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闪电读后感1000字

光阴闪电读后感1000字

2020-11-0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时光闪电 读后感 

  《时光闪电》是一本由(西班牙)何塞·卡洛斯·索莫萨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闪电》精选点评:

  ●在各种不懂的专业术语摧残下看到最后??最后最后维克多微笑着倒在石头上的时候我哭了,大概是我太矫情

  ●索莫萨写科幻小说,还是算得上诚意十足的。这个有着相当科技惊悚小说写作天赋的西班牙作者用量子力学的科幻内核和关于“时间弦”的概念来营造了一个相当充满悬念的故事。和那些动则嚷嚷说自己的小说是什么科幻惊悚悬念小说之类的坊间噱头相比,这部小说明显是大师范的。无论从文笔要悬念的设置都看得出来”金匕首“的称号还是实至名归的。不过另外还是要说,这部小说也是那种”向前一步是神棍“的典范。科幻小说用量子力学来做内核的作品多之又多,但是对于量子力学的解读都是草根入门级的随意解读。感觉量子力学的纯粹理论物理上的百家争鸣还不如科幻小说创作上的那般热闹,这也就直接导致“凡是传统科学解释不清楚的,搬量子力学救场绝对没错”。这年头,量子力学很忙的。小说到后半截揭秘的桥段看得出不慌不忙,但是和前半程相比,明显不给力。以上。

  ●没有我想象中好。但叙事流畅,恐怖和悬念也很足。

  ●洞穴是颠覆之作,谋杀的艺术别有风味,时光闪电嘛,一般般吧,有些安排感觉太刻意了,比如维克多和里克这对好基友。。。

  ●喜欢物理学的小伙伴们,不可错过哟~

  ●觉得跟未来闪影比有些逊色

  ●高大上的悬疑。

  ●前半本引人入胜,丢了不少包袱,叙事手法老道。看到中间逐渐失去耐心,遂开始之间快速翻书,最后这故事页讲的不乍的

  ●(⊙o⊙)…其实根本就没有提到的那么科普

  ●太想知道结果导致看得太快…

  《时光闪电》读后感(一):是个还算吸引人的故事,但不如前两本

  有关仇恨的设定是个亮点。但结构不够吸引人,前面的铺陈太长,也多少有些故弄玄虚。而且这种涉及到“时间机器”的故事,几乎不可能说得很圆。人物描写也有些问题,极度恐惧和正常的表现之间,转折得过分突兀。总的形象不够立体丰满,有点“阴阳脸”的感觉。总的来说,不如《洞穴》的结构有趣,也不如《谋杀的解析》那么形象鲜明。作者似乎想走更通俗化的路线,但至少本书做得不够圆润。

  《时光闪电》读后感(二):明明索莫萨是个很出色的作家

  正确点打分我会打三颗半,四舍五入,给多了点。从《洞穴》开始留意这位西班牙作者,无论构思、文笔或结构上都可给五星神作,令人久久回味,欲罢不能。那阵子对西语悬疑文艺作品特别留意,不少故事感觉有“复苏”迹象。时隔差不多两年索莫萨的第二部作品《谋杀的艺术》才在内地上市,似乎他赢得了口碑,赢不了市场,一直乏人问津,讨论热度不大。当然,《谋杀的艺术》还是比不上《洞穴》的震撼感,不过文笔风格还是很有令人一口气连夜读完的冲动,在写作态度上认真负责不在话下,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悬疑智力比拼更是难得。

  回到本作《时光闪电》上,索莫萨的态度还是没变的,勇于探寻不同题材,不同手法,这点相信读过他的书的书友都会感受到。然而,开拓归开拓,该作科幻性的控制拿捏到了故事后半段发展叫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前面铺垫描写中规中矩,爱丽莎这个物理天才美女还是散发独特的女性魅力——特别对同是钻研宇宙抽象理论的死宅博士们,可说是难得一遇的追求对象。然而“悬疑”与“科幻”两种元素的份量比重,调合起来还是显得略为别扭。具体在悬疑性上抓不住眼球,谁在监视爱丽莎的一举一动对本人来说还是没刺激到神经。后半部更是科幻得太“不合逻辑”吧,在连环谋杀上处理得也不怎好,推得较后,同时感觉多少有些牵强,反正作者爱怎样自圆其谎就由他吧,对凶手及犯罪过程还是好生失望。该作比《谋杀的艺术》逊色就肯定的事,毕竟写作生涯中的作品分数总是参差不齐,全部水平相近,没有代表作也不是件好事,反正萝卜蔬菜,各有所爱。

  最后想说,希望出版社尽快将索莫萨未出版的书一次过出全吧,每年才出一本也太慢,而收购版权方面仅剩两本未出版,其余的呢,恐怕精品难磨。出版商应该多找点同类而又十分特别的悬疑智力推理引进过来。精巧的结构,奇诡的布局,新颖的手法,推理风潮也不该只有很传统的本格侦探解谜呀!

  《时光闪电》读后感(三):诚意的科幻悬念小说,依旧是“前向一步是神棍”的代表

  索莫萨写科幻小说,还是算得上诚意十足的。这个有着相当科技惊悚小说写作天赋的西班牙作者用量子力学的科幻内核和关于“时间弦”的概念来营造了一个相当充满悬念的故事。和那些动则嚷嚷说自己的小说是什么科幻惊悚悬念小说之类的坊间噱头相比,这部小说明显是大师范的。无论从文笔要悬念的设置都看得出来”金匕首“的称号还是实至名归的。先姑且不谈这部小说作为科幻小说到底写得有多好,单就说索莫萨写悬疑小说的那种范,在这部小说显露得相当的淋漓尽致。以前囫囵吞枣般的看过他的《洞穴》,可能没有认真看,加上当年他的名号好像也不如萨丰那般来得如雷贯耳,也就没看出那部小说的个中精彩来。不过看完这部小说后,发现有朋友评价他之前两部小说写得更好,这倒使得我对那两部遗珠之憾的作品充满了兴趣,有机会一定找来好好看看。

  小说讲述了一个通过量子力学“时间弦”概念来打开时空隧道的这么个故事。连环谋杀让所有人都试图去寻找真相。真真假假,真实和幻想相互混淆,充满悬念是真心的。看这部小说中,有一段时间是晚上凌晨在办公桌前看的,那个氛围和那种有些玄玄乎乎的描述,确实还是让阅读的自己看得有点紧张一身冷汗。小说基于现实物理发展的所谓的“红杉理论”的假象都看得出来作者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还是做了N多功课的。加上本身在写悬疑小说上的相当强悍的天赋,整体而言,小说的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不知道为什么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在豆瓣阅读上显示得并不多。看科幻小说的童鞋可能觉得这尼玛又是那种穿越来穿越去的山寨故事,加上索莫萨这个名字在科幻圈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圈子里面,号召力确实有限;另外对于主流文学界的那些文艺男女青年朋友而言,这尼玛就是本科幻小说啊——你懂的,对于这些长期通过文学艺术提高自身修养和内涵的童鞋而言,科幻小说和地摊毛片杂志是一个意思,非常不好意思。所以写到这里,还是必须要强烈的推荐一下这部书。在看到2/3的时候,自己内心还是很激动的,毕竟很少看到这么一部在科幻和悬疑推理上融合得如此完美的小说,甚至有种古典推理小说的那种气质和范,不过最后的印象被最后1/3的“神棍”范打消了部分美好的印象。于是在这张帖子中,也顺带讨论一下量子力学在科幻小说中相当出风头的坊间滥用。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这部小说也是那种”向前一步是神棍“的典范。所以说索莫萨和罗伯特.索耶还是有点相同气质的。量子力学的概念在科幻小说中并不是个新鲜的内核,从那种超级无敌的人工智能到太空漫游再到时间穿越,量子力学无处不在。实事求是地说,正是因为量子力学作为理论物理现在涨势迅猛的一个领域,其显示出来的那种科幻的内在魅力,确实是让无数人们充满兴趣和关注度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明的一点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毕竟和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科幻还是有些差别的,试图通过那些阅读科幻小说来学习科学知识的童鞋而言,科幻小说确实不是你们学习量子力学的最好的途径和方式。科幻小说中在初创和经典时期,科学发展的印记和基础科幻的缜密结合,在那些科幻小说中都能看到一个非常传统而又经典的Science Fiction的形象。但是现在科学发展相当迅猛,世界呈现的态势是一股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疯狂劲头,因为在科学思维和基础训练并不扎实,甚至没有这种基本配置的朋友们开始疯狂了,当然,这里我们先不谈“科学终究会拯救人类”这种喝多了的疯言疯语,单纯就科幻创作中看,这种思维的开阔无疑激发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出现。最开始看罗杰.泽拉兹尼和杰克.万斯的故事时,你还在纳闷晕,这到底是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啊,魔法能成为科学么?当你了解了量子力学的内核后,你一定会满心欢喜地说,这很好理解啊,保不准N多个平行宇宙中发生的事情,在当下这个宇宙中看起来就是魔法。所以说,量子力学是连接魔法和科幻最好的桥梁,尤其是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中。

  当然,量子力学的内核使用是十分谨慎的而缜密的。如果你有足够强悍的知识功底,你当然可以写得自我感觉无懈可击,但是保不准还是有人喜欢来找漏洞打bug挖你的硬伤,另一方面这种近似完美的科学幻想也会降低文章的阅读性和趣味性。但是呢,当你在使用这个点子使用得有些过度的时候,尼玛就你写的科幻小说就跟无赖差不多了,“反正量子力学可以解释”。你当量子力学是你妈啊,什么都要惯着你,人家也很累的好不好?“向前一步是神棍”说的就是这种以量子力学为其创作内核的科幻小说。

  对于,写故事写得好的,千万不要掉进这个无底洞,量子力学只是个福袋,只是个保证你故事逻辑性的外挂,千万别傻逼到以文学青年的那种逻辑幻想去给广大读者普及你所谓的基于量子力学的科幻幻想。

  对于,理论科学基本功扎实的,也千万不要掉进这个无底洞。量子力学中最经典的一个观点就是世间无常数,都是些随机事件。这就说明千万不要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那种科普傻逼范,连理论物理本身都有很多到现在依旧道不清辨不明,所以正常青年和民科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科幻小说用量子力学来做内核的作品多之又多,但是对于量子力学的解读都是草根入门级的随意解读。感觉量子力学的纯粹理论物理上的百家争鸣还不如科幻小说创作上的那般热闹,这也就直接导致“凡是传统科学解释不清楚的,搬量子力学救场绝对没错”。

  当然,正因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尴尬,正好非常适合滋养那种所谓的“一劳永逸”的万能法则的市场扩展。你不是没办法解释么,归根于量子力学吧,在这里,什么都可以解释了。幸好《时光闪电》的作者索莫萨还没有傻到这个地步,从前面的叙述和描写中,还是看得出来他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也试图把他所想表达的内核表达清楚,但确不会落下掉书袋的那种土鳖味。小说到后半截揭秘的桥段看得出不慌不忙,但是和前半程相比,明显不给力。当然,他的这种“事必有因,一切逻辑必有内因”的这种科幻小说的写作思路,很自然让后面的文字开始冲向“神棍”范的道路上了。到底“神棍”范的科幻小说是何模样,大家可以参考罗伯特.索耶老师的作品,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前面2/3巨牛逼,牛逼得一塌糊涂,你都可以惊讶这人这么会想到这么好的点子,到最后你就跟看奇幻小说是一个心情了。

  这里不是说这些故事不好看,不好看我还打这么高的分。只是看过这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太多后,很自然地总结出来这么一个小小的读书感想——

  这年头,量子力学很忙的。

  一家之言,不较真不装逼,仅供参考,

  以上。

  《时光闪电》读后感(四):索莫萨谈小说的艺术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李继宏

  何塞·卡洛斯·索莫萨(Jose Carlos Somoza)1959年生于古巴,翌年由于政治原因,全家移居西班牙。索莫萨大学念的是医学和精神病学专业,但最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自从1994年发表处女作Planos以来,出版了十五部作品,获得许多文学奖项,包括2002年由英国犯罪小说家协会颁发给其代表作《洞穴》的金匕首奖,是当今西班牙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何塞·卡洛斯·索莫萨已经有三部作品和中国读者见面。他去年7月份曾到上海和北京参加塞万提斯学院的活动,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和热捧。这次受《上海书评》的委托,我以《洞穴》中文版译者的身份,跟他聊起了小说的艺术。

  我知道你在1994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但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呢?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索莫萨:其实我从八岁就开始写小说了,现在还保留着那些稿件,它们对我来说是一种很特别的财富。说来也好玩,那时候我并没想到要当作家。我写小说,是因为那很吸引我,我喜欢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创作各种故事。只是到了1994年前后,我才下定决心去试一试,开始把书稿投给几家出版商。

  说到最喜欢的作家,那就多啦,他们分属于几个级别和领域:比如说我最喜欢威廉·莎士比亚和克维多(弗朗西斯科·戈麦斯·德·克维多,著名的西班牙作家,生活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编者注,下同),喜欢但丁、博尔赫斯、斯蒂文森(苏格兰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金银岛》作者)、纳博科夫和爱伦·坡等经典作家;但是呢,我也欣赏洛夫克拉夫特(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甚至觉得斯蒂芬·金也不错。我喜欢许多不同的作家,从来不因为他们是经典作家就青眼有加,或者因为他们是通俗作家就另眼相看。但莎士比亚的作品是那种我愿意随身带到荒岛上的图书。

  当一名全职作家的最大困难或者说麻烦是什么?你是怎么应付的?

  索莫萨:就像我有个作家朋友说过的:“我们这些作家有个坏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吃饭。”确实如此,在攀登了这些灵感的高山和探索了这些皑皑的雪峰之后,我们不得不回到下方的现实世界,不得不设法接受现实世界的沉闷和繁琐。当手头比较拮据的时候,如何解决好日常生活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我想关键还是我们的作品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以及我们在每部作品中都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任何危机都无法从我们手上夺走的东西!

  我太太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她总是很信任我,相信我有能力写出好作品。所以她很努力地工作,我则很努力地写作。她赚钱养家,我则梦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赚到钱。后来我第一部小说卖给了出版商,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不过呢,要是把生活奉献给写作,你会发现一个道理,就是你的人生不会永远处在一个层面上,有时候是高山,有时候是低谷。许多不久以前非常著名的作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甚至作家的生活也总是在好运和霉运之间来回波动。这是个很辛苦的职业,你必须非常热爱它才行。

  现实生活对我们这些文学工作者来说确实很让人心烦。你是如何平衡丈夫、父亲和虚拟世界的创造者这几个身份的呢?

  索莫萨:这是个好问题。我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也想知道啊!我想这里面的关键是“爱”:爱你的家人,爱你的作品。你可以设法将不同的爱放进不同的房间,然后给每个房间不同程度的爱和关怀。你之所以这么问,其实等于问我如何同时去爱我的父母、妻子、孩子和朋友。但这些是不同种类的爱,一个人可以分别去感受它们。

  你在个人网站上说你总是努力地让每部作品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看上去你确实做到了。你的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非常丰富多变。但你这些灵感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为什么特别喜欢写悬疑类的小说呢?

  索莫萨:我坚定地相信,写作实际上是我们人类仅剩的魔法。因为有了它,我们能够创造出新的世界,并生活在其中,安排各种命运,影响各种生活。由于这个原因,我总是努力在每部新小说中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营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什么要在一个世界中浪费这样神奇的能力呢?),但这些作品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神秘而好玩。我写作的信条是,让读者在看我的作品时享受到的乐趣,和我创作它们时得到的乐趣一样多,甚至更多。

  但是你问我那些灵感是从哪里来的,我真的不知道。每当感到有创作的需要,我就会无拘无束地动笔。我总是觉得有必要将某个故事写出来,然后努力地写,但我不知道最初这种必要性是怎么来的。我写艺术题材(比如说《谋杀的艺术》)时是这样,写古希腊(比如说《洞穴》)或者量子物理(比如说《时光闪电》)题材时也是这样。我没有办法对那种必要性说“不”!当然,所有这些主题都是我感兴趣的,我总觉得它们定义了我们的文化和行为,但这种兴趣的真正来源我并不清楚。

  我向来认为悬疑小说就像迷宫,身为作者,你可以带着读者从头走到尾。这种理念在写作时是很有用的,因为在那个过程中,在读者和你共同穿过迷宫的时候,你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好比玩游戏:作者和读者竞相要找出书里的“秘密”,等到“秘密”最后被破解的时候,双方都会感到很满意。除此以外,我觉得生活本身是一部悬疑小说,很好的悬疑小说,结尾是一桩命案——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死,而且生活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弄清楚的神秘现象和谜团。所以在我看来,悬疑小说其实是关于现实生活的小说。

  你能告诉我们创作一部小说的所有步骤吗?比如说,你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在什么地方写,写多长时间,完成初稿后,你会不会修改它?

  索莫萨:我不知道我每部作品的最初想法是从哪里来的。我只知道我非写不可。然后我会列出详细的资料,写下很长的提纲,以便知道我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这有点像旅行者,在出门之前总要查看地图,做做攻略。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然后初稿就出来啦。我当然会对其进行修改,而且我已经发现,我年纪越大,对初稿就修改得越多。谢天谢地,我总有一天会死的,不然的话,我将来会永远在修改我的书稿。

  说到修改,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你修改得越多,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会越精致,但与此同时,它的感情色彩可能会越淡。在语言的艺术中,理智与情感似乎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你如何平衡这两者,或者更倾向于哪个方面?

  索莫萨:我倒认为有个问题更加重要:你修改得越多,也许表达的方式确实越好,但这意味着你创造出一部更好的作品吗?我想说的是,修改能够提高一部作品的价值吗?比如说一部作品本来是五分,经过修改之后,它能达到六分、七分吗?这道“修改过的小说=更优秀的小说”的方程式是正确的吗?像福楼拜那样的作家通常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普遍来说,只要愿意花费心血去修改,你能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但我敢说像维克多·雨果那样的作家是不会同意的!你刚才提到了“感情色彩”这个词,但也许一部小说的好坏与它的感情色彩浓郁与否无关。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你修改了几次之后发现它变得更好了,那没问题;但假如你的初稿比修改稿更好(这完全有可能),那你就要小心啦!我想你需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哪类作家,而这并不是短短几天就能解决的问题。

  你是如何开始创作《洞穴》的呢?藏秘法的构思非常聪明!它不仅是一种原创性的文学工具,也是整部作品的基础结构。你能跟我们说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个灵感并将其整合到小说里面去的吗?写之前应该看过很多有关古希腊的图书吧?

  索莫萨:我先是把那部小说的正文部分写好,然后意识到光有正文是不完整的,需要有个翻译家来让这部分文字变得像真正的古希腊著作。于是我只好在注释部分引入了我的翻译家,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从头重写了整部小说。但我还需要在正文中隐藏某些线索,以便我的翻译家能够察觉到它们。后来有一天,我看到一篇关于回形绘画(anamorphosis)的文章;那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技巧,画出来的物体都是扭曲的,但如果你从特定的角度看的话,就能看到画家真正想要表达的景象……我想办法给文本创造了同样的东西。所以藏秘法就是将某些对象“隐藏”在文本里,只有细心的读者能够体会到它们的存在。

  在创作每一部小说之前,我都会尽量去读许多图书,写《洞穴》的时候当然也不例外。当时对我来说也是“古代”,因为那些年我没有互联网,所以不得不到许多公共图书馆去查找必要的资料。我记得有一天,我从某个图书馆走出来,手里拎着满满两大袋书,当时遇到了一个朋友,他打开袋子,看了看里面的书,然后吃惊地说:“老兄,你真是疯啦!”

  我知道许多作品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在写不下去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索莫萨:如果我写不下去,那麻烦就大啦。我曾经有一两次遭遇到这种可怕的事情,当时觉得非常绝望。对我来说,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先弄清楚我是在什么阶段遇到这种困难:如果刚刚写了个开头,那么我可以考虑放弃,但话又说回来,做出这样的决定对我来说是很难的,因为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不能把它写好——而这恰恰又是因为我才刚刚写了个开头!但如果我已经写了一半,甚至更多,这种情况当然是最糟糕的。这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停下来,然后再继续。这有点像去爬一座很高的山,有时候你会觉得你不行了,需要停下来。可是难道就这样原路返回吗?那肯定也不行。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往上爬!

  构成好小说的要素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

  索莫萨:我曾经到爱尔兰参加一个文学节,有幸结识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那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会说西班牙语)。当时他对我说,好的小说就像好的桌子,你必须让它同时拥有三四条同等长度的桌腿,这样桌子才不会失衡;就小说而言,这三条腿分别是人物、理路和文笔;人物形象鲜明、行文理路清楚、文笔流畅优雅是一部好小说的必备要素。我想他的意思是,小说应该或者必须是各种力量的完美平衡。如果把这三条腿中的一条弄得太长或者太短,你写出来的小说就会失去平衡。反正我向来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像威尔基·科林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白衣女人》和《月亮宝石》)说过的,只要人物塑造得足够好,一切尽在不言中。

  去年我们见面的时候,你说你正在写一部新小说,现在写好了吗?你能向你在中国的读者介绍一下吗?或者你不愿意在正式出版之前讨论它,那么请谈谈你最近出版的小说。

  索莫萨:是的,新小说我已经写好。我通常不会谈论自己尚未出版的作品。我只愿意说我为这部新小说感到非常自豪,也相信我的读者会很喜欢它。我最近出版的小说是《四重故事》(Tetrammeron)。这是一部小说,但也是一部短篇故事集,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有个女学生和她的老师、同学去访问一位隐士,然后迷路了,我由此入手,讲述了这个女孩和她在那地方遇到的几个怪人的故事,还有那些怪人告诉她的故事。这部小说有点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我设法营造出一种恐怖和有点色情的氛围,也涉及自我觉醒的主题。

  给那些想当小说家的文学青年几个建议吧。

  索莫萨:最好的建议是亲自写一部小说。这个建议乍看之下好像是废话,但其实并不是。许多年轻人只是幻想或者期待自己成为作家,却从来不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他们需要坐下来,动手写完一部小说。然后不管写得很好还是很烂,不管是否得到出版,不管大获成功还是一败涂地,总之不管这部小说最终的命运如何,他们需要再写一部。他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然后下面三种情况至少将有一种会出现:一、他们终于有一部小说得到出版;二、他们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当作家;三、他们死了。然后,根据我的经验,尤其是最后一种情况出现以后,他们就不需要任何这方面的建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