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读后感1000字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读后感1000字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 读后感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是一本由(美) 弗兰克·迈考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精选点评:

  ●书写一般,打5星是因为佩服人家老师当的透彻,有好几处动人段落

  ●很特别的写法,转述,转述,再转述。一本以对话内容为主而成的书,却没有一个引号。实在说来,开始惊喜居多,最后读起来很累,感觉像被文字催着跑,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写法说完说内容,我不太理解这里面有些情节是如何推进的,人的情绪就在絮叨中莫名转变了,讨厌的老师突然被评为可爱可敬了,我比较接受无能。但我喜欢麦考特的那种人生观,很实际很清醒,可他似乎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不肯向已承认的事实低头,不粉饰太平也不随波逐流,这或许和他的丰富经历有关,让我肃然起敬。

  ●从fear到freedom.

  ●出于意料,很好看……

  ●絮絮叨叨的记叙方式很让我想砍掉一星。不这么做的理由是它真实记录了教书匠的一生,从Fear到Freedom经过了多少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自知晓,最难的也最让人慰藉的是在教室里找到属于他的位置,发出属于他的声音。

  ●生活处处充满矛盾。是传递还是启发,笔直走到底还是重视过程,每个人的权重都会有所不同。而生命只有慢慢摸索才能一点点剥开价值的外衣。三本安琪拉里,最喜欢的就是这本3。

  ●丧的时候会想起来的自传,很喜欢麦考特啊,越大越喜欢。大概也是越来越知道在一团浆糊中仍然乐观面对努力生活,有多难得吧。

  ●“迈考特先生,你很幸运,你有个那么悲惨的童年,因此你有东西可写。我们应该写什么呢?”“你们知道迈考特先生的人生要素,你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要素。”去发现那些要素吧,并试着写下来!

  ●三部中最为愤世嫉俗的一部。我喜欢。“没人可以完全自由,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恐惧赶到角落。”

  ●安琪拉的灰烬。教育。像我这种还不知道能不能当一名老师的人,其实用点耐心看看这种书挺好的。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看的一本好书。或许,这也是一本适合当教书匠或者即将成为教书匠的人翻看的书。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读后感(一):从fear到freedom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童年受尽饥饿折磨的迈考特,将学生掷落在地的三明治捡起并吃下,结果令路过的校长大为光火;第二天,他又因出言不慎,招致众多家长的投诉。但迈考特真诚而执著地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好素材……这个本来似乎糟糕透顶的教书匠,终于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20年后,成为美国“最佳教师”。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读后感(二):弥天的伪善……

  六十多年后,布满褶皱皮肤松散骨节突出的手腕将要被死神抓住的Frank McCourt,不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他书中的序言里写到——我宽恕他们那弥天的伪善。平静的文字符号似乎就像一张拉得变形了的紧绷的保鲜膜,将那些澎湃的心境紧紧封存,冲破与束缚的力量不相上下。弥天的伪善,不是我们都拥有的一样人性萎靡品么?他宽恕了他们的时候,是不是也宽恕了自己?还是除却自己本身而等待别人的宽恕呢……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读后感(三):我们阅读,只为对人类的所有情感不再感到陌生

  一个人要经过多少苦难,

  才能够长大成人

  海鸥要飞过多少天空,

  才能够落脚在沙滩

  或者,一个人在经历苦难时早已长大成人,所有的苦难在他仍十分谦卑时早已成为他身上傲人的勋章;

  或者,一只海鸥在无垠的碧空中无数次拍打翅膀时早已成为了不朽的传说。

  迈考特通过他的“安琪拉的灰烬”三部曲真切地告诉我们,爱尔兰人是多么神奇的一群人,他们真的可以在经受难以想象的遭遇时依然能自嘲地笑出声来;他也真切地让我们认识到,凭什么说“爱尔兰人不幸被英国人统治了800年,但爱尔兰人有幸统治了英语世界800年”。

  弗兰克·迈考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狄更斯,一个可以像剥洋葱一样剥掉社会层层外壳而展露其内核的伟大作家。

  我真喜欢这个老头儿!

  这个生活一团糟、对自己的境遇耿耿于怀、对权力发自内心地嘲弄(因为那权力他没有得到)、会被学生可爱的胸脯吸引,却又能令学生在多年后想起他时热泪盈眶、能与一个“差生”在百老汇街头紧紧相拥、令一个被所有人放弃的孩子露出火红头发和灿烂笑容的老头儿!

  这个狡黠的、真诚的、坏笑的、伟大的、已去了天堂的老头儿。

  他说:只管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安琪拉的灰烬3·教书匠》读后感(四):没有主子的衙门,教书匠只能和学生一起跑龙套

  这本书常常被称为“教书匠的圣经”,“学生最好的教书匠”。

  前者有点虚,后者却能令人三思四思。

  教书匠一定是“学生的教书匠”,绝非“衙门里的教书匠”。

  迈考特和学生一起成为主演,尤其令人感慨万千。

  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视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相信这也是所有教书匠的梦想。

  但现在的所有教书匠,谁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生?

  所以陈丹青有陈丹青的困惑与愤怒。

  清华大学尚且如此,何况天下?

  但弗兰克·迈考特肯定也无法自己选择学生,他只能选择与学生相处的方式。

  中国学校越来越行政化,

  中国学校越来越衙门化。

  但衙门主座上却空无一人,也无供奉。

  那里空空如也。

  打扫卫生的是教书匠,看门守夜的是教书匠,打板子的是教书匠,作饭的是教书匠……所有脏活累活的主都是教书匠。

  散落各处胡乱站卧的是学生,游荡,晃来晃去,观光,刺激,折腾,冥想……都是学生。无所事事。

  但偷吃的偷物的安插亲戚的顺手牵羊的……所有得了好处的,都是教书匠。

  一座没有主子的衙门。

  而且都不是主演,教书匠和学生一起跑龙套。

  这么看,迈考特太幸福了。

  一般教书匠常常为班上的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伤透脑筋,觉得摊上他们简直是倒霉透顶。

  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书匠被派到一个由不同肤色的少年组成,充满文化冲突、种族冲突和性别冲突的班级里,

  教书匠将如何面对他们永无休止的争吵以及对你的不屑一顾?

  《教书匠》这本被誉为“教师的《圣经》”的书,其作者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班级里度过的。

  我常常放下书,想,

  如果我是一个教书匠,当一块飞落到地的馒头落到地上,

  我会怎么办?

  拿起来,扔掉,装进书包,惩罚学生……

  唯一不会想到的,是吃了它。

  其实,这本书基本与教书无关,甚至与学校无关。

  它是寻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式。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例如农民,例如铁匠,例如赶马车,例如装电脑,例如做律师……

  都是方式。

  不会寻找,永远都只能和万千人一起跑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