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年的性命物语读后感1000字

35亿年的性命物语读后感1000字

2020-10-2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35亿年的生命物语 读后感 

  《35亿年的生命物语》是一本由约翰?H.布瑞德雷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5亿年的生命物语》精选点评:

  ●好书,各种科普的知识中,却带了一股历史气息,反反复复的阅读,一遍一遍地体会生命的传奇。

  ●生命只是一条向死而生的河流。

  ●小学初中的科普文章,对于高中以后的人认知有点浅。书中插图比较精彩。

  ●前面历史梳理可提供参考,最后关于进化的思辨有哲思

  ●翻译顺畅,图片精彩,内容丰富,自然有趣。就如译者所说,一本科普读物,竟然写得如此悲伤和美丽。。。

  ●感觉好神圣,宇宙 和生命息息相关

  ●按需。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然界的一切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浅显易懂,插图精美。具有美国式的傲慢和随意。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永恒“?活着就是慢性自杀,存在过就是意义,无需人类自以为是的认可。不过我喜欢作者对人类的嘲讽模式。

  ●简单科普读物。进化过程中以适应环境得到更舒适为目标。但过度分化极为适应环境,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则无力自我改变。就灭绝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古生物就如此灭绝。另一种适应性退化,也因为环境改变灭绝了。只有进化的不太激进,有那么一点不太适应环境的小遗憾的物种,在环境变化时能继续调整,才得以继续演进。

  《35亿年的生命物语》读后感(一):地球生物演化之旅

  印刷精美,翻译不错。不过内容编排有点紊乱,看不出主题。第一部分讲述地球早期环境和各种生物进化史,第二部分主要讲恐龙帝国的兴亡。觉得第三部分是全书精华和点睛之笔,讲述生物之间的斗争乃疾病产生之因,生物的进化和退化之路,性和生长的关系及演化,演化的目的不是完美而是舒适(适应),同时造就了僵化和退化,最终被淘汰的命运,最后讲述了人类智慧的演化。

  《35亿年的生命物语》读后感(二):一将功成万骨枯

  与其说是一本科普读物,倒不如说是一本站在生物进化史上,从过去到未来,时间尺度下的哲学书。

  灭亡是从种族内部开始;生物追求的是舒适而非完美;统一化和标准化是大自然锤炼下适应环境的最终选择;人类也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

  这些观念放在几亿年的历史上,确实是有其证明。"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便是分化和野心,也不过是在证明某一条发展道路的成功或是错误罢了。

  但是生物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即便我们离去,地球还会是其他生物的星球。

  于是我们该做什么?享受当下,从精神上去除动物性(或许连欲望也会一并清除),看清当下环境,尽量简单并适应(写到此突然觉得佛与道早就涉入其中)。与自然相同化,明白其中的不可思议在几十亿年中重复了无数次,而我们只有百年寿命,思想给了我们精神虚妄的生命时长,让我们得以窥见这自然的秘密,也让我们得以接受无常。

  《35亿年的生命物语》读后感(三):生 命

  正如译后记里所说的:把一本科普读物写得如此悲伤和美丽。 纵观宇宙,各大大小小的星系星团星云星球,再回到地球,再从地球上的生命出发,作者用文字描绘出了35亿年的生命物语,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传奇。 人类最古老的祖先是细菌细胞,从细菌开始,生命活动就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花植物是最晚出现在地球上的植物,哺乳动物是最晚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回归海洋,不断有弱者被淘汰,也有强者因抵抗不了环境的变化而灭绝。强大如斯的沧龙早已成为了过往云烟,最迟钝最像植物的动物海绵却存活至今。 如今的人类,有智慧,有本能,有意识,有欲望,也有来自远古的蠢蠢欲动的兽性之血在你不知道的时刻经过你的手脚或是大脑。我们生于自然,最后也要归于自然。 这是杀缪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未来也许不会变得更好,但至少不会变得更糟。 写到这里,我突然不合时宜地想到了一句话:我们是星星的孩子,身体里的元素和宇宙一样古老。

  《35亿年的生命物语》读后感(四):《35亿年的生命物语》读后

  大而泛之,长于有抒情,也有“干货”。缺点在于,拙于细节,另外书有点老了。一本非常好的把生命的演化串了起来。翻译也可。有人文主义的情怀在里面。

  人类生于自然,作者说明白了。未来向何出去,作者给与了希冀。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进化论的确是一种冷酷的科学。但是人类已经不同了。不应该在屈服于生存的欲望,而杀戮与破坏。达尔文先生也说过:文明的国家应该有完善的医疗制度。虽然如此,我们做的仍然不够。

  有些生物一往无前的进化了,如恐龙,他们一度很大强大,但灭绝了。有些生物,三十亿年以来没有变化,他们因简单而生活,比如水母。生命有“涤虫”的苟且,也有“裸猿”的雄心。前者退化了肠子,活的很宅;后者进化了大脑活着很傲。无论如何,天何言哉!适者生存而已。

  科学是一种事实的描述,没有好的科学。除人类外,动物不知道好与坏。但是本能是生存。人类有思维,目的仍然是生存,而且想永生。这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但,人是自然的逆子。必然要反抗这种为了做爱与吃饭为目的法则。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当然人也不是摆脱动物性的。

  从“原生汤”中第一个核酸的诞生,月亮的上的“二足兽”脚印。这个自然界已经经历的很多。人类何去何从,靠自然还是靠自己。我也说不清。如果现代气候陡变,那么必然是人类的灾难,但是人类点了核武器,那就是No作No DIE。

  “裸猿”,这个以“第一”自诩的生灵,今天已经无比强大,也无比脆弱。更应该翼翼小心,砥砺而行。

  作者很诗意,我引他的话:

“孺子恐黑,其情可悯;成人惧明,悲莫大焉。”——柏拉图。

  (We can easily forgive a child who is afraid of the dark; the real tragedy of life is when men are afraid of light.’ -- Platon)

  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