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锦集

《水浒传》读后感锦集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水浒传 读后感 

  《水浒传》是一本由施耐庵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书脊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7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传》精选点评:

  ●装帧很用心的一本书。

  ●真的是必读经典之一,文笔流畅,内容丰富,把人写的活灵活现的,好看,读的让人乐不思蜀。

  ●各位好汉!打着忠义的幌子就可以草菅人命了嘛?

  ●有句话: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但我却要说水浒值得一读!看过由水浒传翻拍的电视,也看过白话文版本的水浒,水浒传此本为70回,主要描述的是以宋江为首的108梁山好汉梁山起义之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物性格,虽然稍有文言体的感觉读来,然细细品味一些词句还是觉得很精妙。读的过程中最喜欢的人物是李逵和鲁智深,最喜欢智取生辰纲这一段

  ●一看到宋江出来我就不想看了,一页纸都看不下去。

  ●装帧特别不错。遗憾的是去掉了金圣叹的批注。

  ●真是一片漆黑,人的卑鄙无耻套路伪善凶残纯恶,全都化成故事里盲人夜行一般的世界观。说书人平静的语调让这种黑暗更加变得冷酷立体。边读边叹气,又惶恐不安,心脏揪得难受,一拳又只能打在书页上。这样的故事实在不适合我,可读完之后,我还在停留在林冲的风雪夜里、和武松一起跪在炊饼铺灵堂前、和朱仝放着纸船、和卢俊义吃着晚饭聊着天……唉

  ●七十回本

  ●金圣叹七十回本(去掉点评)可选岳麓版“中国古典小说普及文库”《水浒传》,那个性价比高些。果麦版一向是营销夸张,封面好看,纸张给人以廉价的感觉。

  ●家国情怀。

  《水浒传》读后感(一):读后感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翻开书的第一页,看到了作者对这本书的由来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后人对这书的精心细化,才有了现在这本脍炙人口的《水浒传》,该书描述了梁山108位好汉,在动荡的北宋末年,如何“揭竿起义”、用一腔热血反抗当时朝廷对“底层”百姓不公平的待遇、到最后起义失败的。都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们看,这是一部值得后人回味的一篇长篇小说。相信很多人之前都读过这本书,而今重新回顾一下。相信会和我一样看完之后对里面的故事情节、内容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慨。

  该书对每一位人物形象刻画分明,主线内容清晰。都详细的写了属于他们的故事。也反应了当时朝廷的腐败,鱼肉百姓,逼的那些有血性的男儿拼力反抗。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武松打虎这一章节,书中把武松打虎的场面,从文字叙述、再到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到位,书中描述了武松是如何上山打虎,遇到老虎时的心里想法和打虎时用的动作,都描述的“绘声绘色”,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让读者在脑中想象出一折武松打虎的画面。其实,这也是在暗示,当时的朝廷命官就像老虎,可以随意打杀百姓、鱼肉百姓。而武松就是英雄的化身,是能解救百姓的英雄。这些都是从侧面隐晦表达出来的。

  像书中李逵的角色就是底层百姓压迫后反抗的典型。出生贫苦,探母时,带了50两银子。他哥说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是多么可悲啊。反观李逵的品行,书中的他凶残成性、恶性满满。可以说是一个实打实的坏人。但是他又有一颗孝心、见义勇为。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压迫后的现象。

  看完全书,发现那时的百姓真的很淳朴、也很悲惨。被朝廷所谓的“好官”压榨,被人鱼肉。对人物的刻画让读者对他们又爱又恨。从书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情况和社会矛盾、也对当时所谓的体制沉思。书中描述了他们如何在起义巅峰走向失败。随着起义的失败,让很多梁山好汉都被奸人迫害致死。该书深刻总结了宋江起义的失败,更加客观的描述封建时代底层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这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一个潜在因素吧。

  《水浒传》读后感(二):读水浒,看一个时代

  前几天和友人聊起,聊起互联网时代,聊起电子书的兴起以及纸质图书出版业的起落,也聊起现在有时候的浮躁,有时候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也是一件难事,读一本好书有时会有酣畅淋漓之感,而水浒正是初读读故事,再读读时代,每一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我牙牙学语读书的时候,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更多的是对于童年的记忆,还记得当时还和同学探讨为什么不让孙悟空独自取经,《红楼》于初中时代,少年情怀下拜读,宝玉的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以及黛玉葬花,宝钗和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故事应该算是比较吸引的因素。《三国》则只粗粗看过一回,而这其中,《水浒传》应当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部,少年时当小说看,羡慕于其中的江湖儿女,英雄豪气,也感叹时事造英雄,惜英雄。而如今二刷,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先来说一说水浒传的作者,和红楼一样,经典在某些方面总是会有一些争议,文献记载一位施耐庵,二为罗贯中,另一一说法即为2者合著,据悉皆是根据史实改编而成。通过描写以宋江为首的108梁山好汉,每一位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出生不同面孔不同性格也导致着做出不同的选择,以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形象描述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及走向衰亡的主线,揭示了引发农民起义的内部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歌颂起义百姓勇于抗争的精神,也反应了当时的政治情况和社会矛盾。

  在本书的开头,是以“九纹龙大脑史家村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现在读来其实着实有一些好笑。浮浪破落户子弟,好刺枪使棒,因所作为而被发配又机缘下识得权贵,踢气毬而得赏识赢得一官半职,导致王进母子二人的夜走,之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作者在一个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环环相扣,一环连一环,生动形象用各种手法反衬、反转、夹叙、倒叙等等,还有书中介绍的一些之前略不知晓之处,想来不觉突兀。另外读时,人物上并不会都是主角光环,人物性格上会有同但又不禁相同。

  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东京80万禁军教头林冲,因其妻被高太尉调戏,后又有陆虞候骗其饮酒,高衙内陷害刺配沧州,于途中又受薛霸欺凌得鲁智深相救护送,后贿赂管营差拨以免受折磨,高衙内派人欲结果其姓名最终被逼雪夜上梁山,落草为寇。这一段写得着实精彩,将林冲前后的挣扎,开头的隐忍,中间的无奈,及最后逼于无奈下的反抗都表现了出来。

  还有一段想讲一讲的事智取生辰纲一段,吴用在书中算是智慧担当,有智多星之称呼。而江湖儿女虽不拘小节然从座次也有排位之分,扬州押金时其实也是处处小心,然与手下等的矛盾和治军之道,吴用利用酷暑炎热贩卖混了蒙汗药的白酒,虚虚实实又欲情故纵,最终导致生辰纲被劫走。

  其实水浒中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武松、鲁提辖、李逵、宋江、柴进、阮小七等等,正是时代造就了他们。

  《水浒传》读后感(三):潜读宋江

  四大名著中,读的次数最多的是三国,一直没有读完的是红楼,但说最喜欢的,是水浒。那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人性,或者说是传统文化语境下各类身份的人的思维变化方式。这一点上,水浒里有一个典型,也是水浒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即宋江。

  很多人都恨宋江,觉得宋江虚伪、觉得宋江软弱。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宋江的前后行为有看似矛盾的地方,但绝不虚伪。他不是什么好人,他对不起朋友,但他从没有故意欺骗过朋友。他是真诚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可怕的就是这份真诚。

  宋江是个矛盾体,忠和义的矛盾体。他是个孝子,也就注定了他从政的话将是个忠臣。可现实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成了一个草寇。从此,他的生命中将没有忠,而只留下义。可不久,现实又跟他开了第二个玩笑,他的草寇集团做大了,有了跟朝廷谈判的资本,他又可以谈忠了。有了谈忠的资格的宋江,并不幸福,因为这注定他要抛弃义。但宋江还是选择了忠,毫不犹豫、问心无愧的选择了忠,注意,他真的是问心无愧的,至少从他的角度出发是问心无愧的。因为他觉得,这么做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兄弟。在他眼里,他不过是把自己的梦想分给兄弟们罢了,至于这个梦想兄弟们喜不喜欢,他是没有考虑过的。

  我们可以想象,当宋江带着清风山、清风寨的人马去往梁山的时候,一定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的。此时,他完全忘记了所谓的礼仪、所谓的忠义。但现实又一次唤醒了他,他的老父亲及时出现了。这时,宋江又变回了那个孝顺的儿子,但宋江很快就有了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发生在路上。李俊,张衡,暮春穆弘,这些人的出现让宋江明白了一个道理,实力更重要。凭宋江的智商,他肯定能看出来,这些人之所以对自己如此礼遇,光凭一个及时雨的名头是不够的,更多的是他和梁山的关系。终于,宋江遇到麻烦了,他提了反诗。其实从水浒中宋江题反诗的整个情节来看,他真正想做的并不是造反后推倒皇帝,而是杀掉贪官自己做一个好官。也就是,他并不想坐江山,只想当官拜相。

  这之后,宋江遇到了麻烦,他被捕了,即将被杀头。果然,宋江得救了,他上了梁山,成了贼寇。慢慢的,梁山壮大了,宋江又有了资本,于是,做臣子的梦又恢复了。他在内心给自己定了一条路线,招安。招安之后,他就可以正式成为朝廷的一员了。这样,死后就不会再被人称为贼人了,他的确这么做了。收拢朝廷败将,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释放高俅,元宵赏灯会见李师师都是宋江为招安做的准备。当然,最能体现他对朝廷忠心不二,想在死后落个好名声的事是毒死李逵。他知道,以李逵的性格,他死后,李逵肯定会造反,那样,他牺牲了那么多的兄弟换来的地位就都没了。

  至此,宋江的一生结束了。

  宋江的心路历程和选择的路线应该是古代大多数文化人所选择的路。他们从小接受正统教育,忠于皇权已经深深的印在了骨子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知识分子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重要原因。他们摆脱不了传统对自己的束缚。而宋江的故事,就是为这些人和皇权的关系做得一个最好的梳理。

  水浒传的意义也即在此,它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对人的禁锢有多深。

  《水浒传》读后感(四):如果它们不是名著,只是一本普通小说呢?

  声乐有几种唱法是互联网未解之谜,但在明代,“传”字只有三种用法无疑,一是指解释经义的文字,如《左氏春秋传》;二是指人物生平事迹,如《江湖豪客传》;三是指驿站房舍或是驿站备用马车。所以《水浒传》这个书名,其实相当怪异,因为“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由于不是特指,都不能算是一个地名。

  明代有本县志说,施耐庵原来给自家小说起的名字叫《江湖豪客传》。这个名字明显更加切合主题,也没有逻辑问题,传播能量似乎也更强,作为一名出版编辑,我很喜欢。但是几百年过去了,已经没有办法考证真伪。而且时至今日,再来计较书名似乎也没什么意义,人们早已接受了《水浒传》这个名字,为了解释这三个字,词典中甚至给“传”字多加了一个含义。

  然而我想说的,并不是名字问题,而是名分问题。

  《水浒传》讲起义造反,对朝廷来说是个麻烦。如日中天时,庙堂之上回响的是仁义礼智信,一本乡间野书,上不得台面,也无人管它。等到大势已去,偌大一个王朝,千疮百孔,整天琢磨怎么续命,就难免变得婆婆妈妈,一本书也容不下了。

  从明朝末年开始,《水浒传》就成了禁书,但是并没有禁绝,原因我们很清楚,老百姓就喜欢看禁书。

  当然,朝廷虽然不可能挨家挨户检查百姓的藏书,却能让书商浑身难受。也许是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吧,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水浒传》默默变成了《忠义水浒传》。身为中国人,我们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十分熟悉,只是苦了作者和读者们。

  作者之苦在于,穷尽一生精力,写了一百零八位江湖豪客,有的奸诈,有的隐忍,有的狂暴,有的傲娇,有的天真,有的尖利,有的聪敏,有的忠厚……到头来全被盖上一顶“忠义”大帽。好比漫威苦干了几十年,创造无数宇宙,培养上亿宅男,正要收割时却被中资收购了,大眼队长,无敌浩克,浓眉金刚,浪荡死侍,全都成了党员。

  读者之苦则在于阅读快感受损。杀贪官,屠污吏,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逍遥自在。好好的爽文,你给我整什么“不忤圣人之道”、“反贪官不反皇帝”呢?

  书商也是很苦的。为了保住大IP,造反的,名字得有忠义,盗墓的,文物要上交国家。作者如果还活着,改编费之外,可能还要付一笔情绪安抚费;作者要是死了,权利人会表示按不住棺材板,也得加钱。另外,你改编也不能跑大街上随便拉个枪手,那样怎么能证明你的改编比竞争对手要正宗呢?找原作者的徒弟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是原作者徒弟也是个大V,一天8000字,十年不断更,著作等身,轻易不肯出山。你还得找个中间人,小心翼翼揣测人家的心理价位,多了要亏本,少了人家生气,一言不合就去竞争对手那儿跟你打擂台。要知道,文人都是很小气的。所以书商也是蛮苦的。但是考虑到书商是为了钱,动机不纯,我们这次诉苦就不算上他们了。

  《水浒传》就这么没名没分的流传了几百年。期间被禁,被改名,被改编,被续写,又被腰斩,有人嫌它繁琐,做了简本,有人嫌简本无趣,又挖出繁本,有人说它堪比《史记》,施耐庵古今第一大才子;有人说它下里巴人,是贩夫走卒的厕所读物……

  好在任你怎么说,《水浒传》还是照旧流传。我们不禁又想起了周总理的教导:“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和周总理一样,建国后的领导们也都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是文艺工作者,却对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既然群众喜欢《水浒传》,我们就用它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了,过精神生活也要接受党的领导。《水浒传》呢,的确是本好书,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但是读书不能只看个故事,对吧?必须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这书才算没有白读。所以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在《水浒传》里,哪一方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哪一方是进步的、正义的一方?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在小学课本上看到了。《水浒传》有了名分,成了“一部描述农民起义的伟大文学作品”,位列“四大名著”。即便是文革时期,也从未停止印刷。如今每年要卖出500万本,80%的读者是十二岁左右的孩子。也不知道这些孩子中,有多少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一部描述农民起义的伟大小说里,没有一位真正的农民?

  只有一件事情无可争辩,《水浒传》能有今天,是党和人民的共同胜利。

  最后是硬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