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转型》读后感1000字

《中国的转型》读后感1000字

2020-10-3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中国的转型 读后感 

  《中国的转型》是一本由蔡鑫 / 高峰 / 张静波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转型》读后感(一):激荡风云三十年

  无论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乃至新中国成立,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大历史,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是一个光芒四射的节点,它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三十五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一瞬,但对一个奋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民族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中国凭借着资源的丰饶,拼搏的斗志,凝聚成一股绳子,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经济指标世界排名仍然靠后,诸多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

  学者型蔡鑫的这本《中国的转型》,思考问题的宏观性毋庸置疑,但是从小处着手更贴近普通的读者,本书结构也是按照十八界三中全会中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来安排,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大方面安排,清晰的展现本书的核心框架。

  从自主核心技术战略,到绿色经济。从政府主导到转变政府职能,从外部环境到民主法治,从绿色底线到公众参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转型广泛而又细致,也是当下群众关注最多的焦点问题,涉及到重大民生发展啊,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如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这是本书的核心要义。

  《中国的转型》读后感(二):转型中的阵痛

  转型,是艰难的,像我们克服自己的坏习惯般艰难,但是面对着经济和社会逐渐显露的问题,我们只能转型,借以解决诸如市场萧条、成本偏高等。《中国的转型》首先摆在我们眼前的是现实原因,面对着卖几亿件衬衣的利润抵美国卖一台波音飞机的尴尬场面,我们只能扪心自问,中国未来要如何改革,走向何处!我们都知道创新型国家在近几年我们特别提倡,特别是在教育上,毕竟思想上的创新是最为首要的,我们如何摆脱简单模仿制造的局面,转而研发自己的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转型和创新是非常艰难的,它会带来一阵阵的痛楚,一个是脑袋的疼,观念和产品难以创新,创新型人才缺少;另一个是脚步的疼,步履维艰,要改变从前的发展模式是困难的,需要适应的过程。

  于是“中国梦”应运而生,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也出台了,在中国,政府要“坚持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创新改革”,这说明了改革到了深处,有人反对或者有人坚持不下去了,在这紧急的关头,不能退缩。其实面对着转型,书中提到一个是需求结构转型,由外需和投资转向国内消费需求,首先是要老百姓消费得起,有钱而且敢于消费,一方面是价格合理,而现在诸如房价、汽车等都是奇高的,另一方面是有资金,这就需要整个国家的富强了,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实施向高科技创新型国家的转变。

  为了矫正结果论的思想,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注重过程,但是我们的心依然注重结果,我们翘盼结果的到来,我们在期待中,一方面是兴奋,另一方面却是急功近利。兴奋是好的,它带给我们快乐,我们要藉此建设国家文化和社会共识,塑造新人文化和商业文化等等。而针对急功近利的行为,如破坏环境以及欺瞒敲诈,我们就要杜绝,反而提倡生态文明,保护永续发展。阵痛之后是新生,中国的转型是充满着希望的!

  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中国的转型》读后感(三):释深化改革蓝图 传递国家正能量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以外的改革未能保持同步跟进,因此,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面临着当今世界外部市场萎缩、成本攀升、其他新兴经济体竞争等严峻的形势,很多的低端制造业陷入困境甚至绝境。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整体上还处在低端位置,因此,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瓶颈。

  中国的改革将走向何处?中国经济怎样做到高速平稳发展? “中国梦”如何才能实现?

  在这个背景下,被国人寄予厚望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不负众望,本次会议对人们的困惑给出了解答:不破不立,“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创新改革”是此次会议的四个关键词。这次大会的新亮点和新突破,是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大改革一起提。这为中国的转型明确了方向。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建设领域必然相应地面临改革需求,必须多个领域共同推进、协调发展。这也是巩固改革成果的需要。

  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为“五位一体”,即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对应中国转型的五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是从当前社会关注的种种热点问题切入,总结了三十五年来的改革历程。既说明了改革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更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

  读过本书,我们就会明白,只有这五大领域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才能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中国的转型发展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作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中国的转型》篇幅短小,可谓要言不繁,语言通俗易懂,是向普通民众阐释国家政策、阐释中国转型发展蓝图、传递国家正能量的难得的一本书。

  《中国的转型》读后感(四):官方解读当前的“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继续完善,也是推进国家政治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细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各领域内勤劳的中国人民用汗水和辛劳换来了硕果累累;但同时我们又在发展之中出现了诸如地区性或产业性的经济结构不均衡、再分配制度不完善、文化体制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耗费过大等一些严峻的问题。这些就需要当下的中国社会通过“改革”而且是要深入地、全面地、系统地改革方式来协调、解决好问题。

  归纳本书主旨,是在肯定这些年来,我们在摸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成绩,也是在总结还存在的问题。

  谈及问题,自然就要谈及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得不说,受限于各种落后因素,政策性的变革一直是作为以往历届政府缓和矛盾、促进发展的首选之策。时至今日,以往忽略、搁置的问题却已有积重难返之势。此时若是再只是用政策性的工具治标不治本,就有可能会出现“伤社会的筋,动国家的骨”的重症。彼时就真的是病入膏肓了。正因为此,党和国家的新一届领导人才会将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提上首要的议事日程。

  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分工,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由上至下付出一番努力的艰巨任务。细看《决定》,无不在追求实现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全社会的现代化、是全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这就是现代化里的整体性。这样的整体性,囊括了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囊括祖了国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域,囊括了一二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等等。究其这个特性,是因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必然是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人、地域、产业这些构成社会的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相互影响,谁也不能离开其他要素孤存。如果只倾向于一个因素而主观地忽略其他因素,那么我我们的改革、我们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木桶原理用在此处显然再恰当不过。

  其次,现代性包含深刻性。我们这次改革,显然是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的,说白了改革的一部分即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之前的改革,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重观念的变革、轻利益关系的调整,导致了诸如电老虎、油老大、“新三座大山”这些压在老百姓头上的重负日益沉重。面对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需要人民的政府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从民生出发,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期和胸怀,摆脱利益既得集团的掣肘,为未来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起坚实、可靠的基础。

  最后,现代性对于公正性必不可少。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在当今市场经济欣欣向荣的今天,我们走“效率优先”、“部分先富”的方针固然不错,也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走共同富裕的总路线不能偏移:我们既不要走“大锅饭”似普遍贫穷的老路,也不走西方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邪路,唯有共同富裕的康庄之路才是人间正道。人民的福祉要靠什么来保证?公平和正义!市场的高效运作需要什么来维护?公平和正义!政府职能需要围绕着什么来建设?还是公平和正义!可以说,“公平”、“正义”的四字真经,素来为每个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亦不会例外。

  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努力;转型之音刚刚唱响,需要我们为之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