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场之舞读后感1000字

屠宰场之舞读后感1000字

2020-11-11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屠宰场之舞 读后感 

  《屠宰场之舞》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屠宰场之舞》精选点评:

  ●顺畅而痛快的阅读体验。

  ●马修又发言了

  ●真棒啊

  ●虽是幻想里的小国度,却总让你正视现实里的暗黑…

  ●这一本特别明显。马修为了内心的道德而周旋在这个“简单”的事情里。 最后一段太冷静太理性了。一方面承认我没有对对方有权力告诉他人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而我自己对自己判断,他要死。 “马"姓的侦探都有这个毛病,极度冷静。极度坚毅。而且有着特有的道德底线。

  ●文案剧透简直差评!阅读体验不错!但是人物有些零散,部分出现比较突兀,性格比较脸谱化,但是马修好萌。剧情线倒是很连贯,好评!

  ●对虐童这件事有种生理性厌恶,所以看的时候觉得非常艰难,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无法彻底消除吗?唉。

  ●硬汉派看来看去还是劳伦斯·布洛克最有味道,因为最精彩的不再是推理剧案件的真相,而是他笔下的酒鬼都***那么迷人。 时代没有变得更坏,当然也没有变得更好,灰色的曼哈顿,罪恶之源永不枯竭,案件始于拳击场,又终于拳击场。整个故事的主体依旧让位于孤独的犬儒主义者马修·斯卡德,这一次兼审判者与惩罚者于一体,与哥谭市隐于黑暗中的蝙蝠太像。 看着无证私家侦探参加不同的戒酒聚会,不少今天逛了哪条大街、进了哪家酒吧的流水账,甚至还有穿着染上鲜血的围裙望弥撒这样“注定下地狱”的渎灵情节。设计与谋划化作流水,不管坏人还是受害者,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什么也抓不住。其实到头来,牧师与酒鬼口中的死亡没有什么不同。 “我凝视着远方,脑中似平思索着一些事情但又像是一片空白。”

  ●开头还算有点吸引人,故事发展下去就越来越没趣了。总的来说没比二流的侦探小说强多少。

  ●马修找到了稳定的生活,而且这次,感情有了进展,重新拿起了枪。

  《屠宰场之舞》读后感(一):选择别人代劳还是自己动手

  看似两条线的故事不经意间串接在一起,并且以为是主线的罪犯渐渐变成了情节较轻的那个。一盘色情录像引发的惨案让警察无能为力,马修决定不让别人代劳,决定顺从自己的意志做自己该做的事。

  劳伦斯布洛克的书里都充满了一种无言的绝望情绪,对世界了解越多越绝望,因此他的书里有很多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发展的观察,这也是当年对八百万种死法惊艳的原因之一。他的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原来推理小说还可以是这样的,除了推理,还可以是一部很棒的小说。

  怀孕的时候看了很多东野圭武的小说,但始终对日本作家的书有点提不起兴趣,可能是因为不爱动脑子所以始终对设计复杂的故事不太感冒,也可能是东野大师对社会某些问题的描写和挖掘更为血淋淋更沉重让我狠不下心看下去。

  《屠宰场之舞》读后感(二):马修·斯卡德的人物刻画又深一层

  我是马修·斯卡德,无执照侦探,曾经是酒鬼,现在戒掉了,用咖啡,可乐,姜汁汽水替代。

  我和有情的妓女结婚,和有义的暴徒知音。在我眼里,人们的行为代表不了本质,只有本质坏掉的人,才该死。

  法律要证据,而证据往往不像连环画那样明显,所以法律能做到的事情有限。对于那些真正的暴徒来说,法律能做到的有限,否则那些顶级律师们就显得毫不重要了。

  惩罚这些逍遥法外,本该被法律制裁,法律却无能为力的人来说,最好的惩罚方式,要么是让公众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媒体是个好途径;要么就我亲手送他们去西天,我不想让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享福,解决掉这些人的时候,对他对我都是解脱。

  这个城市很乱。有些人曾为我死掉,也许我有隐藏的负罪感,但负罪感并没有毁掉我。我无意板颜色上帝的橘色,也无意成为正义的化身,那样会给我压力,我只是盲打误闯地探索,并没有考虑到结局如何。我只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我需要钱,但钱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想把眼前的每分每秒作对。

  《屠宰场之舞》这本书对马修·斯卡德的人物刻画进入了更为深刻的地步。上一本《到坟场的车票》主要是刻画了他的恐惧,和面对恐惧时的勇敢。这一本刻画了马修面对邪恶的果决和憎恶。

  当然,法律越详细,可钻的空子也越多。之所以马修斯卡德存在,是因为法律能办到的事情有限。而媒体并不能做没有商业价值的新闻。

  写到这吧。很喜欢这本书。

  《屠宰场之舞》读后感(三):我们没有变得更坏,也没有变得更好

  我想我越来越欣赏马修?斯卡德这个家伙了,我始终想不明白他是如何在保持着一颗慈悲之心的同时,又不会被这个糟糕的世界逼疯。在他那强大到近乎混蛋的冷硬外表之下,却有着一颗柔弱的、敏感的、温暖的心,他是如何调节这样的矛盾的呢?是酗酒、戒酒磨练的结果吗?如果是,那么很可惜我无法尝试这样的方法,也希望别有人尝试。

  在本书的故事中,马修?斯卡德这位戒酒中的无照私家侦探完全表现出了一副铁肩担道义的侠义心肠。知道吗?在类似故事中那样的灰色世界中,有些终日宣称有钱才办事的家伙关键时刻要比那些总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上流人物要靠谱得多。而有时我会感到心情沮丧的原因就是发现这条规律在现实世界中有时也是成立的。

  我们还应该赞叹马修在本案中所表现出的敏锐的洞察力,仅凭几个动作便可以将罪行与罪犯联系起来。而像我这样患有陌生人恐惧人的家伙,同一个人换个地点就会完全认不出来,即使他们不带面具。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再发现线索后,马修能不计得失地追查下去,仅仅为了道义,我想这就叫做良心吧?在灰色的世界中,这便是下层阶级的必需品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除了洞察力与良心,马修作为一名侦探的调查力是同样重要的,说实话我很喜欢看他是如何从一个毫不起眼的线索开始,穷追不舍、抽丝剥茧地摸清一宗案件的脉络的。当然有时候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那么一点美式英雄的好运气。

  说到美式英雄,本篇中的马修的确有那么一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当法律无能为力之时,惩奸除恶也许真的需要那么一点点“非法”正义。只是我原本以为马修在最后手刃恶徒之时会有几句慷慨陈词,就如同京剧中的亮相。结果没想到最后的过程却是显得有些潦草,也许现实就应该是这样,又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人的眼里拥有最终审判权的只有上帝,所以马修他们最后会穿着染血的围裙出现在教堂之中。

  就像马修阅读的那本《新门刑案日志》所产生的感慨:我们没有变得更坏,我们也没有变得更好。而其实这句话倒过来也是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世界的。就看你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为何了。就看你是如何既怀有一颗慈悲之心,而又不会被这个世界逼疯了。

  满分五颗星,我给本书打四颗星。

  《屠宰场之舞》读后感(四):侦探的三个阶段(剧透)

  侦探小说这一类型文学,自胡尔摩斯甚至爱伦坡以来,其“偏见”是未曾断绝的:侦探,即一个勇猛的心理学专家,其言行在“正确审判”上的功劳总比警方要大许多。

  从文创作品看现实——溯源至19世纪,源自民间的这一偏见,是对当时新兴的“科学-司法复合体系”(这种词组肯定是我抄来的,你懂)的一种肯定。私家侦探指导警方破案的形式,在读者眼中,到头来是歌颂新兴制度的举措,即认同引进专家的价值——其中,侦探身上“理性”和“逻辑”两种品质,充当了“科学”印象的代言人。但是让我信口开河一下:到了20世纪,大家未必还这么想。即,当偏见延续至冷硬派时期时,其进而演变成了一种无穷无尽的,对公权力之不信任,甚至频频染上一股既悲观又自恋的色彩。

  (如果从这个方向看下去,那么往日可信的专家、精英便显得无力及渺小了。他们被抛弃了。)

  “世界都是错的”也许没问题,但你说“全世界都在搞我?”,那真当自己是希腊英雄就不地道了嘛。

  但小说恰恰是这样才带劲儿,好像可乐足气儿才好喝,火星种田也够学霸才精彩。

  不要跑题,总而言之是冥冥之间,前人的偏见写下了后人的路径。

  . . .

  这种情况下,斯卡德难免渴望去越权——或者说越权之路早已启航,毕竟我们回想下刀锋之先,窃听不也是一种明显的扩权手段么?当然在扩权之路上不是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侦探都叫布鲁斯韦恩(?)。布洛克不能(是不能呢,还是没有呢?)进一步利用技术,武装这个可怜的邋遢侦探。如此下来,渐渐地,马修还是选择了去笃信一些原始的伦理,然后开展相对传统的处刑手段。

  (要记得,警察德金的买醉说明着,科学-司法复合体对伯德之恶,已经是失效的。所以小说连逻辑推理,连侦探的科学特质都一并舍弃:马修其实,是 根 本 没 有 去调查理查德案的,他把探案逻辑扔到了一边!

  在无尽的悲观底下,利用因果整理创伤,又有什么意义呢?)

  . . .

  所以说段俏皮话,我们能以「金钱」为界,把斯卡德的转变分成三个阶段;

  捐钱时期,他是小规模地尝试依赖伦理。他交往教堂的1/10收入,好比是上班族的寄托(到家打打游戏,缓口气儿),是一类相对被动与保守的举措。

  离开教堂,朝流浪汉发钱时期,他有意识地协助法律(还是刀锋之先:危险的窃听)接近伦理。

  等到本书,马修宰了沙文猪,削掉自大狂,步入抢钱时期——大家有目共睹——他终于委身于内了!

  重新舞起一杆枪!

  他不再自理,也不再自训。他猛烈地面对丧失。假如你认识从前的那个马修,那你就该知道其中的艰难。评论家总结:“通过杀死蛇蝎美人,硬汉断绝了自身与欲望的关系,以便结尾回到常态中。”

  而屠宰场书尾的深渊,本不该成为这个斯文、自律与谦逊的侦探的常态的。本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