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悲劇》读后感摘抄

《一的悲劇》读后感摘抄

2020-11-17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一的悲劇 读后感 

  《一的悲劇》是一本由法月綸太郎著作,皇冠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的悲劇》精选点评:

  ●我的直觉还是蛮准的

  ●

  ●http://lockedroom.net/blog/?p=2683 故事以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起到了很好的倾诉心声的悲剧效果。诡计虽然简单但仍不失新意,结尾多处转折。整体佳作。

  ●比较中规中距

  ●本作结构很简单,然后玩了一个双重解答。第一重解答就是一个渣,解答之后你马上就知道这肯定不是最后的真相,又俗又傻又没有逻辑在里面。第二重解答,法月嘴巴里说出来的,想来是真的,而且这个凶手的设定,哦,果然好像是玩真的。第一个诡计,看过金田一的人可以无视之,只能骗骗不怎么接触推理的人。第二个诡计,好吧这也叫诡计嘛!我不懂日语行了吧!而且这个密室一点诚意也没有啊我靠!于是总结下来,这本书,看了就是个悲剧。。

  ●文笔好差

  ●稍微好点的诡计都叫金田一抄去了。但我还是不讨厌金田一。

  ●非常喜欢,就属于一口气拿下那种,没大兴奋但绝不失望

  ●九一年的作品,现在来看只觉得是个老掉牙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的诡计,以及强行凑数的密室和多重解答而已,真是悲剧啊。。

  ●忽略了最重要的命题的必要条件,法月这一下真是打在了我这种粗心读者的七寸

  《一的悲劇》读后感(一):终将不能完全以自己的喜好来给推理小说打满分。(说好不泄)

  关于逻辑的漏洞,编织的疏忽,看了其他评论,我也就不赘言。

  回到关键的人际关系上来。

  虽然到最后,我遗憾地发现费心描写的人际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拥有动机的嫌疑人,但是我还是对这个故事的感情戏相当痴迷。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盘上之敌》的影子。

  山仓史郎的背叛,是由于长期积压的压力的崩盘,这种压力并非吊儿郎当的人能所有,因为它发自根深蒂固的家庭责任感,源自对妻子蓬勃的爱。对,是蓬勃,我认为用这个词来形容很贴切。

  事后他无尽的自责,并认为这些只是逃脱的借口,而自己是个自私的人。

  这种自寻烦恼的自虐心理,让我看得非常之爽快。

  虽然不能说背叛是必然的,但是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理解的。

  明明那么厌恶自私的人,现在竟为一个男人的自私开脱,有那么点讽刺。

  过两天补个关于凶手的泄底感想。

  《一的悲劇》读后感(二):一部从头到尾的沉闷之作!

  老实说,这本书看得我昏昏欲睡,据说是“法月綸太郎出道二十年最負盛名的代表作!”,虽然我还未看过法月其它的作品,但我觉得不象是这样,如果这本书代表着他的真实水平,那我真的不敢恭维……

  在推理层面上,围绕揭露凶手方面,这本书实在是有够乏味,看来看去只不过是在周围几个人中间不停打转而已,而且法月在书中提示的线索实在有些过多了,一些伏笔的设置过于明显,给出的暗示也太刻意,这样一来,不论最后是什么结局,都不会让读者产生惊讶的感觉,虽然小说最后揭晓谜底时的解释还算比较巧妙,但并不能掩盖大半部篇幅的乏善可陈;在“悲剧”层面上,小说里面的人物感情、语言和心理活动等,都给人一种平庸的表现,无法让人入戏太深,也没有让人感觉有太多的悲情因素,就是叙述手法上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无法产生共鸣;最后在文字上,过多地加入了主人公“我”那些相当直接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抒发,这样一来反而显得言过其实,在这方面,应该尝试通过肢体语言或者旁观者的眼光去描绘,这样可以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不过,好像也没办法,用第一人称角度写的缺陷在这方面就体现出来了,再加上作者写作功力不够,这种缺陷就会被放大。

  总结起来,这本书就是给人一种平庸的感觉,只能期待法月能够在《二的悲剧》有所进步了。

  《一的悲劇》读后感(三):《一的悲剧》——无棱角的沉闷

  从看过的《去问人头吧》和这本《一的悲剧》来判断,法月不是值得严重期待的作家。当然,《一的悲剧》这本书比《去问人头吧》要好些,我的意思是整体上要好些,而诡计上的优劣,我不做评价,实话说,《去问人头吧》的诡计我已经忘了。

  《一的悲剧》是个不错的故事,诡计也还行,当然也就仅此而已,实在是榨不出更多东西了。我个人倒是有些奇怪,法月的书看了这两本,就风格来说,除了那对父子的设定之外,其实并无多少古典味。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似乎也没必要复古,复古的东西拿出来未必就能适应当代人的需求。

  法月文笔很闷,感觉他的文笔也就能把故事说清楚。拿这本《一的悲剧》来说吧,这个题材是比较有创意的,用上第一人称的手法,也会让故事读起来更加生动。但法月似乎没有充分利用题材好的先天优势,原本可以从中发掘出很多人性、心理的东西,最后只沦为诡计流的作品。我并没有贬低诡计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这本书的诡计不错,但显然没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在诡计之外,本该多发挥些东西的。如果是土屋或东野来写这个题材,相信能在小说层面上发挥得更好。

  推理小说有推理的要素,也有小说的要素,而各项要素相互之间有一个权重的关系,最终得到的推理小说,应该是各要素的权重相互作用的结果。好的推理小说,应该是搭配良好的艺术品,而不是一台马力超大而长相难看的机器,毕竟推理小说还有小说的属性,如果只想看诡计,大可去看三分钟谜题或者五分钟破案故事。我之所以对这本书觉得可惜,心中就是怀有一种璞玉未能雕琢成宝石的惋惜之情。本来是可以好好发挥的诡计,法月却呆板地写成了普通的推理小说,而且他的文笔又很闷,所以这本书也就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如同大热天吃方便面,热气腾腾但是吃不下去。

  或许法月就是这样的作家,他也只能写出这样的小说,他也只想写出这样的小说,作为读者不该苛责。不过就我读过的这两本长篇和两个短篇来说,感觉法月是被高估的作家,他的风格其实不像奎因,比如《一的悲剧》,有些地方的逻辑推演不是那么严谨,虽然故事的重点是不断地逆转和多重解答,但有些解答感觉凑数的成分居多。总之,法月不合我的胃口。

  《一的悲劇》读后感(四):略谈“无差别诡计"

  其实早就想说这个问题,不过总打不起说的精神来,看了一的悲剧,觉得还是略提两句好了,一的悲剧可是典型的无差别诡计的模板啊。

  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有泄底。

  主人公背叛妻子,和别的女人乱搞,生下个私生子……过了N年,私生子和自家的孩子混得挺熟。然后有一天绑匪忽然绑架了私生子,但是却打电话到主人公家要钱,好像绑错了一样。至此核心诡计出现了:绑匪想要杀死这个私生子,但是不能明杀,所以设计了绑架,而且还故意装作绑错了,实际上想要绑架主人公的孩子一样,混淆了动机。

  这个诡计虽然不是杀人诡计,而是混淆动机的诡计,但是实质上一样,可以算作本书的核心诡计,所有的一切铺开都是围绕着这个阴谋。而这个诡计,也是推理作家手中每每如烫手山芋般的“无差别诡计”,因为无论是谁,想要使用这样的诡计,都是可行,并且找得出动机的。

  主人公为啥要这么做?他怕自己的陈年旧事被揭穿。

  主人公妻子为啥要这么做?她接受不了背叛。

  主人公岳父为啥要这么做?他要保护女儿。

  私生子的养父为啥要这么做?他突然发现这个不是自己儿子。

  **为啥要这么做?因为**……

  主人公、妻子、岳父、养父……虽然法月只安排了这个四个逆转,但是只要法月多安插人物,想要多少逆转就能有多少逆转,作品是作者写的,作者说谁行谁就行。

  问题不过在于如何保持凶手的唯一性上。

  比如养父,为什么他有动机却不是凶手?因为他只是和法月(书里的法月)演了一出戏,等同于作者本人的侦探都说他不是了,他还能是?

  为什么主人公不是?因为他只是遭到了岳父的陷害,再说如果我就是凶手,那岂非太老套了?

  为什么岳父不是?因为最后法月说了,主人公妻子才是呀!

  而如何区分这些人,谁是唯一的那个凶手,精明的作者只需要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一些证据就行,无论是物理上的,比如不在场证明什么的,或者是心理上的,再则就是比较高级点,逻辑推理上的,就像奎因拿手的演绎排除法那样。

  总而言之,如果把作者硬性的强加于其上的安排卸掉,那么谁是凶手,我们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一个诡计,一个无差别的诡计。

  而这就是本格小说的一切——一切由诡计所衍生出去的漫长文本。

  (附提一下,我不认为奎因是表里如一的逻辑流,没有凶手的一举一动,推理的源头何在呢?他将重点放在了凶手的行动必定会透露些什么,而不是往后那些作者把重点放在为了达到这些凶手会怎么行动上。)

  一个深谙本格之道的作者,自然可以从一个无差别诡计出发,设计出好几个人物,然后一一安排他们在何时被指控为凶手,动机什么可以随便编,至于证据也可以精心的安插进去,反正这些文本是作者写的,他想要怎么插入就怎么插入,于是插到最后,等到了一个唯一的凶手,行了,那就不插入了,再插就无法交代了。而如果他真的想要这么做呢?他可以,没问题。

  这一切行为,意义何在?

  暂且不说为了摆平无差别诡计与唯一的凶手之间的矛盾,必须要不停插入令人弹眼落睛的动机、性格和物证,即使你安排得妙到巅毫,即使你的这所谓的plot(你心想不如安排好几批人马,他们各自怀有歹意,于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把案件搞的一团糟吧)安排达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这属于本格的技艺再过高超和不可复制,那么请问您干这些大拼盘的,劳师动众,究竟是想要做什么?您写下您已知的一切,究竟是想要耍弄读者呢,还是向他们展示您的技巧?说您的技艺竟然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不仅可以随便安排逆转和凶手,还可以不偏不倚的就在那当儿插入线索,最后导出一个唯一性来。您认为您所做的一切有任何必要的意义吗?

  扯远了,我毕竟不是在说推理小说的写作意义,而是评论这本书。

  在我看来,法月后面写的二的悲剧要远远好于一的悲剧,虽然二的悲剧也有可有可无的逆转,但是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或者说作者并不炫耀自己会逆转(当新本格发展成炫耀诡计和逆转以及作者安排线索能力的大比拼,那绝对是一种倒退),而是将重心放在了由诡计所引射出的人物命运上,虽然法月没有做得很好,但这也正是法月不同于其他新本格作者的一点。

  世人都说奎因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的,没有了早期犀利的推理,而是陷入了才力枯竭,为不知什么而苦恼着。和苦恼的法月一样,他们苦恼的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所写出的这些、培养出的这一套技巧,究竟有任何的意义吗?在抛出一个个线索、诡计、推理和逆转的同时,我们的惊愕越来越小,渐渐的感到怠倦甚至恶心,最初的创作激情就这样一点点的消磨掉,甚至最后认为这不过是平庸的、可怜的小孩把戏,给这世界添不了一点点的光彩。我究竟该继续布置几个逆转好呢?还是……该去考虑写别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