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读后感锦集

《恒河》读后感锦集

2020-11-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恒河 读后感 

  《恒河》是一本由杜欣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恒河》精选点评:

  ●一定要推荐的一本书,非常不错

  ●易读

  ●何时能去印度?

  ●没看完,等有时间再慢慢看。

  ●一般。

  ●在所有读过的印度游记里算不上最好的,有时差一口气,有时又太过了,幸好印度还是很温柔。

  ●如果周围是一片苦海,你不可能生活在幸福的小岛——通篇读下来,仿佛跟着走了一遍。但又虚幻缥缈的看不清。里面记录的宗教习惯风土人情,令人神往。中印算是两个比较神奇的国度和文化体,说相像又不一样,说不一样又有些一样。作者笔触细腻的记录了自己的旅行所见所闻以及自己沿途的感受,还是值得一读的。(读完更想了解下古印度教问题)

  ●如果能以溯源的方式旅行也很不错啊,选定一条河,向源头前进!

  ●地域,宗教,人文,厚重而美,作者夫妻还是物理学家。

  ●有很多细节与人文情怀的东西,作者与印度朋友间的亲身经历。虽然并非出自多年轻态的视角,但是依然能将这个国家的魅力和不堪,甚至是载着的满满感动传达到我脑中。

  《恒河》读后感(一):流转千年

  印度是古老的国邦,有浓烈的香料味道和肤色黝黑的美丽人种。

  默默念诵前年的佛经,一转眼,就是今日。

  作者的文字很美,只是不能沉下心的话会觉得多少有些荒凉。

  《恒河》读后感(二):简介信息错误,应为:

  李泽厚先生、沈昌文先生热情推荐。

  用聪明漂亮的中国女性眼光来描述异国的永恒之谜,颇可一读。

  恒河,神性的河。它贯穿着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人多宗教在此共生,恒河入海口,在印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作者访问了泰戈尔两处故居,参拜特蕾莎修女之墓。悟河平原,在印度的心脏地带,踏着法显,玄奘等行贤的足迹,作者寻访佛祖从诞生到入灭的印迹;盘桓于印度教的死亡福地瓦拉纳西,漫游于人神两界之间。恒河源头,在湿婆和毗湿奴的栖息地,作者行走两千多公里,倾听圣河灵魂的低语。朝圣路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怀抱里,在触摸印度的现世人生中,作者亲历古老文明的血脉传承,并思索着喜马拉雅山两面人群不同的生存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类天然的美好情怀,以及对自然、生命、历史和宇宙的即时感悟。

  《恒河》读后感(三):印度,孤独之旅还是涅磐之地?

  印度怕是去不成了。之前幻想着可以的时候,计划用很长的时间去做准备。即使无法成行,我依然对这个神秘的国家兴趣十足。找了很多书来看。

  国内关于印度的书并不多,和关于美国的比起来太少了。这本书的作者去过两次印度,且有不少有学问的印度朋友,得以畅游。作者文笔流畅,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感性。其笔下的印度生活气息浓厚,没有距离感。

  也许作为一个外国人,没有切身之痛,作者对印度的种种有着宽容,温和的态度。对那些最吸引人的神秘有着强烈的好奇与欣赏。同时作为中国人,对那些贫穷落后,无序以及官僚更能容忍。相比起奈保尔的惊讶,无奈,蔑视,痛心,愤怒,又无法割舍的家人的恨铁不成钢式的爱,这本书其实是肤浅的。但同样对于我们这样的好奇的外来者,她所提供的视角正是我们能看到的。

  印度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宗教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作者所描写的那些苦行僧,那些在恒河等死的人,那些为了朝圣不顾一切的人,是我所难理解的。我不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解脱。只是一种逃避。过度强调精神和拜金主义其实没什么区别,歧路亡羊而已。

  我想像中的印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地方。就像快要到来的3月11 Holi节,鲜艳的颜色泼出的俗世狂欢。

  印度,我会独自踏上吗?还是终将到达彼岸?

  另外:拿到这本书,很惊讶的发现后面附了一张勘误表,都是非常明显的错误。很久没在书里看到过这种东西,该说他们认真负责呢,还是粗心大意?

  《恒河》读后感(四):下一站,印度

  就在亘古不变的恒河和无与伦比的喜马拉雅山之间,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度静静地度过了千年岁月。她好像在这个地球上,却又好像在世界之外,正像杜欣欣所言:一个民族和一个人一样,有些人只生活在未来或过去,另一些人只生活在现在。在恒河这条今世流向来生的大河孕育之下,印度人拥抱着浪漫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超乎那些仅以生存本能生活的人的理解。

  沿着恒河,杜欣欣几乎游遍了印度的城市和乡村,将自然景观和山川风物的篇章交给了大量精美而意境丰饶的照片,作者的文字更多的是对文化、宗教、习俗与人物的描绘,字里行间与弦外之音都是对这个东方民族精神的探索。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游记。对印度人而言,重要的是灵魂而不是身体,是无数的来世而不是顿暂的今生,无论真实的人生如何,他们坚守着自然和人性之美,自始至终地守着恒河。数不清的世纪以来,印度的人们为寻求洁净和解脱跳到河中沐浴,为的是无罪而洁净地面对死亡。作者行走了两千多公里,在她优美而传神的描绘下,我们也仿佛亲历了这次旅行,穿行在喜马拉雅山两面的人群中,倾听他们对神灵的叩问和对人世的诉说,一时间,我们似乎在精神之旅中,走进了这个“比历史还久,比传统还老,比传说更为悠远”的东方民族的心中,分享着他们的冥思与低吟。

  作者还拜访了风情浓郁的民居、迷宫般的小巷、繁忙的店铺,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泰戈尔故居和特蕾莎修女墓地。作者寻访了泰戈尔生前生活过的两处,一处是诗人在孟加拉的故居,另一处则是加尔各答的泰戈尔祖屋,它们都与池塘、小花、树海、河流、石桥相伴,就在这个如梦的环境里,泰戈尔放飞了灵魂的翅膀,写就了无数关乎至纯至善的美丽诗句。此外,作者还专门前往墓地凭吊了简朴而富有的特蕾莎修女。年轻的特蕾莎修女在见证了赤贫与极度悲惨之后,默默地抱起弃婴、替老弱铺上床单、为病人清洗伤口,通过一件件小事,让每一个卑微的人理解生命的尊严。在静穆的墓地上空,环绕着这位圣人永恒的光芒。

  没错,在这本绽放光芒的恒河行走笔记中,每位读者都可以肆意放逐自己,跟随着杜欣欣这位敏锐的观察家,接受这条河的洗礼。每一次驻足的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作者把神秘绚烂的神话故事和历史文化,巧妙地编织在空间游走中,你紧随其后就是了。所到之处,你将真正明白,什么是超凡的宁静和旷达的慈悲。

  于《每日新报》,2007年10月31日

  《恒河》读后感(五):杜欣欣的恒河

  陆陆续续的,从去年11月买到《恒河 从今世流向来生》的那天开始,每周回家看一些,因为学校实在囤积了太多的书(包括那本至今才看到一半的《寻访行家》),便不好意思再把这本也带去寝室,以防老爸问起某某书时一概厚着脸皮答,哎呀,我还没看完,在学校床上……

  到底还是因为电脑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于是挤兑之下,时至今日终于和《山海经》一起磨完了。

  以前提起印度,总是些浅薄的印象,仿佛冠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头衔便足够了。说起“四大”,以前便只独独喜欢希腊,大概因为大量幼时所接触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多半来自欧洲,又醉心文艺复兴的色彩和神话传说的缘故。至于自己国家,居然在三四年前仍觉得了无兴致,不看古典文学,不过多触碰那些历史……甚至于现在一反常态了,老爸竟然不能习惯(=_=|||)。

  比起提得更多一些的埃及,印度似乎永远和一些诸如“种姓深严”,“人口9亿而鼓励生育”,“泰姬陵”相联系,再多的竟然毫无印象!

  直到那一年因为看了妹尾河童的《窥视印度》,与朋友谈起,才深觉这个国家实在有太多可挖掘的东西。朋友当时说,她觉得印度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非常向往,尤其是复杂的宗教文化,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旅行。这番话至今我还记得。

  事实上,去印度旅行颇有点遥遥无期的味道,在此前诉诸于书倒是十分现实。杜欣欣的《恒河》正好横空出世,机会算就此来了。

  从恒河入海口之一的孟加拉溯源而上,直到隐于喜马拉雅山的源头终止,无疑这是一场非常完整的流转与找寻。若问找寻的是什么,作者的最后一章直白地给出答案——“恒河的灵魂”,谁说,那不是印度的灵魂?

  恒河有太多的故事。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众多宗教并存着,在历史上先后繁荣,留下各自的痕迹,或是神殿或是圣迹;湿婆,毗湿奴,梵天……无分高低的三位主神,那些关于他们让人惊叹的传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戒日王朝、莫卧儿王朝……帝国的兴起与消亡,带给后世无限的遐想。

  我欣赏杜欣欣的文字,优美的、缱绻的,既不过分严肃也不过分浮躁,恰到好处的描绘与赞颂,总是让人愉快的,我愿意称之为“诗意”。而沉在文字下的是,或棕色或乳白的页底,带着异国风情的图案连缀,每卷开篇那一句句小语,安静的插图偶尔展成大幅跨页……不由得不让人感叹,策划设计的编辑,用心绝不比作者少。书编得这样雅致,页边脚、留白都控制得不错,而文字容量却又毫不空乏,满满当当,若是细细品读是颇费一些时间的。

  书里的内容包罗众生百态,作者所见所感,旁人叙言,一些意外插花。让我印象深刻的真有不少,便也简单记述如下:

  一、印度人的婚姻。

  据我所想的,爬上2000后的世界,无论如何言之“开放,进步”都不为过,自由的婚恋当然应该包括入内。其实,过去所谓“门当户对”也十分有理,毕竟相同的阶层和共同的生活圈子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思想的交流沟通自然更容易达到。而当看到今日的印度人竟大部分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时,我还是怔愣了一下,婚前甚至没有见过面的两人能够在日后组成幸福而无分歧的家庭么?事实上在印度离婚率很低,大多数夫妇婚后都能和谐,如此想来,“在英国,你娶你爱的女人;在印度,你爱你娶的女人”,并非是一件坏事啊。

  二、作者的两次落泪

  一次是在特蕾莎嬷嬷墓前,题目便做“在特蕾莎墓前哭泣”。那是二楼的某个房间,安宁静躺着的白色大理石,当作者将额头贴在墓石之上时,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这是真的伟大与崇高,捐献金钱很容易,难的是用双手亲自帮助贫困、孤苦、患病的人们……

  另一次却是在作者的友人Chandan的母亲,这位失明的老人默默地跟在他们后面,送别儿子。人间最朴实的一幕让无意中回首的作者和友人落泪,也让我感动。

  三、克久拉霍的性爱神殿

  这个似乎是不用多说了,久负盛名,也许该说艳名……只是重新惊叹一下那些匪夷所思,宛如瑜伽的做爱姿势,话说,雕像确实非常美,能让人觉得性爱也是一件神圣的事的,不简单啊。至于恒河两岸的湿婆林迦……印度人对于生殖的崇拜,或者说是在宗教上的开放,和现实中的保守实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矛盾。

  四、毁灭与重生

  被“阴阳界惊魂记”这一章给迷住,小语说“他们要赶上第一缕晨光,在第一缕晨光中化为灰烬”。我喜欢这个说法,带点固执的虔诚与超脱。有人在恒河里沐浴,饮用恒河的圣水,有人却在恒河边火化,骨灰顺流而去,甚至恒河里漂浮着尸体。在我们看来艰难的毁灭与重生,因为恒河而变得透明无比。

  五、崇拜什么不如崇拜自然

  所有中最让我吃惊的当属看到抱树运动the Chipko Movement时,政府批准砍树遭到村民的反对,无数妇女和孩子在森林中手拉手围住树,让伐木工人无法靠近。普通的印度人居然对自然有如此的爱护之心,甚至自发地维护绿色,实在让如今天天听着电视报道“某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爆发……”的中国人难以想象。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传统如此朴实,却叫我们自愧不如!

  结语倒是反而写不出什么,也许有空的时候,重新拿起《恒河 从今世流向来生》,是个不错的主意,感悟无论哪一次都不会相同罢。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