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锦集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锦集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我将是你的镜子 读后感 

  《我将是你的镜子》是一本由(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点评:

  ●媒体即艺术 http://book.douban.com/review/3142361/

  ●译者英文水平有限,句子结构稍复杂就要译错。译本2星,原作4星

  ●haha~~可爱的沃霍~敏感的灵魂~机灵的消费"时间"者

  ●读的是新的版本,不过估计是没多大区别的;是了解安迪·沃霍尔比较直接的一本书,虽然其实也很多的看起来是废话的部分,但是还是很好的

  ●大家是一个才华没有边界的强人……

  ●搞艺术的都很神秘。

  ●你若是想知道安迪沃霍爾的一切,就請看他的表面吧。他的外形、他的畫、他的電影,之後沒有任何東西隱藏在裏面。

  ●访谈不是通俗剧

  ●今晚的实话实说节目由安迪先生为我们主持

  ●翻译得可真……(这种情绪还真难翻译成词语)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一):1111111112222222223334123213

  为这在新华书店蹲了两个下午 考虑着买还是不买,

  买了不敢保证有控制力不去模仿书里描绘的那个大师 不买又总是牵挂着,

  想翻的时候手边没有是多么烧心的事。

  两天之后看完了没买,因为克隆技术是该反对的嘛。哈哈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二):三联书评—苌苌

  艾未未在此书前言中说:(由于安迪·沃霍尔的出现,)在上世纪的60年代, 一代人的价值观取代了传统;深刻、精英、历史、永恒、优越、成熟、绝对,唯一,这些价值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现实、表面、瞬间、感性、快乐、平等、简单、机械、重复、大众;这些概念更新了民主和自由的品质。”如今可以看到后一种价值观多么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社会和娱乐生活。其实进入70年代后,人们从60年代那种超High的状态回落,开始反思,以"喜欢就做"为标准的波普艺术走完了短暂的绚烂年代。但是表面文化的价值作为天平的另一端存留下来,使得一种价值观不再统领全部。但是,被安迪·沃霍尔更新的价值观,并没有取消优雅和真诚等品质的存在,安迪在访谈中提到“工厂女孩”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等,说她们被起用是因为她们自身不凡。他认为他所扶植的“超级明星”是具有明星素质的人,他们有才华,但他们没有明星那么强的自我,也不那么自信,而现在有些人把这个概念颠倒过来了。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三):“最好的是我,而大家是有才华的。”

  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厚太多了,买到的时候被吓了一跳。从图片看,应该在10个印张左右,可见书封设计者做得不好,厚书和薄书是应该在书封上看得出区别的——就像大饼,厚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汉译的Warhol简介都大有问题,比如把康宝浓汤和梦露版画放在后期作品,还有把《帝国》《睡》跟《雀西女孩》放在一个时期,此外,地下丝绒和尼可是一段时期非常重要的Warhol艺术生活主题,却不被提及,“毛”系列和后期丝网版画也是重要的,却往往被漏掉。Warhol日记还没有翻译,估计是量太大。这本访谈集是根据的Warhol文件来的。

  国内对Pop Art的理解有偏差,总是有股苦大仇深的味道,比如一些搞革命版画的,大胆地将Warhol引为鼻祖,很搞。Warhol喜欢说的是“那很棒……他们都很好”,喜欢说“如果你想了解有关Andy Warhol的一切,那只需要看表面”,还喜欢说“我不知道”。这些虽然都是他的访谈策略,和他后期穿精致的西装,出入于高级百货商场一样,是一种策略,但策略并不意味着撒谎。

  “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它们全都一样的好,总统和乞丐都喝它,没有更好的可口可乐,这就是美国,这一切非常好。”

  他有一张犹豫的、忧伤的面孔。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四):艺术,安迪和被消费的

  以个人的浅见,安迪的观点是当下中国艺术买卖定律在艺术家中的一个很好的推手。问题是他们已经按时间已经耍过一遭后突然蹦出这么带假发的怪胎,而我们是知晓了这位先辈的事迹之后,争先恐后地去小商品批发市场买各色假发。

  安迪同志是个好同志,早早地造访中国却无人知晓。他复制的毛泽东和玛丽莲都有着一颗痣和一个好价钱。他赞美中国的地方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不知道在现在的中国,全球化和民族化哪一边得胜凯旋了。

  不过凭心而论,象安迪这样的怪叔叔什么蹦出来都会让人们觉得突兀,就象我一直认为Joy Division的主唱Ian不论何时出现都一定会自杀。我们感觉到的只是突兀而不要是突兀下面的意义,和安迪没有必要讨论哲学,他不是受维特根斯坦影响的大师。他是正在结帐中的超市里的顾客和4A广告公司没日没夜加班的美术指导,是吃康师傅麦当劳素菜和即食饭的宅男。他是第一个承认自己是消费世界来的匠人,做的就是“生产”而已——我相信这句话是实话,虽然未必每句话都来得本分,不过消费社会中购买力才是重要。他只是一个认真的记录狂,而公众则是一群对于英雄模式的妄想狂。因此追随变成刺杀,采访变成被访。我们的艺术是这样被消费的:如果我们痛苦,那么就将痛苦转之成型,托为艺术品,然后卖掉。富商们购买我们的艺术,消费了我们的痛苦,我们获得物质满足,我们不再痛苦(如果能够得到满足)——公式显而易见。因此,不用再猜度,王尔德说的对:“世界的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

  这个艺术,这个安迪和这些被消费的,不过如此。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五):Let’s be Art,Let’s be Robot

  2009年4月14日。回到上海后一周。早晨睡到很晚起来。看小白吃草。做琐碎的事。下午接着睡觉。晚上打了两个电话。和大家说闲话。彼此很愉快。很短的一天。没有什么发生。甚至没有购物。确实。很短的一天。

  我并不是真的很有意在叙述,只不过在做一次拙劣的模仿,伪日记,没有主题,没有议题,没有一本正经,也没有顾影自怜。我回应的并不是艺术世界,也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努力保持絮语状态,并自我愉悦。

  以下是Andy Warhol在他去世前一周写的日记,这是1987年的情人节,我们中的大多数甚至还没有学会拼读“love”:

  做琐碎的事,很短的一天过去了,没有什么发生,我上街购物,回家电话聊天,如此,真是很短的一天。

  当然,这样的这段日记,人们可以重复写上千万遍,只要足够长寿。

  每一个人都是一台机器,重复、复制的不仅是外部世界,当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自我带向不可避免地挪用声音、视像以及杂乱文字、信息的认知之中,不管是刻意为之还是出于不自觉,没有人可以脱离芜杂的信息而生存——信息的交集意味着话语系统的交集,话题或者其他。

  更重要的是对内部世界的重复。因为多数时候,我们选择逃避问题,逃避的最佳方式便是重复已经熟知的生活、思维模式。

  说“我不知道”并不必然代表着我有寻求“知”的动力,却在推托之后掩盖我们对“知”的严肃态度的幻灭。

  波普艺术(pop art)的事实是什么,当行为艺术已经使得正常思维的人们无法把真实的存在与梦工厂中虚构的人物以及访谈、新闻、报道中观察记录的人物加以区别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把人类基于表演性质的行为特质提出来,作进一步思考呢?

  当一个农村妇女在面对新闻记者的摄像镜头,开始转用蹩脚的普通话与丈夫对骂,并引导其丈夫在无意识中同样使用普通话的时候(这种场面经常出现在反映家长里短的地方新闻报道中),不得不说表演时代已经来临——艺术以技术的方式介入日常生活。如果能够把访谈表演作为艺术的一种方式的话。

  Andy Warhol的意义在于,他内在化了“表演”这个概念,并乐此不疲地把它运用到电影、绘画、手工制作以及其他一切可以想象的艺术形式之中,这是他的先进之处、也是他的特异之处。既然杜尚已经明确说过“以观念动摇艺术权威性”,所以,在这个唯有自我信仰的人才能够长久生存的喧嚣时代,学会埋下种子,比起学会种好庄稼更能得到大众的膜拜与社会效应意义上的成功。

  我之所以使用“乐此不疲”这个词是因为他并不特意为做某件事情而去构划、设计,一切的发生都显得随性自然。著名的例子是在斯泰博画廊展览上悬挂的用丝网印制的玛丽莲?梦露的彩色肖像画。在《沃霍尔访谈鲍登》中,鲍登对于这组画有一段精彩的评析:

  ……那张彩色的肖像在色调上差异很大,它很金属、刺耳、边缘或者说粗俗。你使用了很辛辣的色彩:……通过50次不同的错误尝试(大概是有意的,也是偶然的),你某种程度上做出了50个表情。其中一张绿色的眼皮被印得太低,所以梦露看起来在生气,又有些邪气。另外一张,她的红嘴唇印偏了……梦露被赋予了在电影中从未出现过的表情。(可以相信,从你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梦露多面的性格)。

  不管作品是否令自己或者别人满意,做这件事的时候很开心,作品的制作效果很难说完全是有意为之的结果,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偶然。在心灵的游戏中欢笑、爱和休息,事件本身并不存在价值判断,好与不好只在于感觉之中。

  这段话表面看来很有性情、很有生活感与艺术性,但实际的结果却是对讲究系谱的传统艺术的消解——把艺术拉到最庸俗、平凡、琐屑与无谓的生活之中。艺术不再有思考能力,没有人用想象力构造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纷繁芜杂的结果是铺天盖地的大众影像——随时产生,随时消亡,随时等待消费。

  在回答吉恩?斯温森G?R?Swenson的问题时,Andy Warhol如是说道:“布莱希特Brecht希望每一个人思考的东西都差不多。我希望大家思考的差不多。但是布莱希特希望通过共产主义达到,通过某种方式,苏联正在通过政府那么做。在这里这种情况也在发生,但是没有通过任何严格的政府规约,是自动发生的;所以如果不需要试验就可以做到,为什么非要做共产党员呢?每个人看起来一样,行动也一样,而且我们越来越朝着那个方向走。”(《什么是波普艺术》)

  Andy Warhol制造自我繁衍的产品,他不会介意别人把他的艺术称作商品,甚至,他是乐于承认这一点的,他甚至承认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基于直觉、表面、瞬间、简单、机械、复制而非深刻、传统、精英、优越、唯一——归根结底,波普艺术所要消解的不是其他,正是时间,以及由时间凝结而成的历史。

  繁衍是传播的手段、方式也是结果。当技术介入艺术,摄影、录像、刻录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拥有的获取“艺术”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确可以相信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本身,我们复杂的兴趣爱好和庸俗荒诞、莫名其妙的行为都可以被冠上艺术的美名,没有人会拒绝这一点——因为我们已经不再膜拜艺术,并充分地自我信任。Andy Warhol以及他的朋友们所做的,无非是先行一步,指导人们实践时代理想、热情、欲望以及野心的方式。在这个充分体现民主与自由品质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热诚相信平民化与反精英的成功。

  同时,在大众一相情愿的想象之中,通过不断复制复制品并拥有它们,而膨胀这种廉价的想象。

  “如果你想知道Andy Warhol的一切,只要看表面:我的绘画、电影和我,就在那里,没有什么隐藏在其后。”

  艺术本来就是装饰,无论是橱窗、墙壁、房间、场景、还是心情。没有任何原因需要对艺术品本身给予过多的阐释,——艺术家会嗤之以鼻。他们只不过在指示大众看待周边事物的眼光,独立存在的普通物件超出其原始功用的地方,就像用照片把一棵树从树林中隔离出来,加上相框并指示它的独立一样。

  Andy Warhol就像一个顽童,干了一番调皮捣蛋的事情之后躲在一旁等待大人的批评,或者根本不理会别人,继续新的游戏。

  表面看起来离经叛道的Andy Warhol其实所作的一切不过是顺从时代裹挟下大众的愿望与野心。

  所不同的是,他看出了这种愿望背后的虚妄与无聊,而我们却在波普艺术的斑斓色彩中持续着欢呼雀跃。

  最后需要申明,标题是骗骗小孩子的,我想说的不过是波普艺术的结果并不是创造了让人们彼此接近,彼此了解的机会,就像这个时代所自诩的那样。恰恰相反,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机械,越走越迷失个性与arua,谁也无法在镜子中看到别人,甚至自己,因为,本来,那里就空无一物。

  Andy Warhol已经到镜子背后独自玩耍去了。在我们中的大多数学会拼读“love”之前。

  波普艺术仍在继续。

  我们需要新的时代引领者,即使平凡无谓到遭人唾弃,赋予庸俗时代潮流意义的人物却依然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