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逆转1919读后感100字

年夜逆转1919读后感100字

2020-11-0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大逆转1919 读后感 

  《大逆转1919》是一本由(德)拉尔夫 乔治 劳艾特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逆转1919》精选点评:

  ●论元首为什么要物理消灭犹太人,有理有据,但缺乏欧洲地理的纵横交代。

  ●耳目一新

  ●新的视角,不一样的解读,关于希特勒,也关于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希特勒的介绍比较客观,译笔也是我近来看过有关希特勒的书籍中最好的!

  ●犹太之友-一战依赖军队-凡尔赛和约-反布尔什维克-反犹

  ●索尔仁尼琴:在前线的契卡、前线和后方的执行委员会以及苏共中央里,立陶宛人和犹太人的比例非常高。亨利福特:国防和宣传部门,供职的全是犹太人。威廉二世:“除了列宁之外,布尔什维克的其他领导人都是犹太人。”威尔逊:在我看来,布什维克是犹太人领导的。丘吉尔:“在苏联国家机器中犹太人的特权甚至更大。”庇护十二世:苏维埃共和国的领导层就是俄国人和犹太人。托马斯曼:“俄国犹太人,由激进的犹太知识分子和斯拉夫的救世主幻想结合而成的炸弹。”

  ●原来希特勒发动犹太大屠杀的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缘由,但是谁又能为这样一个恶魔的罪过开脱呢?谁都不能,但也没有人能剥夺我们了解真相的权利。

  ●建立在众多二手传记基础上的希特勒反犹思想史,将犹太教(人)、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相关联,日耳曼人的希特勒反犹实际上是在反布尔什维克,有一些新奇的观点。

  ●前后有些脱节,如果接受作者的结论,那么问题就是,希特勒如何在短时间内变得如此敌视犹太人。

  ●观点挺有趣,有些新东西,不过不少不足,翻译错误很不少,一会写个书评。

  《大逆转1919》读后感(一):好书必须推荐

  一战期间,德国政府为了能使俄国陷入混乱,全力支持布尔什维克革命,结果革命的熊熊火焰又很快烧回了德国。列宁在1918年10月20日的党的会议上说:"我經常被指利用德國的資金贏得了革命。這一點我從未否認過。今天我要補充完這句話,那就是我們將用德國的錢在德國也上演這樣一場革命"——引自《大逆轉1919》

  《大逆转1919》读后感(二):Puzzle

  当社会发生危机时,挑动对立的族群关系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矛盾转移高招。从本书看来,希特勒完全是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他将犹太人视为危害德意志民族的的害群之马,当那种天下兴亡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爆发得淋漓尽致之时,正是世界毁灭之日。让我感到困惑的是犹太人在西方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在上千年的游荡中真的固执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色和信仰?既然欧洲人接受了犹太人的神与宗教,为什么又对这个族群饱含敌意?族群关系真是个永不过时的研究命题。

  《大逆转1919》读后感(三):挺好的书,就几个论点

  是否客观真实我尚不能准确判断,有的说法对我来说比较有新意。

  书中说

  1。反忧在欧洲当时是普遍的,犹太人不断被妖魔化,包括沙皇俄国(后来被压迫的犹太人不少参加了革命),元首当时并不突出,但其自己的传记里刻意把自己说成年少时就是反犹,据此评论就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2。元首一战后被卷入巴伐利亚苏维埃,但当时苏联革命已经被描绘成犹太人阴谋的成果,巴伐利亚失败后,元首作为国防军的成员参与打击“犹太人的苏维埃”;这妖魔化,阴谋论,是纳粹对苏联仇视的思想根源;

  3。凡尔赛协议对德国利益的盘剥,使得德国人民族情绪激涨,全面转向激进。

  《大逆转1919》读后感(四):爆炸性新闻:元首大人居然早年和犹太人是朋友!还加入了士兵苏维埃!!

  标题很吓人,但是这就是作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新鲜信息之一,应该说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的。

  作者在书中不断批评过去三本不同时代研究希特勒的里程碑巨著:布洛克的《大独裁者:暴政研究》以及费斯特的《希特勒传》和克肖的《希特勒》,认为他们错误的认识了希特勒反犹主义思想形成的时间和原因,误读史料,甚至有意隐瞒史料真相,只是按照希特勒的自我陈述如Mein Kampf 来认识希特勒的反犹主义等等,“希特勒将自己刻画成一个早期的反犹主义者。而所有希特勒传记的作者均不加分析地接受了这种说法,不管是布洛克、费斯特还是克肖” 以及“费斯特在他书中写道,希特勒加入了“反犹太者联盟” ,尽管后来的研究发现奥地利当时并不存在这个组织”p3。这也就是作者书名中的“陈词滥调”。

  而真相是什么呢?作者在前三章利用多种一手或者二手文献为我们展现了希特勒早年的生活和对犹太人的感觉。于是作者惊人地宣告:“居然是犹太之友”。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虽然对犹太问题有所思考,“但是他将犹太人看做一个独特的民族,其观点在根本上异于反犹主义者。他更多的是惊讶于犹太人在文化领域的成就,肯定犹太人的慈善机构” p3。而Hamann的书里面解释了很多一直传说的希特勒早年反犹主义的原因和思想,其实都是杜撰或者考据无实p5。而希特勒早年的密友更是在回忆录中说明“希特勒最好的朋友是虔诚的犹太教徒约瑟夫诺曼,一个来自下奥地利的铜器清洁工”p6。如果有很多周围的朋友是犹太人,似乎维也纳时代的希特勒不是像他在《我的奋斗》书中宣传那样了。那么是在一战期间嘛,作者又一次告诉我们,恐怕也不是,利用现存希特勒一战时期的书信,作者发现他没有在信中提及犹太人。而他当年的战友表示,“不记得希特勒曾经就‘犹太人问题’发表过什么观点”,“有关犹太人问题,希特勒在一战时最多也就是说过几句拾人牙慧的话”p15。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希特勒引以为豪的铁十字勋章居然是一位犹太陆军中尉胡戈 古德曼推荐拿到的。不过后来元首可是不愿承认的啊!

  一战后的德国风云变幻,布尔什维克运动此起彼伏,而当时德国人普遍把德国国内的红色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联系在一起,到处更是盛行“犹太布尔什维克”神话,p31。而“将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犹太教的混淆无疑是战后德国反犹情绪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p33.在此过程中,希特勒居然在慕尼黑革命期间参与进去了,而且很“不幸”被选为“红军”的第二巴伐利亚步兵团复员营二连的苏维埃成员p56,而且还参加了巴伐利亚左翼革命者埃斯纳的葬礼p47,这不能不说明他的政治态度了。这些早年的事实不断向我们说明希特勒早年恐怕还没有形成后来那一套混乱却骇人的反犹主义观点。一切都是后来建构的!

  但是元首到底因为什么转为反犹主义呢?作者认为正是战后德国流行的“犹太布尔什维克”神话和其带来的血腥的革命让德国人害怕了,也让身在革命中的希特勒恐惧了。他厌恶的是布尔什维克,而不一定是犹太人,但是当这两者被有意识的挂钩在一起,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气氛下,希特勒也就相信了。作者在这里分析了希特勒的学习观,只记住自己认为对的知识,p108-109。此外,《凡尔赛条约》再次成功发挥了它巨大破坏力,希特勒和一切普通德国人一样,在看到这个条约之后对共和国彻底失望了,而令人绝望的赔款和通货膨胀又和各国犹太资本家联系在一起,叫全德国对犹太人产生了无比的仇恨,p96、101.“第一份能够证明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文件就出自他加入‘反布尔什维克’宣传部的当月”p89-90.

  而元首大人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不断掩盖和撒谎这些早年的不合纳粹主义逻辑的事迹。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讯息其实是有问题的,作者提醒我们在研究希特勒的时候不能只听凭纳粹党和希特勒的现实宣传而是要通过其他蛛丝马迹来考证其具体形迹。不过可惜的是这些考证基本都不是作者完成的。而是主要依靠Brigitte Hamann的Hitlers Wien以及Anton Joachimsthaler 的Hitlers Weg begann in Munchen 1913-1923。

  作者最后的结论就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最根本是源于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仇恨这一事实”。不过我并没有在书中看到作者很好的继续论述这个结论。这是叫我困惑和失望的。为什么他憎恨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二者究竟如何在希特勒的思想中起作用的?在其后来岁月的反犹和扩张行动中哪个更重要?

  如果前面几章的论述是作者叫我们耳目一新的地方,后面论述希特勒反犹主义思想形成后的发展和具体实施实在是别无新意,无疑又走上了E. Nolte教授的老路。不过是再次告诉我们希特勒在党的纲领和《我的奋斗》中是如何看待和论述犹太人控制世界的阴谋,他们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关系,为什么我们要对付他们。然后不过是在论述我们早已知道的第三帝国史而已。而最后关于军事胜利或失败和希特勒处理犹太人进程的关系的论述又触了霉头,现在还处在学界的争论中。而且他忽视了Christopher Browning的重要研究。

  总体看来,这本书比较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希特勒因为一战后德国国内布尔什维克革命而转向反犹主义的过程。而他没能很好解释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反犹主义的主要根源这个议题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最后,凡是翻译作品不可避免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本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实在糟糕。首先是把书名改了,从德文的Hitlers Judenhass. Klischee und Wirklichkeit 直译为《希特勒的反犹观念:陈词滥调和真相》,和现在书名实在差距太大。然后是把作者名字译错了,Reuth,这本书译为“拉尔夫 乔治 劳埃特”,而去年人民文学出版的《希特勒传》也是这个作者的,人家就很靠谱地翻译为“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 ”实在...差异很大啊。

  行文中的翻译错误和读不通的地方不少,不过总体还是能读下去的,下面举几个例子为证:

  引言p3 注1 丹尼 约拿 哥德哈根:《希特勒的自愿刽子手》,这本书早有中文版,丹尼尔·乔纳·戈德哈根: 《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似乎还是约定俗成的好。(不过新华出版的这个本子翻译错漏无比,原书正常开本,636页,中文版只有263页!!!不知道多少好书被翻译毁了)

  正文p15 注4 科特维系 地名误译,网上检索怎么也查不到是哪里啊。德语地名词典不在手边,笔者目前也没法具体查证在哪

  17 注1 当代史学院ZS-1751 p40 当代史学院1992-1996 这个应该是在慕尼黑大学的著名的Institut für Zeitgeschichte 当代史研究所

  71 注3 拉尔夫 乔治 罗伊特:《戈培尔传》这里是最搞笑的,译者翻译了本书作者的另一本书《戈培尔传》,然后作者名字神奇地翻译为“罗伊特”!!

  78 注1 作者Joe J Heydecker的名字干脆不翻译了,p102 注1 Promodo的期刊名字也不翻译了,p166 注3 作者Lew Besymenski也不翻译了,p171 注1 a la Martow 和 Dan 丢这么一堆叫人不明白的东西在中文里... 还不如直接上德文注释,也方便我们直接查找原书

  印刷错误: p214 注2 出版年不是1731...德国还不知道在哪呢!

  作为一本业余历史学家的书,写的还行。国内读者可以借此看看国外对于希特勒早年思想和行为的一些最新研究、看法。不过切不可当真。作者编选的《戈培尔日记 (1924-1945)》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60888/ 就被很多人批评

  lz看了一些德语报刊的评价,《Tagesspiegel》称虽然有新意,但是缺点很不少,评价普遍不太高,连Historikerstreit um Hitlers Judenhass都没能激发起来,唉。而且出版以来只有Fairfield University的 Gavriel D. Rosenfeld撰文予以学术评价(Rosenfeld, Gavriel. "Hitlers Judenhass. Klischee und Wirklichkeit, by Ralf Georg Reuth." Central European History 43.2 ( Jun 2010):380-383.)可见这本书学术价值,而作者严厉批评的大名鼎鼎的Ian Kershaw爵士则是屁也没放一个...orz

  最后,lz私心怀疑,中文版是不是有漏译或者删节,德语原书的讯息是正常开本376页(http://www.amazon.de/Hitlers-Judenhass-Ralf-Georg-Reuth/dp/3492051774/ref=pd_sxp_f_pt/277-9806256-3865957)但是中文版略微放大版本,但是只有225,页,而且排印比较稀疏,图片不少...叫人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