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天然的猎人》读后感锦集

《年夜天然的猎人》读后感锦集

2020-11-29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大自然的猎人 读后感 

  《大自然的猎人》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威尔逊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0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的猎人》精选点评:

  ●补,看过的第一本威尔逊的书。精彩纷呈。

  ●可以说他成长的历程算是比较平凡的,并没有天才式人物的跳跃式发展。但他的每一步都很扎实,每一个重大选择都很理性,仿佛他永远都清楚地知道:What I am doing。曾经的我们,或许都对花鸟虫鱼钟情过,但却少有人能够像Wilson那样有着一直坚持的热情。 Wilson是个说故事的人,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享受。他用他的故事道出了成为Naturalist的基本素质:一直坚持着密切地观察和思考自然,也提出了对年轻科学家一些很中肯的建议。

  ●威尔逊真是个妙人啊!

  ●宏观生态学和微观生物学的分歧,在此可见一斑

  ●本身没有什么精彩之处,如果有,在《论人性》中已经全部用过了。如果看如何成为一个科学家,那个年代的故事的可参考性已经很低了,感觉作者是没有慧根的,能成为生物科学家,真的是因为他们把科学家的范围弄得很宽的缘故。

  ●12章以一个同事的视角讲沃森的狂妄自大,很生动。16章讲发现蚂蚁信息素的实验过程,真是简朴,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只走了一半。

  ●不错的科学家传记,2012年7月28日读完

  ●很久以前读的,很崇拜的大神。。。

  ●曾经因为他想做一个博物学家

  ●哈佛生物学教授的自传,前半是瑰丽奇妙令人向往的童年探险,后半是环球搜集蚂蚁令人敬佩的科学探索。

  《大自然的猎人》读后感(一):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

  人在成年之后,就早已遗忘了

  青少年的心情多么容易坠落于郁闷的深渊

  他们老师低估心智中白日梦和无目的的闲逛之际

  所获得的成长空间

  威尔逊对于童年往事的记忆犹新 娓娓道来

  美好的童年就仿佛像画卷般展现在大家面前

  《大自然的猎人》读后感(二):不错的书,就是译文有点港台腔

  Dava Sobel 曾向年轻的读者推荐这本书。她说:威尔逊(E. O. Wilson)的《大自然的猎人》(Naturalist, Island出版社,1994年)——作为成年人我也非常喜欢读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记得自己一直在想:它会怎样地激发年轻人选择投身于科学事业。

  不过译文质量一般,港台腔有点重,某些地方处理明显欠妥。

  《大自然的猎人》读后感(三):当旷野中没有敌人时,老师和弟子都会昏睡在岗哨上

  本书有二路叙事线索。

  一路在野外,作者与意趣相投的同学和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惊险”的博物探究与科学考察;

  另一路在哈佛生物系大楼内,同僚间的学术观点与声望上的“明争暗斗” ------ 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贬义词,至少威尔逊本人不这么看。他引用密尔的话“当旷野中没有敌人时,老师和弟子都会昏睡在岗哨上”,并把他最大的学术对手詹姆斯.沃森尊称为“负面英雄”,有抨击,更有学术赞扬。

  细细揣摩威尔逊的志趣养成过程,各阶段合作伙伴的遴选与配合,每一次的学术道路的抉择,乃至与学术对手间的相处,对后辈学人的求学,觅友与择业,都是很好的启迪。

  原作风趣,翻译儒雅(个别台湾译法可能不习惯),极富阅读乐趣。只是最后的社会生物学章节,走向哲学论争,多少有些乏味。难道自然科学大拿们的归宿,不是宗教,就是哲学与伦理?

  《大自然的猎人》读后感(四):“生物”类书的又一个视角

  看生物类的书,和看discovery、动物世界、cctv9等电视相得益彰,纯粹是出于对动植物的好奇和爱好。比如看李元胜的昆虫摄影集,就可以了解昆虫究竟长什么样子,和大型动物相比有不一样的美。到后来开始看《动物的情感世界》、《狗智慧》等书,就接触到了一些分析动物行为的知识。直到开始看劳伦兹的书,才开始有点概念:原来对生物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一门内容丰富、理论严密的科学了!和达尔文、法布尔时代相比,又发展出了无数的理论,并且其中有很多都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认知中。比如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和各种具体措施。

  威尔逊的这本自传在这当中有点特别。20世纪在生物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威尔逊几乎处于这阵浪潮的中心。因此通过他对自身经历的娓娓道来,他与众多生物学领域科学家的交往,他对前辈生物学家理论的学习,我们几乎可以画出一个社会网络关系图,将20世纪在生物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一网打尽。比方说我刚开始了解的劳伦兹,以及大名鼎鼎的DNA双螺旋构造的发现者沃森。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可以通过这本自传,大概了解到生物学理论在20世纪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方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现在很热门的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都是怎么回事等。以前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我们从中学教育中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和目前看的一些生物学书籍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大家不都还在研究动物的分类、细胞的内部构造嘛,怎么忽然都说起狗狗有没有智慧、大猩猩的社会构成来了。原来这里面的理论也经历了一番有趣但深刻的发展。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威尔逊的文笔。不愧是普利策奖的二度获得者,虽然只是一本传记,但他写的生动活泼,有张有驰,当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讲述时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还有很多情景会让读者读到忍俊不禁。读这本书,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最后感慨一下:

  1. 原来当时生物学的众牛人都长这个样子,没一个是泛泛之辈的;

  2. 原来要修炼成一个牛人,真得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并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才行。

  《大自然的猎人》读后感(五):最幸福的人

  若时光再次流转,我仍然会是天堂海滩上的那个小男孩,那个对“赛弗柔安”水母着迷不已,但是却只瞥到一眼水底怪兽的小男孩。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1929年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1949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目前,他任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Unuversnty of Pellegrino),并为哈佛大学的昆虫学研究员。 威尔逊是当今美国生物学翘楚。他于196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过全世界最高的环境生物学奖项,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负德奖(Craford Prize)。1996年,威尔逊被《时代》杂志评为对当代美国影响最大的25位美国人之一。威尔逊擅长著述,曾以《论人性》(On Human Nature)和《蚂蚁》(The Ant)两度获普利策奖。

  尽管期末考试日益逼近,我还是抓紧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大自然的猎人-威尔逊自传》。在这本书中,威尔逊就自己钟爱一生的昆虫学娓娓道来,展示了他探索自然,热衷钻研的一生。这个年逾六旬的老人,谈起昆虫、谈起蚂蚁,就像当年那个着迷于自然的小男孩一样,充满着勃勃的热情。那些有关生物学的专业语言我是不懂的,但透过表面的文字,我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自己专业的挚爱与迷恋。

  能够毕生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威尔逊是最最幸福的人。

  近几年来,我一直试图在我的学业中寻找一种叫作激情的东西。我总是认为事业不应该仅仅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具,它还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强烈的热爱、一种炽热的激情、一种精神上的需求,一个飘摇岁月中惺惺相惜的伴侣。我希望我将来的每一天都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兴奋激动异常,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应付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乏味。

  为此,我一直在探索着,寻觅着,放弃了许多,也在不断迎接新的东西进入我的世界。但愿现在的我在一步一步接近我所寻找的那种感觉……

  (原文参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jo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