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干系创伤疗愈读后感精选

母婴干系创伤疗愈读后感精选

2020-10-2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母婴关系创伤疗愈 读后感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是一本由[英]泰萨·巴拉顿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精选点评:

  ●很失望。。。感觉是理工类的数据观察

  ●2017年年初读完~

  ●很一般,值得吸收的内容不多,除去神经学解释外,大部分是类似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的东东

  ●太学术了

  ●下不到电子版,有有声读物,但即使专心听也听不懂,因此还是要看书才行。看不下去,感觉很枯燥

  ●母婴关系,依恋

  ●已购

  ●案例多且生动

  ●研究概述

  ●更详细深入的了解母婴互动以及解离的形成和表现。部分内容为规模化运作提供思路。但还有很多内容并不贴合国情和生活。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读后感(一):好妈妈和坏妈妈

  温尼科特说过,世界上好妈妈和坏妈妈的区分,不在于犯错不犯错,而在于犯错之后做些什么。

  这本书看完后,立刻觉得自己涨姿势了:自己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到你无法想象。

  每个人的人生观、存在感以及对世界的热爱,不是从天而降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从早期的母婴关系中获得的。因此,母亲对孩子撑起的这个空间有多么重要,同时,也需要有人为母亲做一样的事情,这可能是丈夫,或者治疗师。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读后感(二):每个年轻的准妈妈和新妈妈都值得看

  生个孩子简直太坑妈了,长大什么事都来找妈的毛病,尤其在孩子人生最初的那段时间里,你如何对他,决定了他如何长大,如何对待你未来的孙子,哎哎,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除了智商是可以遗传的,原来还有一种遗传学叫做表观遗传学,就连你是如何对待你的孩子的,都能通过基因来传递给下一代。这好像又通过科学进一步验证了心理学里讲的“家庭模式”,不管是基因遗传,还是家庭模式遗传,总之,就是遗传啊。所以,如果自己的童年不快乐,就一定得看看,它是教我们如何来破解这个不好的遗传部分的,从此让孩子能够快乐起来,不再遗祸孙辈,呵呵,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读后感(三):和宝宝一起成长,做有“容器”功能的妈妈

  宝宝三岁了,他终于问了我预想他三岁会问的问题——爸爸为什么看不到?

  虽然听到这个问题时心里酸酸的,可是对我而言,心里却也充满无限喜悦,毕竟他开始思考了,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个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找到答案的重大问题,因为他有一对有生命缺陷的父母。

  然而对于他的问题却是没有简单答案。虽然我一直期待着,他会这样问我,可我却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也许每一次的回答都会不一样!我从来没有设计过这种场面,但我知道这种场景一定会出现。

  在关于爸爸的问题问出后,大概有半年,有一天,宝宝终于问了关于我的一个问题,那天我们正躺在床上玩,小家伙好像是突然想到问我,他轻轻摸着我的脸,认真地问,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变漂亮!

  他当时那种语气很平淡,但是他的眼神里却充满期待,当然关于妈妈的问题,他不再希望会得到想关于爸爸的问题,可是我该怎么回答他呢?我当时是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还好我笑了,对着他很可爱地问,你觉得妈妈很不漂亮是吗?那好,以后你可以给我建议,帮助妈妈变漂亮,这个办法怎么样?我的话音刚落,立刻得到宝宝的回应,好!

  前天,接他放学的时候,他说,妈妈我也希望你穿漂亮的裙子。于是我把压箱底的长裙拿出来穿上,宝宝看到我并没有因为穿上裙子就变漂亮很多,于是就告诉我,想穿什么都可以,我想到什么再告诉你!

  我一直相信,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等着你去帮他勾画你希望他有的未来!孩子对生命的的体验远远超过成人的感受力。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这本书,之所以会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我跟宝爸都有过生命创伤,在现实面前,我们会很多不得已的妥协。自从有了孩子,我就有种担心,我担心这个健康的生命,他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从而无法拥有本属于自己的自信。这种担心时常也会是一种焦虑,而这种焦虑转移到他身上也是有的。

  所以我在读推荐序1《你的眼神,我的天空》特别有感触。孩子读眼神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且不仅限于读父母的眼神,虽然他还不会讲话,但对于一些表达者,他能够看懂。我跟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里,最深刻地体会就是孩子他真的,不是一张白纸,他是鲜活的生命,对生命的有着天然的感受力,所以我认为养育孩子,不是一贯让父母主动,如果能观察孩子,回应他的需求,思考自己与他的互动是否通畅,这也是很重要的妈妈的成长。

  妈妈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从来不愿意去教我的孩子应该去做什么,因为刚开始,我也试图这样去教,可是我发现,总是不得要领,搞得我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偶尔有一次,我发现宝宝的学习能力,便扑捉到他的兴趣点,只要他有小小的爆发,我就会强化他继续学习,这效果非常好。我们很少因为学习问题而产生矛盾,因为我相信我并不比孩子更优秀,我完全需要跟他一起学习和探索。

  回想当初知道自己即将要做母亲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不安,我觉得自己还充满着孩子气,怎么可以做妈妈呢?我也曾为此焦虑万分,甚至想要回避这一角色。可是宝宝毕竟来了,我想没有人天生会做妈妈,也许我们的宝宝就能告诉我们怎么做妈妈呢!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开始关注宝宝, 我一开始就很在乎宝宝的情绪表达,我总觉得再小的孩子也不会吃饱睡足之后就别无他求了。他的每一次探索和发现都会带给他更多的探知欲望。

  这本书试图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母婴关系,告诉读者,孩子是在母亲欣赏自己的喜悦眼神中看到了自己。因此母亲的角色非常重要,既是孩子的天,又要有自己的世界,毕竟孩子是要长大,并且离开。智慧地爱自己的孩子,比有计划地爱自己的孩子更有价值。

  虽然本书中例举的创伤案例并不涉及我们这样的情况,但通过看这本书,仍然能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观察到孩子的视角,这应该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内容虽然是以心理治疗案例分析的形式展开,看似跟自己无关的各类创伤,有时甚至对于专业性强的概念有些囫囵吞枣,但其中,治疗师观察孩子的视角,以及他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总给人一种特别温馨,特别放松的感觉。在生活中,你和孩子是否常常有这样氛围的勾通呢!我为这个着迷和向往!

  我很想知道孩子是怎么受到有创伤父母亲的影响,虽然不可能想书中个案的人物那样接受心理导师的直接建议,但很多事通过自己体悟也可以有不同寻常的收获。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养育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可是我并不阳光,我甚至觉得我有可能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羁绊。因此我也常常不安。我不能说通过一本书就能带我出这种困境,只是通过读这本书,我深深明白,当我在对任何事情不能释怀而忧绪繁多时,我的孩子正与我共同承担着这他还不懂的忧愁,我不希望他负担这本不属于他的忧伤!因为我爱他,我也爱自己!我希望在我们家里充满阳光和带着遗憾的美满!为此,我愿意做个容器妈妈!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读后感(四):生命悬于一线,那一线是妈妈

  这两天在听樊登读书会的新书《一念之差》很有意思。跟樊老师的感觉一样,听完这本书我什么都没有学会,但是长见识,开阔了视野。在本书中关于成长风险部分很吸引我:

  “人在幼儿时期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尤其在一岁之前是高危时期。一岁前的危险性约等于骑行4.8万公里的摩托车。”

  温尼科特说实际上没有婴儿这种东西 ,婴儿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你如果看见一个婴儿,你就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的妈妈。这也说明了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我相信本书理论的构建致敬人之一,温尼科特有重要的地位,书中有大量引言与温尼科特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本书阅读体验及知识体系个人感受应该献上4星,另外一星献给三篇优秀的推荐序。

  “我曾经在东北一个小城讲课,课上来了一个带着两岁多孩子的母亲。在母亲讲述的过程汇总,孩子一直静静地在一遍玩耍,等到治疗室要和孩子一起玩耍时,孩子经常抬头看看母亲。母亲在讲述过程中流泪,孩子会停止玩耍,过来抚摸母亲。.....”,摘录于推荐序1, 施琪嘉《你的眼神,我的天空》。

  “看着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的家族链,想想他身处的关系环境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就是为了聚集两个家族的问题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因为爱,母亲会给孩子制造跟自己当年一样的创伤性成长环境,把孩子变成最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这是真正上的同病相怜的紧密联结。

  做一个好母亲其实也很简单:多为自己活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人,是目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摘录于推荐序2,曾奇峰《母亲,命运的制造者》

  第三篇推荐序是刘丹博士的《创伤与疗愈之路》,她讲述了自己关于两次不寻常的惊恐小发作经历到自我体验时自由联想到那些生命早期不曾提起的事情,以及那些事情带来从未言及的感受。回想两三岁时候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与父母分离的经历,导致往后的生活里很多与之息息相关或冥冥中有千丝万缕的“害怕等待”“害怕等人”的心理创伤。父母在艰苦岁月中用坚韧和顽强面对创伤,而她也在从中学习。

  正如纪德所说的那样:“写作最难做到的是真诚。”只有当一个人真诚地面对生活,直视着自己的内心时,他写出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才能打动他人的心。 不容置疑,刘丹博士做到了。她的推荐序看了两遍,每次都可以看的泪眼婆娑。又想起她那几句:

  “ 走在哪,都是走在路上 睡在哪,都是睡在梦里 活在哪,都是活在心中 爱恋谁,都是爱恋自己 ”

  --------------------------------------------------------------------------------------------------------------------------------

  强烈建议每个人都应该看看此书,知道你是如何影响后代,或者你是如何被母亲们影响的。

  有生育愿望的女性看此书可以了解你将会是如何影响你的孩子,你是如此的重要,孩子长大后就成了你。因此你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更加的认识自己,保持觉察很重要。

  没有生育愿望人或者男性们看此书可以了解你的母亲是如何影响了你(当然这不是为了甩锅,我过的如此不好就是因为我妈妈情绪不稳定,人格有缺陷),而是了解母亲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早期的不良母婴关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你已经不是小baby了,你可以决定和选择自己的生活。

  精神创伤与亲附模式: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代际传递解释

  1、母婴关系为一种独特的、无与伦比的、对于医生都不可能改变的关系,是最初和最强烈的爱,也是其后来所有爱的关系的原型。这个也是弗洛伊德描述为“强迫性重复”。

  关系创伤与后脑发育:破坏亲附关系的神经生物学

  1、母亲的功能,作为婴儿出生后发育早期的社会-情感环境的调控者....其微妙的情感调控互动能暂时或持久地改变大脑活性水平....并可能在边缘系统环路的建立与维持中起着关键作用。

  2、婴儿右脑在12个月时就可以偏侧化产生负面情绪,而在24个月时才可对负面情绪进行控制。

  3、大多数帮助照护婴儿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母亲的右脑,同时右脑关于情感和面部信息的处理同样偏侧与听觉、语调感知、注意力和触觉信息等方面。这一右偏侧系统储存了非语言面部表情、姿势和韵律等词汇,右脑的信号用在隐含的亲附交流中。

  4、右脑-右脑的人际情感神经生物学模型,母亲与婴儿的右脑与右脑情感交互模式是频道相同。

  5、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末,内隐程序记忆铭刻在右侧皮层。

  6、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 婴儿静止的脸实验/BabyStillFaceExperiment

  创伤在母婴关系中的循环:婴儿的经历

  1、母亲和婴儿都不是病人,而是“病人”是母亲和婴儿之间存在的“关系”,婴儿与父母是一个系统。

  2、把婴儿放进心理咨询室里,心理干预往更早期开展。

  婴儿的心身整合与母亲的创伤

  1、温尼科特:他强调婴儿绝对需要依赖一个适应的、具有原始母性的、全神贯注的母亲存在。

  2、如果母亲不可避免地遭受太大的失败、太多和太早的冲击,孩子便不得不去适应母亲,他的部分心智将变得早熟,颠倒照护者的角色,孩子成为了母亲的容器。

  3、母亲与孩子的潜意识想通,身心疾病、心因性疾病、躯体化防御都可能是孩子无法表达的痛苦。

  4、穆斯林文化,被强奸的母亲,父亲在牢狱之灾自杀,被家族抛弃,被夫家家族遗弃的案例。世上竟有那么多痛苦和哀婉的事无法诉说啊。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治疗来访者的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本人的人格。

  在早年拥有过被爱经历是人一生中的财富,这是最初的温暖足以在人生中抵御无数寒冷和绝望的时刻,为此提供力量和希望。曾经有多被爱体验的人更懂得如何去爱。

  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父母-婴儿关系计划”真是一个有意义的项目,致力于帮助在挫折环境中成长的儿童,试图认识早期南京是如何对儿童心灵和生理健康造成持久影响的。打破“我们以被养育的方式养育后代”,了解代际传递的机制。

  关爱孩子,就是关爱人类的未来啊。

  于是感慨又要感慨一番,人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当然身心其实也并不分家,越来越多人知道并认可,心因性疾病的问题。

  生命悬于一线,那一线是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