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个今天》典范读后感有感

《100亿个今天》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100亿个明天 读后感 

  《100亿个明天》是一本由(英) 布赖恩·克莱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0亿个明天》精选点评:

  ●从虚构作品和现实里的科技发展两条线对比分析了电影小说里出现的科幻技术,有些虚构和现实相互影响的例子很有趣,科普讲的也很好。对写科幻的人来说也是很不错的工具书,推荐。

  ●很有意思的科普

  ●提到的科幻作品都很经典,作者一定是个资深科幻迷

  ●了无新意

  ●已购。从科幻作品入手,分十几个门类,谈作品中技术的现实运用,可行性或不可行性,以及技术应用的未来。在瞬间移动一项类别里,辛西娅·巴内特《雨》那本书里所提及研究青蛙雨一类怪雨的美国人福特也有写到,真是有意思的偶遇~

  ●介绍了很多原来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技术,比如全息技术、火箭背包、机器人、登月旅行……里面罗列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幻作品中提到的主要技术,讲述每种技术如何从原始的概念发展到成熟的产品或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技术。很有穿越感!尤其是对于科幻小说迷来说,如果你熟悉《星际迷航》《星球大战》《

  ●科幻作品与现实的关系,大众科普读物,没深度

  ●从科幻作品切入,着眼于正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十来项科学技术。阅读趣味性很强,适合作为大众科普书籍。

  ●省图#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还是名词太多,读不下去

  ●2018年第97本

  《100亿个明天》读后感(一):从幻想回归现实

  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就必须要吸引人读下去或听下去。那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成了小说成功的核心要素。

  所谓’情理之中’,就是小说要符合我们的认知。人骤然飞起,如无合理的解释,则落入武侠小说或神怪小说的范畴。如果小说假定人借助一种新型的飞行器,或掌握了一种新的物理理论,从而能实现飞行,则又回到了我们认知的范畴内。

  而’意料之外’,是小说出乎了我们的认知经验范围之外,最好的一种对意料之外的反应就是:’我怎么没有想到!’例如,我们知道电子存在,而且知道它的尺寸很小,小到人无法感性的认知到。但如果电子的尺寸大得像一个排球呢?

  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个分支,就如同情感小说,恐怖小说,推理小说等一样。我们在’小说’一词前冠以’科幻’二字,就是表明,这类小说是基于科学,同时还掺杂了想象的成份。

  为了在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一座小说的大厦,这座大厦还必须让人看了以后感到惊叹,同时又承认它是一座建筑,科幻作家必须打开自己的脑洞,展开他们的想像力。例如上文中说到的像排球大小的电子,则出自刘慈欣的《球状闪电》。

  又因为小说是基于科学的,不能天马行空地打开脑洞,必须要符合科学的相关理论;或者,干脆创建一个自己的理论。科幻小说很多时候是处理一个叫’What If’的问题,即’如果……会怎样’的问题。‘科幻小说的上的是描述人类面对新鲜而有趣的环境时做出的反应。’布赖恩这样说。用这种方式来思考小说的构成,本来就是隐含了一种科学推理的味道。

  如果仅谈理论,未免太过于枯燥。唯有将理论转化成科技,加以应用,来改变世界,从而描述这种情景下人们的故事,才会具有吸引力。’对读者来说,科幻作品最吸引人的的地方还是在某个技术飞跃改变了世界的规则后,后续的故事仍能够与这个世界自洽,而无须继续依靠另一个神奇的技术飞跃。’

  需要基于科学理论,又需要增添一些想象的成分,科幻作家的翅膀受到牛顿三大定律的作用,无法鹏程万里。但他们还是写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在他们笔下,科技有了一种近乎魔法的力量。你相信科学家调整一下普朗克常数的值,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平行的时空吗?或者,我们只要进入一个四维的空泡,就可以在三维的空间里实现’瞬移’?

  这些科技有没有现实的基础,有没有实现的可能?《100亿个明天》给出了基于目前科技的答案。

  《100亿个明天》读后感(二):人工智能不会成功

  不记得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片是什么了。也许是星球大战,也许是恐龙特急克塞号。记忆最深刻的太空堡垒,男主的飞船失事,只能骑上一部先进的摩托车开始在满目疮痍的地球探险。带了一大堆先进武器,面对很多未知,有坚定的信念-拯救地球,怀念逝去的战友和面对危险的敌人,在告别象征最高战斗能力的已经被击落舰船后深情回望。摩托车的轰鸣声掩盖了男主这些千丝万绪,但悲壮而暗涌激情的背景乐,让幼时的我体会这些情感,记忆深刻了。后来看到的,优秀科幻片,场面再大,武器再先进,宇宙观再脑洞对我的震撼也大概莫过于此。 刚才刚刚查询了这部电影叫机甲创世纪,1985年作品,可能是最早的末日题材科幻电影了。 《100亿个明天》-科幻技术如何成真并塑造人类的未来,作者英国作家布莱恩·克莱格(Brain Clegg),中文版出版日期2017年7月。盘点了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奇思妙想,大部分都给人们巨大的娱乐享受,有些甚至确实改进了现实生活,但也有少部分负面效应,或者说危害。 《侏罗纪公园》是我少数看过的科幻原著之一,当然是中文版。对比电影版会更多地展现人物之间的情感问题,人性挣扎点。电影的表现又一次把科幻片变成恐怖片,令人失望。但我对里面所谓的琥珀里保留原始生物DNA的故事记忆犹新,大概还在期待有朝一日科学昌明可以成功再现恐龙盛世。但是现代基因技术已经基本宣告这个途径已经没有可能了。因为发现DNA和放射性性元素一样,也有半衰期。50万年前的DNA,在150万年后就无法读取,在680万年后就完全降解了。而在琥珀中的DNA比空气中的消解更快。所以6500万年前的恐龙,目前看绝无可能通过获取远古DNA方式复活。 不要说恐龙了,简单的生物复活也非常困难。再谈到人类,就更加复杂了。比如人类的一号染色体包含100亿个原子,我相信这个也是本书题目的来源,虽然没有明显指出。23对染色体各种组合编码的复杂程度和宇宙复杂程度几乎在一个水平了。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开始接近真相,但人工智能在我们没有完全解开这些奥秘前,没有机会代替人类。 在讨论光速武器的时候,提到了另一有争议的科学家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和多相交流技术。但晚年宣传的远程武器和死光都流于概念,为拉赞助服务。当然也有流言说爱迪生和古列尔·莫马可尼(无线电专家,19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等人窃取或者压制了特斯拉,但他显然是伟大的发明家,不是理论学家。理论只有理论可以反驳和证实。 几乎所有的流行的科幻学(sci fi)名词作家都饶有兴趣地进行了科学讨论。我们科幻片里耳熟能详的瞬间移动,能量场,仿生人,钢铁侠机械增加,隐身衣,记忆搜寻等。有些是已经实现了,有些是可能实现的,有些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幻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可能性。 在推荐优秀科幻作品的时候,我很愿意推荐英国作品,如作者国籍一样。比如火爆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作者是菲利普·狄克PhilipK.Dick 。目前也有连续剧可以看《电子梦》。除了炫目的科幻卖点外,深度挖掘的人性善恶美丑都显得很戏剧化,以至于我还不能写出一篇与之匹配的观后感来。英剧《黑镜》,美剧《西部世界》等也都不错。当然黑镜变成美剧后就稍逊一筹了。 科幻,还是人的一部分,在蔓延无限的意识长河里的灵光一现。也许会带来很多影响,但再也没有比欣赏这种意识之美更加美妙的事情了。

  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热点,也只是展示这种科幻魅力罢了,代替人类的没有可能的。 (2018第四本书)

  《100亿个明天》读后感(三):明天就是用来打脸的!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总是成对存在,谁都离不开谁,但谁又都看不上谁。彼此在对方的眼里总是多余,但有时也互为存在的理由。对立又统一,相爱又相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火影和海贼王,物质和反物质,英国和法国,以及男人和女人。

  接下来要出场的这两位也经常会成对出现——英国科幻小说先驱H?G?威尔斯与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创作了100多部科幻小说的凡尔纳对“科学”两个字是拒绝的,人家可是正统的文学家,除了写小说,戏剧、诗歌也在行。但威尔斯因为受到过正统的理科大学教育(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理学学士,师从赫胥黎),显然对科学满怀敬意。而且,这位在创作了《时间机器》、《隐身人》、《世界大战》等经典科幻作品的同时,还抽空写了本《世界史纲》。

  所以,两位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英法之争,不如说是文理之争。这两位一个悲观、一个乐观,分别代表了两派科幻小说——软科幻与硬科幻。因为教育背景和个人信仰的不同,两位大师对待科幻小说的态度也截然相反。凡尔纳认为他只是在文学作品里加入了幻想的因素,对科技本身没什么兴趣,更不在意有一天会不会成真,因为他认为这压根不可能!正因如此,他对威尔斯的作品不屑一顾,认为威尔斯在毫无科学依据的前提下,虚构故事情节,并对威尔斯作品中去往火星的飞船嗤之以鼻,还说“让他去造啊”!这也可能是很多人对科幻小说的第一印象。所以说,话不能说太满,不然分分钟打脸。威尔斯虽然没造出来,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造的最远的飞行器“朱诺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

  让凡尔纳始料不及的是,许多科学家都坦言当初是受到了凡尔纳的启迪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开篇即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海军少将理查德?伊夫林?伯德在飞越北极后说凡尔纳是他的领路人;爱因斯坦、星际航行技术的奠基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无线电的发明者伽利尔摩?马可尼等都称是在凡尔纳作品的引导下,走上科学创造道路的。

  然而,说到谁对未来的影响大,威尔斯表示不服。1914年他在《获得自由的世界》里,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论断:1956年,美英法三国和德奥开战,核能被运用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为“原子弹”。这一被历史证实的预测足以让人汗毛竖立、毛骨悚然。此外,这位仁兄还预测了坦克在战争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生态学、激光、时光旅行、隐形人、登月旅行等概念。看着是不是很眼熟?这些都曾是20世纪科幻小说的常客。

  另一位科幻巨擘伊萨克?阿西莫夫和凡尔纳一样多产,只是数量和种类更多,据说他将图书馆中除了哲学一类的所有条目都写全了!阿西莫夫在《基地》系列中虚构了一门学问——“心理史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曾坦言自己是看了此书之后才投身学术的。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机器人学”一词也出自他的作品。阿西莫夫和另一位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是科幻史上有名的好基友。他们之间有一个著名的“阿西莫夫—克拉克公园大道协定”,当时两人同乘一辆出租车在纽约游玩,当出租车驶过著名的公园大道时,克拉克要求阿西莫夫承认自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科幻小说家,并同意承认阿西莫夫为世界第二;而阿西莫夫要求克拉克承认自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科普作家,也同意承认克拉克世界第二。之后,克拉克在自己的新书中这样写道:根据“阿西莫夫—克拉克公园大道协定”,世界第二的科普作家将这本书献给世界第二的科幻小说家。

  《星际迷航》与《星球大战》的粉丝可以一对神奇的存在,据说引发宅男混战的最有效方法便是向他们提问哪个“星”更好。《星际迷航》的科学幻想因素更多,它提出了能量场、全息技术、飞翔滑板等概念;《星球大战》则是奇幻的色彩更浓,主人公的遭遇决定了世界未来的命运,更像是一部家族史诗。可那又能怎样呢?比这种无聊的比较更有意义的事难道不是科幻本身吗?

  科幻小说之于当今的科学研究相当于永动机之于现代科学的崛起。很多科学家在发明永动机的道路上遭遇失败,但是却在追求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很多物理定律,并最终总结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它成为很多人追求科学之路的原因,启发科学家去发现不可预知的未来。

  科幻作品中提出的很多概念也在多年后成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技术。视频通话、登陆月球、太空旅行,这些我们曾经只能在科幻作品中梦想的事情现在都成了真。或许,科幻作品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正在于它不仅带来了很多实现的、未实现的科技,更推动了人们对自己、未来以及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思考。

  《三体》里的水滴飞行器会不会成真?谁知道呢?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100亿个明天》读后感(四):科幻、科学与可能性

  一、什么是科幻?

  1、科幻不是未来学,不能预测未来,虽然有些科幻小说中的故事确实预测了未来。

  2、科幻会对现实产生启发。

  3、科幻是设想“如果……会怎样”这样的问题,科幻小说的目的是描述人类面对新鲜有趣的场景时做出的反应。

  4、科幻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和经典。

  二、科幻与过去和未来

  1、科幻作品中有许多单纯为了情节展开而出现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大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也有一些现实技术已经超过了科幻所描述的内容。

  2、虚拟现实

  我们现在做到的虚拟现实是带着AR,看着近似还原场景的3D场景。这个离《黑客帝国》、《头号玩家》或者《星际旅行》中描述的场景还很远,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卫生问题,比如从大脑中获取信息并交互等。

  设想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我们可以用来干什么呢?比如加速学习,本文专门花了一些篇幅描述,还比如玩游戏、创建一个新的世界等。

  3、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未来离现在这么远,又这么近。离开书,看看四周,广告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广告让人疲惫,并且广告商人已经在逐渐改变我们到的文化,比如兴起的消费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科技时代广告图景大致是可以想象的。在敲下这些文字时,我想起了《黑镜》,想起了《少数派报告》,想起了《电子梦:菲利普·迪克的世界》。广告商巨头迫使普通民众放弃了部分权利,迫使消费者看他们的广告,使用他们的用品。写到这里,又想起了臭名昭著的某流氓软件,无处不在且不容易删掉。

  关于未来的商业社会,我大抵是持悲观态度的。

  4、机器人与仿生人

  机器人是否会像是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呢?现实的机器人会取决于它的功能,根据恐怖谷理论,即使有职能软件搭载的机器人,也不可能设计成人的形状,可能设计成更可爱或独家定制的形象。

  当更进一步,又涉及到人工智能会不会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呈现出消极的未来,奴役人类?现在还无法预测。

  关于仿生人,最关键的是只保留人的大脑,还能不能保证机体完整的运行。从理论上说,连接各处神经,大脑可以驱动肢体运动。但要达到这一步,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

  5、基因工程

  恐龙复活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但现在已经做不到了,恐龙死亡时间离我们太远了。5000年前的猛犸象倒是可能复活。

  当这项技术有很大可能实现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要用它来做什么?也许把复活的猛犸象投放到月球上?当然,开玩笑啦。

  6、武器、能量与传输

  可以想见,100年后的武器和现在不同,但到底怎么不同呢?光剑是否可能造出来呢?本文围绕光剑展开了大量叙述,障碍主要还是技术问题,如果要使一束光射杀猎物,而不影响周围环境,很难做到,也许将来可以发现新材料做到这一点。

  火箭升空要能量、飞船航行要能量、实现物质传输也需要大量能量。目前,我们还无法做到在低重量的情况下提供大量能量来维持运动或动作,也许将来可以在外太空发现新的能源,合成新材料。

  7、外星人?

  外星人有没有?外星人是否发现了我们?还是外星人发现了我们,没有让我们知道?关于外星人总是伴随着一些神秘事件。从逻辑上考虑,整个宇宙只有地球有生命不太可能,因此可以假定有外星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人类将来也许要和外星人接触,只不过不一定是“人”。

  8、世界末日

  末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能引起人的恐慌,环境、外太空威胁、人类本身,各种事情让我们焦虑。但如果考虑宇宙终会坍缩的话,人类的最终命运是可以预见的。但实际上,人类的命运可能早早早的就结束了,可能我们更痴迷的是如何结束这个过程。疯狂的科学家制造了病毒?如《生化危机》;人类被AI统治?比如《黑客帝国》;气候骤变?比如《后天》;外天空威胁?比如《彗星撞地球》;人类被外星人统治?比如《童年的终结》……

  9、即时通信

  要建立科幻帝国,必须实现即时通信。鉴于普通民众现在连太空都没能轻松上去,关于如何在宇宙中实现即时通信,这实在有点儿天方夜谭。当然,我们不是预测家,未来谁也说不清,它可能可以实现,可能不可以实现。

  10、隐形技术

  隐形是一个很诱人的假定,而且显示中也实现了固定角度的隐形,要展现电影中表现的隐形,还需要很长的路。

  三、总结

  本书通过电影中涉及的概念,引出现实技术的发展史,再根据基本科学原理,预测要实现该技术可能出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