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摘抄

呼兰河传读后感摘抄

2020-10-23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呼兰河传 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 著 / 林曦 绘画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我们没有资格站在高地,我们只能与所有人站在一起。 在讽刺之外,又有自己的爱与哀愁。

  ●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萧红的用童年的角度来看发生的所有事 很稚嫩 稚嫩中有些难以评价的态度 确实是的 你很难去用现在去评判过去 站在历史的角度很难

  ●哀其不幸,但却多了份温柔

  ●我们没有资格站在高地,我们只能与所有人站在一起。 讽刺之外,掺杂着更好的私货,来自一个人的爱与哀愁。

  ●残酷扭曲的人性,可怜的团圆媳妇,正常的只有祖父和冯歪嘴子

  ●最喜欢的一部

  ●在这小城,祖父给了我爱与温暖,我也看到了许多人的愚昧无知。人性的善良与丑恶都在一念之间。我最后选择了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对父母对命运言听计从。反叛也许也能铸就精彩人生,反叛也要承担它带来的许多痛苦。这就是人生,错综复杂,看你如何选择,唯一不变的带着心里的爱与温暖坚强地生活。

  ●最近读了《呼兰河传》 听说很久了 在雪天练车不成后 去了书店 静下心来读了本书 在已读的前四篇中最喜欢与祖父的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那座城,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萧红,众所周知的民国才女,被鲁迅极度称赞的而且被众多知名作家推崇的伟大作家。命运的多舛并不影响她文学道路上的前行,在短短一生中,活出自己的传奇,并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

  很荣幸拜读到萧红的最具代表性的名著《呼兰河传》,呼兰河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城,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故乡的河。这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小说,共七个章节,每个章节可以独立存在,却又有一根线无形贯穿每一章使它们悄然成为一体。作者用自己诗意般的语言描述了童年时代发生在那座小城的趣事见闻,一个泥巴坑儿都能描写的趣味横生,让人读起来轻松愉悦的享受阅读而且还能体会当时人类的无知,一个下雨就成陷阱的大泥坑儿,大人孩子掉下去的事情有发生,马儿陷进去的也有,甚至还有猪被淹死的也有,可是人们想到的主意却是拆墙,种树,绕道儿。愣是没人说大家一起用土把坑填了。觉得好笑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作者的出发点,她不止向我们描述一个坑,而是折射当时愚昧的社会现状。

  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让人读过心疼心痛不已。古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承,就把人的一生给决定了,你无法抗拒,也无力抵抗,因为那时候大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如此不堪一击,甚至死去也不会引起任何涟漪。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开朗活泼,走路如风,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当时,人们觉得这是不自重不自爱的表现,说她不知羞耻,人言可畏的同时,这更导致她不讨婆婆家人欢喜,于是被多次毒打。她即便反抗也是多余的,她的反抗只能招致更多的虐打。思想落后愚昧的人们,却用跳大神麻痹自我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摆脱良心的谴责(其实跳大神也是为了图财而已),再不济,病重时后来就是东一家邻居西一家大婶儿所谓的偏方来治疗所谓的恶疾,最后在遭受几次热水烫洗,愤然离世。。小团圆媳妇死去后,老胡家也并不安生,疯的疯(二儿媳疯了),跑的跑(大孙媳妇跟人跑了),瞎的瞎(大儿媳哭瞎了),死的死(奶奶婆婆死了)。其实,这也让我们不由得相信,凡是有因果报应,我们无论何时都要有慈悲之心,怜悯之心,善待他人,自己活得心安,而且,社会才能是更加美好的温暖的明天。

  这本书作者用有温度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冷暖,写出了发生在那座城的那些年那些事,写出了童年的记忆,也透露出了远在他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红”学的研究和热爱,也让这本经典之作被列入朔红太阳经典系列,它带给我们的是希望是温暖。因此不止写给当时,也写给我们后人,教会我们,活着,就要有秉着一颗善良之心, 大爱之心,爱他人,爱这个世界,才能拥抱美好的明天;也教会我们,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需要我们坚强面对。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人生何如

  重读这本《呼兰河传》是在圣诞的午后,无意中拿起来读的,拿起来就没放下,保持一个半坐的姿势一口气读完。读完后为人性和社会的悲凉愚木伏案恸哭,久久不能自已。 萧红告诉我的是一种悲凉和寂寞,物质生活现在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心灵的荒凉一如从前。

  萧红的童年,祖父,后院总是必不可少的:

  樱桃树,明是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的喊,在问着祖父: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的回答着:

  “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

  “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

  “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把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童年的快乐是最纯粹的,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父母在萧红的童年始终是缺席的,让人不禁感慨,萧红后来的爱情悲剧是不是也和这有点关联。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被称为“花季”,也是产生困惑最多的一个年龄段。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航程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之舟的舵手。青春期的孩子,如同即将驾舟驶离港湾的小小舵手,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家长和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引导,教育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使他们的生活之舟能选准航道,绕开暗礁,顺利驶向人生的宽阔海洋。萧红到了青春期,虽然有祖父的悉心疼爱与照顾,但她还是会产生许多不着边际的幻想,这在大人看来很有些不着谱,但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去理解,这都是正常的心理情绪。记得小时候我比较淘,我妈脾气比较烈,基本上先打一顿再听我说,放学不直接回家,打一顿,去学校忘带作业,打一顿,赖床睡不醒,打一顿,长大后工作了,在家的机会不多。妈妈会常和我说,她有时候会后悔,小时候对我不够耐心,打得太狠了(傅聪长大后,傅雷也时常懊悔小时候常打他,我想这是一样的心情)。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甚至落后,交替的春夏秋冬,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这个小镇里,好像,每一处都是凄凉的,暗灰的,无声的,寂寥的,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地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

  愚昧、无知、迷信、悲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不相信事实,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活着还没死了好”,这句话无数次回旋在小镇的上空,可是,那一个个的悲剧的发生,让人无法言说,让人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怜惜或者痛恨。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一个寂寞的世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幽默的笔调背后隐藏的确实莫大的悲哀,童年趣事的背后却令人感觉些许沉重:人的无知随处可见。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呼兰河上的“清明上河图”

  .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是位于黑龙江支流的一个小地方。本书的魔力,是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将你带到那片苍茫大地,体验呼兰河众生的爱与悲。

  世间万物的喜怒哀乐都有根源,作者似乎参透了所有的因果,才能以一种看似沉着平稳的语气去叙述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里,也许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豪迈,没有家国霸业般的气吞山河,但是,芸芸万物,众生百态,普通的,永远是大多数,越是普通的生活,越是能让人深陷回忆,这本呼兰河传,堪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本书的第一二章以整个呼兰河为蓝底,描述了整个村落的家长里短和社会风情。如同画卷摊开,悠长的巷落传来了一声声“麻花”的吆喝,另一侧则是阵阵的豆腐香,呼啦一声冲出了一群孩童,围住了叫卖年糕的冯歪嘴子,有二伯在一旁骂:“王八蛋……兔羔子……”,把孩子骂跑了,开始缠着祖父玩着藏帽子的游戏,等玩累了,各家的娘们开始喊娃回家吃刚买的猪肉,老厨子便拿出几个热乎乎白花花的馒头散给孩子们,呼啦一声,孩子们又散了。一个穿着大红碎花袄宅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趴在墙头上,静静的看着这一切,耳边忽传来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她抬头看向远方,天边红的似乎要吞噬掉整个县城,火烧云之下,河边的的坟头里,不知埋了哪家的媳妇,边上的庙台上正有个女疯子在哭,哭的又不知是哪家的悠悠岁月……

  春夏秋冬,岁岁年年,这样的情节一直在上演,呼兰河就这么过了一年又一年。岁月静悄悄的,把一个一个人变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又一生不响的把一个一个人带走,死了就死了,到了阴间,还有活着的人给他烧香纸,纸人、纸车、纸房、纸钱,活着无福消受的,死了倒都有了。只剩下活着的人,继续经受着呼兰河的雨打风吹。

  本书用朴素平实的文笔叙述着这些故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勾人魂魄。“八月的天空是静悄悄的,一丝不挂。”简简单单一句话,整片东北大地的天空都给了你。“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何等的良辰美景,印着人的心情,却是“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仿佛什么都没说,仿佛又把什么都道尽了。

  这些往事,总有一种寂寞苍凉,许是萧红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中多也藏着孤寂。从第三章开始,作者继续讲述记忆中的祖父、家院的住客、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这股孤寂又多了几分悲凉:好好的却被“治病”治死了的团圆媳妇,说不清道不明往事的有二伯,冯歪嘴子养着却不见大的孩子……这些故事里的悲是刻骨铭心的,这些故事里的恨却怎么也让人恨不起来,因为可恨,也同样可怜、可悲、可叹。呼兰河水悠悠流过,他们的故事,也不过是遥遥流域的一丝涟漪,活在呼兰河畔的,都是看客,也都是别人眼中的“戏子”,彼此看着对方的苦难,等待这对方绝望。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唯有真正经历了那些苦难的人,才知道自己该活成什么样子。生活本就如此,顺,就顺其自然,逆,也要逆出个活法。

  愿生活可以永远结尾在“微微的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萧红与她永远的黄金时代

  2014年,许鞍华导演执导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上映了。萧红一时之间大热起来,人们谈论她与表哥、萧军、端木等人的婚姻和爱情,好奇她与鲁迅的交情如何得来,猜疑她是否杀死过自己的孩子。萧红的生平被人不断的挖掘,所得结论实在不少,不过在这热闹里能够真正阅读探讨她的作品的人寥寥无几。

  电影带来的喧腾不过热闹了一时,转眼间人们就又忘却了萧红这个人。萧红生活的那个时代倒也并非仅止她一位女作家,同时期的著名女文人还有丁玲、冰心和张爱玲。张爱玲与萧红说起来都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的爱情之路也都同样坎坷。张爱玲虽说晚年凄凉,但和萧红的青春夭亡比起来还是要幸运的多。张爱玲不仅在人生境遇上比萧红幸运,就是在写作成就上仍旧显得压过萧红一头。有太多人知道张爱玲而不知有萧红,这并非是因为萧红不够好,只是因为萧红这一生的运气大约只应在了童年和写作的天分上吧。

  和张爱玲比,萧红出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边的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也因此她的作品大都是描写着她生活过的那片土地,荒凉、寒冷、愚昧、黑暗。与张爱玲的上海小资情调比起来,这种乡土气息的文章自然有着诸多的不讨喜。张爱玲的小说虽然也是悲哀的笔调,但与萧红笔下的故事比起来,似乎痛的尚且还可承受。按佛教八苦来讲,张爱玲写的是大多爱别离、怨憎会与求不得,而萧红则直面生、老、病、死。这种主题太过沉重,就如我,只看了萧红的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便觉心情抑郁,于是整本书都被撇下,不愿重新拾起。

  不过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并非是这种书写极致伤痛的故事。《呼兰河传》看起来的感觉和《城南旧事》颇有相似之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是《城南旧事》,“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这是《呼兰河传》。这样的文字都是看似直白平淡,但读过以后,直触心底。

  《呼兰河传》所写的是萧红幼年时所闻所见的家乡事,萧红用平直的语言书写着家乡的街道,乡亲们的庙会和野戏,家里的后院和最爱的祖父,家中的租户和胡家的小团圆,家里的二伯和冯歪嘴子。他们这些存在于萧红记忆里的人或物,总是让人有种既同情又愤怒还无奈的感觉。

  小团圆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青春活泼,为了所谓的立规矩,她的婆婆用烙铁烫她的脚心,把她吊起来用鞭子打。一个好好的孩子被吓得做恶梦,想要回家。回家成了“病”,偏方,野药,抽签,跳大神,最终葬送了一个女孩子的性命。你该愤怒的,你该仇恨害她的人的。可是她的婆婆在认为小团圆媳妇病了后,不惜钱财的为她治病。谈起之前的虐待,她的婆婆认为千百年来不都如此,就是自己的唯一的儿子,也并不娇惯。踩死了一只小鸡,可以没日没夜的打上三天,夜里做噩梦,也不过叫叫魂就罢了。粗野乡下生长的人,就该如此,如萧红所写,“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于是你该恨谁,该怨谁,又该同情谁,最后默默叹一口气,也就如此罢了。

  不过《呼兰河传》中也总有些让人振奋让人怀念的地方。祖父的后院是萧红一生中最快乐的地方,在那里,她无忧无虑,她可以调皮,可以捣蛋,不论做些什么,都有祖父在身后保护。祖父老了,祖父去了,欢乐的时光也便一去不复返,萧红自此天涯流浪,历经人情冷暖。而让人略微振奋的则是冯歪嘴子的故事,这是一个苦命人挣命的故事。冯歪嘴子找了媳妇,生了儿子,但他没有得到祝福,满满都是欺凌和冷眼。可是他和他的媳妇依然一心要把日子好好过下去,节俭到不能再节俭,勤奋到无力再勤奋。可是命运总是要折磨苦命人,冯歪嘴子的媳妇死了,扔下两个孩子。冯歪嘴子也要就死上吊或是被生活压倒吗,他没有,他依旧勤恳恳的过日子,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带大,孩子就是他的希望。

  可这希望长大了又要承受上一辈人承受过得苦,在这个小城里,闭塞,愚昧。人们无知又无情,但这无知和无情不仅是对着他人,对着自己也是一样。受伤了,忍着,挨着,熬不过了,才会吝惜着钱财去买些耐用但没用的药。生病了,大约也是因了医药的无用,便把希望都寄托在跳大神请仙求符身上。你看着他们被骗,你看着他们受苦,你看着,也只能看着。

  萧红受了教育读了书,便不愿在这样看着这样过。可是那个时代留给一个女子的路实在艰险,纵然萧红有着无上的才华,在那个吃人的时代,她也无法靠自己的才华来养活自己。便如那个时代的女子一般找个归宿吧,可是萧红的好运已经用光。于是遇人不淑,于是青年早逝。唯一算的庆幸的便是萧红早早便把该写下的文字写完,芳魂早逝,文字却得永存。

  如此一生,萧红永为人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