。

  《人生脚本》读后感(三):在线试读

  第三章 人类的命运

  A.人生计划

  每个人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他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时,脑中是如何运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计划。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并影响他人的人生计划。就算一个人的生命结局是由他从来没见过的人或永远无法看到的病菌造成的,他的临终遗言或他的墓志铭也将表达出他一生的追求。如果非常不幸,他如尘埃消逝般寂静地死去了,只有最了解他的人才猜得到他的临终遗言或墓志铭是什么,而在友谊、婚姻或治疗等个人关系之外的人,则无法理解。多数情况下,人们将人生花在了欺骗世界上,而且通常也包括欺骗自己。关于这些欺骗,后面我们会谈更多。

  每个人在幼年时就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如何死亡。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在头脑中把这个计划带到那里,这就是所谓的“脚本”。对一些不重要的事,他可能会理智地做决定,但对一些重要的事,他其实早已决定好了:他将和哪种人结婚,他会有几个孩子,他会死在何种床上,当他死时谁会在他身边。这一切可能并不是他喜欢的,但却是他无形中希望实现的。

  玛格达

  玛格达是一个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妻子和母亲。但是当她的小儿子病得很厉害时,她非常恐惧地意识到,在她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个想法、图像、甚至是愿望—他深爱的儿子死掉。这让她想起,丈夫在海外当兵时,她头脑中也有过同样的想法、图像甚或是愿望。她的头脑总是受到希望丈夫被杀死这一怪异愿望的纠缠。在这两个情景中,她都能想象出,自己将处于极度的悲伤和痛苦中。然而,这将成为她需要熬过去的一个人生十字路口,然后每个人都会钦佩她忍受了这一切。

  提问:之后会发生什么?

  回答:我从不想那么多。之后我就会自由了,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重新开始。

  玛格达读小学时,就和同学有过很多性方面的尝试,从此,内疚感一直跟随她。儿子或丈夫的死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或赎罪,这样,她或许能摆脱母亲的诅咒。之后,她再也不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相反,人们会说:“她多有勇气啊!”然后她就会被完全接纳,成为群体的一员。

  在她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里,她都在头脑中计划并设想着这样一部悲剧式的电影。这是她人生戏剧或脚本的第三步行动,并在童年时就确定好了。行动一:性方面的内疚与困惑;行动二:母亲的诅咒;行动三:赎罪;行动四:赦免与重生。但在真实生活中,她过的是很传统的生活,就如父母教导的那样,尽最大努力使她亲爱的儿子健康、快乐。这与她的脚本是相反的,换句话说,这是她的“应该脚本(counterscript)”。如果按照应该脚本生活,生活自然不会那么戏剧化。

  脚本是一个持续的人生计划,幼年时在父母的压力下形成。一旦进入脚本,无论他感到自己在挣扎,还是感到自己很自由,都有一种心理力量,推动他走向命运的结局。

  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将人类所有生活与行为简化为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恰恰相反。一个真正的人应该这样定义:他能够自发地以理性的和让人信赖的方式做事,并能够适当地考虑他人的需要。一个按固定模式生活的人,不是真正的人。然而,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仍旧受制于某些固定的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它们。

  黛拉

  黛拉是玛格达的邻居,二十几岁,也过着和玛格达差不多的家庭主妇的生活。不过她的丈夫是推销员,经常出差。当丈夫不在家时,她有时会出去喝酒,醒来时发现自己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她经常不记得这之间发生了什么,她知道发生了一些事只是因为醒来时,她看到自己在一些很陌生的地方,钱包里装着一些陌生男子的姓名和电话号码。这不只让她害怕,简直让她惊恐。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某天遇到坏人,她的全部生活就毁了。

  脚本是幼年时便做好的计划。因此,如果这是一个脚本,必定有其起源。黛拉的母亲在她很小时就去世了,她的父亲整天出去工作。黛拉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不好。她总感到自卑,所以过着很孤单的生活。但在童年晚期,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受欢迎的方法。像玛格达一样,她让自己成为男孩团体性玩弄的对象。她从没想过在学校干草棚中曾经发生的事与她现在的行为有什么关系。但在头脑中,她一直都在执行着自己的人生计划。行动一:设置—干草棚里的玩乐与内疚;行动二:脚本发作—饮酒与不负责任时的快乐及内疚;行动三:结局—被谴责和生活的崩溃,她失去了所有,丈夫、孩子以及地位;行动四:最终的赦免—自杀,然后所有的人都感到难过并原谅了她。

  无论玛格达还是黛拉,都按照应该脚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内心却感到命运的迫近。她们的脚本是一出悲剧,这出悲剧让她们感到解脱和被赦免。玛格达和黛拉的不同在于,玛格达在静静地等待着上帝帮她实现命运,拯救她;而黛拉则被内心恶魔的冲动驱使,匆匆向她的命运赶去—谴责,死亡及宽恕。因此,虽然她们都有相同的开始—性方面的过失,但却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向不同的结局。

  心理治疗师正像一个智者般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工作就是处理人们的脚本并因此获取报酬。在玛格达和黛拉的案例中,似乎只有某些人死去,她们才会感到被赦免。治疗师的责任是帮助她们找到更好的获得赦免感受的方法。治疗师离开办公室,沿着街道行走,经过了证券经纪人的办公室,出租汽车站和酒吧。他看到的每个人几乎都在等待着一场“重要的死亡”。杂货店里,他看到一个女人正向她的女儿大喊:“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碰那个!”,而此时,另外一个人正在称赞她的儿子“他多可爱啊!”当他进入医院,一位偏执症患者说:“医生,我怎么才可以离开这里?”一位抑郁症患者说:“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回答:“不死,要活。我才没那么蠢呢。”他们现在说的所有话,昨天都已说过。他们困在自己的脚本中,而外面的人仍抱有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加大剂量?”一个医科学生问。Q医生转向精神分裂患者,直视着他。他也直视着Q医生。Q医生问“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你加大剂量?”这个男孩想了一会儿,回答“不”。Q医生伸出手说“你好”,精神分裂患者与他握手,也说“你好”。之后,他们都转向医科学生,Q医生说“你好”。医科学生看起来不知所措。但在五年后一次精神病学大会上,他走向Q医生说:“嗨,Q医生,你好。”

  玛丽

  “有一天,我会开一家儿童护理学校,我要结四次婚,在股市上赚很多钱,并成为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喝醉了的玛丽说。

  这并不是脚本。第一,这些想法并不来自她的父母。他们不喜欢小孩,认为人不该离婚,觉得股市是不可靠的,外科医生收费太高。第二,她的人格与她所说的不相符。她和小孩在一起时非常紧张,和男人在一起时又僵硬又冷漠,对股市充满了恐惧,她的手也因为喝酒而颤抖,更别说做外科手术了。第三,很久以前她就决定白天做一个房地产经纪人,晚上和周末做一个酒鬼。第四,她描述的一切其实她都不感兴趣。她这样说只是表明她做不到那些事而已。第五,任何一个听她说话的人都很清楚她哪一件都不会做。

  脚本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父母的指令;(2)在指令下的人格发展;(3)童年时期的决定;(4)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失败;(5)确信的态度(或者说是一种坚定的姿态,当下对过去的事坚信不移)。

  本书将会介绍迄今为止有关脚本装置的所有知识,以及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改变它。

  . 台上与台下

  戏剧的脚本其实来源于人们真实的人生脚本。我们从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谈起也许比较好。

  1.二者都有有限的题材。在这些题材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其他题材可以从希腊戏剧或希腊神话中找到。其他人记录的戏剧大多是古代祭祀中,人们对酒神的狂热赞歌以及放荡的纵酒作乐。而希腊人和希伯来人则最早记录了人类的平常生活,并从中提取出了一些生活的模式。人类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和原始仪式是一致的,如竞赛(Agon)、感染情绪(Pathos)、纪念死者(Threnos)及神灵显现(Theophany),但这些事件通常使用史诗般的语言描述,如果换成通俗的语言表达,人们便能从生活中找到它们的踪迹。比如:“月光里月桂树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少女在吵架,这时跟来了一个‘大嘴巴’,可能是他或是她”。希腊诗人将人类的生活模式以此种简约的方式描述出来,换句话说,在布尔芬奇或格雷夫斯的作品中为《希腊与罗马神话》以及《希腊诸神与英雄》。—译者注其实早已记录了每个人的生活模型。如果诸神眷顾某人,他的一切都会很顺利。但如果没有获得神的眷顾,他的情况就会不同。如果一个人被施予了诅咒,而他想解除诅咒过更舒适的生活,那他就成为了患者(主动找治疗师做治疗)。

  脚本分析师和剧本分析师一样,只要知道了情节与人物,就能推测当事人最终的命运,除非中间发生某些改变。例如,对于心理治疗师,他和戏剧评论家一样,很清楚地知道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科尔喀斯国王之女,以巫术著称,曾帮助过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做了伊阿宋的妻子,又因伊阿宋的不忠杀死了他们的子女以图报复。—译者注已经下定决心杀死自己的孩子,除非有人和她谈话让她打消主意。另外,心理治疗师和戏剧评论家都应该知道,假如那个星期她能参加心理治疗小组,整件事情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2.假如对生活发展轨迹不做任何干涉,人生就会达到一个可预期的终点。而要达到这个终点,人必须用特定的方式说话。无论在戏剧中,还是在真实生活中,人们都需要记住他们的台词,这样才能使听者以特定的方式回应,然后他们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动。假如一位英雄改变了他的自我状态和台词,他人必定会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回应。改变了自我状态和特定的说话方式就改变了整个脚本,而改变脚本实则是治疗性脚本分析的目标。假如哈姆雷特说了《艾比的爱尔兰玫瑰》中的台词,为了使剧情合理,奥菲莉娅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的女主人公名字。—译者注也需要改变她的台词,之后整个剧情就会朝其他方向发展了。最终,他们两个可能会私奔,而非躲藏在城堡里—不过,这样的剧情就会变得没意思,但从剧中人物的生活角度来说,他们却会更快乐。

  3.脚本在最终上演前,需要预演和修改。正如剧院里,戏剧在正式上演前,需要朗读、修改和预演一样。人生脚本始于童年,是脚本的原始形式,称作“草案”。此时,脚本中的其他演员只限于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是某个机构或孤儿院里的同桌或管理员。每个家庭都像一个机构,有其特殊的规则,此时的演员都扮演着比较固定的角色,儿童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灵活性很少。但进入青春期后,他开始遇到更多人。他寻找自己脚本中需要的角色(其他人会参与到他的脚本中,是因为他也扮演了他们的脚本需要的某些角色)。新环境促使他对脚本进行一些修改。不过,基本情节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一些青少年自杀了或者被谋杀了),我们可以把他们对具体行动的尝试称作预演,就像进城表演前先在镇里预演一样。经过几次修改,脚本终于定稿了,他即将迎来正式演出—告别演出,并获得脚本的最终结局。如果脚本结局是“好的”,那么告别演出将发生在告别晚宴那样美好的地方。但如果结局是“不好的”,那么他最终向世人说再见的地方将会是医院的病床上、监狱门前、精神病院、绞架前或者太平间。

  4.几乎所有脚本中都包括了“好人”和“坏人”、“赢家”和“输家”这些角色。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不同人的脚本会有不同的界定。但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所有脚本中都包含了这四个角色。有时他们会两两相结合,形成两个角色。比如在牛仔脚本中,好人就是赢家,坏人就是输家。好指的是勇敢、拔枪迅速、诚实、纯洁;坏指的是胆小、拔枪慢、不诚实且对女人感兴趣。赢家是那些活下来的人,输家是那些最终被绞死或者被枪杀的人。在肥皂剧中,赢家是赢得了某个男人的女人,输家是失去了男人的女人。在有关签单的戏剧中,赢家是签了最好的单,或被委托了最多工作的人;输家是不知道怎么获得签单的人。

  在脚本分析中,赢家被称作“王子”或“公主”,输家被称作“青蛙”。脚本分析的目标就是将青蛙变成王子或公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治疗师需要了解患者脚本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并且需要了解他究竟可以成为何种赢家。没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也会向赢家的方向挣扎,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想成为赢家,而只是希望做一个勇敢一点的输家。这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只做一个勇敢的输家,他的内心可以很舒服地顺着自己的脚本发展;但如果真想成为一个赢家,他必须抛弃自己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脚本,重新开始。这是大多数人都不愿做的事。

  5.无论是戏剧中的脚本,还是真实生活中的脚本,都需要回答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一个基本问题“说完你好后,你会说什么?”比如,无论在俄狄浦斯那出戏剧中,还是在俄狄浦斯的真实生活中,剧情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俄狄浦斯遇到年长的男人时,首先会向他们打招呼,接下来说的话取决于他的脚本。他问“你想打架吗?”如果年长的男人说“不想”,之后他就不知该说什么了,只是傻傻地站在那里,考虑是不是该和他聊聊天气或近期爆发的战争,或者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谁夺得了冠军。最简单的回应方法是咕哝一下“见到你很高兴”“你很好,那就好,我也很好。”或者“一切都不错”,之后继续走他的路。但如果年长的男人说“想”,那么俄狄浦斯就会说“好极了!”因为他找到了他想找的人,并且知道之后该说什么了。

  6.人生脚本中的图景一定是被预设好的,之后,人不断朝那个图景发展,就好像戏剧的情节发展一样。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在汽油快用完前的两三天,看油表时发现快没油了,然后“打算”“尽快找时间”去加油,但后来什么也没做。一般来说,汽油“马上”用完的情况不大可能发生,除非这人是在驾驶一辆他不熟悉且油表坏了的车。对拥有输家脚本的人来说,他的脚本中总是预设了一个事情在不断迫近的情景。而对拥有赢家脚本的人来说,东西被用光这种事情在他们一生中都不会发生。

  人生脚本的形成基于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孩子会遵循这种教导,有三个原因:(1)它为人生赋予了目标。孩子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为了某些人,通常是他们的父母;(2)它使他们拥有了可被接受的使用时间的方式(可接受,是指能被他的父母接受);(3)在如何做事方面,人需要被教导。自学确实鼓舞人心,但却不那么实际。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拆几架飞机,并通过尝试错误就能成为一个好的飞行员。他必须通过他人的失败学习,而不只是自己的。一个外科医生也需要老师来教,而不只是一个接一个地取出人们的阑尾,看看到底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通过向孩子传递他们学习过的东西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学会的东西,实现对孩子的教导。如果父母是输家,他们会把输家的结局传递给孩子;如果他们是赢家,就会传递赢家的结局。人生的发展总有其故事情节。虽然故事或好或坏的结局已由父母的教导所决定,但达到结局的具体情节,则由孩子自由选择。

  ……

  《人生脚本》读后感(四):TA沟通分析理论读书笔记

  

艾瑞克伯恩生平

艾瑞克·伯恩于1910年5月10日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魁北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恩出生于美国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一位记者。伯恩从小就想像他爸爸一样当一名医生。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心理医生,而他也继承了母亲写作的良好传统。

  伯恩毕业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他于1936年移居美国,并于去年在耶鲁大学,专门研究精神病学,1941年,他在纽约接受心理分析师的训练,在成为美国公民后,他改名,成了现在的名字。

  从1943年开始,他开始担任美国军队的精神科医师。而也正是因为这个机会,训练了他的直觉意识,让他有机会深入的研究直觉的概念,而直觉后来成为TA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伯恩搬到加州,并在旧金山,继续他的心理分析训练。

  伯恩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较大,后与精神分析学派分道扬镳,开创了自己的流派,也就是后来的 TA 沟通分析。1961年,《沟通分析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奠定了沟通分析流派的基础,这是有关TA理论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国内,他为人所熟知的书是《人生脚本》,他还有一本畅销书是《人间游戏》。在伯恩一生里,留下了数10篇学术文章,以及8本著作。

TA沟通分析理论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为TA下的定义是:“TA为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TA的着重点是彼此间的互动,也就是沟通。TA沟通分析理论中主要有几个核心概念,分别是自我状态、沟通过程、心理游戏、安抚、心理地位、漠视、脚本。

  自我状态

  沟通分析是 TA 的个人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指在处理个人不同且可明确区分的自我状态。结构分析是沟通分析的基石之一。伯恩提出了PAC模型框架,我们可以使用结构分析来发现或识别自我状态,自我状态分为三种,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

  伯恩将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归纳成三项绝对事实:

1.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2.每一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接有事的,应付现实的潜能3.每一位长大成人的个体,都有父母或可取代父母功能的其他人。

  伯恩提出了另外三项假设:

1.早期精神的:早期精神在此时的表现,称为儿童自我状态。2.现今精神的:现今精神的表现,则是成人自我状态。3.外在精神的:外在精神的表现就是,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就是一套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思想、感觉及行为;成人自我则是针对目前现实的自主性感觉、思想和行为的组合体;父母自我就是个人从周围重要人物(按其本身的知觉)所内设的感觉、思想与行为。

  自我状态

  一个最简单的了解自我状态的方法就是画自我图,自我图是由约翰杜谢发明的,用自我图来表示一个人用多少精力在不同的自我状态中。我们把自我状态分成5大类,分别是控制型的父母自我状态、抚育型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适应型的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的儿童自我状态。我们可以用柱状图来分别表示,所有类型加强比重都是100%,为什么是100%呢?因为每一个人,他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在不同自我状态上的时间分配总和都是100%的。

  有了一个自我图后,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调整自己的自我状态,发现自己哪个自我状态占主导,哪个自我状态比较弱势。在学者又将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子类做了进一步细分,分为正面和负面的成分,我们参照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指导个人生活。

  如何理解父母成人和儿童呢,我们可以阅读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用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理论来理解自我状态,自主心智对应儿童自我状态,算法心智对应成人自我状态,反省心智对应父母自我状态。

  沟通过程

  沟通有多种形态,他们是互补沟通,交错沟通,以及隐藏沟通。

  顾名思义,互补沟通,就是甲乙双方进行沟通时,都有相同的自我状态沟通。

  交错沟通则是沟通当中,互动中的自我状态出现交错,造成对话的中断,比如甲以成人自我状态,面向乙的成人自我状态,但是乙却以他的父母自我状态回应甲的儿童自我状态,这就产生了交错。

  隐藏沟通分为社会层次和心理层次的沟通,社交层次体现在言语上,但这种在心理层面包含了的另一层意思,这种意思的传达可能是双方根据过往经历所形成的共识,也有可能是双方在交流中通过行动或者外部形态来给出的提示。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有三种分别是,一系列的隐藏沟通、戏剧三角理论以及G公式理论。心理游戏往往会使双方或至少有一方以不愉快收场。

  对于第一种类型,这种心理游戏包含了一系列隐藏沟通。什么是隐藏沟通?就是在两个人互动过程中,口头语言所表达的自我状态跟他们心理层面的自我状态是不一致的。如果双方都有默契,那么沟通会顺畅的进行下去。假如只是其中一方带有目的,或者带有潜台词去和别人说话,那么他就在玩心理游戏了。

  第二章类型,受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转换概念的影响,在游戏中加入“转换”的环节,伯恩提出了一种心理游戏模式,即戏剧三角理论模式。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生如戏,在这场戏里有三个角色,分别是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这三个角色是两两互动的,而且在互相之间转换位置,在两个人之间,也是存在戏剧三角理论模式的。比如其中甲方想要扮演的是拯救者的角色,但是乙方却以迫害者的面目呈现,从而甲成了受害者的角色,这时甲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成为再次成为拯救者,还有一个选择是成为迫害者。一个例子就是,男女双方在讨论吃什么的问题,男方问女方今晚吃什么?女方回答随便。于是男方开始说一连串的美食的名字,但是女方一个都不满意,在这个游戏里面,男方始终处于拯救者的位置,但最终他们可能会以不愉快收场,就是男方不想扮演拯救者了,他会反过头来指责女方无理取闹。

  第三种类型,基于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伯恩在游戏中同时加入了“转换”和“混乱”的环节,也就是 G 公式。G公式漠视包含了一系列的隐藏沟通和戏剧三角理论漠视。比如,乙方一个拯救者的面目出现,但是甲方抛出一个饵,而对方上钩了,于是局面开始转换,甲方成了迫害者,乙方成了受害者。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常常存在这样的游戏。

  G公式:C(饵)+G(钓)=R(反应)→S(转换)→X(混乱)→P(结局)

  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常常存在这样的游戏,比如如下的对话:

  病人说:“大夫我能治好吗?”

  医生回答:“相信自己,你会变好的。

  来访者回应道:“凭什么你就认为你就觉得你能把我治好,自以为是的家伙”。

  这样的回应让医生有些不知所措,内心感到不安。但此时来访者,从原来的受害者变成了破孩子,而心理咨询师由拯救者变成了受害者。来访者完成了他的游戏,他觉得他得逞了,医生上当了,来访者觉得开心。

  在正常人的反应里,他会为医生的回应而感到开心,心里获得安慰,好好面对接下来的治疗过程。然而,有的来访者却会和心理咨询师玩游戏,使得剧情突然反转。显然,这样的游戏对来访者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并不解决问题。

  安抚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剥夺试验,虽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那些从小被剥夺了母爱,没有母猴陪伴的猴子,却要比只有铁丝妈妈和布妈妈陪伴在身边的猴子更加自闭和孤独。从小没有得到安抚的猴子难以与人接触,难以与他人建立信任。而那些即便是只有铁猴子或者木头猴子陪伴的小猴,长大后,也能正常的融入到猴群里面,更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就像小猴一样,任何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安抚,无论安抚是以正面还是负面的形式存在,都比没有安抚要好。安抚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带来对整个世界的信任。那些没有受到安抚的孩子,会出现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因为他不信任这个世界,缺乏对这个世界的信心,于是就很容易自闭。没有安抚的小孩,他的脑区,因为缺乏刺激,发育也是不正常的,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们知道了安抚很重要,我们也会知道,生活中有的人善于安抚他人,有的人不会安抚,有的人并不认为安抚是可以存在的,有的人觉得向他人请求安抚是很难为情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安抚的需要,不会安抚的人需要去练习安抚,缺乏安抚的人可以去请求安抚。

  心理地位

  用2×2矩阵去理解心理地位,心理地位总共有4种,分别是: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最健康的心理地位是我好,你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去辨识,自己处于何总心里地位。一般来讲,夫妻双方,容易存在这样的组合,就是:"我不好,你好"和"我好,你不好",这就形成了一种互补,这种互补非常要命,因为长期有一方要处于不好的状态,他的结局可能会是输家。

  赢家、输家和非赢家,并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概念。比如赢家是指他成功的按照他制定的计划去执行了,比如,他说三年后我一定要换一个工作,结果三年后他真的换了一个工作,那么他就是赢家。假如,他说我三年后,一定要换一个工作,但是到第3年了,他没有换成功,那么他就是输家。平庸者,指的是,不好也不坏,他可能部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由于并没有完全的实现还充满遗憾。

  漠视

  漠视是沟通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漠视并不会因为你看不到它,它就不存在,其实,它一直都存在于那里,只是被你忽视了。漠视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夫妻双方生活中,因为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案例,就是,夫妻双方中有一方突然提出离婚,另一方却不知所措。其实仔细观察生活,是很容易查询到蛛丝马迹的。

  每个人都有安抚的需求,但是,有一方去请求安抚时,受到另一方的冷眼相对,或者说对方并不懂得如何去安抚时,这就让另一方感受到漠视,这种漠视就很容易造成婚姻生活的破局。

  脚本

  人生脚本指的是一个人在他小时候制定的这一生的计划。脚本是在早些年和父母辈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脚本是由安抚或漠视,以及心理游戏等在早期干扰形成。

  在《人生脚本》一书中,有一段话写的非常好:

每个人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他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时,脑中是如何运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计划,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并影响他人的人生计划,就算一个人的生命结局,他从来没有见过人,会永远无法看到的病菌造成的,他的临终遗言,或他的墓志铭,也将表达出他一生的追求。如果非常不幸,他如尘埃消失般,静静的死去了,只有最了解他的人,猜得到他临终遗言或墓志铭是什么,而在友谊,婚姻或治疗等个人关系之外的人则无法理解,多数情况下,人们将人生活在欺骗世界上,而且通常也包括欺骗自己。

  TA沟通分析中脚本类型已经有许许多多了,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粉帽、小红帽、海的女儿、睡美人、青蛙与王子、西西弗斯等等。这无数的脚本类型,总有属于你的那一款。比如小粉帽的故事脚本,用心理地位来解释,她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但对方是好的,她不敢去索取。

补充读物

埃里克·伯恩. (1987). 行为的心理 (张庆镒等, 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38351/艾恩·斯图尔特, & 范恩·琼斯. (2017). 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田宝, 张思雪, & 田盈雪,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84369/艾米.B.哈里斯, & 托马斯.A.哈里斯. (1989). 保持自信.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350585/伯恩传-中国沟通分析协会, 从 http://www.chinata.org/newsitem/278224212福特. (2005). 咨询和治疗中的沟通分析技术 (黄峥,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89223/沟通分析的理论与实务 (林丹华 & 周司丽, 译). (2013).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35845/沟通分析经典论文——艾瑞克伯恩纪念科学奖选粹-中国沟通分析协会. http://www.chinata.org/newsitem/278224214拐点沟通(打造企业内部无障碍沟通)/管理新思维书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29186/课堂中的行为管理·沟通分析理论的应用.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58988/罗伯·狄保德. (2014). 青蛙如何变王子 (张美惠, 译). 译林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67079/欧嘉瑞. (2006). 人际沟通分析 (黄珮英, 译). 四川大学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27515/情绪的解析. (2008). 南海出版公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970296/邱德才. (2000a). TA的諮商歷程與技術. 張老師.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38139/邱德才. (2000b). TA的諮商歷程與技術. 張老師.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38139/让小朋友了解自己-中国沟通分析协会. http://www.chinata.org/newsitem/278224199人格适应 (田宝 等, 译). (2019).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4261748/斯蒂夫?卡普曼. (2017). 人间无游戏 (田宝, 张思雪, & 田盈雪, 译).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46137/行为的心理-中国沟通分析协会.http://www.chinata.org/newsitem/278224206徐丽丽. (不详). 沟通赢家. 机械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27168/徐丽丽. (2014). 四大沟通模式. 长江文艺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72881/杨眉, & 托马斯·欧瑞嘉. (2013). 人际沟通分析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298017/A.Harris), 托马斯·A 哈里斯(Thomas. (2019). 我好,你好 (林丹华 & 周司丽,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44495/Berne, E. (2014). 人间游戏 (刘玎,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08713/Berne, E. (2016). 人生脚本 (周司丽,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06474/Goulding, M. M., & Goulding, R. L. (2004). 再生之旅 (易之新, 译). 台灣心理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434253/James, M., & Jongeward, D. (2013). 天生赢家 (田宝 & 叶红宾, 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89610/Stewart, I. (2000). 伯恩—溝通分析學派創始人 (邱溫, 译). 生命潛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57893/Widdowson), 马克·威多森(Mark. (不详). 交互沟通分析(TA):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高德明, 吕玉葉, & 于丹妮, 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67935/

参考书籍

艾恩·斯图尔特, & 范恩·琼斯. (2017). 今日TA:人际沟通分析新论 (田宝, 张思雪, & 田盈雪,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84369/欧嘉瑞. (2006).人际沟通分析 (黄珮英,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27515/徐丽丽.(2018). 沟通赢家. 机械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27168/Berne, E. (2014). 人间游戏 (刘玎,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08713/Berne, E. (2016). 人生脚本 (周司丽,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0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