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读后感摘抄

《赎罪》读后感摘抄

2020-11-25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赎罪 读后感 

  《赎罪》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赎罪》精选点评:

  ●最后非常感人。

  ●没有一个角色讨人喜欢

  ●文笔太暧昧,不适合我

  ●2013-3-22至2013-5-20 FINISHED

  ●比电影好不少

  ●比电影细腻很多,部分细节电影都没有表现出来。对布里奥妮很多幻想感同身受,虽然这个小姑娘从来不是惹人喜爱的角色。

  ●读的时候时时想起电影里的画面。但其实我对这个故事并不甚热爱。

  ●读的时候心中几多跌宕起伏。

  ●布里奥妮只是相信了以为自己看见了的东西,她还未必是撒谎,就铸成如此大错。可见身边有个不靠谱的文艺女青年是个多么危险的事情。

  ●反而一直记得表姐吃巧克力的细节。

  《赎罪》读后感(一):好人和坏人?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评论。没有真正的好人或者是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所爱的人而活着,对有些人来说是好事,使顺其心意的;但对另外一些人哪~~~~

  《赎罪》读后感(二):仍然是有关荒诞与虚无的主题

  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罪,我们因罪孽而生,一生都在乞求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宽恕,或者试着去宽恕别人。

  人类从来都是无知、轻信而残忍的动物,某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是一闪念间的意识,都可以将无辜之人推向地狱的深渊,作者以一个因误解产生的悲剧向我们揭示人生荒诞与虚无的主题:

  男女主人公的的爱情和命运仅因一个涉世未深、满脑子充满奇思异想的小女孩完全不切合实际的空想而走向毁灭。小女孩成人后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孩童时代犯下的错误而赎罪,而她最终是否能得到宽恕,抑或能得或得谁的宽恕?是逝者,还是她自己?所谓的赎罪终是徒劳,毫无意义。

  《赎罪》读后感(三):压抑的肿胀,很疼

  全书共327页,其中前164页基本都是讲半天里发生的事情。燥热、旺盛、漫长、悸动却又峰回路转。如果电影用镜头述说的是英格兰一所红顶白墙的乡村庄园别墅里的一个夏天午后的“误会”。小说笔法要细腻很多,写活了人物曲折的内心 —— 赛西莉亚和罗比从“小儿女”彼此折磨的爱的萌动,到将错就错点破天机,燃烧爱火。布里奥妮的敏锐、想象和一个十二岁少女的懵懂意识。塔利斯家人的自私冷漠。罗拉和双胞胎的寄人篱下。马歇尔的乏味可恨。

  让一切的发生都是顺理成章,无可避免的悲剧。我围着披肩一页一页读,都觉得头晕齿冷。第二章,情势就是战争,溃败,轰炸,异国的逃生,末世狂欢的敦刻尔克。——“我等你回来”情人温暖的声音。这一头是英国医院里的伤病人,肿胀的伤口,吗啡和截肢,破碎的脑壳,残缺的记忆,无情的纪律。一切都让人恶心,心里发闷肿胀,无可投诉的难堪和悔恨。

  我不觉得这是一本解闷的小说:好人不得善终,坏人终成眷属。甚至无力一口气读完,心头的铅是一滴一滴往下沉......虽然是生生世世都无可挽回的误会悲剧,却难得一对有情人,在战乱年代,能同生共死。

  《赎罪》读后感(四):有关奥妮对罗比赎罪的复杂情感.......

  剧情介绍: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家庭的13岁的少女奥妮?泰利斯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点神经质特征,她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跟自己的表姐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罗比给她的表姐写了封充满色情意味的情书,这时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被玷污后,奥妮相当肯定是罗比做的,这次的指认彻底改变了她表姐跟罗比原本美好的人生,罗比蒙冤入狱,后来在战争中得坏血症遗憾死去,表姐塞西莉亚也在流亡中意外离世,多年后奥妮开始忏悔,放弃了去剑桥大学读书的机会而成为了一名军队医护人员,为的就是希望能在医院碰到罗比,可惜赎罪未完成,罗比已永远闭上了双眼。

  2016年看的一部片子,因为是詹姆斯的头号影迷,所以搜到了这部片子。记得那时是冬天,我躲在被子里面拿着手机看完第一遍,后来觉得意犹未竟,于是下载到手提重复仔仔细细看了两遍,触动很大,结局也很遗憾。它的题材有点类似于《狩猎》,很残酷,很真实。那句你到底要长到多大才会明辨是非、到底要长到多大才会承认错误简直是直击人性最阴暗的一面。

  试问人世间有谁不需要对上帝赎罪的呢?忏悔的人又有哪些呢?我们社会需要的是愿意忏悔改过自新的人,而不是逃避良心惩罚的人。奥妮固然可怜可恨,她赎罪的代价也很沉重,自己失去爱的能力,当她的同事问她是否遇到过喜欢的人时,她想到了罗比跳下水救她的情景。由此可见,她的心中有过罗比,那是种情窦初开的喜欢,谈不上了解的迷恋。她对罗比是愧疚的,这点无疑,但她对罗比却又非常期待被了解。

  奥妮后来以写作的方式用来赎罪,在她的小说中她把结局美化了,她说这不是谎言,而是对她们最后的慈悲。这里又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电影中的很多细节其实可以看到罗比已经原谅了奥妮,当他走过法国的战地看到很多少女一片一片的尸体躺在草地上,他蓝色的眼珠流泪了,试想一个有强烈恨意的人怎么会流泪。

  最后说下演员方面,詹姆斯的表演永远是绅士的,他不高,但非常挺拔,很英伦的那种迷人,跟《成为简奥斯汀》里面有点像,不过这里却又多了些悲情的气质。很多人认为凯特的表演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孤傲,倔强是她的代名词,同时又是灵动的,有点类似中国的周迅。让我惊艳的是那条翠绿的裙子,真的太美了,为电影增添了时尚感。

  《赎罪》读后感(五):一时与一世

  这是一部注定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书,麦克尤恩甚至连一丁点儿的享受或憧憬快乐的权利与机遇都不会恩赐给读者。倘若只是好人蒙难--本应幸福的享受他们间真挚爱情的少男少女们最终饮恨而别,那倒也就罢了。可恨的是,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们,无论他们是有意或无意的,满怀仇恨或充满怜惜的,到最后全都尽然的全身而退,他们剥夺了本属于他者的快乐,然后不加思索的转嫁到自己的身体上,却不会承受任何的惩戒...而到此,令人心痛的事实还不会停止。你我纵然可以用脑子虚化出一座浪漫的海边小屋,供给那天国里的恋人在其中尽情的嬉戏,可行文至终,这点想象的自由也被冷冷的叙述所打破了。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反复的贴在你的耳朵上,对你重复着:所有的幸福,所有的爱情,所有的团聚,都是假象,假象,这该死的假象....原来,一切都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

  我有些后悔在这样一个与凉爽,生机,活力等等让人感到快慰的词语无关的夏日去读这样一本小说,即便房间再空旷,我努力的使自己的心灵保持最平和的状态,依然不能杜绝死寂,烦躁,憋闷...还有越来越高的温度对我身体的腐蚀。也许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直以来的孩子气--对那些充斥着扭曲,悲伤,哀怨的元素的爱情的钟爱,因为我在潜意识里很清楚这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的身体上应验,我的那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无耻愿望的举动最终让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如小说里布里奥妮十岁那年对罗比幼稚的爱,十三岁的那个夏天时脑子里对于爱情,对于小说的想当然...这些当时看来再美丽不过的幻想最终变成了她一生的梦魇,而倘若因为这小说,我会郁闷上一段日子,那也完全是因为我自找麻烦。

  粘稠,小说粘稠得令人窒息。在这个季节,这种感觉只会使人在炎热里的陷阱里陷得更深。就像总有一层层油腻腻的汗水附着在你的身体和你的外衣之间,让你动弹不得。你恼怒的脱掉了外衣,裸奔的时候却又发现原来那层油腻又隐匿到了肌肤与皮肉之间,更加的让人迟钝不堪。解脱的方式只有一个,等待那未知的审判的到来。

  第一种粘稠,那是夏日庭院里,人们光鲜亮丽的衣装下渗出的汗水,还有因为欲望而颤抖的喉结或是暴露在阳光的肌肤所造就的。第二种粘稠腻得让人绝望,战场上时不时溅起的泥土,肢体里渗出的血液,污浊的河水,让人作呕的粘稠。第三种,依旧是永恒的粘稠,这不过换成了吊瓶里的盐水,伤员嘴里的粘液,感染的伤口涌出的脓汁...一天的事,两天的事,几天的事,一生...在时间的空隙里,意识的河流得以舒展的流淌,每一个人都不会为缺少那个属于自己的审判席而遗憾,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在心灵里赎罪。

  倘若说提及战争,我们会愤怒的建造起一座座军事法庭去斥责那些折磨人的肉体的恶魔,那么,对于那些摧残比起脆弱的肉体来更加不堪一击的精神的罪犯,裁判所又在哪里?

  由爱生恨,由恨生罪,由罪生悔...心灵的犯罪者永远只能做那个在弥漫着尘土的大道上盲目的追赶着前面越行越远的客车的傻瓜。因为,从罪降临人世的一刻起,这场赎罪便已经注定没有结局。

  一时的罪化成一世的罪,一时的恨化成一世的恨。头颅一歪竟何以改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