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迷宫》的读后感年夜全

《旧时迷宫》的读后感年夜全

2020-11-0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旧时迷宫 读后感 

  《旧时迷宫》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时迷宫》精选点评:

  ●戳心

  ●喜欢序。

  ●张怡微是不是没有谈过恋爱啊?青春言情的那几篇小说真是不堪卒读,人物之间的对话极其尴尬,像是毫无经验想象出来的恋爱的人会说的话,是因为张怡微没有经历过爱情吗?她自己后来也察觉到了吧,原来最擅长的还是写家长里短那些事,一路从成熟时期的《樱桃青衣》读下来读到初见锋芒的《旧时迷宫》,我发现张怡微翻来覆去写的永远是残缺的家庭关系,似乎没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范围,不免担心起来她的写作前途。

  ●第一篇我没看懂.........。

  ●文字的感觉很熟悉,大概是因为讲的是熟悉的地方的人。像一个姐姐牵起手讲故事。

  ●家庭比爱情写得好,工人新村部分比后半部分写得好,总的来说我更喜欢周嘉宁。

  ●张怡微文笔很好。不知道见鬼是什么背景下的创作,不似蓝颜之于七堇年,尚有衍生气象可言,这篇完全是抄袭。序写得很好。我觉得她是八零后作家中很靠前的一个。

  ●张怡微的文字具有典型而且浓烈的女性的细腻感触。这种感情不喧嚣,不张扬,甚至可以说是沉默寡言,但它细微的变化,若有若无的叹息,反而会有突出的感情呈现效果。这次她站到了一个有特定时代特征与地域范围的背景前,安静地讲着那些迷惘、懵懂、错乱的少年往事,也是很多人过去的记忆,现在的生活,或者遥远的未来。

  ●第七本书了。大家支持。

  ●没看

  《旧时迷宫》读后感(一):《见鬼》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旧时迷宫》是我看的第一本张怡微写的书,一直到《爱》这篇之前,都保留着不错的印象。写城市的也好,写乡村的也罢,大家都看多了,唯独这写工人的一直甚少成为文学的主流。就这点而言,张怡微还是有独特之处的。

  《见鬼》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毫无疑问是从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脱胎而来,迟子建的这个中篇我一直很喜欢,对于人性真实与丑恶的书写、对生与死的体悟,可谓力透纸背,尤其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悲情结尾。而张怡微尽管不露痕迹地将迟子建的故事框架转移了过来,我暂且将之定义为借鉴(其实与抄袭并无二致),却完全失掉了原作的灵气和大气,也只有在一个故事之下,才能清晰地看到作家水平的高低和对生命的洞察力的强与弱。

  也是从《见鬼》这篇开始,接连在后面几个篇章中发现错别字,比如吃里爬外(当然,这个词语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存在的,至少在鲁迅、老舍一辈的作家作品里常能寻觅到),以及一些实在明显的标点符号错误,让我顿时对本书的好感度锐减。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些称得上是失误的话,大概本书的编辑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旧时迷宫》读后感(二):“我想……但是……”与“本该……却……”

  张怡微在书中多次传达出一种“时过境迁”、“前途茫茫”、“无所适从”、“事与愿违”的无奈与概叹。

  《旧时迷宫》里,或多或少弥漫着《下一站,西单》的气息。从那个温情脉脉的小天地里走出来,从暧昧、天真的童话里走出来。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我们身不由己地下意识地作着选择。一路相伴的只是青涩、困惑于迷惘。我们踩着一页页撕下的日历,跟随着瞬息万变的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攀援、前进。一切悄无声息地上演着。直至一天,鬼使神差地妮回过神来,回望起点,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成长啊。

  大概从某个不得而知的时间点开始,我们每个人此前生活的那个剔透、美丽的城堡,都将不再固若金汤。反倒成了不合时宜,负隅顽抗的象征。很多此前莫不在意的东西,会成立咄咄逼人试探底线的可恶存在;许多素未谋面丑恶与美好,厌恶与喜爱,会倏地从岑寂的空气中冒出;精致的海誓山盟会被腐蚀得面目狰狞;装载浪漫幻想的晶莹泡泡被哥哥戳破;苦心经营搭建的三观,渐次土崩瓦解……城堡里面的东西开始枯萎、凋零,触目惊心,惹人怜惜与不舍;外面的东西粗暴地闯进来。疼得龇牙咧嘴,惊得目瞪口呆。敏感脆弱的我们,处于一个熟悉温柔的世界崩塌,而陌生冷漠的世界不由分说地被建立起来的节点。无可依赖。

  我们依依不舍地作别旧时代,又怯生生地踱向这个崭新世界。先入为主地,我们用极私人的眼光与思想,去认知,去辨识,去批判这个世界。也意料之中地,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不适应,不愉快。现实的棱棱角角硌得人生疼。

  最后,似乎没有走向一个完美,共同的出口。不遗余力的抗争;深入探秘后的理解包容;不管不顾地坚持;泪眼滂沱地怀念……都不是一个普适的选择。当在某个特定的点蓦地醒来,望望来时错综复杂的脚印,会嗟叹: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到了现在。喜欢也好,憎恶也罢,因为存在所有昨日的足迹,才是今天的我。曾经的没有选择,其实也不过是我们做出的一种选择。在旧时迷宫里,你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会引向出口。

  《旧时迷宫》读后感(三):张怡微和她的猛犸象

  年轻作者也有自己的时代课题要面对。《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是张怡微关于上海工人新村生活的长篇,着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上一辈人的年少故事。农田中冒出的工人新村自成一体,在大人们收入近似待遇相类的年代,工人子女们的世界里,希望和失望都是轻小的格局,等待着他们的是插队和回城,以及更大的分歧。因结局注定,故事也就格外清冷。

  张怡微曾在读书会提及,她的田林故事将写成一个系列,因此当《旧时迷宫》悄然现于书市,我的预期是“新村故事的八十年代续篇”。结果是短篇集,有几篇影影绰绰落在田林。这回不仅仅是工人新村,又出现了名叫“小闸镇”的所在,老城厢棚户区,挤挤挨挨的稠密日子。《嗜痂记》从十二岁女孩的眼睛看出去,把一个新旧交界的时代映得分明。这边是烧蜂窝煤在家门口洗头的琐碎,那边是丈夫去了日本、妻子傍了台湾老头的无声落寞。小闸镇的油毛毡房顶或新村的水泥结构下藏着的,不外是一家家的暗影和旧伤。《今日不选》也是孩子的视角,下岗的父亲和进了合资厂的母亲面临分道扬镳。作为小单位的家庭的崩坏,更像是被飞速扩张的时代以外力硬生生扯开的。

  新村故事之外,离异家庭的少女是张怡微笔下的另一抹基色,《我真的不想来》中,罗清清在外婆家和小姨等人相处艰难,面对久违的父亲又感到更多的无奈和凉薄,怀着“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委屈,最终发泄于一通失控的电话。《家》则是更复杂的室内剧,同样有外婆和妈妈,还多了继父等外缘人物。故事中的佳佳应该属于更年轻也更少煎熬的一代,对父母的分开有她不庸人自扰的解释。“其实分手也就分手了……又不是谁死了。”这则以祭祀开始又以大殄作结的故事是冷调而不伤感的,明明负载着人情味,却故意显得隔岸观火。可以说有种叙述的距离和分寸感。

  张怡微的小说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这种“冷”。《爱》(在《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也有收录)是一则值得反复阅读的短篇。故事说来简单,逃课的女孩带着同样逃课的男生回了自己家,仿佛有所预谋,又似清白无辜。两个年轻孩子喝了啤酒,酿成亲密又古怪的局面,这时女生离异的母亲带着情人回家,尚未成为小情人的两人迅速逃走。一段往返的路程,一间屋,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男孩太纯,女孩太冷静,他们最亲密的时光不过是在隧道里的公车上,彼此间一拳之隔,没有言语。多年后女孩长成狼狈的成年人,回望那段经历那个男孩,叠加了父母的离别之伤。“那年是他第一次随我一起穿越黑暗,也不知道是不是看到过光明。”

  张怡微笔下的田林社区初具端倪,散出一缕缕人间烟火气。同时她冷澈的笔调总把人事物悉数冻僵,将它们凝成冰川里做奔腾状的猛犸象。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写作者总是试图将时间的河流截断在某一刻,从各个角度打光,供人细看。小闸镇据说已经消失在地图上,它将密密匝匝地在文字里复活,也许。

  《旧时迷宫》读后感(四):大时代里的少年心事

  每个人的青春记忆多少都和迷宫有关,无论是纸面索骥的游戏,还是弄堂、工地间的穿梭追逐,说到底都是在未知中猎取冒险的愉悦。

  可渐渐地,这些迷宫的线条都从脑海深处褪去,像快闪的镜头一般。取而代之的是高楼、电子科技建立的新秩序。在这个大时代,唯快不破,唯变不移,滚滚车轮从人心的款曲上碾过,留下的只有少年心事的印痕。而这些,竟成了仅存的怀缅。

  张怡微的新著《旧时迷宫》,讲的就是大时代里的少年心事。辑录15个短篇,笔落风雨,大多聚焦昔日的田林、小闸镇。人事方圆,基本也不出工人新村的范围。

  读罢掩卷,最直观的体认是,小说的主题不出拮据、窘迫里逼仄的人性。熟悉的笔法,捕捉的也仍是敏感又微茫的内心世界。但《旧时迷宫》和旧作相比,见出两种进步。

  其一是过人的准确。少年心思飘忽难测,尤其在不居的年月,人与人隔得那样近,连视而不见的余地都鲜有。要如实地呈现此间的波折,除了拼凑经验材料,也必须敏于感知,精于叙述。

  作者的用词常有奇崛之处,仔细品咂,又觉其必要,这背后都是积淀与打磨。最直观的例子是小说中常有沪语形容词。曾有读者问缘由,作者的回答就是准确二字。其实,对任何作者而言,准确都是最重要的品质。唯有准确,才能避免廉价的抒情和鞭笞,营造真实的情感共鸣。

  相较而言,作者写男女之爱,有生涩的地方。爱与不爱之间的灰色地带,往往交待地不够清楚,带过之余,仿佛纯然的爱本应如此。可一旦涉及人性,作者的笔力又具体生动起来。譬如《彼此》一篇,写生活流徙,如火焰明明灭灭,始终游走在爱与幻觉之间。写到家庭,作者更显娴熟,洞烛幽微,都是难言又可理解的苦难。这些之所以触动心扉,无非是切准了时代的病灶。在这个时代,人际往还,不过是病友之间的互相探问。

  另一重进步,是将个人的经验置于时代的大前提之中。虽说小说看技术、靠想象,但每一位作者,要超越自身经验的局限,道阻且长。真正杰出的小说,都是在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拼凑出永恒的心灵世界。

  《旧时迷宫》就是这样一种尝试。乍看之下,它写亲情,写伦常,写相爱,写时艰,但上演这些的舞台,都是那个曾经亲历,又面目全非的时空。

  作者自己写:“旧时迷宫虽不相同,但追忆的心境却是相通的。活泼的历史似已不再具有斑驳的外观,而是存活于人心中,以平静的体温加以封存。”换句话说,讨论那个嬗变年代里的人性,亦是重建历史的努力。通过还原记忆中的城市形象和人情冷暖,作者意在建立故事和认知之间的关联。不管成功与否,这是超越类型小说的勇敢尝试。

  我个人更钟情《旧时迷宫》和《嗜痂记》两篇。在如此精准又陌生的时代背景中,既有世事流转,又有心迹惘然,说不清,却分明感受得到。姑妄揣度,这两篇所以直指人心,也是因为切中了“大时代中的少年心事”这一世界。

  《旧时迷宫》文末写,“说不上什么欢笑,也没有泪水。有的只是最平常的流逝,哀婉和惆怅。有时候我走在光秃秃的新路上,看到那些带红领巾的小学生会悸动的。但是我知道,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知道的,以后的人,也不再会知道。”

  时代、人性都是有恒常的,但变动中的心事,到底在于亲历。流变、迁徙,也都难与人言。一旦说准了,就是一个自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