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来》典范读后感有感

《银鱼来》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1-0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银鱼来 读后感 

  《银鱼来》是一本由冉正万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鱼来》精选点评:

  ●贵州文学一个意外而重大的收获。我心目中贵州新文学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的是关于黔北大山深处的故事,读来相当熟悉亲切,虽然文章还有很多瑕疵,例如文章很多地方过于跳跃、结构也有点混乱,而且对抗战以后的书写也相当不充分,应该更加全面地展开,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时代的展现更加完备。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读到关于故乡的作品,而且看完之后又让我对自己的故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生命有了更加深沉的敬畏!也为贵州出了一位冉正万这样的作家而自豪!

  ●还好,只是为什么对广西生了畏惧呢。。

  ● 零碎时间看完冉正万的小说《银鱼来》,印象深刻的是劫杀红军和孙国邦的坚韧。红军在小说中不是电视剧里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形象,而是衣衫褴褛,皮包骨头,12个红军被保安队长范若奎和一位村民当作土匪杀害,1人幸存;山区的环境培养了人的坚韧性格,以孙国邦为代表。这部小说在我看来明面写的是范、孙两个家族的恩怨,暗里却写的是封闭山区百年间逐渐开化的过程,慢慢被外界渗透,以及因此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贵州山区总是有种神秘感,有很多传说,但是封面上宣传的巫文化只是一个噱头,在小说中只有有限的风俗描写,在我看来不是巫文化。另外有些情节跳跃大,有点突兀,比如杨玉环及其双胞胎儿子的死,其实还可以更丰富,杨玉环是个可以着力的形象。总体来说作者写得认真,也有可读性,可以一读。

  ●非常看好

  ● 侧重的跟以前看过的这类小说都不一样 不光是朴实 更贴近一些 所以耐人寻味

  ●晚上图书馆随便拿了本书看的 或许怀念的是那段美好的时光吧

  ●不知所云

  ●三星半吧~还是短篇集《苍老的指甲宵遁的猫》好看。这本长篇有一特点,每当新人物出场都会插叙一段关于他的过往的故事,或长或短,虽然插叙没有打乱故事的连贯,却有点削弱了长篇本可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让人感觉作者似乎更适合写短篇。

  ●在黔北贫瘠的土地里,竟结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奇葩果实!

  《银鱼来》读后感(一):贵州新一代代表作家

  在一次培训课上曾听《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对该书赞赏有加,打听之下,该书在贵州确实名气颇大,但我看后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所采用的倒叙、插叙等叙述能力。对主人公孙国邦,以及与之匹配的范若昌,印象其实不是特别深,到时候到如今,倒是对范若昌媳妇杨玉环及儿子范继书印象深刻,想想幽灵一般、韧性十足的范继书,便有一种大山深处的神秘感。另外,私以为该书封面所宣扬的神秘巫文化纯属噱头而已,书中并无充分而精彩的表现。

  《银鱼来》读后感(二):不管发生什么,不要害怕

  这本书是在4个往返的航班上看完的。故事的梗概基本还是当代描写一段不短的时间跨度中,家族,乡村等比较主流的主题。文字很平实,叙述方式在某些细节方面略微有些跳跃,但是也不影响整个情节主线以及故事的推进。

  这本书看下来,感觉最深的还是主人公孙国帮的人性转变。不是每个人都能活的那么长,所以他的长寿也是有他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年轻是的孙国帮争的就是一口气,与范家的恩怨,对儿子的希冀,还有对自己在村里角色的需求。他拉银鱼事必亲躬,不管是在挑鱼去贵阳,还是后面的自己挖塘养鱼,甚至是对于儿子的严厉,他始终就是在努力证明着,自己的重要性。而且也是非常渴望得到家人,乡人的认可。

  但是在时事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奋斗又是显的多么微不足道。大儿子的失踪,妻子女儿的离世,小儿子的装傻,这些亲人的变故,也都让他再也无力与国家的动荡,时代的转变,岁月的侵蚀所抗衡。

  经历了太多的变故,反而会对生活的理解更清晰。他会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能和他说的上话,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真正让他格外牵挂。当那些他想要拥有的人和事渐渐都退出历史舞台后,他也就看清楚了,也就超然了。

  人活到他这个岁数,岁数本身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这这些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从少到多,在从多到少,形成一个轮回,在这样一个历史时空中,其实每个人的轨迹都是如此,只是孙国帮老人,把它看全了。

  我蛮喜欢孙国帮最后一次见到大儿子佑能时,和他的对话。

  佑能说,现在我不这么想了(人活着就是为了受苦),苦也好,轻松也好,最要紧的是,不管发生什么,心里都不感到害怕。

  国帮说,有些事,当时觉得害怕,事情一过,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该你经受的,想躲也躲不过,既然躲不过,还不如伸出肩膀,扛起,不该你经受的,随便撂到哪个麦子坡,让它沤成一泡汤,沤成一泡粪,都行。

  《银鱼来》读后感(三):范若昌还差个表情

  书第一章就写了范若奎回家参加侄儿继书的满月酒,在路上开枪打死了蟒蛇,当然对于嗜杀成性的他来说这算不得什么,但这对生命崇敬的范若昌来说是极为不能容忍的,当然里面也夹杂着他怕儿子遭到不测等等带有宿命或者说是迷信的色彩,但这本书本身定位就是带有强烈的巫文化色彩的书,这也无可厚非。接着他(范若昌)就先是跪在菩萨面前诵《地藏经》,乞求得到地藏菩萨的超度,让蟒蛇冤魂升到极乐世界,后来又发愿要抄一千部《地藏金》,“也许能勉强获得大蟒蛇的谅解”,后来和胡开春到贵阳,他去尖嘴峰找道士求符,企图镇压家里的邪气(由儿子继书有皮白发不转青才去的),道士告诉他《道德经》中“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道理,他回来一口气第一次把《地藏经》抄完了。

  作者又在176中括号明确指出:他(指范若昌)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条蟒蛇,而是所有的蟒蛇。可就是在这些文字中作者所刻画的范若昌,竟让在四牙坝出现鸭脚蛇的征兆后,才知道是日本人要打进来了(姑且认为这种征兆的合理性),众人都在无关痛痒的说着抗敌之策的时候,孙佑学这个“话筒子”终于找到说话的机会,他说:“我太蠢了我太蠢了,我没把那年我爹剥下的蟒蛇皮收捡好,不知道被虫蛀了没有……”(p173)后,紧接着就是孙国帮说话,后来就是尹德高说话,再接着还是孙国帮,后面是范若昌(终于到范若昌了)说:“这就对了嘛,只要大家齐心,有的是办法。”我真不知道这是怎么过渡的,前面的种种都说明了他对蟒蛇的愧疚,可他到此还不知道蟒蛇尸体已经被孙国才父子刨坟弄出来吃了,在他听到蟒蛇时难道一点都不敏感吗?对一步想,可能孙佑学所说的不是范若奎打死的那条,可作者在文字后面紧接着的括号就注明了在他心里不仅仅是一条蟒蛇。所在p174范若昌直接说的那句话让我很接受不了,缺乏最起码的过渡,至少写他先沉默或者看了看孙佑学也是好的,说后面的那句话当然也是为了大局着想了。

  《银鱼来》读后感(四):论银鱼再来的不可能性

  《银鱼来》在讲历史天空下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故事的切入点是黔北山区四牙坝“拉银鱼”的活动。我最初以为“拉银鱼”真的是那个地方特有的,已经形成了文化特征的渔猎活动,但事实上这个活动是虚构的。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是在营造一种用来呈现人物社会关系的文学场,就像布尔迪厄那种文学场。“拉银鱼”的活动呈现了家族、权力、地位,甚至人的心理定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范家从历史上就是敲铜锣发号施令的,甚至孙国帮都认为没有范若昌敲铜锣喊号子的银鱼都不是银鱼;孙家就是“八大金刚”那样卖力地拉鱼的。范若昌自认为就应该他是领导者,而孙国帮也认同自己的位置。但是这样的结果,却是孙国帮常常在大家的认同下干什么成什么的那一个;范若昌没有什么不好,但却被认为是虚伪的。这就是银鱼与人的关系。

  形成这族群权力场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婆。孙家是帮助了范家延续香火的人,但范家是主人,孙家是仆人;范家可以感恩,但孙家不能以此将关系颠倒,这种关系是很多农村家族地位格局的缩影。作者对宏大架构的驾驭能力很强。范孙两家真正开始香火繁盛的时代是皮货商用皮筏子推过来八个女孩子的时候。这八个女孩子成为范孙两家从共有一个老祖婆开始的原始而朴素的感情和道德关系形成传统的标志。

  到了范若昌时代,范若昌娶了二娘杨玉环。杨玉环是带着什么到范家来的?带的是八个制钱,北方人叫做“压箱底”,是父母教育孩子男女之事的“性教材”。而杨玉环也真想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在家中的地位。但是很遗憾,就因为土匪来袭扰的时候她在上厕所没有与儿子在一起,范若昌就把她哺育儿子的权力剥夺了,事实上也将的家庭地位剥夺了。但是,杨玉环表现出了性格中的刚烈,她虽然孤独、苦闷、饱受煎熬,但她呈现出了一个正常人对生命、对幸福的追求,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作者通过杨玉环对八个制钱欲弃还留的犹豫,细致地表达了她的内心世界。杨玉环也是传递香火的人,她的遭遇说明,家族最初的朴素理想到她这一代,已经变成了某种虚伪的礼制,它在通过压制人性得以延续,这种矛盾性必将引起另外的结局,就是传统家族权力场的坍塌。

  孙国帮带着孙佑能挑老担去贵阳,半路上遇到范若奎、孙国才截杀红军。为让孙国帮父子帮忙,范若奎允诺给他八个大洋算买他的银鱼。范若奎果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虽然后来他不甘心又想把钱讹回去。其实,范若奎是用八个大洋买断了范、孙两家维系久远的家族亲密关系。如果没有这八个大洋,范、孙两家之间的关系不会像后来那么每况愈下,这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孙佑能失踪、花容病死等等,似乎都与这八个大洋有关。我们可以看到,从从八个女孩子被分配给八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再到杨玉环带着八个制钱嫁到范家,再到范若奎用八个大洋买断两家的关系,这个证据链条,给我们证明了传统乡土伦理格局的衰败,也证明了世道人心的日渐衰落。

  大嘴巴洞能吐出银鱼来,作者本人说是虚构的。但刚才来自贵州文联的井绪东老师说这是真实的。其实大自然很神奇,就像李鲁平老师所言,在现在这个时候,生活的现状永远比人的想象力要复杂。黔北的崇山峻岭中一定有有银鱼的山洞,不仅是黔北,就在北方也有这样的传说。在河北的风景名胜“野三坡”景区内,就是今年“7.21”暴雨受灾的地方,就有这样一个山洞,叫做“鱼骨洞”。在以前,这个洞里每年到谷雨这个节气的时候,就会有鱼被水冲出来,那种鱼由于常年生活在溶洞的地下暗河里,而变得浑身透明。因为是从石洞里冲出来的,所以叫做“石口鱼”。这是个千真万确的事情,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曾见过谷雨出鱼的场景。只是后来水土恶化,洞里的水干了,鱼也就没有了。《银鱼来》这个小说中,银鱼再也不会来了,那个寄托着四牙坝人发家致富理想的小银鱼,那种维系着两个家族特殊关系格局的拉银鱼活动再也不会有了。所以孙国帮一百多岁了,仍然要靠着听鞭炮的声音过活。

  当“拉银鱼”这样的渔猎活动让位给种烤烟这样的农耕活动,当开发矿山这样的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而无节制的商业消费主义大肆扩张时,我们像孙国帮一样感到无助,心往何处去?情往何处寄?渔猎时代,两个家族连女人都能够共有,发展到后来锱铢必较、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关于这部小说的技术方面,各位评论家已经说的很透了。我说一点感受,就是余得白这个人物,阅读完这部书后,我曾经想用一个词形容这个人的出现,就是“空前绝后”。他出场之前没有任何痕迹,而在之后也没有什么痕迹留下来,显得有些突兀。

  2012-12-23,24

  (此文为在《银鱼来》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