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典范读后感有感

胭脂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19热度:作者:qjtides.com来源:奇迹文学网

话题:胭脂 读后感 

  《胭脂》是一本由亦舒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胭脂》精选点评:

  ●大抵是亦舒的小说都教我女孩子的一切都和年龄没有关系

  ●果然还是女人的书吸引我

  ●没看懂。只觉得主角被生活推着走。

  ●胭脂是女人的灵魂呢

  ●一家老少三代女人,一家父子俩富翁,感觉很扯。。。

  ●三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由女性的自由思想,开放而繁华

  ●亦舒笔下的人生总是奇幻而微妙

  ●别太慌张,享受生活,抓住能抓住的,剩下就随他去吧

  ●为身份所累的男男女女。如果现实生活中的女人想要过成之俊那样,追寻自我,首先她要有一个已经成年而且成熟的女儿,一个风华绰约身强体健的老母亲。但是女人终究也是只能靠自己没错的。

  ●胭脂美人,却被生活逼上了梁山

  《胭脂》读后感(一):胭脂

  读完了亦舒的第一本儿书 读起来画面感很强 也可能是我这个人戏太多……喜欢书中的复古的 上海的味道 甚至是在回家的出租车上读 从大院儿走进家门的一小段儿路上也不忍放下……

  亦舒的文字、写作手法我也很喜欢 比如——“他说:‘之俊,你怎么了,忽而悲,忽而喜,七情上面,可惜是一出哑剧。’” 比如——“他开着敞篷车来,也不怕阴晴不定的天气。他们说这便是浪漫:永远与你赌一记,流动,不可靠,没有下刻、明天、第二年。”

  故事中的三个女人我都很喜欢 “非黑即白”有原则的活着的姥姥“葛芬” 一直紧绷着“弦”最后终于学会为自己活的妈妈“杨之俊” 阳光大方并且“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女儿“杨陶”

  “杨陶”跟“叶世球”走不走的到一起其实无所谓 因为她是个心里有数儿的女孩儿 总会做出令自己舒服的 幸福的选择 “葛芬”跟“叶成秋”也不必时时刻刻“捆绑”在一起 至今仍是朋友关系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三十年的时间也许真的会改变许多 但他们两人的情义即使再多一个三十年也依然会在的 “我” 也就是“杨之俊”亦不用多说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 还有比这更幸福 更成功的事儿吗 什么“归宿”不“归宿”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越来越优秀的“之俊”总会遇到那个属于她的男人的

  《胭脂》读后感(二):生命是一场幻觉

  故事的开篇便让我觉得很有趣。“我”、母亲、女儿组成了一个家庭,家里没有男人,活脱脱的女儿国。

  “我”对女儿有诸多限制,母亲过来劝慰,“我”问:“你当初对我怎么没有这么开明?”

  “因为那时我是你的母亲。”

  是哦,一个母亲对女儿总是过度紧张的,等她当了祖母以后,对孙女反倒不这样了。所以我们自小得祖母疼爱,反倒时而觉得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不通情达理的狠角色。直等到自己也做母亲了,才明白原来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

  在这个有三代女人的家里,日子好似也很过得去。

  “我”,杨之俊,自从与丈夫分手后,整日紧绷神经,不约会,不恋爱,一心投入室内装修事业。女儿杨陶是个青春期少女,交各种男友,“我”管到后来实在是懒得管了。“我”的母亲葛芬却也比“我”洒脱得多,事事看开,到头来,家中好似只有“我”一个苦行僧。

  “我”喜欢读萨冈的《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书中的年轻人等来情人的时候,看着广告牌痴痴地问:“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这种湿漉漉的浪漫叫“我”着迷。可是“我”心里却明白,婚姻会将一切打回原形,所以任何浪漫也只是想想而已。

  是的,年纪大了不再轻易矫情,知道所有的承诺都是说出口的那一刻最美丽,不必指望兑现。此外,也最害怕别人突然嘘寒问暖的那一下。

  “受伤的野兽找个隐蔽处用舌头舔伤口,过一阵子也就挨过去了,倘有个真心人来殷勤关注,硬是要看你有救没救,心一酸一软,若一口真气提不上来,真的就此息劳归主也是有的。”

  可是,这样的女人会不会自爱有余,风情不足?

  你看,追了之俊很久的叶世球,最后喜欢上了之俊的女儿。一个是冷静理智、好似怎么都撩不动的女人,一个是娇艳欲滴、眼睛里总是大放光彩的女孩,男人怎么选?显而易见。

  而叶世球的父亲,叶成秋,原本是母亲葛芬的初恋情人,却转来向之俊求婚,你说荒唐不荒唐?

  如此一来,岂不是继父变丈夫,男伴变女婿。

  当然,之俊有没有答应,故事里并没有说。留给我们去幻想,毕竟生命时时刻刻充满着变化。

  没有什么不可能,生命本就是一场幻觉。

  不如擦好脂粉,漂亮一天是一天。

  《胭脂》读后感(三):还是做一个有三观的女孩更幸福些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雷姆特,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也是不相尽同的,以前会觉得亦舒的作品真的很有她个人的特色,当然现在看也是有她的特色,只不过现在的我已不是那个十几岁憧憬美好的自己了,现在看待事物更有了理性和客观的裹挟,虽然现在还看各种乱七八糟的书,但亦舒的作品已不在阅读范围内了。

  每一本书都有他存在的道理,每一本书都会有它特有的读者,关于亦舒《胭脂》这部作品,相反我更喜欢电视剧那部《胭脂》。

  这本《胭脂》讲述了女子三代的生活,讲述了母亲葛芬、女儿杨之俊、外孙女陶陶一家三代红颜相依为命。之俊的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对爱情已无所要求。然而叶成秋之子,花花公子叶世球却不请自来,带她走出知足、琐碎的狭窄天地,令她才华大展。这时,陶陶已成明星并且是叶世球的女友;葛芬的旧情人叶成秋也因丧妻而重获自由。沧桑岁月眼看就要成为过去,新的矛盾却不期而至;陶陶的生父欲要个女儿;叶成秋竟向杨之俊提出求婚。封闭太久的之俊面对错乱的现实不知所措的故事。 虽然三个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以及生活方式,但三个人骨子里还是相似的,虽然新时代的女性相较而言大胆些,但仍是受环境的影响束缚在自己的框架和舒服区内。

  亦舒笔下的那些女人,都活在他们共有的时代,都是美貌以及智慧的拥有者,所经历的的事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换一个场景,换一个包装,像颜色不一的同一类型的胭脂一样。虽然文字极尽清新,但是任挑一件,放在现在这个环境里,都像是生了病一样歇斯底里地耍闹。《胭脂》里的三代女人,每个人都陷入自己的怪圈。爱着自己母亲的情人,同时又爱着自己女儿的情人。有时,看到里面“父亲”,我还要迅速地在脑子里大团浆糊的人物关系网里找到这个代指的到底是何人。

  亦舒笔下的女人,十几岁的主角一定是思想成熟,智慧过人,物质贫瘠但精神富有,会使用自己特有的魅力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二三十岁的主角一定是职场精英,或者文艺女青年,魅力惊人,却毫不自知。纵然衣着朴素或者邋遢,总能让人看到她的主角光环,喜欢华服,喜欢车接车送,喜欢窝在沙发喝酒,喜欢在饭店与不应该见面的男人约会却说自己身不由己。面对矛盾的选择,永远选择所谓遵从自己内心的那个,将乱伦,伤害,道德抛诸身后。幸运的是,她永远有一个在经济上、精神上无限支持她的人。就算她偶尔落魄,也能够在在他人的帮助下或者自己独自站立起来,为亲人甚至为陌生人抵挡狂风暴雨。

  这就是亦舒笔下的女人们,像一个模子刻印批发的精致娃娃。但个人觉得,作为新时代女性,有三观是很重要的事情。

  《胭脂》读后感(四):你喜欢叶成秋么

  我也是学室内设计的,故此老想起萨冈的一篇小说《你喜欢勃拉姆斯吗》。那个年轻貌美而富有的男孩子在雨中等待他的中年情人自店铺出来,雨淋湿他的外套,两人相视无言,男孩子暼到街招筒上演奏会的广告,痴痴的问: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之俊也是室内设计师,也渴望碰到一个这样的有情人。

  有意思的是,之俊看起来确实碰到了这个人。

  这个人是叶成秋。

  你喜欢叶成秋吗?

  喜欢。

  叶成秋是敏感的,他能感受到对方所发散出来的需求,葛芬要的是什么,之俊要的是什么,陶陶要的是什么。

  之俊也是敏感的。

  她不知道,一个年长的男人给予他的是真爱还是欲望。

  之俊也是懦弱的。

  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头一件想到的事就是不干,弃甲而逃。女儿十七岁了,她既没有与男人共同生活的经验,也不敢大胆投入二人世界,终身战战兢兢,安分守己。

  之俊也是豁达的。

  嫁一个小若干岁数的丈夫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所以小说中的女主角苍白而美丽地叫他走,她不能爱他。

  而嫁一个大若干岁数的丈夫呢?此人和同她的母亲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所以之俊爱他,但爱和在一起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她不能和他在一起。

  尽在不言中。

  之俊也是自由的。

  真正潇洒的女人,从不企图在男人身上刮下一些什么。

  葛芬做不到,因为她吃过苦。

  陶陶也做不到,因为她吃过苦。

  唯独之俊,因为她在吃苦。

  一家三代女儿,都是胭脂美人,不同的是,只有之俊,上过梁山。

  三刷胭脂了,何为爱?何为婚姻?

  第一次,认为没有爱情。葛芬之于叶成秋是年轻的遗憾,之俊之于叶成秋是年轻的活力,之俊与叶世球是得不到的骚动,陶陶与叶世球是荷尔蒙的分泌。

  第二次,以为爱情至上,先是葛芬与叶成秋的爱情,然后是之俊与叶世球的爱情,再是之俊与叶成秋的爱情,陶陶与叶世球的爱情。

  第三次,释怀爱情,释怀婚姻。爱情不可能成为逃避婚姻的理想方式,而是选择一个人共同分享,面对人生的艰辛和快乐。年轻人只有快乐,不想结婚,老年人只有艰辛,不能结婚。中年人耐不住寂寞,熬不过孤独,才想结婚。

  阅读是睁开更多的眼睛,不是按照书中人物的方式去做,被推着拽着走,或是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人云亦云,而是因此而知道,也许有别的思考或行为方式可以参考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