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口的况味》读后感锦集

《糊口的况味》读后感锦集

2020-11-2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生活的况味 读后感 

  《生活的况味》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的298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况味》精选点评:

  ●君莫劝酒

  ●考据派,太深涩

  ●作为吃货,更喜欢第三辑,想看看周作人其人,私以为第四辑好点

  ●有一 种文人是专为读书乐趣而作文的,爱的便是他较真的地方。

  ●他說,生活不是容易的事,動物那樣的,自然地簡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當作一種藝術,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別無道路,有之則是禽獸之下的亂調的生活了。

  ●看不懂了,这书太古了。部分章节确实很有况味

  ●真不好看

  ●有些文章读起来比较吃力,大部分为民国时期中国琐事之见闻评判,现在读起来仍不免觉得有趣

  ●撇开编辑问题,文章读起来有趣。小事慢慢说,用故事典故和民俗风情来衬托,写到心坎里。大清早读到食一段饥肠辘辘。

  ●夜道买了袋萨齐玛吃吃哈赞~

  《生活的况味》读后感(一):误解

  原来从来就是只接触树人兄的书

  而他的风格语言风格就我而言是不好接受的

  后来看了作人的书

  就发现其实并不是鲁迅的风格的事情

  而是整个他们的时期都是刚刚兴起白话

  与现代的白话文有极大的差别 以致于我不好接受

  甚至误以为是他们表达的内容的问题

  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理解能力低下

  面对这本 况味 几乎也是一种很尴尬的场面

  我确定我对中国的器物文化有极大的兴趣的时候 仍然不能拿捏好 况味的众多字句文意

  这是时代的差距使然 也同时可以理解为什么能对鲁迅周作人等表示强烈喜好的人们通常上了年纪

  所以不推荐对文字要求直白简明平易的人看

  《生活的况味》读后感(二):生活的况味

  《生活的况味》(周作人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此书为“知堂文丛”第二册,舒芜选编。一个变节者为另一个变节者编选文章,总觉得里面有些余味,令人琢磨。《生活的况味》编收的是知堂生活小品一类的文字,于思想隔的有些远。但知堂文字,其通达中依旧有着现实的火花。《生活的况味》分四辑,为生活艺术谈、名俗风物谈、知堂饮食谈、雨中人生谈。文字清淡而带涩味,读之令人愉快。舒芜对周作人的后期散文有极高的评价:“周作人的小品文的真正大成就,还是在他的后期,甚至包括他附敌以后的部分作品,这是今天应该冷静地承认的。”这话说的平实,或许就与舒芜本人的经历有关。这大概属于诛心之论,但偏偏中国的文坛让人无法忘记诛心之论。周氏兄弟,皆以散文知名。鲁迅嬉笑怒骂,师爷风范。知堂谈神论鬼,文人角色。后来尊荣毁誉不同,一个被捧到天上,化为神。一个被贬到地狱,化为鬼。惟有两人的文字,在世间默然无声,等待有心人的拜访。

  《生活的况味》读后感(三):只可惜了。。。。

  知道周作人,是因为他的哥哥鲁迅的缘故。然后也知道他是在伪政府担任过要职。还看了他的几篇作品,但看得太匆忙了,只觉得写的很悠闲很淡雅,不像他哥哥那般的激昂。

  一个巧合机缘之下,买了这本书,《生活的况味》,也许是被名字所吸引吧,很想看看一个如此富有争议的作家,能写出什么的生活感悟。

  第一遍看下去,也是匆忙得看过。没什么感觉,通本书写的也只是一些生活的细节。比如说吃酒啊,比如说窝窝头啊,即使是所谓的人生感悟,也不过是对一些文章的感想。有点诗意,也很有趣,但太琐碎了,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应该怎么说呢,我总以为,作为鲁迅的弟弟,怎样也是有点凌厉的激情吧。再平和再宽容,也不该是平静得像一潭死去的秀水吧。

  又一个巧合机缘之下,我又看了一遍,但这次,也许是在深夜看书的缘故吧,看得很慢,很仔细,竟不知不觉得看出了点生活的况味来了。

  也许这才是生活,平静得像一潭死去的秀水,也只有周作人才能写出这样的生活。甚至,他令我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个作家,卡夫卡,一个生活并没什么出奇的却写出最为动荡的内心作家;周作人和他是相反的,生于最为动荡的时代却能写出如此平实像平常过日子的人生。有点超越了时代的味道。

  和他哥哥一样,他也是中文的才情和才华都不可多得的天才,而且,在某些地方,他还有优胜他哥哥周树人的地方。也许他和他哥哥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是一个乐观的人,而鲁迅是一个悲观的人吧。因为乐观,他才能在如此不安的年代感受到如此平静的生活;因为悲观,鲁迅才不停去反抗,但却说“这是绝望的反抗”。

  他本应生于和平,但却被命运开了个玩笑。他的才华是生而用来歌颂繁华盛世的,却赶上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势。

  也许,他本应做一个平常人,做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人。

  但只可惜了他那如樱花般的才情。

  《生活的况味》读后感(四):宝石从来不是裸露于外的

  这两天在读周作人的《生活的况味》,才看了六篇,《谈娱乐》最喜。

  他什么都谈,谈劝酒,谈宴会,谈玩具,谈泥孩儿,谈石板路,谈纸,甚至搔痒也要谈一谈。而且经常使用“我们”,好像真把读者当知己,也有个说话的地方。

  And a lonely man.

  他的文章不很好读,古语夹杂着白话文,加之不厌其烦地引用前人之书。引用古文段落,是他文章的一大特点,至少粗粗翻阅全书,无不如此,更有甚者,满篇皆是,成了他自己文字观点的替代品,好像一块一块零碎布片缝缝补补出一件衣裳,这样东拼西凑也能出书,谁让别人是名人呢。无论做何解析,我大抵还是不赞成在自己想要谈的事物上假借过多别人的成果,怪只怪,古今书籍浩如烟海,他又如此博闻强识。

  《谈娱乐》已经算好的了。之所以单对这篇有点想法,大概也正是因为他更多地在说自己的话。从中你能看出他这个人,睿智、谨慎、谦逊、平和、率性、可爱,优点太多,超出想象,还不时开些玩笑,不是那种玩文字游戏添油加醋引得人哈哈大笑的笑话,一点点平淡真实的幽默。如今的世道,为人不滑头的已不多见——娱乐大众的东西才是喜闻乐见的,老实巴交的闷骚不受欢迎。当然了,别人是大家,自然不能和市井小辈相提并论。

  我一直认为周作人很边缘化,在有着大一统传统的中国算是奇葩一朵,好比沈从文,一切个人主义的自私表现都被不耻为歪门邪道。管好自己真那么容易,干涉别人反而成了分内之事?

  老实说,周作人对于经世济民的大学问不感到趣味,我也深有同感,还有,对于他笔下的琐细,我倒也并不觉得多么妙趣横生,我喜欢读书,更多的是因为好像在和一些有意思的朋友聊天,一如《午夜巴黎》上演的奇遇,我喜欢看人,好奇不同的人生,相同的苦难。

  回到《谈娱乐》,他说,“我真佩服这种强迫的力量,能够使一个人这样确实的从中立转到反对的方面去。”哈哈,老周也不淡定了,狗急了还跳墙呢。我觉得我很有幸灾乐祸的本质,看着别人在疯人院里发脾气,我就觉得很可爱很好笑似的。

  总而言之,我挺欣赏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