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枯石烂》读后感100字

《海枯石烂》读后感100字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天长地久 读后感 

  《天长地久》是一本由张海迪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长地久》精选点评:

  ●我从来没看过波澜如此不起伏的作品……

  ●一群追逐梦想,为理想牺牲的知识分子~

  ●时隔五年多再读张海迪的作品,味道依旧熟悉,也赞叹她的渊博知识和无限的想象力。

  ●天长是绝顶之后是仰望星空的天长地久。涉猎自然科学的气魄胸襟,男性较之逊色。

  ●天文地理、天长地久。理想化的世界。

  ●惊讶于作者的想象力。

  ●思想境界太高尚。人物离我感觉很远。不过会教会我坚持不懈。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张海迪的人生哲学。

  ●找个日子去紫金山天文台…

  ●说不出的感动……

  《天长地久》读后感(一):理想主义的标本

  我尊敬作家,理解她的生活局限,因此对于这部书的人物充斥着理想主义的情调毫不奇怪。人物的脸谱化是非常明显的,语言也是像在背台词。甚至有着我非常熟悉的原苏联小说的味道。

  现在这样的小说极少,看了产生的是怀旧的情愫。作家始为所料吧?

  《天长地久》读后感(二):精神——张海迪

  得到这本书是在新浪博客上给张海迪留言,张姐姐(阿姨)送的。

  书到时,我已经离开原来的公司。

  此书经过几次周折才到我手里!

  拿回来就一个劲的读阿,读阿!

  大体情节就不介绍了,简介里比较全

  我认为本书的特色就是有一种精神内涵在其中贯穿!

  是一个很好的精神读本!

  张海迪的文字也写的很细腻,能看出是出自女子之手

  心理描写比较多,估计是和张海迪现在在国外有关

  小说整个叫人感觉走的是西方小说的路线

  人物设计情节上感觉连贯性不是很好,

  矛盾不是很突出,在不经意间就会流失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其文本背后不灭的精神!

  另外,题外话

  本文章介绍上说,张海迪是山西作家协会的是个错误

  张海迪为山东作家协会的!

  今年,我表哥将迎来自己的新婚。

  我打算把这本《天长地久》作为礼物送给他!

  有张海迪印章的《天长地久》以祝愿!

  《天长地久》读后感(三):不是励志的热血,而是信念的薰风。

  先说说自己的经验。

  我在上海工作四年,怀着理想和对现实的诱惑的期待,过了跌宕起伏的四年。

  我为自己的人生做了选择,也为自己的人生承担了后果,但是,在这四年当中,我很清楚的是,我只有在面对挫折时才能够启用到灵魂当中的韧劲和强壮,而当生活很厚待我时,我很难学会踏实和珍惜,当然,就更不用说像书中的人一样,以纯粹的毅力向星光向整个自然与地球借油,点亮内心的灯。

  时下的物质生活确实已经丰富了,在大上海,真正愿意为了好好吃饭而自己做饭的人不多,大家对生活的便利已经习惯,就像我一样,得到太多,不懂得感恩,但是却会挑剔,当生活境遇一旦落入挫败,就只会怨天怨地怨人。

  以前的我认为精神的美是一种道德上的尺度,他就像你选择穿什么衣服一样,然而,如今,我知道,灵魂通过精神来掌控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在每日人生里的一点一滴,而且精神并不止于困顿,精神也可以是富足的。

  作者我了解不多,在以前语文课本里听到过,真正以成熟的心智来阅读她的书,天长地久是第一本。

  在我尤其需要得到信念意志的光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看到了许多主角犹如圣徒一般的心灵世界。

  这么说可能有一点不恰当,也许许多人认为这本书和自己的人生相去甚远,可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书的问题。我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精神,而非神化的权威与虚无,来自人自己的力量,书中有多处对人的力量,人的信念,人的意志的体悟,于我而言,犹如薰风一般,却又不至使我悔恨的点起了那些心的明澈。

  这本书和快餐式的小说不一样,这本书是心灵创作,我认为我看到了这一处,愿意与我内心对力量和精神追思的那一部分链接。这是它真正带给我的启发。

  我不知道别的人透过这本书看到了内心的什么,但是我是欣然的。

  《天长地久》读后感(四):生命之思,天长地久

  生命之思,天长地久

  ——读张海迪长篇小说《天长地久》

  宋强

  张海迪,这个名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早在孩提时,便开始听到“张海迪”这个名字,开始慢慢体味这个名字蕴含的意义。她身残志坚的精神就像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让许许多多面临困境、备受打击的人们得到鼓励,得到安慰,得到重新生活的勇气和斗志。“张海迪”三个字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时代的印痕,一个意志不灭的象征。

  也许,有千千万万的人都曾受到、正在受到她的影响;也许,有很多被她的精神感动的人日渐被生活所累,正在悄悄地把她遗忘;也许,有很多曾经有形无形中受到她影响的人开始变得愤世嫉俗,不再相信正面的教诲和启迪。但无论外界怎样风云变幻,张海迪永远坚持着自己宝贵的坚强和生生不息的生活勇气,把自己的生活打点的丰富多彩。由于种种原因,她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宣扬的积极生活的代表和象征,夸大的宣传和溢美的赞誉已经让真正张海迪的形象模糊不清。但她居然写了那么多文字,她的文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透过重重迷雾看到她的真性情。

  今年已经52岁的张海迪现在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身为公众人物的张海迪已经不需要什么虚名浮利了,但她却对文学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虽然病痛的折磨让她一再宣布“封笔”,但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让她一次又一次地再次执笔写作,艰难地投入新的创作之中。

  张海迪多年来被轮椅所限,因此远离了多数人和世俗生活,远离了生活中的琐事和具体矛盾,她写不出《新结婚时代》这样的故事。多年的轮椅生活也从另一个方面成就了张海迪,远离尘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轮椅上的孤独和思考让她更多地面对复杂的生命本身,面对生死轮回,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再加上女性的柔美,她独具特色的文字带着女性特有的温婉,又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刚性力量,彰显着孤独中的坚强,她显然更适合于写散文。在文学追求上,张海迪执着的身影让人感动。虽然她的散文要比小说更具魅力,她仍然执着于小说的创作,《天长地久》已经是她继《轮椅上的梦》《绝顶》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了。《天长地久》的写作对张海迪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小说涉及天文学、河流学、动物学、雕塑、航天等诸多领域,泛围之广让人惊叹。为写作此书,张海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查阅资料,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的非凡之作、心血之作。

  在《天长地久》中,她更显示出了对存在的思考和对生命真相的揭示,这是她多年来在轮椅上的生活中长久思考的结晶:“很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在我还能握住笔的时候,写一部关于星空的书。这个愿望来自我童年时对天空的冥想,也是成年后对时光飞逝如梭的怅惘。”

  张海迪在小说中将目光聚焦在四位科学家身上,精心描绘了他们经历的爱情生活、科学探索和现实困境,以女性作家少有的气魄描绘了无边的宇宙星空,深刻阐释了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哲学思考。天文学家杜克成不屈不挠地探索着宇宙星空,河流学家曾在平为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徒步跋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动物学家朱丽宁沉迷于世界濒危物种野生黑叶猴的研究之中,雕塑家余锦菲用热血和灵魂浇铸着艺术之花,他们对科学和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他们执着于自己的领域,对已经拥有的爱情若即若离,对心目中的爱情追求却深切而狂热,他们渴望真正的爱情,却难逃现实爱情的背离和背叛……据张海迪透露,这些科学家在现实中都是有原型的。她以宽广的视角扫描了壮阔的自然景象,用深刻而理性的描述探照了人的心灵。作品丰富的情感令人激动,密集的知识让人惊叹,而伤感的故事更是令人无限惆怅。

  为什么要命名为“天长地久”呢?《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篇》曾引用《上经》的话:“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懂得“天文地理”,这是中国古人的理想追求。浩瀚宇宙,茫无边际,地球的来龙去脉隐藏其中,“天文”事关地球的未来,一切生命的结局;纵横阡陌,神奇莫测,“地理”事关人类的命运,生存环境的变化。可以说,对“天文地理”的探索和追求自从人类诞生之处便从来没有中断过,张海迪在小说中将探索“天文地理”的科学家作为主角无疑有一种深意在其中。小说中的两个主角:杜克成是天文学家,是天文台的台长,用简陋的仪器设备,杜克成发现了一颗神秘的星星,他还有着一个庞大的“巡天计划”,准备“给太阳系的每一个成员都发一张数字身份证”,给太阳系中的每一颗星星制作独立的数据;曾在平是地理学家,致力于黄河的研究,他多次沿着黄河实地考察,甚至为搜集材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天文地理”之外,还有“人事”,如果说“天文地理”是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依赖的话,那么“人事”本身才使生命具有了意义,才使得对“天文地理”的探索有了可能。“人事”不仅仅是懂得如何生活如何满足物质欲望,更重要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感知和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确认,这在小说里的两位女主角身上得到了体现:杜克成的妻子余锦菲是著名的雕塑家,她赋予自己的心血和灵魂,把生命的瞬间用石头加以凝固;曾在平的妻子朱丽宁是一位生物学家,致力于珍稀动物黑叶猴的研究,她试图挽救它们行将失去的繁殖能力,让这一濒临灭绝的动物恢复活力。他们四个人的理想追求单纯而执着,显示着人类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然而,他们在现实中却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限制和阻挠,被各种客观的和人为的纠葛冲击得垂头丧气,现实中与他们意见相左背道而驰的人永远是大多数。杜克成庞大的计划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与国外天文台的合作也屡屡受挫,他用肉眼执着地跟踪着新发现的星星,却因劳累过度眼睛暂时失明;曾在平最终在考察途中失踪;余锦菲跌断了手腕,进行中的雕塑不得不停工;朱丽宁的研究经费被停发,黑叶猴的研究不得不中断,她愤而辞职。这在小说中无疑是一个讽喻,人类内部的纷争阻止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生命自身的限制无法走到探索的尽头。即使是这些科学家们,人类的精英,也无法最终认识“天文地理人事”的“道”之所在。人在它们面前太过渺小,即使穷尽所有的力量也无法超越智力和自身的局限,都必须臣服于茫茫天地的无边无际之中。

  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失败,再不断地追求,再不断地失败……这个追求与失败的循环似乎是人类的宿命。小说中流淌着无比怅惘和无奈的情绪,也许,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正地像天地一样长久地存在;也许,只有不断地思想才让生命充满意义,即使它最终仍然是绝望而无力的。张海迪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这是一本能够做到“天长地久”的书,“我希望躯体倒下时,思想的灵魂还在风中伫立。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丝快慰,在无边的宇宙间我留下了这部书,这些文字会让我永远与太阳相伴,天长地久……”希望如此。

  张海迪《天长地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