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与狼读后感锦集

狗与狼读后感锦集

2020-11-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狗与狼 读后感 

  《狗与狼》是一本由[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狗与狼》精选点评:

  ●就像被一道闪电击中,她头一次看见了天空的美丽颜色

  ●吸引力建立在有共同基础的差异上

  ●“你可以忘记我、抛弃我、离开我,但你仍然属于我,而且只属于我一人。”

  ●轻吐他的名字,就像一个浅浅的吻

  ●人们禁止亲吻,也渴望亲吻,这是为什么?

  ●昨晚先重读了这个,果然感觉不同了。不仅是爱情故事那么单向度了……

  ●两种动物、一个民族、一个爱情故事

  ●始终没有安定感

  ●融入犹太民族特征的爱情故事。可是,里面不仅仅是爱情。女主是很懂得生活的人,我觉得。这个民族,真的很特别。

  ●喜欢故事的前半部分。

  《狗与狼》读后感(一):她要是爱上谁,就会爱一辈子

  亚达从小对哈里可谓是一见钟情,但她身为下等人,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得到哈里的爱,因为他是那么高高在上。今天之前看了一篇文章叫:怎样才能和年薪50万以上的人交朋友!最后的结论是与其费尽心思,倒不如丰富自己。亚达并没有一直活在幻想之中,她虽然无力抗争,但是却默默努力着,她曾以5千法郎赠书,但是钱财并不能打动哈里,最后打动哈里的是她的才情,我想说只有心灵相吸的两个人才能结合到一起。可是社会是现实的,很少有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在这些诱惑面前真爱变得一钱不值。

  《狗与狼》读后感(二):一点感想

  在目前所看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狗与狼》,这本书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当时的犹太社会,不仅仅描写了犹太人的苦难,也写了犹太人中的狡猾自私的一面,视角客观。在这本书中,你能清晰的看到犹太社会是由三个阶层所组成的,亚达和本是在下面两个阶层的,被微软的光线照亮,更多的是黑暗和恐惧,要对抗暴乱和霍乱,而哈里是上帝的选民,住在山上青翠丘岭的豪宅中。在一次针对犹太人的暴乱中,年幼的亚达和本无意中逃到了那神秘的山上哈里家,当第一次看到哈里时,亚达仿佛看到了一束希望之光,从此爱上了这个温柔的男孩。然而在哈里这边,每次面对亚达的示好,哈里都很胆怯,因为亚达所在的阶层也是他害怕的阶层,仿佛提醒着这些上帝选民自己也曾有这样的过去,哈里本能的胆怯总是让他对亚达不敢接近。但拒绝并没有改变亚达对他的爱。后来到了巴黎,两人共同的乡愁,却让他们放弃了阶层的隔阂,渐渐走到了一起,他们在异国中,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同样的民族基因,共通的语言,而这是哈里在巴黎的妻子劳伦斯的身上找不到的。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美满结局的爱情故事,因为如果说哈里是条有温暖的家室,舒适的条件,安定生活的狗,那么本就是狼,他虽然爱着亚达,但他必须像狼一样,每天去寻找猎物,要面对饥饿、贫穷、遭人驱逐的威胁,而他危险的扑捉也最终导致他的灭亡,也导致了亚达和哈里的惨痛分离。哈里和本其实是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两人的面孔长得很像,但不同的命运使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虽然外表相像,但一个是狗,一个是狼,无法走在一起。这本是一个爱情小说,但民族的苦难和命运的安排,深化了这个爱情故事,饱满且令人唏嘘感动。

  《狗与狼》读后感(三):同类和互补,你怎么选?

  在看别人书评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这本小说。只要你稍微了解一点这个女人,这个行走于世却被连续迫害,流离失所回不得家国最终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人,你就会对她的故事心疼起来。

  狗与狼,亚达、本和哈里,应该说是两匹狼和一条狗的故事。我在想是不是对不同的人来说,面对相似的同类和极端的互补,选择是不同的。有的人倾向于和自己相似的人,他们的成长轨迹、憎恶习惯、思维观点甚至呼吸频率都是一样的;而另外一些人他们被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吸引,光明想走向黑暗,毁灭想与希望共存。如果是你呢,你会怎么选?

  亚达选择了从小养尊处优在她看完趋近完美的哈里,却从未接受过和自己同根同源从小苦到大的本。当他们在同一个国度,在一个把犹太人严格分级的地方,哈里怕她、躲她甚至不愿记起她。那为什么到了巴黎却能在自己结婚生子拥有一个看似极其幸福的家庭后无可救药地被亚达吸引呢?原谅我至今不愿将哈里对亚达的感情称之为爱,我以为他从来没爱过亚达。但这个在巴黎重逢的女人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这点毋庸置疑。

  我想大概是在那个陌生的国度,无论哈里多么富有,他的根都不在故土,一只被宠惯了的家狗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总是不习惯的。不像狼,他们天生就是冒险家。所以被亚达故乡的画吸引,甚至能回忆那些他曾躲避的过去。亚达曾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几乎要得到同等的回报。但最后没有。

  我能理解本,我喜欢故事里没有绝对的坏人,我愿意理解任何一点点的坏,也许在他人看来是大大的坏。本从小嫉恨哈里,像他与生俱来的能力,随他生伴他死,就像他也一直渴望得到亚达。我甚至几乎要爱上他的做法,他说的很对,哈里跟他同为犹太人,他们的祖父是同胞兄弟,他和哈里同根连枝,他本可以跟哈里一样,哈里本可以跟他一样。

  越来越体会到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塑造有多么大的影响,尤其是女孩子。没有怪谁,只是在陈述事实。面对有些人,我显得那么浅薄无知,我丑陋贫穷品味极低性格乖戾浑身斑点且不善良。我羡慕那些与他们平分秋色能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的人,我甚至连接近他们的机会都没有。一点点肯定和赞扬都会让我粗鄙的灵魂欣喜,我希望有一天你会看到这个故事,然后你就会明白我无药可救的自卑。

  《狗与狼》读后感(四):想有点儿远了。

  《狗与狼》购买后一直列在待读书目中,反而是被一个过来串门的朋友抢了先,借去看了。很快就还了回来。我好奇地问了句,看完了?她只说,一般的爱情小说嘛。

  这反倒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这一部“非一般的爱情小说”到底如何。

  我是个凡人,自然也会被个中讴歌爱情的桥段勾得唏嘘不已。但这部小说还触碰到了心底更深处的东西。犹太民族数千年的“大流散”以及期间的坎坷波折不容赘述,而这样永无归属,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每个人心底都烙下恐惧和不安的阴影,他们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任何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在顷刻间被夺走,一干二净。以色列族在出生前就已经戴上了悲剧的小帽,羊水中的苦难浸润着他们。他们一方面愈发地抱成一团,这其中自然有侨居国政策的原因,但也正是犹太教这个刻入每个犹太人骨髓的宗教标志了他们,他们自己也筑起一道心墙,坚守自己的信仰以及由此传衍下来的一套特殊习俗,因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一方面又渴望融入本地文化,拥有一份安定感,安全感。这种感觉对于他们来说是那样的陌生。小说中劳伦斯和婆婆在育儿问题的冲突将这种不安倒了出来,”首先,我得保护孩子不受欺侮,尤其是在我之前,成千上万我这个血统的女人不得不保护孩子不受虐待,不挨饿,不染上流行病,不陷入贫困,不遭受不公正的仇恨......我们永远记得那种生活,我们总是处在提心吊胆之中;可是,这些事,这个外国女人,这个幸运种族的姑娘怎么可能理解呢?”这种复杂心情是像我们这样一直都存有一个可以依仗的,属于我们自己民族国家的人难以体味的。著名的门德尔松家族就改宗天主,但作出这样姿态的部分犹太人最终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主流社会还是无法接纳他们,就像译者所言,“政府一遇到麻烦,就掀起排犹浪潮,以转移视线,转嫁危机。犹太人,尤其是下层犹太人成了种种政治失误,经济危机和天灾人祸的牺牲品。”而上层犹太人由于头顶始终悬有“悲剧的小帽”,也自然总是心怀隐忧。小说写出了幼年的亚达和本突然灰头土脸地闯进他们远方亲戚豪奢的居室时,这些贵妇豪绅的反应,“这些饥饿的孩子突然出现在富裕的犹太人面前,就像是一种命运的提醒,一种残酷而可耻的回忆。他们曾经也是这样,或者他们原本可能是这样。睡也不敢这样想:哪天他们又会沦落成这样。”

  也许是幸运,也许是不幸,我碰巧和一群以色列人有来往。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他们拥有一颗敏感脆弱而又自尊的心。他们的自尊建立在“上帝选民”的自豪上,对于非犹太教徒也是如此。犹太教流入了他们的血液,没有犹太教数千年的塑造就没有犹太这个民族;他们的自尊也建立在众多犹太人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行动上,虽然他们从来不承认这一点;他们的自尊还建立在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曲折艰辛的发展上,这是属于一个流浪民族回归故土,渐渐树立自己的根基,自由地舒展自己枝叶的自豪。而这自豪和自尊却又是那样的脆弱,我相信他们心底的隐忧不会在短短50年间就轻易褪去,何况现在的巴以局势是那样的未雨绸缪。我曾经问过我的犹太朋友:“你们为什么会被排斥会遭迫害?”他只是简单地说:“因为他们嫉妒我们。”虽然这个回答不能代表全体犹太人的意见,同时不免会遭到部分人士的反感,但这份单薄的自信可见一斑。

  这所有的复杂情感都打着爱情的旗号在小说中悄悄地蔓延。而犹太民族依然会背着包袱,一步一步走下去。

  《狗与狼》读后感(五):狗与狼.Les Chiens et les loups.内米洛夫斯基(法).管筱明(译)

  翻译据说很牛,实际貌似也牛。小说读来超过期望,酣畅淋漓。作者是犹太人,1903-1942,本书出版于1940年。两位主角也是犹太人。译后记里这样介绍作者:一个在世界上遭受了千年迫害、流离失所、连家国一度都不能存在的民族的成员,一个被无情的命运拨弄,先是为十月革命的风暴所席卷,后又遭受纳粹的蹂躏与折磨,最终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性。

  禁令只对穷人有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贿赂攻不破的禁令。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名额时,怎样让学校收下自己的孩子?没有钱,怎么生活?//富人总是强势的,即使没有腐败的官场。《虎妈猫爸》里,毕胜男为了让茜茜入学名校,不惜血本购买学区房,虽说她的钱是干净的,也不符合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吧。反过来说,名校之所以出名、重点,还不是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占有过多。

  男人本就这样:流大汗挣小钱。家人都不驱赶蟑螂,这是家有钱财的象征。//这些都是什么道理?

  往事终究是往事。要是老想着往事,就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极端情况确是如此。

  人们干活,生活,图的不就是孩子们将来有出息?!//然而孩子们未必会一直沿着父母期望之路走到尽头,会转向、偏离甚至倒退。虽说天下父母恩,以孩子为唯一中心点的生活还是有缺憾。p13某个朋友,儿子给他们的晚年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耻辱,是命运看得见的惩罚。

  26对外界的注视从没带来什么特别的快乐。//直到亚达看见哈里。P27那滋味就像一个亲吻。//咪咪太太看人很准:亚达P66是个有个性的。她要是爱上谁,就会爱一辈子。//一语成谶,七八岁的亚达对十一二岁的哈里一见钟情。如同译者所言: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是个孩子的亚达来到上城,看到了富家小少爷哈里,从此生出终生不渝的暗恋。P190她过去一直是,将来也会始终是个怯生的孩子。//正因如此,才能终生不渝吧。

  这两大危险就是大屠杀和霍乱。//犹太人是否该庆幸,这两大危险从来不是犹太人的专利。

  她脑子里同时生出两种不同的想法:一种天真幼稚,另一种成熟、明智而宽容。她觉得她身上有两个亚达。//这是亚达拉着堂兄本进哈里家避难时所想。大家又何尝不是,人人都是双子座。进一步,本我、自我、超我不会统一。

  一个犹太人,只有发财才是得救。//本赞同叔叔与母亲的这个说法。所以他成为了一只野狼。而哈里只需要做一只养尊处优的小狗——他不需要发财。P77没有什么事情难得住犹太人。

  初遇两年后的舞会,亚达十岁,P74穿着紫红的绸袍,红色的环形鬈发上扎着一个假钻的蝴蝶夹,袖笼上部鼓鼓蓬蓬的,充满了希望。//她未曾料到,希望的泡沫终要破碎。即使对于当时的哈里,P79他的心里只剩了对亚达的爱。

  面对堂兄本咄咄逼人的告白、求婚、私奔宣言,亚达好言相劝:P103我不喜欢你。有一天我会离开你的。P103将来……我不在乎……我只看到我们一起动身的日子,再远一点,我就不想了。//几个星期后,十七岁的亚达和十八岁的本就这么带着不定时炸弹的预言闪婚了。这时的哈里二十一岁。

  二十三岁的亚达以艺术家的身份与依旧心爱的哈里相遇,十多年前的懵懂旧情随之复燃。一个有夫之妇,一个有妇之夫。

  不是因为种族,也不是因为血缘,而是因为流出的眼泪。你爱那个可恶的小子。//本是有智慧的。他懂自己的民族,也懂自己的爱人。无奈的是狼的本性,给不了他心爱的人安定,放手也是无奈。P173本,我从没爱过你。P174我只想尝试一种不仅是工作与欲望,而且是安宁、温柔和平静快乐的生活。//在亚达的一段歇斯底里之后,本出走了。P197他还是和过去一样。//几年之后,再见到本,亚达是这样形容他的。我想到一个词,初心未泯。咪咪太太对亚达说,P209你们大家都是这样,一直挣扎到底。//我想,这个“大家”是不包括本的。

  像法国人一样浪费时间,要在老婆怀里温柔缱绻,要在床上享用牛奶咖啡,要抚弄小猫咪取乐,要旋着收音机选节目消遣,或者要从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慢慢地体面地吃着早就想吃的美餐。//原来法国人的刻板印象是这样的。

  看到结尾第217页时,孤立无援的哈里让我莫名想起《围城》里的方鸿渐。一个是在汽车上,一个在船上。

  这些人构成了一个特别的阶级,超出种族的阶级,一个特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互相帮助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幸福世界,建立在痛苦之上。亚达在东欧小城生下她的孩子。P239画、小家伙、勇气:有这三样就可以活下去了。可以活得很好了。我们都好。//结尾又有希望了,与小时候那场舞会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