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财产兴衰录典范读后感有感

日本电子财产兴衰录典范读后感有感

2020-10-24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读后感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是一本由[日] 西村吉雄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精选点评:

  ●英特尔一直有意识的不去建研究所,而是将研发工作放到生产线进行。 基于“最小信息原则”进行研发,即针对某个问题,大致推测其答案是什么,然后进行启发式探索,如不能成,则重新回到出发点,采取别的方法,努力避免为真正理解问题而进行大量研究。即认为为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越少越好。

  ●中国的电子产业正在兴起中,学习一下日本的经验很有必要。我们还远未达到日本曾经到过的高度,路必须走踏实。只是本书还是太浅,读完不过瘾

  ●其实这本书写得很差,很冗长。但只是提了几个核心观点:1)日本电子产业衰弱跟美国的扶持政策转向和日元升值有关;2)跟日本上下游研发制造一体化有关;3)跟日本企业缺乏互联网+的思维有关。感觉很浅。没有实质的东西。

  ●烂断朝报2018.12.31

  ●系统梳理了日本电子产业兴起及衰落的原因,非常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高度理解一个行业,对于当下中国的一些思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有点平淡,有点唏嘘。归根到底,日本企业文化是产业兴衰的根源了。

  ●【听】

  ●日本电子的衰落还真不仅仅是外因,就是美国的打压,自己也做错了不少事儿,但现在在核心材料设备领域还是很强的

  ●哈哈,确实后面比前面好,不过整本书的分析不够系统连贯,内容上深度的剖析跟标题有点不符,四分略少吧

  ●产业组织和市场培育是宏观而深刻的话题,但问题是谁也不知道技术演进的道路和方向,往往回过头来才知道来时的路,就像拿着中奖号码穿越到过去买彩票。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需要商业化的助力,但面临变革,谁又能放弃已有的利益,再次出发进行艰苦的奋斗。不过有选择总是幸福的,不幸的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历史所抛弃。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读后感(一):知史而通今

  现在正是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先是把中兴通信打趴了,目标又转向华为了。这个历史浪尖,反观三十年前的日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后果,非常有历史感。二战后,朝鲜战争导致美国将日本变成制造强国,美国支持与扶持了日本的制造业兴起(这个和中国改革开放对应)。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电视产业,ICT产业都在国际上拿得头筹,也挑战了美国的领先地位(这一点和5G的处境类似)。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对日政策转向,这一点和中国不同。导致日本剧烈振荡,先是日元升值,触成日本对外国投资加大,然后日元贬值,导致还贷危机,经济崩溃,这是以前的我的认识。但是本书从产业内部来分析,却是日本坚持走纵向整合的发展之路,而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一点是水平全球分工体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作者做了一个比喻,为什么半导体要把设计与生产分开,生产走代工模式(这也是台积电成功之道),就像是杂志与印刷的分工一样,印刷的关键是设备昂贵,折旧太高,所以在时间线上追求高的稼接率,这样才能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这一点和日本的成功经验不符合,导致日本拒绝接受这种信息时代的生产模式,这一点也是日本整个芯片产业落后直到消亡。三星和台湾则成功取代。

  在中国现今的处境上,中国RMB汇率还是稳定的,不用担心,第二中国对信息时代的接受度高,生产模式也是符合水平分工。只要汇率不会有大的变动,中国就不会有事。从华为任总昨天接受专访的内容来看,从他提供的信息也能获得一些信心。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读后感(二):书中的很多原理适合任何一个行业

  读过不少日本人写的技术书,非技术的这应该算是第一本了,日本人写技术总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但看这一本《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感觉作者把他想要说的,想要表达的都深入浅出的说出来了, 而且其中大多结论都有数据做支撑, 算得上一本很严谨的书, 并不是胡诌侃大山, 仅凭个人主观意见去陈述事实。 收获非常的大, 书中提到的电子产业的衰落原因, 其实放到今天的软件产业也非常的适用。 读的时候我就在想, 前端技术的日新月异,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因为任何行业拒绝改变就意味着衰落, 一旦排斥技术革新,产业的发展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其中讲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争中广播业界对互联网持有排斥心理,好在我们国内没有出现这么强的抵触。 想到前端行业的细分,联想的是书中平板电视机领域的水平分工, 看到后边就是半导体产业, 电路板产业的水平分工, 设计和制造的分离。 书中还提到了Fabless电视机厂的发展, 你才知道原来小米,苹果这种代工厂的模式早有成功先例在前, 美籍华人王蔚创办的这家VIZIO真心厉害, 正看着呢, 看新闻发现这家公司被国内的乐视收购了, 中国大陆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 开始在美国玩收购了, 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回到前端行业也是如此: 无论是工作还是系统, 一旦情况有些复杂, 就需要分工。其实也是以较少的资产去获得较大的效益的良方。 书中还提到为世界,为人类做贡献的企业文化, 是一个企业成为优秀企业的必要条件, 这大概就是小米喊出的新国货口号背后的精神之所在吧。 日本电子产业能否从过去的成功中走出,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假如有一天需要写一篇前端行业相关的报告, 一定再回过头来好好看看这本书, 书中可吸取的故事太多, 都是真实且发生在身边的例子。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读后感(三):摩尔定律的统治和资本获取利润的秘密

  作者执笔之际日本的电子产业面临着严重的贸易赤字问题,2013年的产值不及2000年26万亿日元的一半,但事情似乎在近年来有所变化( 2017年度,日本的出口额创下仅次于2007年度的历史第二高。对中国等亚洲国家出口的半导体和金属加工设备拉动了整体出口。 )作者认为电子产业20世纪后半期后主要面临着四层压力,即:

  对于作者的分析,我认为最出色的是着力于分工和企业利润创造来源的分析。电子产业在时代的发展中选择了设计——制造两者分离的国际分工体系,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很大程度是因为背离了这种国际分工方式。对于这种背离作者为此分析了日本的企业文化因为过于注重质量而忽视了摩尔定律,日本的主银行制导致企业对效益追求的不重视以及广场协议和美国对日产业政策限制等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没有顺应分工趋势的时代潮流。电子产品的生产因为推行模块化设计和标准接口带来了分工效率的提高。而率先推出获得业界认可实现标准接口的企业又会获得网络外部性,容易产生垄断。举个例子就是如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用的人多导致用的人越来越多。或者说具备索罗斯谈的反身性。而面对网络外部性的竞争策略是添加其他模块创造新的竞争场所。

  对于企业如何获取利润,在摩尔定律的限定下,资本利润的产生其根源在于价值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差距。简单来说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商人获取利润来自于空间或者时间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大航海时代的货物贸易是基于空间距离所带来的价差。套利使得市场达到均衡,但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经济系统是不产生利润的。在新经济时代,新技术和新产品是未来价值体系的提取获取。

  空间存在的套利空间容易消除但是新知识则可以通过研究不断创造套利空间。也即可以通过研究不断创造新的差异来获取持续的利润。而日本电子产业的问题在于很多的基础研究没能转化为市场需求。

企业家的作用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读后感(四):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对得起名字很难,本书对得起名字。

  *********************以史为鉴:曾经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日本很值得研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个位置是风口浪尖。

  保守的社会;银行、财团、政 .府主导的经济(投资保守化)。保守善于守,不善于应变,不同的行业特性效果不一样,汽车行业v.s.互联网行业。

  19、20世纪,经济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到ICT产业,不同国家不同反应。

  中国,本来就保守的社会,民zu主义、国you化的“ge命浪潮”仍然存在。但是私营经济,家文化,“造f有理”的自 .由主义思 .潮也在。

  ****************************日本电子产业的问题

  一、 没有实现创新驱动型经济,没有引导科技潮流(个人计算机、液晶面板、IT互联网等大趋势),固步自封在制造业、电子产业,但电子产业又是急剧变化的一个产业。这跟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关系。

  二、面对大变革没反应。创新者的窘境:路径依赖。保守化,固步自封。(平板电视到液晶电视,面向大型机的高质量半导体到面向PC机的低 .价半导体)。这是否有日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的问题。

  三、财团主导,我们看到的大型企业财团主导。日本的经济结构并不了解,但电子产业是需要多元化,分散化的结构才能激发竞争和创新。硅谷模式,而非松下索尼夏普。韩台在半导体尤其是生产方面也是靠财团模式,毕竟重资产,但赶上了后来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靠财团模式,通过新的弯道超车也是有机会的。

  四、美国压力:日元升值,经济泡沫破裂,美国反倾销

  五、重投资结果过时,技术替代。(电视、半导体)

  六、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导向不同。投资资金银行贷 .款为主。侧重于重资产工业制造业,保守,不追求高收益。利用代工,轻资产高收益模式,在日本并不受追捧,这是股权投资追求的,这也是新经济,创新经济的特点。

  *********作者还提出了一些比较高格局的科技生产哲学问题。

  一、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过分追求质量,非市场引导(DRAM,质量过剩)

  二、 不崇拜研究所、基础研究(这一点似乎华为任正非总在强调,不崇拜黑科技,不过度投资)

  IBM、ATT等不再重视基础研究 IBM开始专注于解决方案

  日本泡沫时期的基础研究热潮,日本得意傲慢,认为美国的减少是一种错误。

  95年科技基本法,96年开始,政 .府每年4-6万亿日元科技. 但完全没有激活经济的迹象,半导体领域无数个学产官的科研项目 没有激活半导体产业

  英特尔的经验和大数据领域的“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1968年创立以来,英特尔有意识不建立研究所,研发放在生产线。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提出,最小信息原则。大致推测答案,启发式探索,如果不能解决,重新回到出发点,别的方法,避免为了真正理解问题而大量研究。

  这样,生产现场的研发工作就具备了优势。

  这里,作者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性。研究成果应用于市场,需要企业家。

  三、汇率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不能过分简单化,要深入分析。

  ************

  2013年,日本ICT产业赤字37000亿日元,电子零部件29000亿贸易顺差,电子产业总赤字7700亿。

  ICT产业95-2010年,占名义GDP比例17-19%之间。

  2013年,日本天然气比2010年增加了36000亿日元。

  2013年,夏普扭亏功臣为液晶面板。

  2012年,社会普遍认为日本电子产业衰落了。该年度3月结算,松下,索尼,夏普三巨头赤字1.6万亿日元。半导体方面,尔必达和瑞萨都经营危机。

  电子产业国内产值2000年高峰,26万亿,2013年11万亿。

  70-85年,黄金时期,过去主角是钢铁和造船,LSI兴起,微机热,半导体内存,报道提产业,光纤通信。硅时代。电子产业产值增加5倍,内需增加3倍,出口增加11倍。

  85-2000年,85年顺差开始减少,内需慢慢比出口增加更多,2000年产值高峰。产值和出口增加1.5倍,内需增加2倍多。80年代,日本电子产业贸易摩擦频发,90年代 .开始,日本在泡沫经济中崩溃。名义GDP在1990年后几乎没有增长。

  85年,长期政策(亚洲工厂)、短期政策(里根经济学导致日元贬值,后来改抑制,日元变为升值。)

  2000年后,产值急剧下降,10年减半,出口仍在增加,得益于电子零部件2007年,电子零部件出口高峰,2008年以后,电子零部件出口也开始减少,2013年,最终电子产业赤字。

  *********第二章 数字电视

  2012年,电视机产业不景气,给社会造成日本电子产业衰落印象,这之前几年平板电视欣欣向荣。

  电视机产值在2003年开始激增,2003年,是三大都市圈开始覆盖数字电视信号的一年。政 .府也支持作为产业振兴。2009年5月,环保积分政策,持续到2011年。

  内需和产值2010年高峰,2011年开始骤减2011年7月,模拟电视信号全面停止。

  2011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各电视厂家萧条,自己生产显示器屏幕只剩松下,夏普。松下放弃等离子电视,液晶也逐步外包。2012H2开始,进口超过产值。

  为什么明知模拟信号停止,还要大规模投资

  数字电视特需期间,日本电视机厂大规模投资。松下2007-2010年,每年向平板电脑和显示屏业务投资2000亿日元,夏普2007年投资新液晶面板工厂,投资4000亿日元。正式运转不久,需求急剧减少,开工率减少,库存积压。

  为什么要忍不住增加投资?

  日本电视机出口85年开始不值一提。出口最多是85年之前,那之后就海外生产海外销 .售。夏普预测液晶大型化迅速增加,但2008奶奶危机,该预测没有现实。

  民用电子产品出口量85年开始急剧减少,85年汇率开始大幅升值

  战后美国曾极力避免日本再工业化

  对日政策三阶段:战争刚结束45-50年,冷战50-85年,冷战缓和85年之后。

  刚结束,GHQ要求非军事化,避免再工业化,确保通信和交通发展,推动电报电话广播发展,电子产业快速复苏

  冷战激化导致转向,日本再工业化。朝战特需。

  1950年,美国电子产业中,民品15亿美元,政 .府用6。5亿美元。1957年,逆转,17亿美元,41亿美元。随着苏联第一课卫星,美苏核武激化,美国开始电子产业重心转为军用。各企业在军用大力度,日本民用电子进入美国市场创造条件。

  晶体管时代

  出口带动发展,进一步增强。收音机90%出口美国,日本晶体管电视机61年。60年代前期黑白,后期彩电,主要美国。磁带录像机。68年美国彩电反倾销,贸易摩擦。70年代后,日元开始升值。

  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87年冷战结束

  85年,美国不再支援日本工业,不再扶持“亚洲工厂” 遏制日本工业符合美国利益。

  里根经济学,减税刺 .激经济,增加军事支出,高利率维持美元强势。国内需求增加,日本出口上涨,日元贬值,美元升值。80年代前半期,日本电子产业之所以发展,得益于日元贬值。

  里根第二期,85-8X,广场协议,推高日元,压低美元,日元升值,从240:1到120:1。

  VTR出口85年是高峰。之后日本电子产业转向数字电视机

  高精细化,薄化,数字化

  电视数字化和互联网普及在同时开始

  美国电视战略,FabLЕSs,台湾代工。韩国台湾企业追赶,得益于数字化。带来的标准化,模块化

  日本电视工业开始零部件供应商,夏普,鸿海精密郭台铭个人参股堺工厂近一半。

  ************第3章 时隔100年的通信自 .由化带来了什么

  美国ATT84年分拆,日本NTT85年民营化,都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

  美国民营开始,一战国营化,垄断,一直持续到84年

  日本85年民营化,80年前后家家有电话,经过一百年普及。

  进入21世纪后,通信设备产量骤减

  手机90年起不断增加,03年左右到峰值,05年开始急剧减少

  2代手机在锁国状态下繁荣

  智能手机进口,使无线设备出现超过2万亿日元的赤字。05年iphone为代表的三代手机

  交换机和传输设备产值90年代后半期骤减

  通信自 .由化后,贝尔实验室存在感变弱,不断涌现新企业

  *******第4章 锁国繁荣,开放后衰落 日产计算机

  96-97左右,计算机产值峰值,进口峰值之后骤降 ,进口缓慢提升。

  93年左右PC价格峰值,之后骤减

  80年代,IBM-PC成为事实标准,日本由于日文处理,PC-9800成为一个时代 90niandai zhongqi ,windows,开房后,日文文字处理机结束

  C机行业横向纵向分工明确,日本存在感弱

  *********第5章 被指责太便宜,提高价格后又滞销 DRAM产业衰荣

  DRAM行业: 日本85达到巅峰,美国跌倒低谷,韩国开始起步,台湾91-92年开始起步

  80年代,日本dram占80%

  当时市场主要在大型机,要高可靠性,日本产品可靠性高

  日本贯彻了戴明的质量管理思路,植入高可靠性,不是剔除劣质,而是尽量不生产劣质

  85年,美国反倾销

  半导体,高质量,所以低 .价。独特的行业特性。

  美国人不认为,认为高质量和生产率是对立的,过低的价格销 .售高质量的产品。反倾销。

  日美半导体协议引入了价格监督协议,不适用于韩国。同时日元升值。2者共同导致日本DRAM价格上升

  集成电路增长额一直增长到06年左右

  集成电路进口份额从90年代一直增加,到2008,超过100%

  90年代以后,日本半导体企业低迷,93年美国企业市场份额超过日本,英特尔榜首

  2000年之后,日美欧半导体市占率份额长期低迷,主要在亚洲地区。

  面向PC的DRAM寿命5年足矣。而对价格更敏感。美光首先反映,三星紧随其后。日本没有反映。杰里斯坦森认为是创新者的窘境典型案例。

  日本半导体技术人员热衷于提高成品率,但是如果把折旧成本考虑在内,只要提高吞吐量,也能够使得总成本下降,日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折旧的成本意识弱,这是笔者认为

  韩国半导体企业建厂,争分夺秒,使用高额过滤器,但韩国忽视了过滤器等的成本

  日本非常重视细节性能,韩国和台湾重视设备的吞吐量和稼动率。

  日本形成了不惜成本追求高质量的分析。

  另外,日本的整体情况也对DRAM产生影响,整体面临低 .价到高附加值转换。

  泡沫经济的繁荣和崩溃。不动产和股票价格飙升,证券公司员工收入远超工业界,高档车畅销。

  9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退出DRAM行业,陆续辗转被美光收 .购,美国也仅剩美光 在台湾也所剩无几,主导的是韩国。

  韩国为什么能避免和美国贸易摩擦

  韩国主要出口是亚洲,PC的产地,日本是出口美国的大型DRAM

  谷歌日本原总裁,ICT产业规律来讲,超过五年的机器,性能过剩,保养过剩,系统也是如此。

  三星的存储器业务,13400人,中230人销 .售,日本只有几个,地位低。

  *****日本半导体坚决不用水平分工方式 最终衰落

  fabLЕSs foudry

  2013年,增长率方面,IDM型较差

  英特尔和三星也开始代工业务

  个人想法

  设计制造分工存在一定必然。文化和社会不同。兴趣和关注点不同。

  一个轻资产,不要求大规模

  一个重资产追求规模和使用率

  设备折旧是生产中最大的成本

  日本半导体企业不采用水平分工方式,是对折旧成本意识弱

  投资金额和销 .售额成正比;折旧费用和销 .售额成反比(销 .售好的时候增加了投资)。这种状况也出现在电视机业务中。

  日本企业开始向fabLЕSs倾斜。

  有一种解决方案是生产部门联合,设计部门独立

  2002年,日立、三菱整合时,设想生产设计分开,合并代工。

  然而新公司成立,经营方针改变,认为没有生产线没法维持制造优势

  笔者当时担任半导体杂志主编,也主张设计和生产分开,因为群体兴趣关注点不一样

  代工企业的技术并不是一开始就落后的

  代工企业早期,采购IDM企业开发的一些技术,应用到设备上,技术落后于IDM

  通过与设备制造商合作,代工企业在生产技术上也开始领先

  代工企业设备折旧速度快,更细设备

  设备制造商也需要半导体生产线,磨光零件,IDM不允许它公开获取的信息,而代工型企业不介意。

  代工企业,追求接口统一,导致网络效应。规模效应。

  第七章******* 日本既没有成为苹果也没有成为鸿海

  90年代 .开始,EMS在美国成为趋势。设计提高利润率降低资产,而EMS工厂可以提高稼动率

  日本企业投资来自银行贷 .款

  欧美引进技术,银行获得贷 .款,这是日本战后模式。贷 .款需要土地质押,没有工厂没法贷 .款。

  日本高收益意味着高税收,所以不会高收益。即使低收益,股东(银行和业界其他公司)也不会撤资

  利用代工,轻资产高收益模式,在日本并不受追捧。

  EMS企业中生产技术人员的价值更大

  IDM企业中,设计人员更受重视。在重视生产制造的日本,EMS本应流行,但没有。

  20世纪90年代后期,EMS企业纷纷转向东欧国家,后来中国台湾

  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设计脱离。

  在生产技术不够成熟时候,设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生产技术,否则无法设计。设计和生产人员形成了生产者文化圈,这个圈子和用户脱离,工业社会型结构。

  随着技术进步,生产和设计分离,设计人员无需过深关注生产,关注用户,设计和用户形成 信息处理文化圈

  互联网和ICT促进了分工。

  大企业的组织内分工和小组织的市场分工

  回归资本主义原型。资本主义初期,都是小企业通过市场联合,后来美国逐渐大企业,适合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内部交易取代市场机制,为了有效实现内部交易,有不同职能的组织。

  美国适合水平分工,日本适合纵向联合,这在90年代日本很流行。但历史看,纵向联合是美国发展起来的

  为何电子领域实现制造和设计分工?摩尔定律和存储式程序

  ICT相关的风险企业,是以EMS外包为前提的

  IDM也就英特尔和三星代表,这两个体量足够大,自己的设计可以给自己的生产足够大的量,而且三星英特尔也重视代工业务

  实现新的分工方式就是创新。熊彼得:创新就是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成新的生产方式。

  ********第八章 把创新和研究混为一谈的日本电子产业

  IBM、ATT等不再重视基础研究 IBM开始专注于解决方案

  日本泡沫时期的基础研究热潮,日本得意傲慢,认为美国的减少是一种错误。

  95年科技基本法,96年开始,政 .府每年4-6万亿日元科技. 但完全没有激活经济的迹象,半导体领域无数个学产官的科研项目 没有激活半导体产业

  英特尔的经验和大数据领域的“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1968年创立以来,英特尔有意识不建立研究所,研发放在生产线。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提出,最小信息原则。大致推测答案,启发式探索,如果不能解决,重新回到出发点,别的方法,避免为了真正理解问题而大量研究。

  这样,生产现场的研发工作就具备了优势。对生产现场各种实验,改变生产方法,添加新工程,开发和生产齐头并进。

  微处理器的开发和研究无关

  微处理器是英特尔成功的杀手锏。不是得益于中央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也不是国家力量大规模研究。与研究毫无关系。

  微处理器产生是日本两家风险企业激烈竞争结果。其中一家的busicom,另一家就是英特尔。前者希望实现lsi的通用化,用于各类台式机,英特尔因为设计人员有限,希望减少LSI品种。最终满足两者需求的就是微处理器。

  优秀企业的目的和手段的反论

  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无法得到顾客信任,员工信仰

  盈利性企业的研发要有利于盈利

  研发活动相当于提前获得未来的价值。

  未来价值的源泉来自新知识

  必须使新知识和市场产生联系

  熊彼得关于创新,创新的五种形式

  仅创造出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创新,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这才是创新。

  蒸汽机车的发明不是创新,实现铁路这一系统,才是创新。

  技术革新不是创新,研究成果也不是创新,新的分工方式才是创新。

  仅凭研究 成果不能激活经济。

  需要把研究成果和市场产生联系的企业家。

  日本电子产业衰落不是新知识和研究成果不够,是企业家不够。

  解决课题的研究才是王 .道。

  晶体管是这样发明的,20世纪30年代,ATT贝尔实验室要构建全美电话网络,真空管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而不得不基础研究,发明晶体管。

  超LSI技术研究协会,共同研究所成为成功典范

  1976,经济产业省主导,700亿,其中300亿政 .府。

  在IBM未来系统威胁下搞的。

  美国还批判日本搭基础研究顺风车。然而,通商产业省艰难应对贸易摩擦,选择接受批判,继续加大基础研发

  泡沫经济时代,基础研就热潮

  大量研究用于“竞争前阶段”,即基础的,通用的技术,而生产被列入。

  但企业没有将生产和设计分工,发展代工厂,利用这些技术。

  后来研究成果出来后,企业转向fabLЕSs,大量成果浪费。

  ********第9章 日本电子产业是否能从过去成功走出

  工业主义保护无法促进工业发展。

  电子产业四个压力

  价格压力、软件压力、数字化压力、网络压力

  日本电子信息通信业界讨厌互联网

  之前的模拟信号广播事业变为了数字信号广播事业

  泡沫经济破裂对电子产业影响有限,经济低迷,电子产业却在增加2000年达到峰值。

  日元升值对电视机VTRDRAM明显影响,但半导体集成电路几年后回复,直到2007年一直在增长。

  85年之后,电子产业出口缓慢增长,进口开始逐渐增加。日本电子产业开始出口主导到内需主导。2000年之后,跟汇率关系不大。现在日本,ICT电视机,进口大于出口,这么看,日元升值利大于弊。

  当然,日元升值也是的企业利润下降。汇率损益。

  将日元升值和电子产业衰落归结于日元升值的说法根深蒂固,但日本,粮食能源依赖进口,如果日元升值,这些生活必需品降价,有利于一般日本人。

  日元升值也是日本产品大量出口导致的结果。仅将电子产业定义为日元升值受害者说不通。

  汽车没受日元升值太大影响,至今顺差。

  85年之后,新兴企业引领美国ICT发展

  日本拒绝设计制造分工。按理说日本人重视制造,代工厂和EMS会提高生产人员待遇。但没有。

  ICT大发展之前,距离近有利于交流

  汽车行业没有衰落

  电子产业衰落是日本特有的现象,日本没有应对好前述的压力

  电气产业承受的价格压力和软件压力没有多大;重型电机,白色家电等

  电子表曾经毁灭打击瑞士表,但瑞士表通过高端路线重新复活。

  日本顶级品牌不如欧洲,汽车、服装、音响、手表等,量产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

  有必要重新审视为何要关注制造业。

  限于过去成功无法自拔,成功是失败之母

  工本主义保护使工业丧失活力

  解决老龄化问题,ICT很重要。

  从LSI到微处理器,芯片从专用到通用(软硬分离)

  台式计算机busicom,到美国找英特尔。应对为不同台式机开发不同LSI局面,缺乏涉及人员的英特尔选择了微处理器这条路。70年双方协议。后英特尔6万美元买回了微处理器的销 .售生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