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惨天下(上、下)》读后感1000字

《凄惨天下(上、下)》读后感1000字

2020-11-0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悲惨世界(上、下) 读后感 

  《悲惨世界(上、下)》是一本由[法] 维克多·雨果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上、下)》精选点评:

  ●经典只有读过才能懂。

  ●以客观的角度描绘的巧合的世界。

  ●一个世界如何,人心影射集合起来所呈现的结果,悲惨不?现在有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人物、事件,在这个世界中都不难找到原型。各自的结局,也都是应得的一般。所以,从这一层面上说,并不就是那么“悲惨”了。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心。

  ●经典

  ●冉阿让,不朽的传奇

  ●这部书从头至尾,从整体到细节,全是讲述人从恶走向善,从非正义走向正义,从假走向真,从黑夜走向光明,从欲望走向良心,从腐朽走向生命,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上天堂,从虚无走向上帝。起点是物质,终点是灵魂。始为九头蛇,终成为天使。

  ●世界名著本不该打四星,但是犹是想要坚持自我

  ●结局吧,结局没收好

  ●除了雨果菊苣嫁我,还能说什么呢

  ●被主人公的人格震慑 大半夜两点多看完 泪流满面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一):人性的光辉照亮悲惨世界

  一个苦役犯救赎一生的故事,还好最终是平和的离去。

  刑满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受到主教的感化,开始走向自我救赎的道路。成为马德兰先生,帮助穷人,救助悲惨的芳汀,身份暴露被捕后侥幸逃脱去救助芳汀悲惨的女儿珂赛特,从此这个女孩成为他活着的信仰。得知两个年轻人的情愫之后,舍命搭救马吕斯,忍痛成就他俩的幸福,一生的救赎以安然离去结束。应当是去了天堂吧。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并不仅仅因为故事的巧妙和打动人心,更是结合了深深地历史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19世纪初巴黎动荡的局面下,贫苦人民艰难的生活,在这样的悲惨世界下,几个悲惨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死对头沙威一生尽忠职守,天命就是追拿冉阿让,但冉阿让的转变却让他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最终投河自尽。

  芳汀将自己的女儿交给德纳第夫妇收养,自己在冉阿让开的工厂打工,却误因冉阿让受尽艰苦,临走都没有见到自己女儿一面。

  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受尽苦头,终于被冉阿让解救,在修道院度过几年安静时光,后与马吕斯互生爱恋。

  马吕斯爱上珂赛特却不能如愿,投身革命,被冉阿让搭救,最终与爱人相守。最后恍然大悟的他想报答却已经太晚。

  还好最终的结局是平和的,看到最后太害怕冉阿让独自离去让真相埋葬,宁可自己活在痛苦中。

  1在悲惨世界中,一个个悲惨、黑暗的故事却被最后冉阿让的人性光辉所照亮,似乎证明那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

  2一个人坚强的或者就是为了那一点精神寄托,当为了自己爱的人的幸福,独自陌陌离开承受,该有多么伟大。却再也找不到不走的原因了。被新郎排斥却不肯远走,宁愿低姿态忍受只求能见到能听到,也就这三个字:舍不得。

  3书中背景描写非常细致、考究,这些故事就像真实发生在巴黎历史中的事件一样,只可惜我一俗人,并不能理解更多的政治、历史信息,长篇大论只好跳过,只取主线剧情看。

  准备重温电影《悲惨世界》,小孩唱着歌捡子弹的场景实在印象深刻。

  4与人为善,克己济人。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二):读书笔记2《悲惨世界下》

  读者眼前的这部书,无论存在怎样的间歇,例外或欠缺,但是从头到尾,从整体到细节,全是讲述人从恶走向善,从非正义走向正义,从假走向真,从黑夜走向光明,从欲望走向良心,从腐朽走向生命,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向天堂,从虚无走向上帝。起点是物质,终点是灵魂。始为九头蛇,终成为天使。【全文中心思想高度概括】

  以下是一些赏析:(部分引自原文)

  1、每天我们都会有烦恼,假若在一百天中,难得有一天能充满欢乐和阳光。而我还属于少数幸福的人。至于其他人,头顶就总压着漫漫长夜。

  比如那三个睡在大象身上的可怜孩子,他们周围满是能把猫吃掉的老鼠;又如苦役犯为越狱想方设法、精心设计;还有那些因为一点小错误,社会没有宽恕他,无奈入狱的苦役犯;

  2、世是另一世界的门口,这里没有绝对幸福的人。真正划分人类,应为光明人和黑暗人。光明不一定意味着快乐,人在光明中仍会有痛苦,光过分强烈会灼烧。但一旦明事理,有了爱心,还会有痛苦。

  像冉阿让,同情别人的时候,自己是痛苦的。马吕斯也是的。

  3、有一种误解,认为幸福纯洁的爱情能把人带入完美的境界,其实不然,正如我们看到的,这种爱情只能把人带进遗忘的境界。人一旦进入这种境界,既忘了干坏事,也忘记做好事。感激之情、责任感、纠缠不休的主要回忆,都烟消云散了。

  爱情是麻木的、是遗忘的。在爱情中人需要保持独立和清醒咯。

  4、有的起义为人接受,称为革命;有的革命被人拒绝,称为暴动。一场起义爆发了,也就是接受人民检验的一种思想。(可见人民作用之大)

  5、文中对起义的评价:

  不怪任何人,又怪所有人。怪我们生活在不完善的时代。

  不怪任何人,因为这是时代的错误,是这个时代的饥饿贫穷与黑暗丑恶引发革命、导致悲剧。

  又怪所有人,因为不是所有受压迫的人民都敢站出一讨公道,抵抗黑暗。

  每个人都有私心,况且有限的人生自有权利,不必为未来不断地牺牲自己。各代人都是平等的,不能为后代被迫缩短自己的进程。所有的这些“苦衷”正是平凡与非凡人的区别啊。

  6、“我们不得不赞赏未来事业的光荣战士,乌托邦的忏悔师,不管他们成功与否。纵然失败,他们也是值得敬佩的,或许未获成功而尤其显得崇高。一次符合社会进步的胜利,值得人民欢呼;然而,一场英勇的失败,也同样值得同情。胜利则辉煌,失败则壮烈。”

  笔者感觉生活中太缺乏这种对失败者的敬佩与尊重了。成功者总是能聚焦镜头和收获赞美,但失败者只是一个失败者。我想社会对成功者与失败者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当今成功被盲目追求的原因之一吧。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社会成员,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对人的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想我们应该给失败者更多的鼓励与支持,感谢他们的付出,虽败犹荣!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三):人世间的救赎

  2013年看了《悲惨世界》的电影音乐剧,当时很受触动,回来就买了书,却只看了个开头就放下了,一搁几年。再看书时,电影情节都有些模糊了,只记得冉阿让的苦役、逆袭和逃亡,芳汀的堕落和惨死,以及警察沙威的凶恶和投河。关于革命的那一段竟然没有印象,看书时反复闪现才隐隐约约勾起了回忆。这次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翻完了这本皇皇巨著。

  作者雨果用了25年沉淀构思、沉淀、写就,展现了19世纪初的巴黎风土人情,社会现实,革命斗争的巨幅画卷。雨果在前言里写到:“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这段话也是全书的主旨。

  虽然很多长篇大论的描述往往让人耐不下性子读,但还是很感慨作者怎么可以写得如此细致、丰富,堪称百科全书。书中不光记述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还对1832年共和起义做了最详细的历史记录。关于监狱、地下管道排污系统等的描写也让人叹为观止。作者最关心人的苦难,将苦役犯、妓女、盗匪、流浪儿甚至修女的生活如实摆在读者面前,看看那是怎样一个“悲惨世界”。不过,虽然这是一个悲惨世界,但结局却算是一个happy ending。

  本书的主线是冉阿让,这是一个被救赎和自我救赎的典范。冉阿让是一个苦命的人,因偷窃一块面包入狱,多次越狱未遂,做了19年苦役犯才获释。这时的他,对于社会只有满腔的仇恨。出狱后他遭受了所有人的鄙弃,吃住无着,警察随时等着他再犯罪而抓回监狱。米里哀主教款待了他,甚至在他偷走银器被警察抓住之后包庇了他,并说了一句影响他终生的话:“你答应过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冉阿让从此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圣人般的存在。他勤劳致富、乐善好施、恭谨有礼、以德报怨。虽然他曾意念混乱地抢了小男孩的一枚银币,也曾因尚马秋背锅事件挣扎纠结,也曾因养女珂赛特的恋情痛苦,还因是否向女婿马吕斯吐露真实身份而摇摆,最终他仍是勇敢地站出来,诚实地面对自己,完成了自我救赎。他死得平静而无憾。

  芳汀是另一个悲惨的人物,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因被恋人抛弃却养了私生女,从此堕入黑暗的深渊。社会的习俗和偏见使她将珂赛特交给客栈老板抚养,却所托非人,使珂赛特幼年时受尽虐待;当她因私生女事件的曝光而丢掉了工厂的工作后,无奈成为妓女,连一头金发和门牙都被迫卖掉,遭人无端欺辱却被抓进警局。芳汀的死是社会的悲哀,那些貌似正义的世俗势力才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一直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的警察沙威为维护王法而兢兢业业,他是个铁面无私的铮铮汉子,然而他更像一条恶狗。因为沙威维护的是迫害人的法律,在这种恶法之下冉阿让这样的苦役犯永无回头之日,芳汀这样原本美丽善良的女性只能堕落为妓女。沙威最后因被冉阿让放生而困惑,因冉阿让的人格魅力而折服,无法将一贯的立场理念与新的心理冲击进行调和,无奈投河自尽。

  书中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是客栈老板德纳第,他唯利是图、阴险狡诈、薄情寡义、心黑手辣。奇怪的是他经营着客栈,还勒索了不少钱财,却总是不断背着债务,落得穷困潦倒,妻死子散。最后还靠着出卖冉阿让的秘密勒索了马吕斯一笔钱财,远渡大西洋去了。作者对他仍有悲悯,可读者却觉得不够大快人心。

  本书不愧为世界名著,值得一读!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悲惨世界上

  以下内容部分引自原文。

  1、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要尊重没有知识的人。

  知识往往带有一种权威的意味,我们很可能看重知识渊博的人,却忽略了知识相对缺乏的人。他们的经历与知识渊博的人很不一样,也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人要有平静的胆量。凡事不要那么着急,那么意气用事,多几分平静吧。

  在节奏如此快的今天,保持平静的心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题。平静,或称临危不乱、荣辱不惊吧,这的确需要勇气和胆量。

  3、人不应该是守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守护灵魂,特别是别人的灵魂。

  在世上,我们不能总是只是关注自己,多一点守护别人、爱护别人的心境吧

  4、魔鬼可以经过慈悲之人的屋舍,但仁慈的上帝常驻其家。

  若心正,心善,就不必畏惧黑暗与丑恶。

  5、完全把自己交给天主,或者某些高于自己的力量。(如果想要依靠的话)

  “完全”这个词暴露了人性的一个特点:凡事猜疑,信任不够彻底。多一点坦诚交往、真心真意,“完全”也未必做不到。

  6、女人应该理解男人胜过男人理解他自己,仪态温文尔雅、淳朴厚道。

  这是真的吗?

  7、冉阿让去看望一个临终的人,他却说:“谢谢,我不再需要什么了。”

  我们的一生是需求在驱动吗?因为我们的需求,才导致我们种种的行为吗?不再需要什么的这种心境能够提前实现吗?

  我想如果我们减少自己的欲望,减少对别人期望与需求,多点给予,那大概能培养一个好的心境吧。

  8、完结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过程却很漫长,这就是为什么过程往往比结果更精彩。

  有些事正因为它复杂、它难、它耗时久,才造就的事情的精彩。当我们面对复杂麻烦的事情,多几分忍耐和坚持,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了。

  9、人行将化为尘埃的谦卑。

  面对死亡,个人是那么的无力,除了谦卑、坦然、感恩,我们并没有什么需要再做的了

  10、“可怜的昆虫,这不是它的过错。”

  这本书,慈悲为怀的意识渗透十分浓厚,尽管是罪恶的丑恶的,也受到主教的重视。主教有着仁爱、谦卑、感恩的心,不计回报、发自本心地做好事,嗯,心正不怕影子斜。

  11、“他在院子里,单独面对自己,聚精会神,心情平静,唯有崇拜之意,他对照内心的恬静和太空的静谧,在黑暗中感慨星斗可见的光辉和上帝不可见的光辉,心灵敞开接受从‘未知’降落下来的思想。在这种时刻,夜间开放的鲜花奉献芬芳,他也献上自己的心:这颗心在夜空的繁星中,就下点亮的一盏灯,忘情地放射光芒,融入整个大自然的光辉中。

  平静之美,源于爱,美于心,融于自然。

  12、世上既没有莠草,也没有坏人。只有糟糕的庄稼人。

  13、人生至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为你的现状而爱你,说得更准确些,有人不管你如何就爱你;这种信念,这个盲人就有。

  教主双目失明也自得其乐。拥有了爱就不算失明,在确信无疑的地方,也就根本不存在失明了。

  14、假若灵魂能用肉眼看得见,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这样怪事:每个人都对应一种动物。

  灵魂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15、珂赛特,不知跟谁在一起就睡着了,也不知身在何处还继续安睡,这样坦然的信心,只能属于最强者和最弱者。

  16、儿童接受快乐和幸福最快,也最随便,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幸福和快乐。

  17、一颗心产生爱时,那种伟大而奇异的悸动,是一件难以捉摸而又十分甜美的事情。

  一开篇讲冉阿让的苦命,然后第二节,他完成对死者的承诺,照顾芳汀的孩子,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他体会到爱,怜悯的爱,让这个从小被罪恶与仇恨包裹的人重新感受到爱了。

  18、苦难对于冉阿让来说是什么?生命中不可以避免的宿命?宿命这个说法是对苦难与逆境的妥协吗?

  19、主教、冉阿让。

  20、每个人活着,都会有自己的烙印。悠悠岁月最终要一个人的头罩上可敬的光环。

  我们每个人被时代塑造着,上帝赋予我们的品质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一样,人性本善。我们要看得见自己的善呢

  21、为恶的穷人,也许比为富不仁的富人还可憎。

  22、连冉阿让都觉得自己所受的所有苦难,也不配得如此美好的幸福(与珂赛特)。

  苦难越深,与幸福的对比就会越强,人就会感到越幸福,是这样的吗?

  23、生活太幸福了,他一动不动,生怕打乱些什么。

  有时候改变也可能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改变并不代表不幸福,接受改变才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