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读后感1000字

《蚱蜢》读后感1000字

2020-11-2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蚱蜢 读后感 

  《蚱蜢》是一本由伊坂幸太郎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3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蚱蜢》精选点评:

  ●每读一本伊坂的书对他的喜爱就增加一份。尽管是愉悦的阅读过程,这本书总觉得缺了点东西,无法被打动。

  ●杀手业界的纷争

  ●开头有点神叨,但整本书看起来还是很新奇畅快的感觉。虽然有人推荐说和伊坂别的小说看起来很不一样的感觉,但我觉得读的时候故事架构和文字和其他几本是有共通之处的。

  ●节奏感,交织感,幽默感。学到很多阿

  ●kindle之九。又一本伊坂的小说。一贯的风格,多线交叉汇聚最后走向乐章的终点。关于生和死,关于真实和幻觉,只是少了些惊喜和创造。原本以为就这样温馨的结束了,最后一句话却让我惊了不少:是幻觉的开始还是醒来的信号?为这句加一星吧~ps开始想读罪与罚了。

  ●断断续续的看完,有点失望啊。

  ●很顺,不过看完也不知道看了什么。

  ●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有点奇怪,虽然事情发展符合逻辑但是一个布满各种设定的杀手的世界总显得有点奇幻 有点无聊,几乎都不想看了;但接近结尾的时候却精彩迭出,有很多想记下来的quote,越来越喜欢"人如蝗虫"的蝉 和“每个人其实都想去死”的鲸的设定。看到蝉死的时候QAQ 和岩西的羁绊简直了。到最后只有出身平凡的铃木又重归于零的时候 感觉像画了一个圆。要看完才觉得值得一看的小说。喜欢的暗黑xi

  ●早知道就先看这本再看瓢虫了,这样对于瓢虫里的一些人物就更理解了。虽然猜到了一部分结果,不过还是挺有意思的,这种叙事方式像齿轮一样,一步步推进。话说回来,最近貌似读了不少伊坂幸太郎的书诶?

  ●开始以为故事构造类似两杆大烟枪或者偷蒙拐骗,几个杀手因为某种原因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但后来发现不是啊。结局也有点不太懂,总而言之,里面的杀手要么看陀思妥耶夫斯基,要么听滚石,真是一帮文艺的杀手。

  《蚱蜢》读后感(一):此作比较一般~

  此作我觉得至今为止在伊坂的小说中属于最没有意思的一本,他还是不太适合这样氛围和题材。

  在《奥杜邦的祈祷》里,感觉伊坂已经发挥了90%以上的才气,以后的写作基调就此定型很难超越,他还是比较适合写荒诞的故事,或者说是年青人的故事,但在此作中,我看不到多少闪光点和他以往的优势……

  《蚱蜢》读后感(二):“世上哪有不残忍的事?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死,光这件事就够残忍了。”

  这是一本关于杀手的小说。

  《蚱蜢》是伊坂的灰色幽默,一点都不黑,充满奇想却折射出人类的内心。

  伊坂一贯地没有为主角们的思想及行动做出太多的解释及评价,而只是在叙述着他们的想法,没有为读者分辨对错。

  小说内容以杀手鲸、蝉以及为妻寻仇的铃木的视角,分成三大主线发展。

  “不管是什么生物,只要群聚生活,形态就会逐渐改变。变得黝黑、急躁、残暴。等到回过神来,已经变成了飞蝗。群生相会大批移动,蚕食各处作物,连同伴的尸体都吃。即使同样是飞蝗,也已经和绿色飞蝗大不相同了。人类也一样。”

  《蚱蜢》读后感(三):也只能做了呀

  倏儿书毕十天去,已是记不得发生了怎样个故事,说平静也不是那么无痛痒,感慨好似妈妈的家常菜。匆匆略过他人生命长河,习以为常早是读者的一份心境,浅藏在每场窥视尽头的新鲜,经过时间的筛选,也最终柔和地成为或是构成了我们。事无巨细,平凡又真实。

  素来对伊坂幸太郎的激萌爱不释手,第一次拜读《重力小丑》便特别想抽他,他怎么可以把“山椒鱼好伤心”的梗用的这么可爱?即使解释专业知识伊坂显然是没有东野圭吾过渡自然的——比如“胞嘧啶”三字出来我便百感交集,伊坂的高中生物老师该发他张“学有所用装逼无止境”的奖状嘛。《金色梦乡》更是了不得,主人公背天逆命,臭屁的几乎是美国孤单英雄;而在二月份新星出版社发售的《单挑》与《余生皆假期》里(这两本书的腰封可谓抢尽风头),伊坂恍若安静做梦的孩子,只要你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跌跌撞撞,“哪怕动用时光机也要让世界变好”。不知哪来的幸福感,我愿意信任他。

  《蚱蜢》持有伊坂一贯的幽默风度,冷不丁跳格出来,拽几句金玉良言,诸如人生荒疏言言,此类见解用在伊式人群上总是恰如其分,一点也不突兀。在主人翁为杀手的情境里也就是这本《蚱蜢》,伊坂更是认真的推敲起人类、死亡,比任何一个时刻都冷艳,好像小孩子玩角色扮演,不是因为“我”而去做什么,而是因为我“是谁”才去做什么——简直白活了。

  小说开头再普通不过的一片霓虹,地球上有无数条街道拥有似曾相识的喧闹、人潮、回忆。铃木眺望着黑暗,我要被他为妻子复仇的故事蠢哭了。地球的另一端蝉把刀子从妇人的身上拔出,“接着就像观察压扁的虫子一般蹲了下来”,我说不出当时读到这句话的震撼。在一个马桶是粉红色的浴室里,鲸练习用腰带致人死地,在镜中看见自己的模样,伊坂说“真是个表情匮乏的男人啊——鲸像是在看着别人”。真想给原文添个手势,朝镜中的自己,心口开一枪。

  这些只是别人三三两两的日常,断断续续地却拼凑在一起……成了故事,读书的美妙,仿佛我们彼此相识已久,再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的生命,我们也能参与过了……读《蚱蜢》美不胜收,是北野武的《花火》邂逅了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无论生无可恋还是生活温馨,无论逃亡还是循环平淡,那种由来已久的忧郁、宿命感让我飘飘乎,陷入深沉的蓝色王国。

  不断提醒被害者这是个现实的世界的杀手,也时常忘记自己的存在,一些被名字代号左右的话非常让人心疼。鲸得知同伙其实雇了别人要除去自己,头一回看他卖萌地说“鲸应该是要保护起来的生物”,如是柔软,你也是做错事后的小孩。向着自己的名字随波逐流,也许还没有活腻,只是,也只能做了呀。

  琐碎的细节被杀手这个身份放大,他们敏感又不耐烦,残酷又脆弱。蝉能听松尾芭蕉的俳句,也相信说谎就要被阎罗王拔舌头的俗语,同时鄙视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不杀人女人与小孩的“歧视”。伊坂的幽默实质具有严整的逻辑性,比如“不利的事全推给全球变暖不就好了”,又比如蝉对柴犬说刚才放过你一马这次不行了,柴犬似乎不在听,因为“能够原谅的只有第一次”啊。

  我还很年轻,过着白水般无奇的生活,如果说原谅,应该要有很厚的脸皮吧。由《蚱蜢》改编的同名电影十一月份上映,非常期待。到那时我可要随意主宰承受白水的小杯子,而不是来部电影才有小石子打水花。

  《蚱蜢》读后感(四):生和死的理由

  我服了!

  有些好书,看得时候总想一下子知道结局,忍不住留过夜.那样的书通常我会打上极力推荐的标号.

  但是,忽然之间,在面前出现了伊坂幸太郎这样的作者.读伊坂作品的感觉居然完全相反,不夸张地说,那是一种生怕一下子就读完了,非要一点一点,咬文嚼字,十目方才一行的感觉.

  并且,自己对于有些作者,是欣赏;有一些,是对味的茶,因而喜欢;而伊坂,是不管别人怎样看,自己都会毫不犹豫得道:"我就是崇拜这个isaka".

  我想,对于一个喜爱读推理小说的读者如我,难言传统纯正意味的推理小说甚至长得几乎不像推理小说的伊坂的作品,尽然会给我带来这样大的幸福,首先,要感谢有推理小说这样的小说类型,其次要感谢日本的推理小说如此发达迅猛,最终要感谢独步文化的大力引进,让我一步一步找到了现时现刻,可能也会是将来很长时间内鼓舞自己前行的“圣经”。

  读完《蚱蜢》,难以一鼓作气的再投入到下一部其它作品,要让此时此刻的兴奋激动随时间散去些,才可以安心的去找下一本书来读。否则,对于那些暂时都难以带给我美好感觉的作者来说,是为不敬。

  其实,独步出版的这五本作品,短篇连作集《孩子们》和《死神的精确度》对我而言可能稍微的欠些力度之外,《奥杜邦的祈祷》《重力小丑》与这一部《蚱蜢》,实在是难以区分高下的令我爱不释手。

  三部看似取角完全不同的作品,透露出的是浓厚的伊坂风格——快速的节奏、绝妙的对答、看似无厘头却又逻辑感十足的内心活动、性格鲜明的角色、一波三折的故事、隐于全书各处看似微不足道在关键时却起扭转局面甚至成就传奇作用的伏笔,还有那好不晦涩浅显易懂的人生哲思——读者丝毫不用担心伊坂的作品会有人捉刀,因为如果对味,他的作品看一本就绝不会忘掉,他用“不曾明说”的方式说出了久久在你心间困扰不已的生命谜题。

  “老天爷,我该怎么办?”

  上空一声巨响:“自己想!”

  这是《重力小丑》里的经典台词,到了《蚱蜢》里,我们看到更多虽然不是晴天霹雳,但却在全文不断出现的“自己想”。

  《蚱蜢》中的铃木、鲸、蝉、岩西(螳螂)、槿(这个人很像樱),每一个角色交替登场,演绎自己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面临的困境。这一点,又让我想到了杜琪峰的电影《PTU 特种部队》或者《黑社会》——在一桩事件中,导演忠实于表现事件发生时牵涉进来的每个角色以自身立场而决定的行动,而不将焦点聚集在某一个角色身上而削弱其余,于是我们看到,由于立场的不同,无论是面临死亡的、制造死亡的、或者意图复仇却阴差阳错牵涉到事件中来的,各自被真是的摄像下来并且放大了。

  这本来是一个比较简单却比较惊险的故事,由于其中角色寻找各自的出口(或者说生的意义)而带来的矛盾冲突被戏剧性的串在一起,碰撞出火花。

  无论是铃木、鲸还是蝉,都是有“不那样做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去做”的领悟,然而,当具备了那样的执念,连杀人都没有什么大不了——反正是他们自己要死的(鲸词);反正人总是要死的(蝉词);那么也只好这样了(铃木词);那个时候,书中的三个主要角色真的是在“活着”吗?

  与《死神的精确度》迥然不同的以死神为主角,《蚱蜢》中的三人都是带来死亡或者因为想要报仇而客观上成为邪恶集团帮凶的非正常人,伊坂却没有因为这而流露出主观上的谴责,而是让三个角色以自己的内心交战来解答生死问题。

  “世上哪有不残忍的事?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死,光这件事就够残忍了”,每一个被蝉杀死的人,每一个被鲸逼死的人,他们走向死亡之前反而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对死的期待,一种豁然的感觉。是不是,只有到死前那刻,才并不显得残忍呢?

  仿佛,在这个时候《蚱蜢》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无力的消极的悲观色彩。

  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伊坂,伊坂是不会让读者沉沦于这样的灰色心境中的,于是我们看到最后铃木萌生死志时妻子的那一句“为什么我非得想死不可呢”看到一群狗的争食广告就想到“我也要工作、我也要活下去”时,似乎那么简单的,伊坂又给了我们理由,——就是这样而已。

  原来该找理由的是死,而不是生啊。

  《蚱蜢》读后感(五):三线交差的火花

  《蚱蜢》这本书中伊坂又构建了一个近于现实的超现实世界,主线为千金集团无恶不做寺原的儿子被人杀害,铃木为了查出凶手而跟踪别人,同时展开的两条主线还有蝉、鲸,这些都是为了以后做的铺垫。铃木、蝉、鲸三个主角之间的互动,就像一张地图的道路一样,三个人走的路线时而交错、时而平行,时而重叠,不时产生戏剧效果故事的节奏,伊坂把握节奏非常好,有张有弛,前半部分有点平淡却丝毫没有一点废话,到故事的后面却产生了白热化,让人喘不过气来,三人的相遇,不断发生的巧合,独特的接力赛写法,伏笔的互相联系让故事迸发出激烈的火花。

  铃木、蝉、鲸,每个人都有不得不做的事。潜入千金集团为亡妻报仇的铃木,不愿意做岩西傀儡渴望自由的蝉,逼人自杀的鲸,为了目标而杀人,即使其他人会有什么下场都不在乎,这种程度竟然达到一种使命感,《蚱蜢》里的每个人的存在都很可悲,总逃不出成长岁月中的挫折,这样的阴影影响着自己未来,就像故事里的杀手逃离现实很可悲面对现实却有是无止境的战争,难道每个人都只能死来结束吗。“其实每个人都想死”鲸说,这是对决,清算。这种执念的想法入侵着头脑,反而觉得杀人是很正常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悲哀。作者是在讲述不同角度的悲哀人生。而铃木,带着亡妻的信念,终于找到了自己坚持:“不工作不行,我也得活下去”。

  这本《蚱蜢》里有许多独特之处,这要拜赐于伊坂的流水般文字与语言和丰富的想象:

  1,死亡的华丽:

  死亡是件可怕的事,没有几个喜欢去看死亡和车祸,而伊坂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把车祸事件描写的这么华丽,用来比作交响乐团结束后,众人往屏凝神,场内一片寂静之后突然发叫。

  2。现实中的阻力感:

  在铃木追凶手时,在泛滥的河川中仿佛只有他审处的地方风平浪静;有一种透明沉静特制(超现实描写),有人踢到铃木的右脚踝,一阵剧痛却不能停下脚步,不清楚自己的脚步是踉跄还是追逐。这段作者给读者以现实的压力,就如读者自己身处沼泽逆流而上一般。

  3。惯用的电影手法:

  鲸在地铁看到幽灵,画面变模糊、褪色的画面,这在电影中是常用的,伊坂把电影式的画面描写了出来。跟之后的铃木考虑自己处境时想象有一亮汽车撞入屋里,只有电影才表现出来的画面。

  4:标志性语言:

  就如同金色梦乡里的“森林的声音”“一点都不摇滚”一样,《蚱蜢》里也有标志性语言,而且多次出现。“你说的没错,也只能做了呀”“少蠢了~”这些话也成为了本书对剧情有很大影响的关键词。

  5:幽默感:

  在铃木身边发生的幽默最多,因为他进入了一个超现实的家庭,之前也有很奇怪的女上司比与子,腼腆的孝次郎、直来直往的健次郎,每个人都很奇怪,而最奇怪的就是自己。他连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都不知道。

  6:呼吸的奇妙

  伊坂最擅长探索和发现,最后也会用到自己作品中加以想象来写出。蝉沉默地俯视容器里的蛤蜊,看见气泡一各个浮上水面。是蛤蜊在呼吸。它们无声的张开壳,吸气、吐气。看着蛤蜊吐沙是蝉最幸福的时刻。如果人也像蛤俐呼吸的时刻能看到气泡或烟雾,是不是更有活着的真实感呢?

  7:温馨感人的画面

  伊坂的作品中,总是缺少不了温馨感人的场面,《重力小丑》里泉水一家,以及《金色梦乡》里所有帮助青柳的人都让人感到一阵温暖。《蚱蜢》里铃木与相差20岁的健次郎一边踢着足球,一边互相说对方“少蠢了”,想象着如果是自己孩子该多好。

  8:角色的张力

  伊坂笔下的角色总是很有张力,又不乏巧妙的比喻,让人很难忘记。3个主角各有特点,后面登场的人物个性也很出色猎犬、拷问专家、竟然连触手也出现了,让我想起了《奥杜邦》里的兔女郎。宅男们又敏感了。

  9:一些联动

  伊坂的小说总缺少不了联动,像看完《金色梦乡》后我找来了披头士的歌曲听,读完奥杜邦我想研究《鸟类圣经》,《重力小丑》之后又想去看尚卢高达的电影。《蚱蜢》读完以后很想读《罪与罚》。

  读伊坂的书不用在乎诡计,却能看到无数小的伏笔互相联系所带来的惊喜与感动。在读的过程中,是有种略舍不得看完的感觉,这种感觉原因在于伊坂巧妙如韵律般的文字,不时出现的搞笑场面,即使看几页也会觉得很充实,让人认为能读到这本书就算没有读完已经没有遗憾了。本作的结局算不上惊人,最后的逆转有点平淡、有点温馨、有点荒唐和搞笑,有点让人怀念、然后发人深省,这才是伊坂独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