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惟传统的古代詮釋典范读后感有感

中国思惟传统的古代詮釋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2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 读后感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是一本由余英時著作,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50元,页数:5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精选点评: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了中國思想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學說,並展示出了中、西方思想的異同,為讀者在傳承與創新之中體味華夏文化傳統,提供了許多啓示。

  ●给差评不是针对余老,而是针对台版的出版社联经。除了前三篇论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关系的论文,剩下七篇都是从别的单行本原封不动移过来的,等于说我花了150块只读到三篇新文章!

  ●余英时博古通今,中西兼顾而成一家之言,其思想的核心"内在理路"和“内向超越”从一贯穿始终,暗潮伏流的思想文脉滋长。通篇读下来,架构之完整,内容之详实,逻辑之清晰实为当世思想史领域才情最高,体系最坚,真知最著之范作。嘗喬居是山,不忍見耳,我想为往圣继绝学应该就是余英时这等风范吧。

  ●跟牟宗三先生以西方哲學概念比附,呈現兩種截然不同之路數,在內在思想脈絡的paradigm轉換基礎上建立論述。都是經典。大學的記憶...=.="

  ●感谢联航的无限期延误,我居然看完了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读后感(一):世界的眼光,历史的情怀

  前两天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的读了杜维运和余英时的两本书。合上书的时候忍不住还想再打开。前两天和老师聊天还说起来,读一本书其实是在听一个人说话,读书的过程就是受这个人影响的过程。在读杜氏与余氏的书的时候有明显的两种不同的感受。杜氏开篇便激情澎湃,用华美的语言将是历史的功能向读者展示,稍不小心就会被牵着鼻子走了呢。深层次的看,杜氏的语言中有一种诗性感染力,无疑的使得历史有了温情。余氏更像是一位深沉的长者,每一句话都是经过锤炼过,并且尽量纠正逻辑上的漏洞,使整个文章更有说服力。余氏的文章能够在一个更大的维度里面展开论证,不同的理论与概念被小心翼翼地使用,给读者很多启发。

  两位先生都是根植于传统史学,将史语所的传统继承下来,并且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来务实的思考文化与历史的问题。相信这也是两个人的魅力所在。

  合上书,自己在想,为什么读他们的书感觉会不一样。暂且的一个肤浅的答案,就是他们在大的视域下,真的在读书、思考,并将带有使命感的文字流淌出来。正是因为这样,文字愈发厚重,也算给我们现在读书的一些启发吧。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读后感(二):读《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读《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前两天在火车上翻看了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今天晚上又把剩下的小尾巴读完。余英时先生的这篇文章让我对胡适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前胡适在我的认知之中主要就是他的《文学改革刍议》、《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多研究些问题,少谈论点主义”。总的来说,教科书中对他不高的评价,占据了我对胡适认识的绝大部分篇幅。读了余先生的文章之后,让我对胡适先生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认识,即使之前所接受的一些对胡适的批评也反成了我现在对胡适很欣赏和敬佩的方面了。

  我想胡适思想的“全面性”将使他不仅在近代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到了当代中国,他的很多科学的思想、主张、论断和方法都会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余先生文章的题目叫《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读完文章后,我不仅重新认识了了胡适,也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史。文章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涉及到了近代思想史上很多问题。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段时间也读了一些余英时的文章,感觉真的发现很多,犹如一不小心发现了一篇思想富矿。阅读时总有一种发现的快感。当然,初期的接触可能有更多“猪八戒吞食人参果”的成分,没有很深入细致的发现余英时先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但来日方长,以后更多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必将让我收获更多,发现更多。我也会在日后更加注意细心的阅读和积极的思考。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读后感(三):筆記

  ﹣這本書看了兩個多星期,比想像中長。

  ﹣看那麼久,是因為文章真的厚重,像‘近世宗教倫理’一文根本就可以是一本小書。加之每篇文章的內容都十分專業,漢代循吏,宋明理學的變遷與商人的地位改變,清朝的學術思想等,都是十分不容易的題目。

  ﹣讀余的文章,很容易‘震驚’於他的學識,西方的哲學娓娓道來,甚麼韋伯、法蘭克福學派、福柯、Choamsky等都可以點評,而且文章是寫在80年代,意味著很多東西其實在西方也是‘顯學’時余已經甚有把握,更不要說更早以前的咩康德呀、黑格爾果啲。

  ﹣另一方面,中國的思想史他也是手到拿來,由孔子一路談到胡適。真的很利害。他當然有‘立場’,比如明顯對共產主義並不接受,但其行文、立場卻有一種超越意識型態的感覺,能夠回到學術本身。這或許有點像他說的思想的超越性吧。

  ﹣‘近世宗教精神’與‘清代學術思想’兩文十分好讀,當然需要很有心機把它讀完。但讀完應該對那近千年的思想變遷有了個大概的理解。

  ﹣讀完清代思想史那篇後,有點累,加之又買了其它書,想快點結束,最後兩篇談方以智及胡適的文章只是簡單帶過。無論如何這書應該放在櫃上,有機會就可以重讀,或者當作‘工具書‘查資料也是很有幫助。

  ﹣後來看見楊念群有篇文章評論余英時在’近世精神‘一文,文收《中層理論》一書,故也特意找來該書,試圖挑戰一下自己讀一下史學的評論。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詮釋》读后感(四):历史是his story吗

  《自序》中,余氏讲我们需要把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与西方的理论加以区别。在进行解释时,余氏认为西方理论是解释西方文化和思想传统的理论;西方的概念和分析方式是相应于西方传统中的特殊现象发展出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一方面有着其在“礼制”、“经义”下的特殊情况;另一方面又是全球文化中的一部份,有著某些共性的因素。合理的使用和借鉴西方历史文化研究,可能会打开新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但是方法、概念、理论的产生是具体的现象、文献和材料得出的,并且在某种哲学或神学的思想指导之下,将其引入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仍需谨慎。

  历史文化研究似乎存在着不同的领域和研究层面,领域包括基督教史、希腊罗马史、佛教史、中国二十四史;研究的层面也包括这记载和阐释两个大的层面。同样被称为“历史”(history),除非是为了编写教材,每一领域都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语汇,这些语汇有很多层面的问题:为什么编写历史,如何选择材料、如何处理材料,作者如何处理自己与历史作品的关系等等。回过头来看“历史”,它并不是为了记载过去而记载,而更多的是与写作者在其当下环境中所要处理的问题有关。一部历史不仅仅包括书写的内容,其主导思想、概念、方法使用亦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诸多史书内记载的问题和疑惑或许可以从写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寻得解释。

  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是写作者为什么要书写历史文化或研究;第二是历史记载或历史文化解释所预设的问题和读者在哪里。

  上面已经谈到,历史书写或解释是为了解决书写历史者在其当下环境下所思考或关心的问题,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宽度无疑会决定这部作品的价值,包括当时的社会和在更广阔的视域下的文化价值。或许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在第一个的问题里面,用“问题”这一概念似乎太肤浅,像《教会史》、《上帝之城》所要解决的是上帝永恒的计划及人与神的关系的问题,它们所预设的问题是任何一位神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家所不能回避的,读者可以泛化到“普天之下”,并且他们的“史”之外有一位“至高意志”极大的影响着历史书写着的研究方法、理论和概念。

  好多问题并没有梳理出明晰的头绪,问题本身甚至存在冲突,暂且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