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幕剧名著选读读后感1000字

独幕剧名著选读读后感1000字

2020-11-10热度:作者:hchj5.com来源:好词好句网

话题:独幕剧名著选读 读后感 

  《独幕剧名著选读》是一本由周豹娣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的269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幕剧名著选读》精选点评:

  ●教材啊,得读

  ●剧本启蒙读本

  ●有几个剧本真的好。

  ●绝佳的选读本。外国的独幕剧剧本选得都很棒,有几个结构太精巧了,读起来回味无穷。我非常喜欢《主角归来》《男高音歌手》《早餐之前》《十二榜钱的神情》这几篇,发挥得太好了,挑不出错处,我不仅喜欢这几个剧作,还忍不住爱它的剧作者,我想这么好的笔力几乎只是他们随随便便抖了个机灵而已。此外,《父归》一作工整有力,《骑马下海的人》的悲剧感闷闷地打在你心上,《利他主义》所绘众生相也尤为深刻,这些都是十分动人的作品。国内选作里感觉丁西林和沙叶新的本子还蛮可爱的。减一星是因为国内的几个本子政治色彩过重啦,我不喜欢。

  ●外国作品译本不错,虽然对剧本后的评论不以为然但是作为教材也只好原谅它了,政治正确这把悬剑奈何不得啊... 选录的几个中国剧质量不敢恭维,大多政治宣传意味远大于艺术价值,时代影响还能理解,直接像小品的就太粗糙了。

  ●看内容也看技巧。

  ●除了两个政治色彩过浓的文革后剧本之外,选篇质量都不错,喜欢《骑马下海的人》《蠢货》和《父归》。文后的点评有一些帮助。

  ●好书,看日期是当年话剧课结束了才出版的,相见恨晚

  ●每一篇剧本都精彩,专业二考125绝对跟这书脱不了干系

  ●《骑马下海的人》约翰·沁孤[爱尔兰] 《十二磅的神情》詹姆斯·马修·巴蕾[英] 《等待老左》克利福德·奥德茨[美]

  《独幕剧名著选读》读后感(一):谈独幕剧《我为什么死了》(编剧:谢民)

  (一)论“后入式结构”

  这是1979年的舞台作品,比82年北京的信号还早点。评论文章说,这是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结果。但我并不赞同这个说法。我甚至不认为“时空交错式”是一种结构,因为用这种角度看结构,会很宽泛,抓不到要点。比如斯特林堡、阿瑟米勒、刘锦云等人都有所谓“时空交错”“电影化”的剧本,但他们区别在哪?我觉得还是用块状的思维看待结构比较好。——把戏切割成块状,看依循怎样的原则进行运动。

  这个戏的结构,我认为叫做“后入式”。这是我瞎编的名字。我不敢说以前的剧本中没有这个结构,但理论上确实没有这个叫法。其实该剧跟叙事剧是有共性的——演员跳进跳出,既叙述,又表演。以叙述者穿插情节。而且情节的展开确实是非正常时空的,不仅幻觉与现实穿插,连情节的发展顺序也是颠倒的。正是因为这个颠倒,才让我看出该剧的创新之处——后入式。因此不可以单单说该剧是时空交错、叙事的,这都太宽了。

  这里不再简述剧情。所谓后入式,不是一种姿势,而是一种结构。该剧的情节,从主人公要离开,而男友挽留写起(78年后,女主人公平反,不再愿意和自私的投机分子生活),再写主人公为什么和男友吵架的内容(在一次斗争中,男人出卖了妻子,但是紧接着斗争结束,男人又讨好妻子),再写为什么和男友吵架(原来因为男人要妻子为斗争撒个谎,害一个朋友,但是妻子没答应)。

  大致如此。这种结构比较好玩,它既不同意交错,又不同于倒叙。它完全按照逆时针方向运转,这就造成了非常奇异的“感动型陌生化效果。”是感动与间离的同时运用。

  在上一场,我们沉迷于感动之中。但是接着就抛出该场的前一场,原来是这么回事——间离。因为剥离的戏剧秘密,所以悬念停留在了“人物如何行动”这一层次,并且期待着“引发怎样的思考”。

  (二)该剧人物和问题都显得简单。

  虽然是独幕剧,但并不能成为简单化处理的理由。——又不是小品。比如对人物善恶的处理,对事件的处理,使得该剧和《于无声处》成为同一类作品。但是它的结构,又却是值得借鉴和偷用的。

  《独幕剧名著选读》读后感(二):十二磅之于娜拉

  巴里写的《彼得·潘》对于我倒还一般般,然而当我读到他的剧作《十二磅钱的神情》,简直一见倾心。剧作塑造了一个新版娜拉,脱离丈夫的金丝笼之后,靠自食其力赢得女性自尊自信,无意间重返前夫家庭,为即将封爵的前夫做些礼仪信函的打字工作,意外重逢带来戏剧冲突。在虚荣傲慢的前夫、自信俏皮的前妻和孱弱驯顺的现妻之间的对话,充满了英式的幽默、反讽,使短短的一幕会面变得趣味盎然。剧终时现妻对打字机价钱那意味深长的一问,戛然而止,余味无穷。民国剧作家丁西林的译笔流畅,精妙的注释恰到好处。

  鲁迅有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针对民国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下,争取妇女平权解放的重重困难,总结了娜拉出走后可能的出路,或者归来,或者堕落,提出:除了一颗思想解放的心,还要有现实的基础,即家庭中的经济自主权(并非经济全权)的重要性。然而如何争取,演讲中并未明示,鲁迅说除了斗争,自己也不能知道。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不独挪威、英国、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觉醒、渴望自主的家庭女性共同面对着类似的问题,社会伦理、制度、经济的重重枷锁。她们或因为思想守旧,不敢;或因为贪恋享受,不愿;或因为条件所限,不能,然而勇敢的探索者从未止步。巴里的剧作就像是对易卜生的专题回应,对娜拉的出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英伦方案,即获取经济权的现实做法。剧中前妻凯蒂为出走进行了耐心的准备,学会了打字技能,积攒了购买打字机的资金,那点题的“十二磅钱”—自食其力所必须的经济基础,从而创造了争取自主的条件,并坦然接受生活条件降低的代价。因此她作为迈出了坚定一步的探路者,用十二磅钱擦亮了那只金丝雀—现妻的眼睛。

  这仅仅是一小步。从剧情来看,她仅仅争到了蓝领阶层口腹温饱的基本保障,至于广泛的政治权利、经济自主、社会平等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在“娜拉走后怎样”之后,还会有“凯蒂走后怎样”。不妨想象一下,她可能会得到上层成功人士的青睐,也可能遇到同阶层的伴侣,于是问题再次回到原点:上层成功人士的青睐,若她接受,无法避免再度成为金丝雀的风险;与同阶层伴侣结合,仍有可能面对投射在丈夫思想中的伦理要求,生孩子、干家务。

  当然,看看现实社会,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女性已经无需担忧凯蒂所面临的普通劳动者困境,然而困境中的普通劳动者仍然为数不少。除了无分男女都会面对的生活鸡毛之外,还是会有社会规训下的自我阉割。且不说很多地方女儿并没有得到原生家庭的平等待遇,妻子也还遭受着家庭暴力、家务重负,甚至许多女性自己,还抱持着“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的思想,满足于、热衷于做花瓶、金丝雀、全职太太,甚至后妃。此外,也还有相当不少的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仅掌握了经济自主权,进而掌握了家庭的经济全权,然后对丈夫实施精神和物质的全方位控制,导致激烈冲突,甚至婚姻破裂。

  《独幕剧名著选读》读后感(三):16剧目带来的16启示

  在学校图书馆早就留意到这本书了。《独幕剧》,一开始我以为只是节选,所以并没有想去借;仔细看过才知道原来是16个完整版的独幕剧,于是果断地借了下来。

  阅读过程中,除了《等待老左》这篇文章外,其他剧自己都是很快入剧。带着对剧情的期待与猜测,以及和自己以前看过的剧目的对比,没看完一部剧都能收获很多。

  1、骑马下海的人

  这部剧的风格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那个时时刻刻忧国忧民的人。这部剧对关键人物的语言设计也非常合乎原味。虽然只有语言,却能透过语言看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愁。老母亲对儿子的失去并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的感觉,因为在这之前她已经失去了5个儿子。

  编者在评述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表现主义。

  2、月亮上升的时候

  看完这部剧,一开始对警官态度的转变感到不解,毕竟太理想主义。仔细反思全文,其实两个小警官的对话早已经暗示了最后的结局;那个激进者的出场方式特别让我意外,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增加了让警官放手的砝码吧。

  编者在评述中提到了激进者所使用是方法:心理瓦解

  3、主角登场

  这部剧应该可以说有真主角和假主角之分吧:一个对爱情和暗恋对象疯狂的幻想,并自己通过行动来制造被爱的假象。面对这样的女子,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自恋残他、辛酸讽刺……是这个女子过于虚荣,不过也不能否认她所生活的环境。主角登场,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重要的不是评判剧中女子的做法,而是质问自己的内心。

  不得不盛赞这名女子,她确实在聪明了,太容易欺骗他人更欺骗了自己。

  4、父归

  作者所选的亲情题材角度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尽管类似的遇到过很多,但还是真心佩服剧中青年男主的硬气。这部剧也让我想起了《骑马下海的人》,生活的悲惨让人性的真面目得到了最彻底的曝光。

  编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将父子矛盾置于夫妻矛盾之上。

  我想这个情节的设置更多的是从情节出发,为了衬托出人物形象;也正是这样才看出了母亲的善良宽容,同时,也更显现出了父亲的浪子形象。终归还是为了戏剧。

  5、男高音歌手

  编者指出这幕剧的“串联式”(或“冰糖葫芦式”)结构,自己感觉和后边《等待老左》的感觉有点像;在大剧中插入小情节,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全剧的高潮。“人物的出场方式尽可能做足了戏剧性”。

  这幕剧中的几句话也值得品味:

  70 一个女人下定了决心要争取的,就是她认为好的,凡是打破了她计划的,就是坏的。

  71 我们不会爱上这一个或是那一个,我们只会爱上合乎我们类型的人,如果我们的眼光足够敏锐的话,这种人,我们到处都可以找到。

  6、十二磅钱的神情

  主观地说,这个女子是聪明的。她爱那个男人,但她是理智的爱;她的聪明让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与自己。男子的刚愎自用、女子的追求独立,作者最后对现任夫人对打字员的羡慕也非常有戏剧效果。

  7、蠢货

  真心是活脱脱的一出喜剧,彻头彻尾没有想到男女主人公居然会走在一起,看来还是对作家的台词把握品咂不够。不过在捧腹的同时,我更想知道男女地主的结合是真心的彼此爱慕还是双方在合谋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编者推荐契诃夫的另一部独幕剧《求婚》

  8、破旧的别墅

  她、他,就在一个不起眼的别墅中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女子自以为聪明,通过母亲的朋友、职业是演员等多种谎言来掩盖自己心中的焦急,殊不知男子却静观其变,大有戏中戏的感觉。

  真心作家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用一支笔便可以舞动江山!

  9、早餐之前

  比起上一个剧只有男女两个角色,这一步更加神奇,只有一个角色便撑起了整个独幕剧,对演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读完这部剧之后,我对主角语言行动所带来的暗示仍然有点困惑。

  10、最后的瞬间

  同样剧中只有一个主角,这幕剧中主角具有严重的神经病。

  编者在评论过程指出:文中大致有三条线索,1对自己行为和命运的困惑;2思维中带出自己曾经的遭遇;3现场发生的情节。作者精辟的评论的也启示了我在看《记忆碎片》《二次曝光》等电影中的感受,看来剧作者的这一经典创作手法得到了后人很好的传承;观看过程中必须跳出主角的思路。

  11、利他主义

  这是对冷漠的市侩的讽刺吧。与前两部剧作比起来,这一部感觉就要差一点了。

  编者指出“展现社会面貌为目的的‘人像展览式’”。

  12、等待老左

  这部剧再次出现了串联式结构,不过与《男高音歌手》比较起来,这部剧在分剧情节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分开吧,因为在文本上作者明显地作了插曲的标识,一共有五个。

  编者评论的一句话非常中肯:“写作一个政治性比较强的剧作,容易写得标语口号式的抽象概念。”

  13、三块钱国币

  14、我为什么死了

  这幕剧作者用倒叙的方式,并添加了主人公与现场互动的语言。

  15、屋外有热流

  16、约会

  13—16是中国剧目,与外国经典比起来,火候要欠一些。直到现在中国话剧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并没有看过,但《恋爱的犀牛》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好评。是时候找时间多看看当代中国的话剧了。

  《独幕剧名著选读》读后感(四):16个剧作的故事梗概

  骑马下海的人 约翰·米林顿·沁孤

  故事梗概:一个渔民家庭的老母亲刚刚失去一个儿子,因预见到家里的男人将接二连三被海水夺去生命,她想阻拦自己所剩唯一的儿子不要出海,未成,儿子还是身故。

  (悲剧 创作手法有表现主义色彩:内心外化)

  月亮上升的时候 格莱葛瑞夫人

  故事梗概:奉旨抓革命者的巡官与经过伪装的革命者二人进行了一场由暗到明的博弈斗争,最终巡官放走了革命者。

  主角归来 戴丽莎·海尔朋

  故事梗概:女孩虚构了一位优秀男子与其恋爱的假象,伪造情书、礼物和戒指让身边家人朋友误会并由此获得羡嫉,当该男子回到这个小镇,她为了不让骗局被戳穿与其交涉,多番让步要挟最终得以暂时保存颜面的女孩却还是无法从这种虚构爱情的诱惑中抽身......

  (这是一个主角思想很容易被误读的主题,作者很好地示范了剧本创作应如何构思以规避读者的误读从而突出自己的主旨倾向。故事超级精彩,我很好奇这个故事如果要改写,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如果性别反转会怎样?)

  父归 菊池宽

  故事梗概: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家庭终于苦尽甘来,在儿女们都长大后,当初抛家弃子的父亲年老归来,家人们对如何接受父亲产生分歧。

  (短小而极有张力,人性斗争:情VS理 压缩式结构<也称锁闭式>,场景的选取考究,为了高潮冲突所作的预设铺垫造势情节逐层递进。结构人物的安排恰到好处。)

  男高音歌手 弗朗克·维特金德

  故事梗概:一个爱惜名誉和恪守契约精神的男高音歌手广受欢迎,在一次演出前,他的排练先后被迫被打断,一个爱慕其的少女向其请求爱情,一位老剧作家向歌手寻求合作机会,还有一位旧情人寻求与其私奔,男歌手以事业为重,劝退了这些人。

  (“串联式”<也称“冰糖葫芦式”>结构)

  十二榜钱的神情 詹姆斯·马修·巴雷

  故事梗概:哈利为了即将来到的晋升爵士一事欢欣鼓舞甚至举家进行彩排,哈利发现自己请来的打字员竟是十四年前离他而去的前妻。他一心要嘲笑她看到她后悔,但是前妻在看到他和他的现任妻子的状态后越发自信之前作出自力更生的决定十分正确,哈利的现任妻子也对打字员生起羡慕之情。

  (主题:女性自由 娜拉出走之后 开场的叙述极有意思 )

  我为什么死了 谢民

  故事梗概:一个鬼魂用快活而悲伤的语气回述自己在文革期间为了保持做人的基本尊严如何被大环境和身边为了保存自己而陷害她的丈夫一步步逼向死亡。

  (倒回叙述结构)

  蠢货 契科夫

  故事梗概:一个女人的丈夫去世七个月,她整日将自己锁在家中穿丧服不肯见人。一日,一位讨债者上门,女人拒绝立刻付钱,讨债者不肯走,坐于女人家中撒泼吵闹。女人受不了与其争执,两人最终发展到持枪决斗地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讨债者居然为女子展示出的决斗血性吸引爱上了她,多番直白求爱,女人嘴上拒绝,却最终与其拥吻在一起。

  (对比夸张颠覆自我可出喜剧效果)

  破旧的别墅 Y·雅鲁纳尔

  故事梗概:工程师收到一封信,来信提及其病重的母亲,约他在一间老别墅见面谈母亲病况。他见到了自称是母亲好友的写信者,交谈中女子拿到了他的手枪并对准了他,要求他将机密交出并加入间谍队伍,后来男人用计讨回手枪,此时女子改口说是自己前面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并拿出信物,在男子放松之际她又拿到了男子的手枪,此时,她又回归间谍嘴脸威胁他,最后不想男子早有防备:枪内未装子弹,而别墅外有男子预备下的包围队伍,原来女人才是这间破旧别墅中被套情报的瓮中鳖。

  (佳构剧,环环相扣的反转情节)

  早餐之前 尤金·奥尼尔

  故事梗概:一个女人在早餐前抱怨她的伴侣,指责他不肯工作没有责任还与别的女人联系,将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自己生活的不幸归罪于他,她一早上重复这些斥责,致使一直沉默不语的丈夫不堪言语暴力自杀。

  (特殊的对话剧)

  最后的瞬间 弗兰克林·多明格斯

  故事梗概:一个中年女人在街头流浪寻路人给她一口烟抽,她落魄,有些神志不清,她不停回述自己过往的悲惨经历,原来她读书时期爱慕一个男孩,却因老师向家长举报下与男孩割断联系,看似正直的老师却对其不轨,她想去寻找恋人却上了陌生男人的车,被表面好心的男人强暴,最终生下一个孩子,孩子也被夺走,她一无所有地走到如今......

  利他主义 卡尔·艾特林格

  故事梗概:城市街头,有市民一家、乞丐、妓女、青年、画家、美国男人各色人等......他们对是否该对他人表示慷慨和善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行为。比如是否该给乞丐施舍、乞丐落水和狗狗掉进水里,他们展现了“利己主义”都市众生相。

  等待老左 克利福德·奥德茨

  故事梗概:关于底层为什么要罢工的几个片段串联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故事梗概:吴太太家的佣人打碎了她一只花瓶,她索赔三块钱,然而佣人只有三文钱,她便要其去当铺抵押铺盖还钱,还叫来了警察,吴太太的租户看不惯,和其争执,气愤吴太太的不通人性,租户杨砸碎了吴太太心爱的另一只花瓶,付了她三块钱国币。

  屋外有热流 马中骏 贾鸿源 瞿新华

  故事梗概:弟弟妹妹靠着在外打拼的哥哥长大,待到哥哥生病需要返家休养,弟弟妹妹都互相推卸照顾哥哥的责任,在一番梦境的道德洗礼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过错。

  约会 沙叶新

  故事梗概:一男一女两人在公园等待各自迟到的约会对象,在聊天中互生好感。等来了各自的相亲对象后,经过交流后,两人都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相亲对象,发现彼此才是合适的“约会”对象。