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简史》典范读后感有感

《孔教简史》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儒教简史 读后感 

  《儒教简史》是一本由李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教简史》精选点评:

  ●儒家关于崇拜的历史

  ●绝地天通(颛顼-雪山1期至商)- 以德事天 (周公) - 礼崩乐坏 - 重申天命 (孔子)- 天道自然 (黄老)- 天人感应 (董仲舒)- 太一昊天代五帝兴祭孔制社稷 - 韩柳双天论 - 程朱理学(从神话学到形而上)- 明清儒技术型 - 康有为儒教

  ●从宗教思想(天命,天人感应,天道自然,理气等)、宗教组织(士大夫官僚阶层)、宗教经典(儒藏)、宗教场所(明堂,孔庙,祠堂等),宗教仪式(各代礼制,郊祀祭仪等)、宗教神祇(天帝,社稷,五方,五官,城隍,天妃,关帝,文昌,孔子,历代贤人等)等方面入手,简述了儒教从起源,完善到定型以及历代沿革的历史。

  ●可能对于专攻这一领域的人来说,将儒教视为宗教有偏激之嫌。但我的阅读体验很不错,就像我也喜欢季羡林那本大谈佛教路线斗争的《谈佛》。本书条理清晰,行文顺畅,逻辑自洽,足以自圆其说。

  ●很宏观的概括 @2017-08-15 21:01:21

  ●条理很清楚

  ●很宏观的概括

  ●内容不多,调理清晰也不繁琐,作者以一种非常冷静的笔法梳理了两千多年来儒教的发端,造神,改革,以及沦为闹剧……我感觉当前的“国学热”也算是儒教徒妄图依附于威权复兴,这个“复兴”会往何处发展以后也很有写头。以及作者最后的话非常可爱——说儒教是宗教很多人反对,那又怎样我就是个儒教研究者

  ●郑玄无疑是神学家了

  ●我个人认为宗教的责任是巨大的,它是人心的监督者,社会的稳定剂。当然这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使学说,重点是要让人信。比如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不会出现大的社会不稳定,根本是人们都主题价值观是信仰的,那就是自由民主,所以美国价值观输出就如我们当年的儒学输出,不仅社会思想统一,并带来社会总体稳定,同时带来的还有强大的文化优越感和使命感。而我们自从不信儒学,社会乱了,后来新中国成立,共产成为信仰,这种稳定和优越感都回来了,可惜当今共产失去民众信仰,民心无所依、无所畏,便是今日之中国,思想不同,价值观混乱,道德败坏,社会浮躁。所以中国必须重新建立起信仰,无所谓是学说还是宗教,重要的是人民相信,相信了才会心有所依,才会敬畏,才会遵守,才会自信,才会为之奋斗!中国才会有未来!

  《儒教简史》读后感(一):装帧真心满意

  宗教史系列继续。李申先生的学术研究素养是不须多说的,本书主题又是他的主攻方向。内容是经得起检验的。小编昨天拿到样书了。封面远比电脑上显示得漂亮,花纹自带一些冷艳的味道,塑封拉得恰到好处。小编忍不住要说,喜出望外啊喜出望外。

  《儒教简史》读后感(二):用宗教的眼光看待儒学

  如果用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的笔触来描述儒学的发展,那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李申先生的《儒教简史》就是这样一本小书,精炼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一端纵览了几千年伴随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儒学是如何创造、发展以及演变的。

  关于儒家、儒学的书籍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儒家典籍的注疏和解释,而能够以时间为序总体地看待儒学发展的书籍不多;而站在宗教的角度看过来的就更少,因此本书颇具价值。

  “儒学是宗教”的观点由任继愈先生提出,本书作者李申先生是任老的得意门生,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本书是作者3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凝练和总结,精炼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创立了属于儒家的“神”以及在创造这些“神”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

  任何宗教,都少不了被崇拜的神,儒教也一样,因此整个儒教史也是儒教如何确立自己的“神”、为这些“神”下定义、排位次的历史。因此本书很大篇幅讨论了儒教中的“天”、“帝”以及其他“神”的定义过程以及祭祀它们的仪轨的发展和演进。

  儒教的祭祀制度发端于“绝地天通”。所谓“绝地天通”是指在蚩尤作乱的年代,由于统治者丧失了道德,对百姓很残酷,因此上帝哀怜民众,为了让下界的君主努力搞好政治,爱惜民众,上帝“不再允许人人都可以和神灵交通。人不得随便祭神,神也就不再轻易下降,也预示天地交通断绝,民神不相侵扰。”由于人神不能随便交流,因此祭祀就成为一种可以和天神沟通的特权,儒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宗教仪轨,具备了宗教的雏形。

  周朝鉴于商代的失败进一步发展相关宗教内涵,提出“以德配天”,认为德行是“取悦神祗的最重要的条件”,完成了原始宗教向高级的宗教的过渡。经过了周代繁荣的时期,迎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而在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时候,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开馆授书的教师也正式的拉开了儒教进入并影响中国的大幕。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强调对于传统的坚持,尤其是对于传统的礼仪制度的坚持,这一点比其他诸子做的都要出色。

  从汉代开始,儒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众多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汉代“独尊儒术”给儒教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让儒教为确立自己的“上帝”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尝试。也就是在汉代,孔子因为“为汉代制法”的功劳而进入国家祭祀,被正式的确立为儒教的“神”之一,也是儒教对与传统宗教的重大改革。

  有了自己的“神”,如何祭祀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汉朝建立以后,宗庙制度的确立才使儒教的宗教制度趋于完善。到了盛唐时代,随着各种争论、改革的深入和落实、固定化,儒教祭祀制度的集大成者——《开元礼》诞生了,后世儒教的很多制度基本是依据《开元礼》而来的。

  宋代儒教在理论上的最重要的创造是程氏兄弟提出并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扬的的“天理”之学,而治学的核心是“正心诚意”,也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为“理学”。而宋代开始,儒教出现了三位新“神”,他们是城隍、关帝和天后,而最重要的宗教仪轨则是祠堂的设置。而祠堂是儒教祭礼的重大发展,使一般民众也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把过去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用的宗教权利下放给了广大民众,“巩固了中国社会本来就没有割断的血缘关系,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到了清代,儒教改革最大的推动者是康有为。面对基督宗教等的大肆侵入,他提出了很多改革儒教的措施,可惜随着变法的失败,他的主张也没有机会得以实现。

  历史上有两个时段对于儒教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一个是秦朝,焚书坑儒,销毁了几乎所有的经卷,也造成了文化上的停止和倒退;另外一个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几年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在那个时间段嘎然而止。

  时光荏苒,转眼千年。从本书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儒家学者孜孜不倦、发奋努力的身影,也看到了割裂历史给人民大众带来的长久的伤害。读史使人明智,但愿在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学者,为儒学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飞跃,再不让历史上的黑暗时间重现。

  《儒教简史》读后感(三):用宗教的眼光看待儒学

  如果用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的笔触来描述儒学的发展,那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李申先生的《儒教简史》就是这样一本小书,精炼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一端纵览了几千年伴随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儒学是如何创造、发展以及演变的。

  关于儒家、儒学的书籍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儒家典籍的注疏和解释,而能够以时间为序总体地看待儒学发展的书籍不多;而站在宗教的角度看过来的就更少,因此本书颇具价值。

  “儒学是宗教”的观点由任继愈先生提出,本书作者李申先生是任老的得意门生,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本书是作者3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凝练和总结,精炼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创立了属于儒家的“神”以及在创造这些“神”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

  任何宗教,都少不了被崇拜的神,儒教也一样,因此整个儒教史也是儒教如何确立自己的“神”、为这些“神”下定义、排位次的历史。因此本书很大篇幅讨论了儒教中的“天”、“帝”以及其他“神”的定义过程以及祭祀它们的仪轨的发展和演进。

  儒教的祭祀制度发端于“绝地天通”。所谓“绝地天通”是指在蚩尤作乱的年代,由于统治者丧失了道德,对百姓很残酷,因此上帝哀怜民众,为了让下界的君主努力搞好政治,爱惜民众,上帝“不再允许人人都可以和神灵交通。人不得随便祭神,神也就不再轻易下降,也预示天地交通断绝,民神不相侵扰。”由于人神不能随便交流,因此祭祀就成为一种可以和天神沟通的特权,儒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宗教仪轨,具备了宗教的雏形。

  周朝鉴于商代的失败进一步发展相关宗教内涵,提出“以德配天”,认为德行是“取悦神祗的最重要的条件”,完成了原始宗教向高级的宗教的过渡。经过了周代繁荣的时期,迎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而在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时候,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个开馆授书的教师也正式的拉开了儒教进入并影响中国的大幕。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强调对于传统的坚持,尤其是对于传统的礼仪制度的坚持,这一点比其他诸子做的都要出色。

  从汉代开始,儒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期。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众多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汉代“独尊儒术”给儒教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也让儒教为确立自己的“上帝”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尝试。也就是在汉代,孔子因为“为汉代制法”的功劳而进入国家祭祀,被正式的确立为儒教的“神”之一,也是儒教对与传统宗教的重大改革。

  有了自己的“神”,如何祭祀就成了摆在眼前的问题。汉朝建立以后,宗庙制度的确立才使儒教的宗教制度趋于完善。到了盛唐时代,随着各种争论、改革的深入和落实、固定化,儒教祭祀制度的集大成者——《开元礼》诞生了,后世儒教的很多制度基本是依据《开元礼》而来的。

  宋代儒教在理论上的最重要的创造是程氏兄弟提出并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扬的的“天理”之学,而治学的核心是“正心诚意”,也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学被称为“理学”。而宋代开始,儒教出现了三位新“神”,他们是城隍、关帝和天后,而最重要的宗教仪轨则是祠堂的设置。而祠堂是儒教祭礼的重大发展,使一般民众也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把过去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用的宗教权利下放给了广大民众,“巩固了中国社会本来就没有割断的血缘关系,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到了清代,儒教改革最大的推动者是康有为。面对基督宗教等的大肆侵入,他提出了很多改革儒教的措施,可惜随着变法的失败,他的主张也没有机会得以实现。

  历史上有两个时段对于儒教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一个是秦朝,焚书坑儒,销毁了几乎所有的经卷,也造成了文化上的停止和倒退;另外一个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十几年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文化在那个时间段嘎然而止。

  时光荏苒,转眼千年。从本书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儒家学者孜孜不倦、发奋努力的身影,也看到了割裂历史给人民大众带来的长久的伤害。读史使人明智,但愿在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学者,为儒学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飞跃,再不让历史上的黑暗时间重现。

  书评人:王虎

  《儒教简史》读后感(四):人无所畏,肆无忌惮

  这本小册子早就想读,这回终于看完了。感觉还可以,全书主要还是记述为主,内容比较简浅,没深入,简史嘛,贵在说明白整个历史脉络,是大纲性质的,这书做到了这点。本书继承了任继愈提出的儒家为宗教的说法,所以叫儒教简史,在作者看来,儒家为宗教,历史上无争论,只是近代共和后,慢慢起了争论,最后是否定了宗教论,学说论占了上风,直到任继愈先生重提宗教论。目前看,应者寥寥。不过在我看来,儒家是否为宗教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当今的作用,作用起到了就好,至于是像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等学说或价值观,还是像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学术界争论即可。

  本书虽然是把儒家当成宗教来写的史,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儒家,因为是否为宗教是讨论孔子的定位问题和儒家的性质问题,而内容却是一致的。

  有不同的是,作者认为儒家作为宗教并不是一个新创的教,而是延续了上古的自然崇拜,只是进行了新的解释,新的阐述,所以与其说是新宗教,不如说是宗教改革,是给原始宗教套上儒家的新外衣。所以,作者在儒家创立前,谈了当时的宗教问题,被算作是儒家改革宗教前的几次宗教改革。首先是谈了“绝地天通”问题,作者将其归类为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是禁止人人可以沟通天地,强调统治者和上层阶级才可以通天地,规范祭天的形式和内容,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巩固统治,加强权力合法性的行为,当然也可以是规范社会规范。第二次是“以德配天”,开始强调天对人行为的感应,应该是渐渐开始注重人的主观能力的表现,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君主的和大事的,当时的以德配天还未涉及到每一个个体的人。再到后来儒家、道家兴起,包括孔子、老子都认为天不会对人产生感应,孔子说不言天,老子说天道自然,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孔子有不怨天的说法,强调人要靠自己,而老子则谈顺天无为,这是作者认为第二次重要的对原始宗教的改革。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对天进行着自己的解释,比如法家、墨家还都是强调天对人是有感应的。

  直到汉兴,儒家、道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主流,汉初是黄老最为主流,儒家次之,当时礼比较简单,社会治理也是自然无为为主,这也是这一阶段的社会要求。到汉武帝,社会修养差不多,而儒家在这是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学派的学说,逐渐发展完善,于是董仲舒为主的儒家开始占据上风,独尊儒术开始。从此以后,儒家全面改革、解释和阐述了原始宗教,儒家成为最为正统的学说,或按作者说法,正是儒教的开始,我们也不妨称之为立儒教为国教。而董仲舒强调的天人感应,复礼等都得到认同和贯彻,一直到唐代,整个在社会层面,儒家是在重建礼制,这可以看做是重建社会规范、制度,这些以唐代《开元礼》的出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孔子也逐渐确立了他的地位,后世就没什么大的改动了,儒家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绝对稳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而这时期对天的看法,也是天人感性占据上风。

  这以后,唐后期又出现了对天人感应的质疑,知道宋代的程朱,天不言,天道自然的观点又占据上风。并且随着儒家对社会的规范、改革的完成,儒家又开始对人心进行改革、进行阐述和制定规范,算是一种发展的必然,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于是程朱理学成为这次改革的主角,并为后世所尊崇,成为儒家对人本身的规范和解释。

  此后一直到清末便没什么大的变化了。直到清末,为戊戌变法,康有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宗教改革,这种改革是因康看到,清末基督教的侵入,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破坏,进而也是对清朝统治基础的破坏,而提出的,做法则是尊儒教为国教,并像基督教设置教堂一样,设置孔庙,组织专业的人进行儒学传播,作用类似于牧师,这是康借助于基督教的手段来发展儒教的一种方式。变法失败后,未能成行。后来建立共和,破除迷信,废除孔教,康更是大声疾呼,要重振儒教,不然民无所畏,必然道德败坏,社会混乱,心无所依。我极为赞同康的说法,跟我认为的一样。这样认为并不是因为宗教迷信有多少,而是因为作为一种神秘力量,宗教让人产生敬畏感和安全感。大多数人,并非完全理性,没有足够的知识,无法通过说理和法治甚至是契约来约束人的行为,无所畏惧,便会无恶不作,这事只有宗教这种神秘力量的震慑,才能让人有所顾忌,有所敬畏,懂规矩,首法则,社会才能未定和正常运转。同时失去信仰,人心变会迷茫,心无所依,会极大的产生不安全感。这也是我们看到无所信仰,中国当今的情况,无人再信共产,西方价值观入侵,导致社会思想激烈碰撞,且各种道德败坏的事情发生,人心浮躁等等,都是恶果,如此最近才又重提儒教,提倡儒学,期望有所改善。所以,我个人认为宗教的责任是巨大的,它是人心的监督者,社会的稳定剂。当然这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使学说,重点是要让人信。比如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不会出现大的社会不稳定,根本是人们都主题价值观是信仰的,那就是自由民主,所以美国价值观输出就如我们当年的儒学输出,不仅社会思想统一,并带来社会总体稳定,同时带来的还有强大的文化优越感和使命感。而我们自从不信儒学,社会乱了,后来新中国成立,共产成为信仰,这种稳定和优越感都回来了,可惜当今共产失去民众信仰,民心无所依、无所畏,便是今日之中国,思想不同,价值观混乱,道德败坏,社会浮躁。所以中国必须重新建立起信仰,无所谓是学说还是宗教,重要的是人民相信,相信了才会心有所依,才会敬畏,才会遵守,才会为之奋斗!中国才会有未来!我想习提的文化自信,不是说说的,要让人真正的信,才是一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