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典范读后感有感

《一九八四》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3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一九八四 读后感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精选点评:

  ●被扼杀的真理

  ●依旧不过时的社会寓言

  ●不敢说译者如何如何,也没领教过英文原版(怕看不懂) 但是本书对我的冲击挺大,几十年前人写的书,今天看到仍然具有巨大冲击力。不得不说这是本好书,译者什么的,各有公论吧。 反正各种不错,值得读读。 老大哥,它存在也不存在,身陷囹圄?马上就要放弃自己背叛自己?来读读吧,也许会有所改观。

  ●2+2=5

  ●第三部充满的扭曲的政治哲学将恐惧感放到最大化。作为中国人这本书当中的很多“党”的思想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新话里的构词方法也很有中式英语的味道。但这种反乌托邦式的思想是无法侵染我的正统思想的

  ●读罢之后,联想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这本书大概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写的第二部吧。集权控制的不仅是物质,集权控制的更应该是思想。自古以来,何尝不是。

  ●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这不能有任何结果,你也已经打败了他们。

  ●历史由统治者的编写,未来由当权者的定义。星星之火,虽可燎原,却难以汇聚;潜移默化,虽步伐微小,却能吞噬人心。你并不是你,只是傀儡。人性,本恶。

  ●现在都喜欢说1984里面预言的世界没有出现,反倒是美丽新世界的预言实现了,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1984里的恐怖世界当然存在,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我看的时候那种恐怖感是切身的,因为它是真实的,虽不像写的那样夸张但绝对存在。版本上初看不错,打开后,排版和纸质不好,比如温斯顿给茱莉亚念书那部分,应该用字体把书里的内容和1984这个故事本身的内容区分开来,不然容易有歧义。一星减在版本上

  ●看的时候一直在自问自答:这难道不是在描述文革时期的中国和现在的朝鲜么… 确实像呀… 而且鉴于此书是于1948年创作,我不禁要对作者膜拜一番:这是怎样的想象力和对集体主义暴政的洞察力呀!我庆幸的是现在的中央集权没有强大到可以为所欲为,并且是历史上对愚民政策的尝试有人悬崖勒马。总的来说,1984里描述的悲惨社会,我们躲了,但并未完全躲过去…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记录

  进行阅读常常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契机,或许只是偶然闪过的一个念头就能引起一阵冲动,当然如果按弗的说法很可能这个念头在一个人不知不觉间就被安插在了潜意识的深处,或许是frostpunk带来的影响,我终于把翻开了很久都没看完的这部风靡读物看完了。正如刚刚提到的,奥威尔明显的不能再明显地受到了弗的影响,对记忆、梦等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使小说的结构显得不那么平淡乏力,在相对精心阅读的情况下不难发现这些前后呼应的内容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动以及主题观念的表达提供了帮助;性本能、意识与无意识等观念的涉及也体现出这一点。在情节上,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一直以来温斯顿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之下,尽管在奥伯恩接见他的时候我已经对此举有所怀疑,但实在没料到最后的走向,不得不说奥威尔这样的安排使得小说的反乌托邦色彩浓厚了不少,这种深深的绝望感在最后几章的审讯过程中被无限放大。有一个细节需要记述的是温斯顿对老鼠的惧惮,它是否涉及到温斯顿的记忆我已经忘记;另一个方面是奥威尔的YY能力确实强悍,但对于政治学问题以及创作前后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背景笔者尚未得以了解,此不复述。另一个切入点则是对比研究,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之间进行。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摘抄

  1.战争乃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是力量

  2.他是一个孤独的鬼魂 说了一句没人听到的真话(讲报时声或钟表)

  3.知道和不知道并存 知道全部实情 却精心构造谎言 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知道他们互相矛盾 但即觉得二者都有道理 用逻辑反逻辑 在支持道德的同时又批判道德(双重思想核心)

  4.这不仅仅是因为性本能会建立起一个脱离党的控制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性压抑会导致可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的歇斯底里——这可真是正中下怀

  5.过一天算一天,过一个星期算一个星期,没有未来那就一响贪欢,这似乎是人类不可抑制的本能,就像有空气时就要呼吸一样。

  6.普通的物质匮乏更会彰显小小特权的重要性,放大各个阶层之间的差别。(这也是奢侈品的意义吧)

  7.战争不但实现了必要的毁灭,而且是以心里可以接受的方式完成的。

  8.不过,双重思想能轻而易举的化解这些自相矛盾。

  9.有史以来,大概从新石器时代末期起,世界上就有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这三种人的目标完全不可调和,上等人要保持自己的地位,中等人希望能与上等人交换地位,而下等人的特点就是,始终不变的在繁重的劳作下无暇他顾,偶尔才会对其日常生活之外的某些事情有所察觉,所以,如果他们有目标的话,那就是消灭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10.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最清楚的知道还在发生什么的人,就是最远距离的观察者,一般来说,了解越多越迷惑,人越聪明越不正常。

  11.为什么要逃避实现人类平等(权力)

  12.控制历史的人就控制了未来,控制现实的人就控制了历史。

  13.学习,理解,接受。

  14.一个人是怎样对另一个人主张权力的?“让他受苦”

  15.以前,他在服从的外表下隐藏着异端思想,现在,他有倒退了一大步,他在思想上让步投降,但却希望保持内心的完整。

  16.疼痛是不够的,有时,人们能忍受疼痛,甚至疼死,但是,每个人都有不能忍受的东西,甚至连想都不能想,这跟勇敢与懦弱无关,这些都是无法抗拒的本能的反应。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控制

  看了前面两页提到“新话”就跳到附录,为新话体系的想象力折服,也细思极恐。 关于语言与思想,便想到维特根斯坦,只是了解,还未真正拜读他的作品,是时候一读了。 “只要思想还依靠语言来进行就会这样” “新话的目的不是扩大,而是缩小思想的范围,把词汇的选择降到最低限度则间接辅助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新话的语法有两个特点:不同词类几乎可以完全互换。uncold即温暖的,我想到了cozy这个词,特别喜欢,因为它的含义让人想到冬日窝在火炉边的沙发上捧着热茶的画面,而且发音好听。而新话只有规则没有美和情感。

  第二个特点是规律性,公式化的合规律性,取消意义。“发音困难或容易听错的词就被视为坏词”,不禁想汉语在由繁至简的改变中隐藏了什么目的,失去了什么意义。

  “使用新话几乎不能进行异端思考,充其量只能想到这个念头是异端罢了。此后,便再没有词汇能够支撑思维了。”

  还有种种新话的有趣与可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等等……从附录这个小却关键的出发点,大体能想像这个故事,但还是在阅读中不断被其可怖的种种支配。

  文字上,作者对大洋国现实生活的描述极尽黑暗,恶心污秽,看文字就令人反感(感谢翻译),而对于主人公的梦、他的杂货铺二楼的“家”、他与朱莉娅的爱情,又美好至极。

  从主人公视角介绍故事背景环境,掺杂他的思想与心理描写,“两分钟仇恨”、“朱莉娅”、“日记本”、“杂货铺”……直到主人公的异端思想,在“那本书”中被体系化反映,达到本书剧情高潮接下来乘胜追击,被逮捕被折磨被改造。一个反抗者的失败,永远的不平等和永恒的权力的胜利。

  “兄弟帮”果然是不存在的,是党为异端思想者准备的坑而已。

  核心党、外围党、无产阶级

  结尾最出乎意料而极其压抑的是,之前种种美好也只是党对他下的套,没想到曾经给他希望的人都是敌人,就更能理解一直在强调的“我在七个月前就已经死了”之类的话。天堂一样的“家”里,画后面竟然就是电幕。

  温斯顿 复杂,希望,有目的的反抗

  朱莉娅 本性,天性的反抗

  奥伯恩 高明的控制者,胜利者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绝望的代表作

  开头好像讲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无知就是文化。每个人都被洗脑的人监视着,还有屏幕监视着。前二分之一的剧情都是背景,讲这个时代的荒谬和恐怖,后二分之一,开始讲人性,讲哲学,讲形而上学,讲唯心论,讲存在主义。 男主先有了反抗的想法,然后买了一个日记本,将朦胧的思想落实,继而开始和女主约会,做“禁忌”之事,接着寻找“兄弟帮”,开始反抗行动,在租来的古董屋看禁书,第二天醒来就被思想警察抓住了,“思想警察”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现在的警察只能管行为,却不能管思想,但那时的警察,要管思想,行为反而不重要了,比如后来男主被改造后放出来,没有人再管他是不是会和前女友约会,没有人管他是不是每天喝酒。 被抓后,没有人要杀他,或者没有人要杀他的肉体,他们要改造灵魂,然后再杀他。他们有三个层次,第一,要折磨肉体,让他供出全部的罪行,第二要让他从内心承认2+2=5,第三,要让爱这个东西从他心中消失。在101房间,他们让他最害怕的老鼠咬他的脸,他最终屈服了,他说,去咬茱莉亚,不要咬我。后来,他就被放出来了。 多年后,他在广播里听到,我们打败了非洲,他从内心燃起了一阵狂热和喜悦,一阵枪响结束了他的一生,他带着对老大哥的崇拜死去了。 生前,他买了笔记本,古董珊瑚,他在这些东西中寻找过去的感觉,思想自由的感觉,他还保留着一小角报纸,证明记忆的存在,某些“不存在”的人的存在……整本书一直在探讨存在的证据和意义,怎样就是存在呢?-别人的记忆里就是存在。但如果改变了别人的记忆,消除他在世界上所有的痕迹,就能证明这个这个人不存在了吗,他真的就没来过这个世上吗?-好像就是这样,现在,可以改变过去的历史,也可以创造未来,只要从思想上改变人,我们就可以变成泡沫在空中飞。 权力,是另一个重点,权力只是为了权力,让人感受痛苦才能证明权利的存在,战争永不会停歇,这样才能平衡贵族和平民,权力和被奴役的关系。只有战争能维持人口的平衡,能平衡资源的分配,让权力一直在权力手里,钱权勾结,是对的,所以改造思想,当时的…也是这么想的吧,…也是这么想的吧。想想过去的历史,知道的真相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组长,班长,一家之主,是不是都是想巩固自己的权力。。。 爱,可能是这本书里一个隐晦的主题,也是男主打破的最后一道防线,在101房间,他们击败了那道防线,爱,繁衍不熄,但也不是牢不可破。自由繁衍不熄,因为思想繁衍不熄,但也不是牢不可破。男主与茱莉亚,男主与母亲。。。 更可怕的是,那里那个掌握这权力的人不是什么不清醒的狂热之徒,他思维活跃,逻辑清醒,懂男主所想只想,但永远反驳男主至哑口无言,这才是可怕之处。 1984,总有些东西能改变别人的思想,总有些冰冷刺骨的东西让人觉得绝望。 幸好1984已经过去,我们没有变成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