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前提采取本人》读后感1000字

《无前提采取本人》读后感1000字

2020-10-22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无条件接纳自己 读后感 

  《无条件接纳自己》是一本由[美] 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条件接纳自己》精选点评:

  ●像一本 关于自我,自尊,自我接纳的文献综述。。。列举了很多大师关于自我接纳的观点和论述,然后给了to do123。反正感觉不太流畅,干嘛不直接把大师观点融进他自己的书里呢

  ●通过读书希望对自己的坏情绪自我疗愈,然后发现这本书并达不到这个目标。但是也学习到了很多。如果有一天自己又一次在学术中进入抑郁的情绪,可以再看一遍读书笔记尝试自我治疗。这个社会太多时候要求我们去实现社会的价值,导致我们压力过大过重,都忘记了自己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好”的事情。“想要而非需要”这一想法的确很妙,我们在生活里让我们如此累的事情往往是因为想要而得不到,但却忘记了自己其实只需要很少的东西。得不到,不痛苦,不是因为我不好,只是我在当下得不到而已。

  ●在道德的高地说教

  ●不要评价自己,自己的行为并不能代表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可以纠正,但不可以自责。无条件的接纳自己

  ●谁叫你别努力了?这本书看你是白看了,人是告诉你在努力过后,如果结果不尽如人意,你也还是有价值的,别跟自己过不去,要接纳自己的不足,会失败的不只你一人,这并不能代表你没有价值,别急着划等号。。。但你还是可以继续努力的!

  ●无条件接纳自己、无条件接纳他人、无条件接纳人生,构成了REBT的理论基石。自称从18岁就喜爱上哲学的埃利斯在这本书中罗列了对他产生影响的先贤、哲学家、心理治疗师对待“无条件”的见解和比较。 埃利斯构建了自我和自我评价的“内外环”结构,自我作为人的本质而存在,对生存状态本身的确认是无条件的;在自我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层面才能产生自我评价,有助于目标、价值实现的可以评价为良好,妨碍目标、价值实现的可以评价为糟糕,因此自我评价可以是有条件的。 埃利斯治疗哲学上溯犬儒学派和斯多葛主义,中承斯宾诺莎、克尔凯廓尔及后续的各派别存在主义,同时借鉴和吸收了20实际初的行为主义第二思潮、以及新弗洛伊德思想。REBT摒弃确定、绝对和完美,主张心灵的灵活、流动和实用,夫物芸芸的烟火味,难怪可以迎合现代大众了。

  ●书分三部分,为什么我们应该接纳自己,专家和智者们如何理解接纳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接纳自己。第一第三部分值得多看,附录中的工具不错。对容易自卑,容易和旁人比较,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有很大启发。

  ●你可以使用自我,但不要评价它。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本质过于复杂,无法得到准确的整体的评价。 无条件接纳自己和他人。 其实我也不太懂这究竟是对自我思考的逃避还是面对。但是存在主义确实是迷人的,存在主义者总是从更本质的角度打破固有的文化偏见,甚至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没什么不妥的观念。 这本书告诉我,或许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中的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和荒谬的。

  ●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实在不易读,不过道理还是很明确的,差不多也就行了,没必要自己折腾自己,谁还没个毛病?

  ●书中内容更像是文献综述,作者从理想行为疗法视角评判了其他理论、观点、研究~内容涉猎很广泛,西方东方都有比较。不适合当休闲书籍阅读

  《无条件接纳自己》读后感(一):道德骗子的自我安慰

  成为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的人比成为优秀的社会成员更有价值。

  书中强行定义价值。大家还是思辨阅读吧。

  书里两个观点我比较认可

  1、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2、人类生存对认知依赖大,外在价值影响认知

  自己照顾好自己,不管外界如何对我,我对自己好一些,只有我才最有可能接纳我自己,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听从自己的声音

  《无条件接纳自己》读后感(二):想要而非需要

  有些时候我们陷入困境中,感觉自己没有了选择没有了退路,是因为我们混淆了前提条件是“想要”还是“需要”。 什么是想要?想要是我们内在欲望的一种表现,它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有条件的自尊、快乐、充实丰富的生活、满足感,但这并非生命的必须。 需要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需要食物和水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我们需要能够遮风避雨的住所来保护自己感到安全,我们需要一定量的衣物来让自己感到温暖。需要,是我们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生活的基础。 超出了需要范畴之外的欲求,都是我们想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困境在于,我们将自己欲求的满足视为必不可少的存在,缺了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比如爱情,让我们时时提心吊胆的担心煎熬,但实际上,无论对方是否真的爱我,我都并不是需要ta的爱,而是我想要得到ta的爱,仅此而已。 同样的,别人的认可尊敬,奢华或舒适的生活享受,事业上的成功也是如此。 为何,理解我们是想要而非需要这一观点如此的重要。 在我看来,这一观点非常好的扭转了我们在事件中的主导地位。当我们对外界有所欲求,这种欲求对我们的重要性被我们无意识提高到“需要”层次时,无形的我们将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就交到了外界身上,那个我们渴求着来爱我的人,那个我希望从中获得认可和尊重的群体,那份我想要获得成功的事业。 而我们是想要呢?当意识到这一点时,自然的主导权和选择权就落回了我们自己手上。是的,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权回来了。我想要你的爱,我想要你们的认可尊重,我想要成功,那么即使并没有获得,其实对我个人的价值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我这个人的存在并非关联在这些东西身上,我不是需要它们。 当拥有这个观念时,我们就可以一面做个享乐主义,追求爱情认可尊重成功,另一面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放手什么。 可以让我们确知:不需要成功和爱以及无法获得成功和爱并不会降低我的重要性。这只会使我成为一个暂时无法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事物的人。 而得到,是一个过程,并非生命的必然状态。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进程,没有什么标签可以定义我们,也没有什么欲望可以役使我们。 拥抱欲望,而不被欲望所驱使,大概就是这个理念很好的注解吧。

  《无条件接纳自己》读后感(三):认识焦虑的“普遍感”,透过焦虑看待自己

  在kindle试读后,很有感触,给了我最近一直苦思冥想的问题一些理论依据,有的时候自己一直会想自己的价值是什么,给自己树立目标,但是反被目标所累,焦虑情绪更加严重,最近作息又颠倒了,生物钟继续混乱,都想去自己查着买一些对抗抑郁和失眠的药了。但是我还是觉得人生能够自己去调整和控制,药物的依赖治不了内心的困惑和不安,我必须要接受现在的自己,去解答自己的问题,然后再面临下一个问题,下一波焦虑,接纳自己的思想给了我一些启发,也与我在自我难以实现的时候为自己开辟新生活的灵感有一些相同之处,没有什么是绝对主义的,失眠焦虑是真实存在的,我要去认真的接纳我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水平,爱好,兴趣,这样才能在现在的情况下慢慢变得更好。接纳绝不是消极主义。感到焦虑的时候,如果能够意识到“焦虑”的一种心理的普遍感受,这种普遍感可以描述成,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担忧自己的生活,感受到现实中带给自己的压力。

  过了很久,被我搁置起来的书,我认识了很多哲学观念之后又重新开始读这本书。

  存在主义

  的确,生活中有太多事项需要我们担忧,很多因素,我们总结出来的“现实”实体,这些足够我们焦虑了。这些潜在未解决的因素与幻想出来的未解决的因素,时间长了之后变成了一种模糊不清的焦虑感受。

  焦虑感解决不了什么,过多的焦虑感受会阻碍我们对生活美好的感受,把很多现实投射在脑子里是负面的,令自己忙碌与不快的。

  如果认识到焦虑的感觉是一种我们自发的、普遍的感受,而不是现状本身,现状并非想象的那么糟糕,屏蔽掉欺骗自己的“焦虑”这层厚厚的雾,再去看自己的周边现实,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中,似乎一切都变得专注和快乐。从事于工作这件事本身其实是能够感受到专注和快乐的,这种思维练习真的能让自己变得沉静,也能完成那些自己放置于被焦虑笼罩起来的、由我们大脑的逃避机制所自动筛选出去的“工作”。

  《无条件接纳自己》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有价值,就怕你不承认

  本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是个高产的作者,一生出版了70多本书籍。年近九旬依然坚持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坚持践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在24岁以前,他经常受到“表现焦虑”的折磨。对于感情常常患得患失,为一些无谓的问题所困扰。在与妻子的相处中,他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之中:她真的爱我吗?她足够爱我吗?她未来也会爱我吗?用他的话讲,“我就像傻瓜一样,忍受着她极不稳定的感情。”后来,他独自去公园散步,突然冒出一个能够抵抗焦虑的神奇想法:不管她是不是真的爱我,我都不需要她的爱,我都不需要她的爱,我只是想得到她的爱,仅此而已!

  “想要而非需要”这一想法的产生成为了作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不再为任何事情感到过度担忧和焦虑。人要想生存,只需要少数几样事物:食物、水和住所。爱、成功、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它们并不是生活的基础。在这一想法的鼓舞下,他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起点。

  作者认为在自我评价的时候你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有条件的自尊,另一个是作者提倡的无条件自我接纳。什么意思呢?自尊是自我评价的一种行为。有条件的自尊是指我们常常根据某个外在的标准来评价我们自身、、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本质。在达到这个标准后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本质是“好”的,优秀的,在达不到这个标准之后,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坏”的,没用的。进而被消极不健康的情绪问题困扰,严重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也就是说我们在自我评价时能否高看自己一眼是有条件的,因此叫做有条件自尊。比如你做的事情是否取得了成功?包括你的学业、工作和项目。你是否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如果是,你会对自己说:“这很好!”“我是一个优秀的、有价值的人!”如果你没能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认可,你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和自己本人都是没有价值的。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则不同,作者认为,你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不要把你自己和你的行为混为一谈。无论你的表现再糟糕,你都有价值,因为糟糕的是你的表现而不是你本身,你可以改善你的表现,但不要因此否定你个人,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的不健康情绪。在任何时候,你都能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只要你愿意这样做。

  我们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同样的,外在价值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不能因为内在价值而否定外在价值,也不能因为外在价值而否定了内在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内外的统一。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用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是否有价值。比如,我是否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我是否符合了父母、情人的期待?我是否在领导面前表现得足够好?我们努力去实现外界的期待,拼命去靠近外界的标准。于是产生焦虑。当我们做不到时,就会否定自己的一切。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够优秀,“没有用”的人。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没有价值的人,那怕是监狱里的杀人犯,也会在狱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我们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甚至思考自己的思维。通过思考,我们会发现一旦你希望在下一次做的更好,并且努力积极的实践,你就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来自于你的内心,是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你的内在价值不是由别人说了算,而是你自己做主。关注外在价值能让你努力拼搏、关注内在价值能让你内心平和。如果内外统一,就能实现和谐美满。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包括行为、思维、和情绪,是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局部的眼光来看待自我,也不能用静止的思维来审视自我。有条件的自尊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来对自己做出一个评价,并用评价的结果概括自我,但是当你承认我们的行为不能等价于我们的本质时,就会看到这种自我评价方法的缺陷,作为不完美的人,你无法保证自己在工作和爱情上永远不犯错,所以你的自尊最多只是暂时的。即使你现在对自己评价很高,你仍面临着再次犯错并陷入自责的危险。而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不仅评价你的行为,还有你的思维,以及随之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更加完善的方法。"思维"、"行为"、"情绪"是自我的三根“柱子”,但这三根“柱子”不是“石柱”而是“水柱”。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我们的思维、行为、和情绪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种自我评价都只是对过去的某一个时刻的“自我”进行评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可以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因为你知道下一次你可以做得更好。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学到有条件自尊、无条件自我接纳等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这是对待自我评价两种大不相同的方法。主要区别在于你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是否把你自己等同于你所做的行为。这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假设,不意味着你必须承认它,但你拥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选择了无条件的自我接纳,那么你就可以消除大部分自我——产生情绪的主要原因。达到一种无论发生任何事,通过心理暗示,你都可以原谅自己,避免受到情绪困扰。你也可以学到如何实现自我接纳的入门知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我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