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婴仔读后感1000字

红婴仔读后感1000字

2020-10-3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红婴仔 读后感 

  《红婴仔》是一本由简媜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婴仔》精选点评:

  ●进入俗世生活,为人妻人母之后,简媜的文字仿佛有了某种温暖的魔力,哪怕只是记录孩子琐碎的日常流水,却依然字字情深意重,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红婴仔》最适合那些即将成为母亲,或者已经在母亲岗位上千锤百炼的女性阅读,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个中滋味。

  ●简媜好幸福啊。

  ●读起来很温情的一本书,叙述了姚远小朋友从出生之后的故事,对新手妈妈的心里经验上都有分享。记录每一次孩子的成长,变化。愿每个孩子被温暖的对待。在汤里放盐,爱里放责任。

  ●作为男生误入一位妈妈的育婴全记录。 一面是自己作为妈妈的思绪万千,另一面又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喜有忧,两相映照,反倒多出了一些感悟。 在汤里放盐,爱里放责任,而生命,要献给更多的生命!

  ●温馨

  ●如果,我也有一个孩子。

  ●也许是因为经历限制没有共鸣 总觉得生孩前与生孩时比后面的有趣

  ●在汤里放盐,在爱里放责任。女人不易,且行且珍惜!

  ●作家,教育家

  ●里面的一切一切让我感同身受,简媜写下的一字一句完全进入到心里去了,做母亲的感受大抵如此吧!

  《红婴仔》读后感(一):付出与欣赏

  有没有想过,你要孩子是为了什么?

  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刚看到书里一个很感动的答案说: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参与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孩子不求完美,

  不用替我们争门面,

  不用为我们传宗接代,

  更不用帮我们养老。

  我们只要这个生命存在,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

  让我们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

  《红婴仔》读后感(二):自爱与他爱,同样是爱

  一个人活着的幸福感,来自于被爱:亲人的爱、朋友的爱、事业的爱、情人的爱、子女的爱……林林总总,一言难蔽。这些爱的共同点在于,都在向外追求,强求不来。因此父母、婚姻、子女、友情、工作都不是幸福特效药,更不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种种爱得之一二,便足够幸福。

  许多人认为自己不幸福,羡慕别人家人和美、夫妻同心、儿女优秀、朋友仗义、事业有成,仿佛自己必须拥有别人拥有的这些才能幸福。错处有二:第一,形式不是幸福,不是有家人朋友便能幸福,遇人不淑,可能更不幸。第二,向外追寻的爱永远不可控,即,别人没有义务必须爱你(不是四海之内皆你妈,你妈可能都对你不好呢,何况别人),遇见对的人更好,还未遇见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爱,幸福的概率更高。不排斥婚姻,但也不要急着把自己处理掉,独立、有爱,才乃幸福真谛。

  《小欢喜》中的宋倩,拥有事业拥有金钱,还拥有懂事优秀的英子,却把孩子逼成了抑郁症,最深处,便是不懂一个人首先要独立,自己爱自己,让自己成为充满爱的人,才能正常的、健康的爱子女,爱那些爱自己的人。

  简桢无疑是幸福的,有爱的父母亲人,合拍的伴侣孩子,但这不是她幸福的原因。她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给自己爱,也知道如何去爱她的亲人、伴侣和孩子。幸福不是来自完美的形式,而是你的心是否自由独立,你是否自爱被爱。

  《红婴仔》读后感(三):一个母亲的孕育史

  我刚怀孕的时候,面对身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无所适从,在惶恐与期待中,一股脑从网上买了一堆关于孕育方面的书籍。后来借助于手机上各种强大的育儿APP,那些育儿书籍都渐渐蒙尘了,唯有《红婴仔》例外。

  《红婴仔》是台湾作家简媜的温情之作。作者详实记录了从九月怀胎到哺育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其间还穿插有来自祖母时代的育儿经验、作者年幼时的成长记忆、身为全职妈妈的喜怒哀乐以及对家庭和生命的思考与叩问,可谓一部"育儿散文纪录片"。书中还配有简媜自绘的插图,素材皆为孩子的玩具、鞋袜、肚兜、餐具、推车等,旁边还有作者的手笔真迹,图文并茂,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此书不同于简媜以往的文字风格,饱含着浓烈的情怀与爱意。

  作为台湾实力派散文大家,简媜的文字风格清丽脱俗。她年轻时曾受邀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写作经验,面对着台下的家庭主妇们,她突然灵感乍现,问大家为什么没有人把孕育的过程书写下来呢?十年后,她却自问自答似的完成了这一任务。简媜曾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直至在三十四岁那年遇见了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数学家,与之相爱并喜结连理,三个月之后她也开始孕育一个小生命。

  十年前,我曾在学校图书馆一个角落翻出了一本薄薄的《女儿红》,作者署名简媜。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当时的我惊异于作者奇丽的文风,很多汉字明明都认识,却不知道还可以如此布阵书写,自成一格。后来参加工作之后,浮躁的心绪已让我难以再静下心来读简媜的作品,直到遇见了《红婴仔》。

  进入俗世生活,为人妻人母之后,简媜的文字仿佛有了某种温暖的魔力,哪怕只是记录孩子琐碎的日常流水,却依然字字情深意重,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此书最早出版于1999年。即将过去二十年了,书中所记录的育儿经验却并未过时,有很多仍然可以借鉴。在台湾,孩子弥月之内“做胆”“敬神”“拜天公”“报酒”“做满月”等关乎礼数的还愿与祈福,还有满四个月"收涎",以及剃头仪式、留脐带胎毛等各种纪念活动都还一一保留着,这些习俗在简媜的笔下娓娓而述,这些重礼重情义关乎人情往来的老规矩,现在看起来似乎繁文缛节,却让人对生命更有敬畏之心,也让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更具仪式感。而对比我们当下的生活,孩子出生之后的所谓仪式,除了收红包就是大吃大喝一顿,毫无美感可言。

  简媜的祖母在临盆之际还在田里劳作,直到肚子隐隐作痛才坚持干完农活淡定回家,自己用大灶烧热水,烫洗剪刀,在地上铺破布旧衣,握拳用力生产,自己给孩子断脐,一个少妇就这样在羊水与鲜血的流淌中孤单地迎来一个新生命,没有丝毫胆怯。而简媜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断奶几乎去求神问卜,因为乡下的孩子全靠吃母乳,但哺乳期间不易怀孕,这对于母亲那辈人来说是个阻碍,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在贫瘠的生活里没有什么比母亲的乳汁更具诱惑,后来她的母亲在乳头上抹了万金油,才不得不结束了这场"断奶大战"。

  在与祖母和母亲的不断碰撞交流之中,作者也似乎重返婴幼儿时代,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之路。三代人的育儿经验各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个女人对于自己孕育的过程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个母亲到底要有多少精力才能兼顾家庭与事业?旧时代有旧时代的委屈,新时代有新时代的艰险。对于女人而言,都不够人道。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处在哺乳期的母亲不得已去上班,在职场却总是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虽说男女平等,可事实总会有差距。现在,有些企业甚至不得不要求已婚已育孩子已三岁的女性优先,如今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已婚已生二胎的女性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员工。简媜认为社会本质是歧视妇女与儿童的,但一个尽责的母亲没办法等待社会变文明才哺育幼婴。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简媜也有疲惫崩溃的状态,经常强烈怀念创作的日子。很多母亲在每天面对孩子的屎、尿、哭闹以及一堆家务时,内心或许都有崩溃的状态。

  在怀孕之时我曾天天盼望临盆生产的日子,而真正生产以后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又想着等宝宝长大了,会走了,是不是就不用这么操心了?身边总是有过来人一语道破真相:等宝宝长大了操心更多,会走了也开始淘气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哪一样是小事?慢慢熬吧,都是这么过来的。我身边很多母亲回忆带孩子的往事,都会用一个"熬"字。一个简单的字眼,却如此触目惊心,但却又没有谁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在"孩子成长现场"的母亲。

  怀胎的辛劳,带娃的苦乐,全职妈妈的烦恼以及女人怎样在家庭与事业之中找到平衡,这是很多为人母者的困惑,不管你现在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或许在《红婴仔》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如今,我家小宝茁壮成长,《红婴仔》依然是我最爱的枕边书,我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触,有些心结也会在书里得到释怀。《红婴仔》最适合那些即将成为母亲,或者已经在母亲岗位上千锤百炼的女性阅读,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个中滋味。

  《红婴仔》读后感(四):这本书唤起我内心的某股力量

  我想这应该是一篇不算书评的书评吧。

  在这个温暖的春天,我拿出自己的年度计划看了看,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小段写作的时间。就是在午饭后利用午休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写写文字。

  《红婴仔》这本书我读的断断续续,读了很长时间才把它读完。

欲望

  这本书触发了我写作的欲望。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找到了认同,我以为对于怀孕的担忧,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焦虑仅仅只有我一个人,原来,天下的母亲都一样。我找到了强烈的认同,在她写到自己生产过程的时候,我有种感同身受之感,在她写到对于未来社会焦虑的时候,我也心有戚戚焉。

  这本书,唤起了我对于文字追寻的力量。很久很久不读文学类的书了,很久很久不碰散文和小说了,因为自我缺乏辨别力,缺乏生活经验,发现自己沉迷与书中不能自拔,反而不利于自己的生活之后,我就拒绝阅读文学类的书籍。我想如果这本书不是和育儿相关,我也不会拿起来阅读吧。

  我想这是一本好的散文书,时隔许久再读散文之后,我觉得评价散文写的好的标准应该是智慧与美兼具吧,不仅文字要美,而且作者必须是睿智的。而作家对于育儿的思考让我感觉她是智慧的、冷静的。尤其是书中描写的只生一个的观点,在现在二胎的大潮下让我感觉颇具新意。

  中华汉字是美的,词与词之间的组合是美的,然而这些年来我经历了读书、考试,则一再要求自己坚持严谨、科学不带修饰的文风。加上现在微信等社交网络的盛行,不再需要《从前慢》那种通信,运用美好文字的力量好像快要消失了。然而这些文字又是那么重要,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更觉语言力量的重要,在仰头望月的时候,如果我只会说月亮很大、很亮,那种意境岂不荡然无存?

  而智慧更是做文章难得的要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好的文章应该是在华美的文字里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还有真挚的感情吧。也许我曾经的阅读并无指导,只是随大流,所以读到的文章缺乏“营养”,这种缺乏智慧和真诚的散文大多有个通病,那就是喜欢无病呻吟或者是太过自我,这都不是好的表达。

  在书里简嫃谈到了有了孩子之后她的写作,因为害怕失去写作的力量,她趁孩子睡着之后拼命赶稿,结果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后来她放缓了写作的速度,丈夫为她买了小桌和台灯,让她可以在孩子睡后守在床边写作。她是热爱写作的。其实,有了孩子之后写作对于母亲来说真的是一种挑战,热爱写作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寻找应对的办法。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也给我很多回忆和遗憾。

启发

那一天起,我以“母亲”的眼光看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

  对于女性而言,事业和家庭,自我和育儿,到底该如何权衡,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一直都是“鱼和熊掌“的问题,定论上还是以“不可得兼”居多,选择了一样必然就要舍弃另一样,如果想追寻事业,那就不能管孩子,如果想照顾孩子,还是放弃事业吧。

  但是简嫃却说,其实,孩子本来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舍弃,更不可抛弃的一部分,成为母亲之后,孩子并不是“鱼和熊掌”里面的鱼或者是熊掌,孩子的到来只能让鱼更加成为丰富的鱼,让熊掌更加成为丰富的熊掌。

  其实,我一度因为奔波劳累回到家里不愿意和孩子玩耍,不愿意主动的陪伴。只想自己读读书,休息休息。其实,母女本一体,和孩子共同成长,她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她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这才是做母亲应有之义才是。

  所以,我不会选择为了追寻所谓的成功,为了什么紧急任务而把孩子撇在一边。我虽然做不到全职母亲,但是,下班回家之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孩子,陪伴她,给她一个快乐的童年其实就是我事业的一部分,也是我自身成长的一部分,“鱼与飞鸟虽然不能共筑巢,但是可以共享天光云影,永远的相恋啊”

  这样,你就不会因为没有追求所谓事业的成功而惋惜,也会更好的处理亲子关系,在孩子快乐的同时你会更快乐。

寂寞,是你一辈子的事业

  二胎,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潮流。鼓励生育二胎,确实有一堆理由,台湾并没有计划生育的政策,但是简嫃却坚决的只生一个好,她在文中给出了诸多的理由,其实句句在理。我们当今的时代,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时代,养育的成本已经很高。既然时代已经改变,那么固守传统的观念去看待生儿育女的这件事有点说不过去。“不要怕,儿子,寂寞是你自己的心灵敲门的声音”。简嫃这样说,而我们也应该思考,生命和家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能留给儿子的最美好礼物,恐怕就是翔实记录其婴儿期成长的这本书了。

  我想这是简嫃送给儿子的礼物,其实每个母亲都应该可以送给孩子这样一份礼物,哪怕未来有很多的不确定,但是这种记录尤其的重要。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她的样子也越来越像我,透过她我也很好奇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和我的女儿一模一样呢?如果未来,女儿问我,妈妈我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却回答“忘记了”,恐怕女儿和我自己都感觉很失望吧。只是电子时代,信息泛滥,记录和保存却更显得珍贵了。

遗憾

  这本书还讲到很多触动我敏感心神的部分。

  传统观念

  书中写到孩子从出生到周岁里面很多传统的东西,比如说重男轻女,她讲到梦中她感觉自己怀的是个小男孩,果然生下来是个男孩,以及因为是长孙的那种殊荣。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是有重男轻女观念存在的,也许简嫃并不是梦中预兆自己怀的就是男孩,而是自己骨子里想要一个男孩也说不定。

  想起来我生了闺女请满月酒的时候公公喝醉了,应该是不高兴吧。

  书中讲到了她在母亲家坐月子,母亲对她的照顾与三代甚至四代人直接的对话和传承。

  想起来我生孩子之后去娘家那一个月,哥嫂对我那种嫌弃、不待见的态度,父亲对我的不满,其实我很羡慕简嫃,而那段在娘家的岁月也成为我心中的刺,想起来就要流泪的。

  遗憾

  书中讲到她全职在家照顾孩子,陪他玩耍,给他做各式好吃的,所以“这小子的块头确实比同龄的稍大”。而我也想给孩子弄各式吃的,但是,共用同一个“厨房”的诸多不方便,老人传统养育观念,让孩子的饮食其实一直都不是那么丰富。我也无可奈何,只能够期望搬出自己住之后可以得到改善。这也是我的遗憾,心理上其实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孩子的。

  同时也深感母亲的智力和学识对于孩子的影响,相比于简嫃照看孩子的用心,和发明游戏的一些智慧,我真的感觉望尘莫及。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