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堂前的燕子》读后感摘抄

《名门堂前的燕子》读后感摘抄

2020-10-2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王谢堂前的燕子 读后感 

  《王谢堂前的燕子》是一本由欧阳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谢堂前的燕子》精选点评:

  ●欧阳子很懂白先勇

  ●看了台北人之后,在看这本书,感觉自己看了本假的台北人… 自己还是太浅薄了…

  ●自己读《台北人》时读得太浅,欧阳子的解读细致,写出了自己无力表达出来的东西。好像一个侦探带着你在探案,既感叹案件本身的复杂,也佩服侦探的眼力。

  ●看完的第一本文学评论书。历时两个多月,一直断断续续地看(一天一篇这样子),也做了很多读书笔记。 作者的文本分析能力太强了。学到了很多读书与分析的方法。 不知为什么觉得文章架构是清晰的,但阐述的时候有一点点乱。

  ●有些晦涩的部分 比照着读才能感受到台北人的奥妙

  ●有些地方存在过度解读,但总体来说分析得很到位

  ●读了其中几篇,对《台北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惜与原著《台北人》分开卖,可看花城版本,小说分析合在一起,相互参考看,大有裨益。大学时当成教材反复读。欧阳子从叙事学等角度细致分小说文本,让我见识到小说技艺的精深。

  ●读了《台北人》之后必读的书!!!!

  ●文本细读的典范,非知音不能至。欧阳子用14篇论文挖掘了台北人中14篇小说的独到之处,两书参照阅读更有趣味。她将台北人的主题总结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恰切得当,至今未被超越。但此书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批评了,它优雅的文风早已不逊色于任何文学作品,这可能得益于作者小说家的身份。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一):多年后我才懂得,大家,真的会读出你看不到的幽微隐晦

  《台北人》看完我也是颇有感慨,但是读完欧阳子的文学评论后,不仅惭愧自己读书之浅,更重要的是很多你看完后如鲠在喉的东西,你无法无力表达的东西,欧阳子都替你说了出来。

  白先勇的小说世界——《台北人》之主题探讨

  本书开篇,提纲挈领,纵览全书,今昔对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三个划分,佩服至极

  《永远的尹雪艳》之语言与语调

  这篇评论倒觉得一般,后面来回重复尹雪艳的角色特征,不免觉得烦了

  《一把青》里对比技巧的运用

  在文中,作者塑造的师娘形象是正面的,是面对今昔之变应有的处世态度。对朱青则是讽刺的同情的。然而是朱青是读书人,更敏感更专情更相信精神,所以她痛失爱人的打击非常大以致性情大变,人生观彻底颠覆。师娘则是那种传统的女人,没有多少爱情,就是两口子过日子,生活总要继续下去。所以我常常觉得读书越多,其实心境会窄,尤其是读的不够通透练达,那就更要命了

  《岁除》之赖鸣升与其“巨人自我意象”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二):“时间”——《台北人》唯一的主角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前自己读白先勇作品时,只读出作者情节奇特,叙述流畅,再多的就是其中那份发古幽思、今昔对比。曾经看过一个学者说,《台北人》唯一的主角是“时间”,正好呼应了扉页的《乌衣巷》。而欧阳子用“王谢堂前的燕子”来喻台北人,深以为然。 1.欧阳子的阐释是有拓宽我的视野的。比如反复强调的“灵肉对峙”:小说中处处显示用过去象征“灵”的记忆来救赎现在陷于“肉”的沉沦;又如对《游园惊梦》分析的结尾:过去是原版,现在是副本,现在舞台上演着过去的戏。但过去是已逝的虚幻的,现在的副本反而是真实的。《红楼梦》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在这里被用得如此精彩! 2.欧阳子读得很细。她没有用什么理论去套,如果一定要给这种批评模式一个流派的话,我想应该是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其实十几篇评论读下来,归根结底还是前面一篇序言里的几个点。好在每一个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打开方式。《冬夜》和《思旧赋》是氛围,《花桥荣记》和《一把青》是对比,《孤恋花》和《游园惊梦》是技巧。《永远的尹雪艳》与《国葬》中就“死亡象征”的对比阅读,也很值得玩味。还有大量穿插各篇的关于取名的索隐,场景的寓意,平行技巧的解读,语气腔调啦,都是很有启发的。

  3.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很多篇目的解读都有重复的嫌疑。但也因为《台北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有人谈到《王谢堂前的燕子》只有“事后分析”,没有“事前分析”,这一观点我不能认同。如果想要看“事前分析”,可以去看白先勇的传记。欧阳子这本书更多是就《台北人》一书的艺术方面的阐释。况且一个作家的经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文学创作?恐怕是会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各种价值观吧,或者换种方式说,叫“传记式批评”。我看完刘俊的《白先勇传》后,感觉对作品解读并未有太大帮助,个人比较偏向于“作者已死”的观点。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三):全书笔记

  这是一部从新批评出发,以白先勇小说中的种种中国传统观念为主题,也流风所及,与台湾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相行相反的评论集。隔了这几十年,新批评仍不失于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虽然太过局限。传统观念已经再度翻红,不必正本清源。台湾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也云淡风轻不必再提。所以,仅将这本评论集中堪用的部分记录,再留下一点自己读书的看法。因为新批评的读书法不好做笔记,所以仅仅提纲挈领。

  《台北人》中有三类人,活在过去,能够与当下妥协并保有过去,及斩断过去的。

  一、 永远与最后一夜(《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这两篇的风格完全相反,但是都注重小说叙述的语调,特别是小说语言的使用。更深一层,尹雪艳与金大班这两尊观音一冷一热、一出一入、一高一低、一个永恒一个只有最后一夜,一个时刻怕老一个永远不老。可以将这两篇对照来读,都是采用全知视角,金大班看似不是,但是因为金大班本人的反讽而具有相对的全知。也因为这一种变化,金大班的叙事层次更丰富,也引发了关于最后一夜的争议。

  ——语调、语言、视角

  二、 花:青与红(《一把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花桥荣记》、《孤恋花》)

  四篇都是对比手法表现灵肉之争的主题。

  前两篇:一个主题浅露因而技巧也简单,一个因为表现性压抑,所以用了大量的隐喻与象征。灵与肉,是弗洛伊德的两种本能——性与死亡,的变体。

  都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都使用对比技巧,《一把青》重在变,《红杜鹃》则重在不变,以及这种不能不变下产生的突变悲剧的张力。

  后两篇也大致采用同样的叙事方法,《孤恋花》与《红杜鹃》类似,都有两个几乎一样的角色,只是加了一个额外的女同角色与投胎情节,套用《再生缘》故事;《花桥》与《一把青》类似,都是局限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而且都收于喜剧的讽刺。

  ——对比技巧、视角、隐喻与象征

  三、 革命四部曲(《岁除》、《梁父吟》、《冬夜》、《国葬》、加一篇悼文《思旧赋》)

  《冬夜》五四运动。这一篇最有特色的是冷暖的感觉对比,将种种冷暖意象与今昔的主题连接起来;

  《梁父吟》辛亥革命。这一篇用了《三国》里的诸葛亮与张飞从两个角度建构王孟养这个角色;

  《岁除》台儿庄战役。这一篇与《梁父吟》一样采用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全能观点。这一篇的精彩在于在于对众多人物的对话描写,从声腔、方言多个角度完成。是一出从普通军人出发的精彩戏剧。

  《国葬》北伐、抗战与内战。这一篇是从秦义方视角出发但是客观勾连过去的叙事观点。这一篇里的老和尚加入,增添了神秘气氛,从而将革命的四部曲划上一个神秘的句号。

  《思旧赋》这一篇则是从现实性的角度讲述父权的死亡,一个时代已经过去。《国葬》是终点,《思旧赋》则是终点之后的追悼。两位个性截然相反的老妈子的对话,视角类似《国葬》,而张力也在这种反差中产生。

  在这五篇小说中,有一些人物反复出现,两个副官、代表诸葛亮的李长官与王孟养、思旧赋也是李家,也有李少爷……代表着民国的死亡。

  ——对话、视角、意象

  四、 其他:《游园惊梦》、《秋思》……

  《游园惊梦》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偷情的隐秘表现,以及两代夫人相同命运的重复框架设定;《秋思》则是意象。

  综合这本书,可以发现,新批评对于小说分析所注重的,观点与叙事角度、主题、隐喻、意象、人物、对话、语言与语调,各个层次都有涉及。这一部书可以当作新批评的具体实践教材。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四):《王谢堂前的燕子》:美则美矣,更应知道美从何来

  最近一直在一本书,欧阳子的 《王谢堂前的燕子——白先勇<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离开学校以后,似乎很少看理论性的文章了,但这本书的作者和书名,着实让人惊羡,让人须臾离不开目光。欧阳子——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的译者,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的作者,更是当年与白先勇共同并肩作战在《现代文学》阵地中的战友。经年之后,欧阳子为好友的小说集《台北人》作评论性质的文章, 正如欧阳子在前言中所写:

一九七四年春暮,我拾起旧已搁置一旁的《台北人》,重新认识一次,却有了新的惊奇,新的喜悦。近年来,常惋叹时间的激流冲走每一片刻的感触,乃决定写成此书,以捕捉这份惊喜,迟之永远。

《台北人》中的人。

  “台北人”这个称呼与一般意义上的“北京人”“上海人”有本质的不同。它不仅是一个地域名词,更是一个类型的代名词,这些人——都出身大陆,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湾。只不过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他们中有的不及弱冠,有的正当盛年,然而,十几二十年后,他们统统步入人生的下坡路。而这,正是小说的时间背景。 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淌,带来的不仅仅的黑发变白发,还有心灵负担之不堪重负。被迫迁徙到台湾的这些人,无论处于何种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在日复一日的希望变失望中,过去的一切都变得极为温存而绝望。像朴公(《梁父吟》),顺恩嫂(《思旧赋》),窦夫人(《游园惊梦》这些人,他们中有的是儒将,有的是社交名媛,有的则是女仆和帮佣工人。无论富贵贫贱,他们都背负着一个不能释怀的过去,或是在现实中沉沦,或是在往事中沉溺,他们无法解脱,直到死去。而他们的下一代,却不会有这种烦恼了——因为他们没有“过去”。

三个对比

  《台北人》中的《游园惊梦》最为著名,为许多读者和评论家所激赏。纵观整篇,如梦如幻,恰如题目所言,这正是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今昔、灵肉、生死做了对比。而统观全书,亦是如此。只不过,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不会让普通人轻易看到斧凿之痕迹罢了。

  1.今昔之比

  在这本小说集前,作者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诗做引子,即点明《台北人》的主题。无论从单篇看,还是把十四篇作为一个整体,今昔强烈对比让人心颤。 故事中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有一段过去。过去的青春活力在现今的局促、仓皇中,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他们。那个年代的台北人,还在期盼能够反攻大陆做主人。但年不假人,即使有这么一天吧,他们也是看不到了。他们哀伤忧愁,不知道恨谁,只能靠着回忆活着。而过去越美好,现下就越残酷。而更讽刺的是,回忆经过太多次打磨,或许已非事实,然而无力的人们靠着这一段或那一段变形的记忆活着。 2.灵肉之争 在《台北人》的世界中,灵与肉互相撕扯,毫不相让。“灵”是爱情、理想、精神——其实也对应着过去。“肉”是性欲、现实、肉体——其实对照着现在。在大多数小说里,灵与肉是对立的。当《花桥荣记》里的卢先生恪守本分,一心一意等待留居大陆的罗家姑娘时,他是多么体面和高尚。而当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时,那么高洁的卢先生立刻沉浸到无边的性欲中,甚至有了一个惨死的结局。灵与肉,毫不相让。 在小说家白先勇这里,过去尽管逝去了,但是神圣无比,甚至可以救赎现在。当金大班想起自己与月如的爱情时——这是她的灵——立刻变得温柔同情。这个风尘女子一瞬间的柔情,是由“过去”撕扯进“现在”的。而如果没有过去,金大班应该是不值得任何同情的。 3. 生死之谜 时间是宇宙中最大的贼,无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蝼蚁细民。《台北人》中各个阶层的人——这些有过特殊历史记忆的人,都会老去,死去。 在这个层面上,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是一个“消极的宿命论者”。这首先体现于,在多篇小说中,都会出现“冤”、“孽”等字眼。当然这些词语出现在文章中,首先可以看出白先勇客观描绘的中国旧式社会的实际情况。,但也不能说这些没有透露出作家某些潜在的思想。 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孤恋花》。在这里,作者似乎相信,人之“孽”由遗传而来,无法摆脱。《孤恋花》中的娟娟,生理上带有遗传的疯癫,还有乱伦导致的罪孽,这注定了她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文中又处处暗示,娟娟是五宝(一个惨死的女孩)再世。她们都宿命般的不得好结果,就像有命运之神拿着指挥棒,凛然而不可侵犯。 《台北人》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它是民族记忆遥远的一隅,在现下的世界,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时候同更年轻的朋友谈起白先勇,有人言“美则美矣”。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许还应知道这“美”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