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字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字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胡适四十自述 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四十自述》精选点评: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留下自述或回忆录。他身体力行,先自述四十岁以前。但无疑,以后的人生更加精彩也更加复杂。

  ●涉及传主的地方不多。写母亲、写幼年乡村的景色真是让人动容!像一部精雕细琢的家族风情剧,人有悲欢离合!二倍速。

  ●读读大家的传记,确实感受不一样。真正的大家生命的每一刻都是不会浪费的,都是生命的一种积淀。真正的大家,不仅博览群书,更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准备让浸染在各种思想中,但关键还要保持清醒,逐渐理出属于自己的主线。胡适就是这样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文学革命之路并成为大家的。

  ●这这这 没有图片中那么厚呀 是我少看了吗 明明就很薄

  ●必读的史料

  ●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胡适

  ●

  ●2013mark

  ●努力而有意义的一生,引用一个最受启发的即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本怀着一颗八卦之心来阅读此书,我表示我错了,真的错了。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一):多了几分隐晦,少了几分真性情

  我算不上胡适先生的书迷,也不是他的精神崇拜者,但是我相信我现在使用的语言、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文字是受了胡适先生的影响的。正是因为这些,我不可避免的注意到各个方面的关于胡适先生的观点、精神、言行、人格、。。。。。。的崇拜,也不乏贬损者。我是不喜欢那些把自己的各种情绪发泄到这位逝去的先贤身上的言论,所以觉得还是自己来读一下他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好。

  虽然看过不少他的言论节选,但这是我完整阅读的第一部胡适先生的作品。从自序开始我才明白胡适先生开了“自传”这种形式的先河,他自年轻的时候起,应该算是一个敢于开先河的人,这也算是他新的一笔。首先要佩服他的勇气,因为在那之前,中国是没有“自传”的,人物传记多是后人书写,或批判或赞扬,或认可或反对,总归是一种文学形式,但是自己写自己,终归是不能够彻底的。我想要说的是,既然想要写了,还是希望胡先生能够写得坦诚一些。读这本书,感觉胡适虽然说不上特意美化自己,但总觉得太多遮遮掩掩,并不透彻,少了太多的真性情。想要褒扬自己的成就,又很“扭捏”地说,是因为别人的认可,赏识,就像是一些当代的明星“我本来是陪好朋友去试镜的,结果自己被选上了”,多少给人一种不真诚的感觉。

  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年少时期,各种经历,都是只拣“好话”说,把自己的父亲、母亲写得品性高洁,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年少的教育也是特别的谦虚感激,有点像是颁奖晚会上获奖者的获奖感言。“父亲好、母亲好、先生好、。。。。。。所有人都是帮助,所有人都闪耀着光辉”。君子为人、心存感激是让人尊敬的,但是写自传有点不够深入了。

  他写自己年轻式的荒唐醉酒经历,貌似在披露自己不堪的年轻岁月,总给人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在那个男权时代,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太多人都会一笑了之,甚至会引以为荣,自序风流呢。这种感觉就好像很多大人物剖析自己的缺点的时候,女性会说自己上了年纪在家爱唠叨,男性喜欢说自己脏袜子乱扔一样。谁愿意袒露真实的自己?1933年出版《四十自序》,那时候的胡适担任着各种社会职务,算是处在他的“高光时刻”,他这样子写未免太过敷衍了。

  后面他地提到自己著名的“文学革命”发展过程,像是在写与友人的争议,实际在写自己“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那份艰难与孤独。事实上,我以现在的观点看来:胡适先生和他的友人们是第一批接受新思潮的人,他们感受到白话文与当时通行的英文、法文、德文之间的理解的便利,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他们能够深深的感受到那份新鲜感,所以愿意推行白话文。尽管梅、仁两君已经认可了白话文在词曲小说方面的便利,但是他还是强调白话文要取代文言文为韵文为诗,并且偏执地非要实践,最终引来朋友对自己的反感,想想这是多么幼稚的行为。语言的发展本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许他们不搞这些“革命、主义”,自然而然用白话文翻译国外的自然科学、文学,像曹雪芹、韩邦庆、张恨水、张爱玲那样去搞一些真实的文学创作,白话文一样可以慢慢就被接受流传的。虽然我现在完完全全地使用着白话文,但是我真心不觉得他们非要搞一场“革命”有什么必要。

  胡适和友人感觉就像是现在的80后、90后、00后、10后、甚至是未来的更年轻的年轻人,他们掌握了一些新语言、新思想,感受到“新”的便利,想要推行这些新的东西。胡适希望这份“新”的东西充斥甚至彻底取代所有老得一切;他的友人仿佛在说“在有些方面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有些方面没有那么好,咱们这新东西不足以取代所有”;胡不服气,非要执拗地去证明他可以的,他没有错的。这样子的偏听偏信偏执,是对文化的改良还是革命?推进还是破坏?显然他是得意于自己的这方面建树的,而且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标榜自己。

  《文学改良刍议》时又很会“做人”想要给国内学者的一个谦虚的建议,但是被陈独秀以革命家的方式“推波助澜”成为“文学革命”了。是庆幸还是想要推脱?都说的很暧昧。总之,这本“自传”感觉不到实质的内容,各个方面都写得太过于隐晦,甚至是“圆滑”了。也许这是胡适先生这样“绅士”的故有做派吧。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二):胡适的四十小结

  胡适大名如雷贯耳,他具体有何成就?青年时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系主任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杜威;32个荣誉博士;他年仅24岁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议》,倡导白话文,掀起中国文字改良革命(如果不是他,可能我们今天的汉语会有很大不同,您现在看的文字可能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27岁时即成为北大教授,42岁时已是北大文学院院长,48岁时被任命为当时中国驻美国大使,55岁时成为北京大学校长,67岁时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这个相当于科学院吧?)院长。可以说,活了72岁、留下44卷《胡适全集》的作者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读书人,是学贯中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坛人物,也是积极参与政治的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绕过的关键人士之一。

  胡适为什么在内战后选择了台湾?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我个人觉得一方面是毛开的价码太低;二是他和蒋私交很好。

  他在安徽度过了早年时期,安徽真是宝地,出了不少能人,陈独秀以及他同时代和后来很多杰出人物也是安徽人。

  在这本前半生自传里,胡适回忆了父母的结合、自己的幼年、少年及青年早期出国前夕时代的成长、求学经历。自传写到20岁去美国留学前夕即结束了,附录《逼上梁山》写的是胡适发起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的来龙去脉。因此,这本小书对了解胡适早年生活、成长经历,欣赏胡的白话文笔及一些小诗,及了解当时文学发展经历都有很好的帮助。

  国之栋梁如何养成

  我喜欢读名人传记,因为真实生活远比虚构的小说精彩,看看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也许能对培养人生观有所帮助;恰好我今年也刚到不惑之年。

  书里提到,胡适自幼喜欢阅读,各种能接触到的书籍都如饥似渴地读,他运气非常好,幼时家境不错,年纪轻轻就有机会读《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11岁就读到了《资治通鉴》这样的书籍,使他对历史发生了兴趣。胡的幼年让人掩卷长叹。我小时也是极爱读书的,一切印刷的文字来者不拒;各种各样的连环画在传阅的小伙伴里是要排队才能看的;小学还没上,有幸从四叔那里找来一套《水浒传》,虽然里面很多字完全不认识,仍然把那些不认得的字个个跳过去,全书看完了。后来上了学,下学、放假常被派去放牛,放牛时手里也总有一本书,常常看得入神,清醒过来时牛已不再吃草,而是把别人家的庄稼啃了半边了。现在回忆下,还真是怀念那种一直阅读到黄昏天光暗去的时刻,虽然完全记不得当时读的是什么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书。因为那时候家境所限,家里没有很多书,胡适读过的这些经典更说不上。人在少幼成长期,往往会经历这么一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关键海绵性阶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能充分满足的(当然虽然从小到大我也是学霸,但绝不敢自比那么有天赋的胡大师);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囤了很多书,有些极为晦涩艰深,我自己也迟迟不愿读,只待2.0出生,让ta到我小时错过的书山尽情畅游。

  除了喜欢阅读,胡适之所以那么年轻就有那么大的成就,我总结原因还有:

  从小被当作精英培养。他父亲算是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人物,而且思想进步;生下来就被灌输了天资聪颖、适合读书这样的想法;母亲对他倾注了全身心的期望;他自己也很知道用功,自小打下了很好的文字、文学基础。

  机缘巧合,他碰到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虽生在乱世,但那个时代也是知识分子最风光的年代,社会运动以思想为先,知识分子是极有发言权的;并且很早就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看资治通鉴领会了无神论;他的名字就来自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实验主义的接触也让他明白知难行易,要勇于去做)。他在各个学校都习惯于做学生领袖,参与学生活动,这对他的组织能力是一种重要锻炼,否则他一生也就仅仅一介书生而已;积极参与报刊的创办,对他的笔头能力及论战能力是难得的提高机会;与各种革命党先进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也给他灌输了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领导精神。能到美国第一流大学、与当时最顶尖的中国知识分子共同学习交流,当然对他的提高也极有帮助。

  写于上海至多伦多的飞机上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三):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近一步的欢喜

  作者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成就分析:

  胡适之所以有这些成就也是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他的母亲是他教育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方面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母亲的勤勉和忍耐,父亲的博学和男子气概,都给胡适性格染上了不可褪去的色彩。这是家庭环境。所谓三岁定八十也就是这个道理了。胡适幼时读书,请师孰,母亲投入的学资如果不从贿赂的角度看,对孩子的帮助是大的。另外,正如胡适自己的看法,一个会讲解古文的老师是多么重要。在上海四个学校的经历,我觉得是胡适完善了自己知识体系和价值观,进而固化他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这些经历如果没有,他也许不过清末民国的一个普通儒生,以及庚子赔款留学考试的勉强入围。

  胡适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时,还不满26岁。其后,他又历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论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大之深,少有出其右者。

  人家胡适,40岁已经成圣,写自述,低头观己,吾40周已过,前多半生,多过少功,心有遗憾。现如今,幡然悔悟,悔虚度半生,现惟惜时间,愿勤于思考,有点滴进步。

  虽然不是书中的内容,但是提起胡适,我最欣赏他说的这两句话: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近一步的欢喜。

  历史就是任人妆扮的小姑娘。

  书中段落摘录: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忽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忽然过来问我道:“穈,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感悟:也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给高额的学费,还是有道理的,又一想,现在的有些老师,课堂上不讲真东西,要到自己的补习班上才讲,可见这个自古有之。

  可是我正在欢喜的时候,抬头一看,就得发愁了。这一天是星期四,是作文的日子。黑板上写着两个题目: 论题:原日本之所由强。 经义题: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我从来不知道“经义”是怎样做的,所以想都不敢去想他。可是日本在天南地北,我还不很清楚,这个“原日本之所由强”又从哪里说起呢?既不敢去问先生,班上同学又没有一个熟人,我心里颇怪沈先生太鲁莽,不应该把我升的这么高,这么快。

  感悟:看到那个时候的论题。牛叉,我现在也写不出来呀。

  阅读公式:3×6=99 凡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籍,我都读过3遍以上。如果你愿意尝试用一年时间,用心把6本书读3遍,你定会有奇迹般的收获。这就是我的阅读公式:3×6=99 。99意味着你的成熟、自信、安宁。 感悟:我没有读过三遍的书,余华的《活着》、大刘的《三体》、小仲马的《茶花女》等有数的几本书是读2遍,其他一些认为好的书,我也知道好,但也是只读一遍。因为感觉有无数的没有读过的书,就不想去读读过的书。自己有一点贪多的想法,有一点想博览群书的虚荣在其中。

  计划是5年内,保持5天1本书的速度读书,5年后,开始对其中1-2个领域专注读,反复读。总体思想是先广后精,先博在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